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情況較2003年SARS時期更差,因爲疫情規模較大,而且難再有另一個“個人遊”措施刺激香港經濟,加上疫情後暴力行爲或許捲土重來,因此鋪市前景十分不樂觀。 全球最富裕的小國瑞典,和中國香港的定位很相似,他們以金融業爲主,不追趕再工業化和高科技,也照樣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全球化的含義是產業鏈在不同國家之間做分工,既然是全球化時代,就不需要每個社會什麼產業都做,而是根據自己的競爭優勢去有所爲、有所不爲。 近些年內地的科技發展確實引起了一部分香港人的焦慮,當大家都在談論高端製造、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高大上科技話題時,不甘寂寞的部分香港人也跟着喊“我也要”,而忘記了這些不可能是香港的優勢所在。
但自疫情全面爆發後,香港特區政府在春節後對疫情管控升級,對出入境開始加強管制的同時,新鮮綠葉蔬菜價格幾乎翻倍。 最先是在大型商超買不到綠葉蔬菜和新鮮豬肉,再過幾天,一個偌大的超級市場居然連大米也售罄。 而後,市民又開始囤嬰兒奶粉,然後又囤包括生活用紙等在內的日用品。 囤積口罩、酒精和消毒液等防護類商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囤積日用品,則令很多人疑惑不解。
香港零售業: 香港重視哪些行業?4大支柱6大優勢行業是哪些?
🔸泰國消費者進行網購的主要渠道是Shopee、Lazada等在線交易平臺。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來自不同賣家的商品種類繁多,消費者可以比較每家店的價格和服務,它也是新興零售商的重要銷售渠道。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此前表示,此次疫情對香港經濟實質影響頗大,程度可能高於2003年的SARS對經濟的打擊,受影響的不再侷限於零售、飲食或旅遊相關的行業,這種“海嘯式”的衝擊令失業率急速惡化。
隨着疫情持續發展,香港政府陸續封閉10個關口,只留下港珠澳大橋口岸、深圳灣口岸以及香港國際機場;此外,訪港旅客還要被強制接受檢疫14天,預計2月份訪港旅客人數進一步呈現斷崖式下跌。 該行認爲上述數據仍未完全反應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預計今年第三季的空置率仍然會上升,核心區鋪租售價將重返2006年至2007年水平,整體空置率或再升至11.5%至12.5%。 旺角區以本地消費主導,過往抗跌力較強,但今次疫情下本地消費也大受打擊,相信空置率或升至9%至10%,升幅較其他三區快。 相比內地一路狂奔的電商經濟發展,隔着一個海關的香港再度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 衆所周知,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剁手黨不遠千里前來買買買,成爲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詭異的是,香港電商並不像內地電商發展那樣快速,目前香港網購僅佔零售總額的4.7%,只是作爲購物手段的補充而存在,不像內地的電商產業可以佔到內地GDP的10%以上。
香港零售業: 零售業
程鼎一表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網越織越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他相信,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將會促進旅遊資源的多元配合,將帶動旅遊行業進一步發展。 程鼎一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旅客對旅行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深度遊”逐漸成爲內地遊客到港旅遊的熱門選擇。
- 相比2011至2015年間,建築業的欠薪抗議仍相對集中在廣東和河南兩省。
- 4月27日,一則網上貼文曝光該工地拖欠結構工作付款的問題。
- 此外,2019年全年與2018年全年比較,超級市場貨品的銷貨價值上升0.7%。
- 其中,賽道龍頭品牌零食很忙門店數量已經突破3000家,2022年全國門店零售營業額超過60億元。
- 零售業-香港作爲全球超過5,600萬名遊客的首選購物地點,無疑是一衆零售商的商店櫥窗,也是新公司的理想測試平臺。
- 四區空置率全線上升,主要以傳統旅遊區情況較爲嚴重,旅遊旺區尖沙咀,受零售市況轉差以及內地遊客減少拖累,空置率半年間急升4.1個百分至10.9%,升幅是各區之中最高。
