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宜合道在1990年城門隧道通車後,成為葵涌往返沙田區的主要通道,車輛從此無須再繞經呈祥道及龍翔道才進入沙田(如九巴48X線)。
區內範圍遍及葵芳、葵興、葵盛、葵涌邨、大窩口、北葵涌、荔景山、貨櫃碼頭、醉酒灣及九華徑。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 上葵湧村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
上葵湧村: 重建後的葵涌邨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期曾擬興建居屋,及後因樓市下跌而於2000年3月改為興建公屋;其後,房委會於同月曾一度將該等樓宇列入可租可買計劃[4],但最後放棄並重新設計。 上葵湧村2025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葵涌邨至禾塘咀街「百步梯」邊的升降機今日(6日)下午正式啟用,是本港首條依山而建的公用斜道升降機,日後居民上落山只需1分鐘。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恆鑌今日前往視察並在社交平臺上載視頻片段,分享初次搭乘升降機的體驗。 葵涌邨至禾塘咀街「百步梯」邊的升降機今日(6日)下午正式啟用,是本港首條依山而建的公用斜道升降機,日後居民上落山只需1分鐘。 上葵湧村 兩期商場之間設有天橋連接,原本皆由房委會持有,後來在2005年被售予領匯(現名為領展)。
陳恆鑌建議就「上坡地區升降機計劃」成立專項基金,為144項有關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工程作預備撥款,令有關工程加快審批程序。 上葵湧村2025 除了民主黨一度控制石籬區內兩個區議會議席外,更由於曾任黨主席的李永達,曾在1985年至1994年間出任本邨的區議員以及區域市政局議員,故此李永達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於石籬邨兩個選區的票站共獲得超過3600張選票。 在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石籬南選區區議員,民主黨成員兼支聯會常委梁國華爭取連任,但最後敗於親建制派政黨新民黨成員吳家超,令泛民主派在石籬邨損失一席,不過該席已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奪回。 根據香港立法會選區,石籬邨屬於新界西選區(LC4)選區範圍之內[34],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上葵湧村: 主要分區
地理上同屬上葵涌的是位於西北面的梨木樹邨;此外西面還有幾個平房區,包括上葵涌村、打磚坪村和大白田村,與梨木樹邨同屬荃灣區。 工廠大廈拆卸後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夥,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的項目,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 但由於成效不如理想,加上正值新和諧一型與非標準設計大廈的過渡期,上述技術未有獲廣泛採用,直至2020年代初興建沙田錦駿苑及屯門和田邨為止。 葵涌(chong)[a](英語:Kwai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上葵湧村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爲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葵涌可以再細分爲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 立法會於2017年通過撥款2.5億元興建光輝圍的斜道式升降機工程,該系統全長約40米,設有兩部升降機,每部可接載24人。
- 上葵涌的住宅主要位於東部北葵涌一帶,金山山麓建有石籬邨等多條公共屋邨,下方和宜合道附近則有大量單棟式唐樓、私人樓宇林立。
- 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
-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爲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正在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 此後區內落成的政府建築物按所屬分區命名,例如北葵涌街市、中葵涌公園、南葵涌分科診所等。
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爲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 上葵湧村2025 部份南亞人爲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羣。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葵興站以南至荃灣路葵涌道交界、青山公路-葵涌段沿線(葵涌道交界至中葵涌公園、華員邨交匯處)等附近地區為範圍。 而下葵涌分科診所、麗瑤邨、華員邨、華景山莊等地方,則可參考荔景條目。
上葵湧村: 香港巴士大典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正在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現正重建的第10、11座一度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上葵湧村 荃灣路在1986年全線通車後,提供九龍往青衣、荃灣及屯門區更快捷的途徑。 1990年代三號幹線興建期間,葵涌道也被擴闊,青葵公路則在荔景邨外及貨櫃碼頭北部增設連接點。 葵涌( )邨(英語: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TW20RR[3](茵葵樓為TW28[3]。百葵及合葵樓為TW32[3]),位於新界葵青區,大窩口以東,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葵青區最大型的公共屋邨。 上葵涌東面為石籬、石蔭及安蔭邨,屬葵青區,此部分在行政上、以及居民通稱多作北葵涌(英語:North Kwai Chung)或東北葵(英語:Northeast Kwai Chung)。
-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 陳恆鑌關注等候乘搭電梯的位置會否溫度較高,建議考慮增設風扇。
- 其中梨木樹及石蔭屬於「北葵涌」,石籬及大連排道工業區屬於「東葵涌」,合稱「東北葵」。
- [2]區內的政府建築物多按所屬分區命名,詳見下文區內設施一節。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1,000,年齡中位數為 42.3歲。
-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石籬邨擁有最少兩個青少年服務中心:香港遊樂場協會上葵涌賽馬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位於石籬一邨石俊樓)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位於石籬大隴街);邨內則擁有小型的兒童遊樂場、籃球場及室內羽毛球場。 原石籬邨第1座位置則改建為康文署(英語:LCSD)的石排街公園,內有排球場、籃球場及小型足球場各一,將成為葵涌地區第二個大型運動點。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上葵湧村2025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11],或大埔太和邨。 由於原1960年代落成的石籬(一)邨用地,在重建後大多劃為休憩或公共用地(包括今日的石排街公園、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及石籬商場一期),只有石安樓及石泰樓是在舊邨原址重建而成,因此令石籬擴展區的樓宇成為現時石籬(一)邨的大多數樓宇。
