這樣的呼吸外表看不出我們在呼吸,之所以不採用大動作呼吸(例如張口吐氣)的原因就是要保持“寂靜”的狀態,這較有助於入定。 因此學者要能知道我有無專心? 入出息念2025 入出息念2025 很簡單,用消失的時間作判斷,例如我們打坐才開始觀呼吸,感覺不到五分鐘,哪知一回神已經過了三十分了,這就表示那五分鐘的時間是專注的。
粗和细是相对而言的。 心念觉知已锁定呼吸、“不离”呼吸了,虽还是有想,有思维、能作意,但同时能够非常清晰的觉知到气息的出入,不影响觉知气息出入的同时知道自己正在想。 比如入出息念,「寻」的所缘是呼吸时气息与某处产生接触的某处,那么「伺」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觉知安放在这个触点上,伺察当下气息出入的状况,念住呼吸。 入出息念2025 对于初习者而言,观察不到、觉知不到什么时候走神的没有关系、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起正念觉知,在觉知到自己当下走神了以后,重新生起「寻」,回到所缘,开展「伺」的安住工作,进而自然的生进喜、乐,心一境性。
入出息念: 梅村課誦本經文 / 入出息念經
当住於像这样的念时,他对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 每当比丘住於像这样的念,他对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时,那时,比丘的择法觉支已被发动,那时,比丘修习择法觉支,那时,比丘的择法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 比丘每当他住於在身上看到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於世间的贪婪、忧时,那时,比丘之念已现起而不忘失。
- 这还不是涅槃,这是心随观的修习。
- 葛印卡的教法,去观呼吸的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冷、热、支持、推动等,不要以为目的真是为了了解呼吸的硬、软、粗、滑等,而是为了让你的心在呼吸上,不乱跑。
- 「比丘們!在這些比丘僧伽中,有致力於實踐慈心的比丘……有致力於實踐悲心的比丘……有致力於實踐喜心的比丘……有致力於實踐捨心的比丘……有致力於實踐不淨的比丘……有致力於實踐無常想的比丘。比丘們!在這些比丘僧伽中,有這樣的比丘。
- 第14至16步驟可以對應到其他經中所提的「四法本末」: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行苦,涅槃寂滅。
- 「比丘們,持續發展和修習念呼吸,將帶來大益處,獲得大成果,由此而能成功修行四念處。持續發展和修習四念處,將能成功修行七覺支。持續發展和修習七覺支,將帶來智慧和解脫。
- 和这样的理解一起专注息,这即是 Samādahaṁ cittaṁ。
- 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在出息入息上盘旋,而生起舍。
- (1)短出息于短时出息。
「比丘們,持續發展和修習念呼吸,將帶來大益處,獲得大成果,由此而能成功修行四念處。持續發展和修習四念處,將能成功修行七覺支。持續發展和修習七覺支,將帶來智慧和解脫。 前面第一和第二种修习法,只是专注于出息及入息,单纯的觉知;从这第三法以后的修习便要以有行的智相应心而做修习,因此强调“学”强调训练。 根据《无碍解道》,禅修者若以九种正确方法长出息与入息,而“知我长出息(长)入息”,则仅此一法就能修习身观念处而成就。 此中(一)“出息长”即维持长的出息。 “出息”是外出的息,“入息”是内入的息。 出入息的长短是依时间的。
入出息念: 大念处经(第15讲)入出息念(
(8)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入息……乃至……(9)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 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在出息入息上盘旋,而生起舍。 通过这九种方法的修习,禅修者于短出息入息的身而现起念和观智。 Vimocayaṁ cittaṁ 入出息念2025 解脱心,意思是心里现在没有烦恼,现在很容易去除烦恼。 专注这个没有烦恼的心和息。
安那般那念,是有學者應得、應到、應證之法,是無學者現法樂住之法,故而稱為: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9]。 既然無常,也就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我,自然也沒有煩惱是我所擁有的,而捨斷煩惱,放下身見、戒禁取見、疑結等煩惱。 這裡的「解脫」可以有兩種方向,一種是解脫於「我」,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有呼吸但沒有一個自我在呼吸」。 另一種是進入更深的定,例如初禪時心解脫了五蓋,二禪時心解脫了尋與伺,三禪時心解脫了喜,四禪時心解脫了樂。 入出息念 純粹覺知而有悅樂的心,自然能安定,此時只要留意定的這個面向,即可覺知心的安定、統一,甚至增進心的安定、統一。
入出息念: 十六勝行
所以世尊才教导:‘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1)短出息于短时出息。 (2)短入息于短时入息。
經上記載有一次幾位老老老師兄們在作安般法時發狂了,經上形容他們“像醉象一樣不受控制”,阿難不得已只好把那些師兄們關到房間裡以免他們受傷,有別人跑到舍利弗那裡求助,“爾時舍利弗即從坐起。 入出息念2025 牽阿難手往詣佛所。 繞佛三匝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
入出息念: 修习〈入出息念〉中, 关于「寻」、「伺」部分的分享
和这样的理解一起专注息,这即是 Samādahaṁ cittaṁ。 那时,比丘住於在受上随观受,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於世间的贪婪、忧,比丘们! 我说这样是在受上之受的一种,即:吸气与呼气的好好作意。 在这里,那时,比丘住於在受上随观受,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於世间的贪婪、忧。 那时,比丘住於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於世间的贪婪、忧,比丘们! 我说这样是在身上之身的一种,即:吸气与呼气。
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的所缘到底是什么?