新界私人零售的租金價格於2013年至2017年間按複合年增長率3.3%躍升,對零售業務構成壓力,令利潤率受限。 然而,港島及九龍的租金價格同期按複合年增長率卻下降0.6%及2.0%,原因是中國旅客目前在日常用品方面消費更多,而不是奢侈品,這導致港島及九龍主要奢侈品購物區的零售額大跌。 香港旅遊發展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內地訪港遊客人數從2002年的683萬人次逐年遞增,2018年內地遊客數量達到最高峯,全年人數約爲5080萬人次,增幅達6倍多。 隨著新一線城市的發展,大量企業及工人被集中在這些新城市的工商業區,刺激了基礎建築和房地產的發展,與此相關的建築業欠薪也因此在急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爆發,近來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又使問題更爲嚴重。 相比2011至2015年間,建築業的欠薪抗議仍相對集中在廣東和河南兩省。 香港零售業2025 從地域上看,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的建築工人抗議最多(83起),其次是陝西(39起)、河南(22起)、浙江(19起)、山東(18起)和四川省(16起)。
香港零售業: 市場監測
香港旅遊發展局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初步統計訪港旅客數字爲275萬人次,其中超過215萬人次來自內地。 今年上半年訪港旅客數量約爲1300萬人次,其中超過1011萬人次來自內地。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發表的零售業銷售額數據,2020年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約爲378億港元,同比下跌21.4%,扣除期間價格變動後,2020年1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同比下跌2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零售餐飲等行業持續低迷,面對“冰封”的經營環境,香港核心商區現空鋪潮。 香港鋪市已經進入“超大型調整期”,今年1-2月四大核心商圈(尖沙咀、銅鑼灣、旺角、中環)鋪位空置率高達9.2%,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 而根據今年各地方政府網站公佈的信息來看,主要城市年初至今消費券下發規模在60億元左右,遠未達到此前規模,後續各地方政府可能還會相繼出臺消費券相關措施。
- 其爲上下游相關行業如進出口貿易及批發、住宿及餐飲服務等行業創造了超過 100萬個就業機會。
- 本地營商成本則可能會隨着經濟復甦而面對一些上升壓力,但在短期內料會大致維持溫和。
內地網購主要功能是突破空間限制,讓商品多樣性的優勢發揮出來,但這一點並不適用於香港,相反,網購的低時效性甚至與香港的快節奏生活習慣格格不入。 在本地消費成爲主力的趨勢下,一些原來業務依靠於外來遊客的企業也不得不謀求自救,轉向迎合本土的消費者。 香港零售業 扣除其間價格變動後,2021年1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較2020年同月上升4.2%。
香港零售業: 全球仰望,共赴宇宙的終極浪漫《星河角落:步天歌》藝術展開幕
商超賣場裏的零食,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品類,難以讓社會資本和加盟商參與進來,更無法推動該品類的渠道變革。 “兩低一高”的特點,使得單店財務模型優質,盈利能力強,門店投資回報可觀,加盟商參與熱情極高,奠定了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零食量販店主打的是差異化競爭,因此與商超賣場、便利店相比,在人貨場的“貨”上,其品類結構是高度差異化的。 香港零售業2025 這樣獨特的品類結構,也成就了這種業態“兩低一高”的特點:高週轉、低毛利、低費率。
香港零售業: 香港的經濟及金融數據
在互聯網時代,O2O轉型是所有渠道型企業必須面對、跨越的坎。 展望未來,零食量販門店數量趨於飽和,品牌之間的競爭就會從增量轉爲存量,在生產製造、產業鏈、產品品牌等方面展開競爭。 零食量販店模式,是對經銷模式進行替代的一場“效率革命”,能替代掉舊有的低效業態,成爲新時代的“專精特新”小巨人。 它的出現和崛起,或許能使其成爲一個與商超、百貨、便利店並立的典型業態,成爲後疫情時代的新零售。 香港零售業2025 最後,零食量販店作爲一種“新”業態,引領了萬億零食行業的新渠道革命,首次打造了該行業真正意義上的新渠道品牌。
香港零售業: 政策發佈
訪港旅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打卡旅遊,追求更加多樣化、深度化的旅行。 香港零售業2025 “香港旅遊業多年來受惠於內地遊客,內地遊客的需求也成爲香港旅遊業不斷轉型升級的動力來源。 新近發展的物流運輸業也錄得一定數量的工人抗議,大多針對下滑的單價水平和剋扣補貼。
香港零售業: 零售及其他經濟指標 (PDF) (Excel)
“香港回來了”,這句去年11月港府宣傳的關鍵詞,逐漸走進現實,但也有從業者和消費者觀察到一些新變化。 香港零售業 以盒馬爲代表的新零售、以生鮮傳奇爲代表的生鮮連鎖超市、以永輝爲代表的傳統商超,紛紛發力自有品牌商品。 參照線下連鎖超市、會員制商超、O2O 的演變歷程,後期多以品牌代工、收購或者參股等模式向上遊延伸供應鏈,主要是爲了降低採購成本、把控食品安全、塑造品牌力、提高毛利率。 然而,相對於其他有着百年發展歷史的業態而言,零食量販店依然是一個新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