上葵湧村: 葵涌邨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 葵馥苑(英語: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位於葵涌大窩口道88號[2]。 上葵湧村 原為居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4年售予政府並被改為政府宿舍,由警務處宿舍組及消防處分別支配兩幢樓宇。
上葵湧村: 香港文匯網
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羣。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羣擴展至葵涌一帶。 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上葵湧村 葵涌(chong)[a](英語:Kwai 上葵湧村2025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上葵湧村: 公共屋邨
現時石籬邨劃分為三個區議會選區,分別是石籬北、石籬南以及大白田東選區[35][36][37][註 11]。 石籬北的區議員是民主黨成員林紹輝;大白田東的區議員為林紹輝的妻子、同屬民主黨的劉貴梅[38];石籬南的區議員亦是同屬民主黨的梁國華。 「民坊」接手後,街市在2020年7月1日起關閉翻新,同年10月翻新完成重開後以舊屋邨情懷作主題,並設8檔食肆,營業至晚上12時。 區議員林紹輝形容街市翻新後雖然菜檔價錢較貴,不少舊商戶因無法承擔租金而無法留下,但管理大有改善[29]。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上葵湧村: 主要交通總站
2017年,領展將石籬商場等17個物業轉售基滙資本,現時由基滙資本旗下的「民坊」品牌營運[27]。 「民坊」接手後,商場部份於2020及2021年間陸續進行翻新;一期街市部份於2020年7月1日起關閉翻新,並於旁邊貨車落貨區設臨時街市,10月9日街市翻新完成重開[28]。 所有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 西北部的梨木樹一帶除了公屋梨木樹邨之外,還有少量鄉村式發展用地,用以重置原位於上葵涌各處,因應都市發展而遷走的鄉村。 2023年3月初,有網民分享邨內一座垃圾房牆上掛着近50幅鑲有框架的人像畫、風景畫和掛有多個古董時鐘,不過事件曝光後,牆上的藝術畫幾乎被拆光,只有兩個時鐘保留。 葵青區議會議員梁志成認為,清潔工友掛上畫作和時鐘只作觀賞用途,在沒有影響到自身的工作表現下,完全是「無傷大雅」的行為。
上葵湧村: 葵涌邨百步梯升降機啟用 居民上落山只需1分鐘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籬邨居民。 以粗體標註的樓宇設有供1-2人住戶入住的「劏房」,主要用作編配給受同邨、葵涌邨及梨木樹邨重建影響的居民。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上葵湧村: 工廠大廈
[2]區內的政府建築物多按所屬分區命名,詳見下文區內設施一節。 由於「東葵涌」較不常用,因此後來「北葵涌」及「東北葵(湧)」之名已經混同並取而代之,今日涵蓋的範圍,大致包括葵青區的石梨、石蔭,加上山上1990年代落成的安蔭邨。 上葵湧村2025 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的街坊,可謂是葵涌邨的「開荒牛」,葵涌邨1960年開始興建,1964、1965年開始入夥。
上葵湧村: 葵涌邨映葵樓 Ying Kwai House, Kwai Chung Estate
據立法會文件所述,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註 1]。 與此同時,葵涌邨亦是全港擁有最多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共設12座。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羣擴展至葵涌一帶。 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 上葵湧村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爲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上葵湧村: 香港樓宇目錄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着狀態。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上葵湧村2025 按照房委會現行政策,受影響的石籬中轉房屋居民,如果他們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提前最多12個月在清空日期前獲編配公屋;此外,亦可獲得自「居屋2020」起至清拆日期為止的資助房屋揀樓絕對優先權。
該工廠大廈在1973年前跟徙置區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於2002年工廠大廈最終被拆卸,受影響約700廠戶,每戶可獲約7.5萬至13.8萬港元的特惠津貼,另加現金津貼6,000港元,廠戶在該年1月底接到一年半的清拆通知,且獲凍結租金[8]。 葵涌邨「百步梯」有119層階梯,路段連接葵涌邨和光輝圍,是居民購物搵食的必經之路,多年來令當區長者怨聲載道。 上葵湧村 陳恆鑌指,今次工程對「上坡地區自動扶梯計劃」便民措施有標誌性作用。 他引述工程人員介紹說,工程前後花費三年,其依山而建的設計有助避免影響附近住宅景觀。 兩部升降機每部可同時接載24人,興建期間亦無需要進行打樁工程。
陳恆鑌關注等候乘搭電梯的位置會否溫度較高,建議考慮增設風扇。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石籬擴展區的5座(高低座分開計算為7座)樓宇於1985至89年間落成,包括今日的石籬(一)邨石寧樓、石秀樓、石俊樓、石逸樓及石興樓。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上葵湧村: 葵涌邨映葵樓附近的醫院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葵涌可以再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上葵湧村: 葵涌寶星中心2房單位減價近1成 325萬元易手
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上葵湧村 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並獲英皇御準香港賽馬會特別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8],以其特別的雕塑藝術設計聞名,其新穎設計在當時屬於亞洲獨有[9]。 怡峯苑(英語:Yi Fung Court[5]),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峯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4]。
上葵湧村: 垃圾房擺放大量藝術畫作被拆走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23]。 由於葵涌的住宅區散落在不同區域,街道間隔也相當明顯,如荔景山的主要道路為荔景山路、葵盛邨被葵盛圍包圍、葵涌邨及大窩口則共用大窩口道等。 現時葵青區行政中心位於葵興,商業核心座落葵芳,物流與航運業則遍佈葵青貨櫃碼頭、大連排、醉酒灣等工業區。 葵涌的歷史最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時設立的「葵涌海澳」,其東面為官富巡檢司,西面則為屯門海澳。 上葵湧村 上葵湧村2025 正德年間,正值歐洲大航海時代,往東方發展的葡萄牙王國在屯門地區建立葡屬屯門殖民地,亦曾滋擾「葵涌海澳」一帶,直至屯門海戰被明軍擊退為止。 以往居民來往葵涌邨和禾塘咀街,需要步行全長119級的「百步梯」,對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造成嚴重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