如果“度秒如年”,心煩意亂,那就是錯誤了。 數字一二三四正是無常的代表,因為它由一變二,由二變三,這是很具體的把一個虛無的抽象觀念(無常)量化的作法,可說是相當科學的法門。 當我們數著數字時,除了知道無常之外,也可以“斷思覺”,思覺就是心念思想所想到的事物,數息可以打斷我們不停亂想的思緒,使我們能“守心”在單一的事物就是數字一到十,由於安般法要求要能專心,對於思緒混亂的我們來說,數息的收心操相當有用。 「比丘們!這裡,比丘到空閑處、樹下、空屋坐下,結跏趺坐,【端正身體與心念】,使念安立在前。具念地吸氣與呼氣。 「比丘們!在這些比丘僧伽中,有致力於實踐四正勤……(中略)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致力於實踐八聖道的比丘。比丘們!在這些比丘僧伽中,有這樣的比丘。
入出息念: 圣喜长老开示 入出息念的四念处修法 (二)
另一方面,如同學所說,經中對於入出息念修法的指導,沒有提到禪相。 只有《中阿含經》提到光明想的禪相,但只是以光明的消失判斷是否修行退步了,作為檢驗的方便,而不是以禪相作為修定的所緣。 吸氣時持續的穩定地將胸腔(肺部和上腹部)吸灌充滿空氣後停住,這時會感到腹部脹大,大約一二秒後慢慢由口將空氣吐出,吐氣時也是一樣,要吐到完全沒氣了才重新吸氣。
入出息念: 大念处经(第15讲)入出息念(
通过这九种方法的修习,禅修者于长出息入息的身而现起念和观智。 出入息身为现起而不是念,而念既是现起也是念。 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 禅修者以念及智而观入出息身。
入出息念: 圣喜长老开示 入出息念的四念处修法 (二)
祝福大家在佛陀的教法上可以有更多的体验,对佛陀的教法更加的清晰。 祝福大家证得禅定,证得观禅,体证道果和涅槃。 当七觉支如何已修习、如何已多修习时,使明与解脱完成呢? 每当比丘住於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随观法,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於世间的贪婪、忧时,那时,比丘之念已现起而不忘失。
入出息念: 修习〈入出息念〉中, 关于「寻」、「伺」部分的分享
念處意指「念」的「立足處」,修習念處觀就是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 四念處是一套對正念的完整禪修方法,針對「身、受、心、法」四項隨觀身心當下實況的修行法門。 入出息念2025 因为他以前未修出入息时,没有作过“我令诸粗的身行次第安息”的思惟、念虑、作意、观察。
入出息念: 十六勝行
「比丘們,僧團中有些比丘已證得阿羅漢果,斷除所有煩惱,捨離一切纏縛,成就智慧與解脫。也有些比丘已斷除前五結使,證得不還果,不再生死輪迴。 聽到佛將在舍衛國多留一月,各地比丘都前往跟隨佛修學。 入出息念2025 資深比丘更悉心教導初修學比丘:有些指導十位,有些指導二十位,有些指導三十位,有些指導四十位。 有了這樣的幫助,初修學比丘都能在理解之道日漸進步。
入出息念: 梅村課誦本經文 / 入出息念經
(3)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 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于彼)生起(善)欲。 (4)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于短时出息。 (5)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入息……乃至……(6)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 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入息于短时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悦。 入出息念 (7)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短出息于短时出息。
Virāga 意思是离贪、无执着。 当你专注入息,你理解所有的法是无常,但没有执着,不执着任何的法。 所有的一切只是法,许多的行法而已。 行法即是许许多多的色法、许许多多的名法生起与灭去。
入出息念: 十六勝行
1956年,參加僧伽會考,獲Dhamma-cariya(達摩阿闍梨,法師)資格。 1964年開始轉向禪修實踐。 於此期間,依據巴利聖典及其相關注疏,深入研究禪修理論,並配合止觀實踐,同時兼修頭陀行。 1981年7月,住持佩竇西亞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長老病危,邀請帕奧禪師前來照看禪林。
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的所缘到底是什么?
開始練習時,通常先進行一次深長的呼吸,在吸滿空氣後才將空氣吐出。 這是長的呼吸,好好觀察長呼吸的過程,以及長呼吸帶給身體什麼影響,以能分辨長呼吸的狀態。 根據本經所載,五蓋淡薄後修入出息念較容易進步。 如何去除五蓋? 前面卷二十六第704經的「讀經拾得」有觀察五蓋的例子,卷二十四第608經、第611經、第616經的「導讀」或「讀經拾得」有修四念處以對治五蓋的方法,卷二十七第715經提到削弱五蓋的法門,例如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心觀對治瞋恚。 入出息念2025 初學者可以將十六個步驟的關鍵字,例如:「覺知進出、覺知長短、覺知全身、平息身行……觀察捨離」背起來,以方便打坐時依序練習。
盤腿坐時,臀部要坐上適當高度的蒲團,讓臀部高於膝蓋(髖關節高於膝關節)。 入出息念 腿盤起來,腰提起來、不要彎腰駝背,能確保呼吸順暢。 雙手掌心向上,一手放在另一手上地交疊,放在肚臍下方,手背自然擱在大腿或腳上。
入出息念: 修习〈入出息念〉中, 关于「寻」、「伺」部分的分享
「念身」的修法,詳見卷二十四的「導讀」及「讀經拾得」。 入出息念的十六個步驟,一個步驟比一個步驟微細,可在每一個步驟熟悉後,練習下一個步驟。 熟悉後才進入下一個步驟,可避免心念太粗而不易覺察較微細的目標;在熟悉後進入更微細的步驟,也可避免永遠停留在同一步驟所可能造成的無聊感。 入出息念2025 ⑬ 覺知心:覺知心的覺知功能。
入出息念: 梅村課誦本經文 / 入出息念經
无常就是,你现在专注息以及心所,全都在消失中。 这个息、心所、所有的行法都在消失。 与这样的专注一起你专注入息、出息。 入息时、消失。 出息时,消失。 我们专注所有的心所。
那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許多為人熟悉、有證悟的弟子在一起,包括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摩訶劫賓那、摩訶純陀、阿那律、離婆多及阿難尊者。 僧團中的資深比丘精勤指導初修學的比丘:有些指導十位,有些指導二十位,有些指導三十位,有些指導四十位。 如此,初修學比丘逐漸取得很大進步。 依據上座部佛法,禪修的法門可概括為兩大類,即止禪和觀禪。 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禪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 初學者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觀禪,照見諸法實相。
入出息念: 十六勝行
先前第三步驟時已將呼吸放至背景,此時將上個步驟的樂受也放至背景,猶如在心中騰出一片空間,然後看著這心中的活動。 呼吸的長短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要知道相對的長短即可。 在這過程中要帶著好奇心觀察,有助於減少分心,也是在培養擇法覺支。 對於已根據卷二十四所載修習四念處,而體驗過「正念」或「念住」的人,可先回味正念的體驗,進而提起正念,心念專注於當前。 日常生活中可以「念身」,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以收攝心念。 例如走路時,覺知正在走路;站著時,覺知正在站著;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這樣能不被各種思緒或外境牽著走,將心定錨在身體,而守護根門。
按:前面「心行」指的受、想、行陰較活躍,這裡「心」所指的識陰則是單純的覺知,是被動、接納的。 先前較活躍的「心行」已平息了,有助於體驗到較平靜的「心」。 受念處「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⑪……,覺知心行息⑫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入出息念: 大念处经(第15讲)入出息念(
然後以水灌之。 剛石堅塊隨水而去。 猶有粗沙纏結。 粗沙隨水流出。 黑土之所纏結。 黑土隨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