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員及消防員接報到場,又通知愛護動物協會協助,但此時黃麖已經跑至遠處。 消防員打算捕捉帶走驗傷之際,黃麖受驚再向深井方向跑一公里。 由於黃麖受驚容易死去,人員在場觀察其健康狀況,確定牠無大問題,相信牠落引水道是為了飲水,所以無進一步捕捉,放歸野外。 拍片的山友不願意接受訪問,但據網上流傳消息指,她前日在荃灣行山時發現蟒蛇,並拍下短片;位置為曹公潭附近引水道一帶。 黃霑喺1967年4月15號同女歌手華娃結婚,之後為佢誕下二仔一女;七十年代中同作家林燕妮拍拖,1990年分手;1993年再同自己嘅女助手陳惠敏(英文:Winnie)相戀,1995年結婚。
赤 麖 除了在春天求偶時會「吠」之外,在發現敵人或受驚時也會「吠」,「吠」聲可持續一小時。 本年1月錦公路荃灣方近芙蓉山村,一隻赤麂衝出馬路被私家車收掣不及撞到後,在馬路上亂衝欲向山上逃去,惟衝向行人路欄杆時不慎被卡住,腰部被夾住不斷爭札,途人發現事件報警,由消防到場救出。 牠頭部腰部受傷曾吐出鮮血,事後經愛協及嘉道理農場獸醫治理。
黃麖: 頒獎典禮
唱歌是黃霑的業餘興趣,他從沒簽約唱片公司,偶爾在電視綜藝節目和演唱會現場表演,一生只發表過兩張個人歌唱專輯:1989年的概念專輯《香港 X’mas》和1990年的《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其他作品則散見於合輯和原聲帶,詳見歌唱作品。 他曾自評音域狹窄,「正經唱」的話效果欠佳,要把聲線壓低來唱[89]。 在學期間,受中文老師影響,他自此喜歡上中國文學[22],也在差不多時間開始向《中國學生周報》投稿[23]。 至於音樂方面,他最先接觸的是口琴,十一歲拜在口琴家梁日昭門下學藝,並跟隨師傅為電影和電臺節目吹奏配樂——古今中外各種樂曲,從而認識了許多大師,開啟了音樂世界的大門[24];也當過學校口琴隊長,率領校隊屢獲校際音樂比賽獎項[g][25]。 黃宣(1992年5月27日—,英語:YELLOW,泰雅語:Walis Pawan[1]),臺灣創作歌手、製作人、編曲人、模特兒、演員。 以極具強烈個人風格之作品,及狂放不羈的舞臺魅力屢獲好評,憑藉其精湛且全才的製作功力,多次獲得金曲獎提名與肯定。
1970年代中期與著名女作家林燕妮相戀,當時華娃雖然懷有身孕,仍堅持與他分手。 黃麖2025 據林燕妮所述,兩人於分居八年後在1982年才辦妥離婚手續,子女隨華娃生活,及後移居加拿大[160]。 黃麖2025 2015年,為紀念黃霑逝世十週年,「第三十七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和「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均特設致敬環節,讓林子祥、岑寧兒、林奕匡等歌手演繹其名曲。
黃麖: 廣告投放
此外其配樂作品十有八九是跟別人合作的,如電影《倩女幽魂》、《黃飛鴻》、《青蛇》、《梁祝》等。 樂評人黃志華推測,原因也許是黃霑擅長創作旋律和歌詞以及提供大方向上的點子,卻不諳編曲,需要內行人協助[57];合作最多的是編曲家戴樂民和黃霑帶入行的雷頌德[p]。 黃麖 黃霑唯一可考的編曲紀錄見於《梁祝》原聲帶的資料頁[83]。 他稱沒有受過專業的樂理教育,是靠自學得來的:先研習大量經典音樂作品[69],讀一些音樂入門書籍,然後嘗試寫旋律,「覺得不順暢」就修改[70]。 後來的得獎歌曲《忘記他》亦誕生於此練習期(1963年),但直到1980年才由鄧麗君正式灌唱發行[71]。 長久以來學者同政府都以為香港住嘅係”Reeve’s muntjac(黃麂)”,而民間就會叫佢哋做「黃麖」,直到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做族羣普查同基因鑑定,證實期間所有記錄到嘅都係赤麂,並冇發現黃麂。
- 節目自1997年起於北京、上海、四川、廣東及福建聯播,共三十一輯;主持人還是黃霑,搭檔陳曉楠跟張延。
- 其實赤麂一直被誤會為黃麖(Muntiacus reevesi),事實上兩者是不同品種,赤麂身形較龐大,至2006年漁護署做大型普查,才發現在港的所謂「黃麖」,全部是赤麂,不過現時在《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內,受保護野生動物一項上仍寫黃麖,而非赤麂。
- 同年10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舉辦為期四日的展覽「流行文化存香港—黃霑書房」,展品有黃霑的填詞手稿、書法作品等[158][159]。
- 【明報專訊】赤麂(Barking deer或Muntiacus muntjac)是香港現時唯一的鹿類品種,今次慘遭襲擊致死的,是一隻懷孕赤麂。
- 1980年代,黃霑填詞的歌曲除了在香港流行,更隨着香港電視劇的傳播而風行中國大陸(如港劇《上海灘》和《射鵰英雄傳》的歌曲)[46][47]以及臺灣。
- 《不文騷》中,黃霑扮演色情笑話節目主持「佔」,與節目幕後軍師「亮」(黃光亮飾)和廟街歌手「光」(尹光飾)互相競爭;在《不文小丈夫》、《不文小丈夫之銀座嬉春》等一系列電影中,則飾演愛到處尋花問柳的男主角[126];還以主持人的角色,在紀錄片《私鐘真面目》和《大咸濕》披露香港性產業的狀況[127]。
雄性的頭部有一對長約 15 釐米不分支的短角,但雌性無角,香腺則生長在雙眼下陷處。 一般有蹄動物每足有四蹄,但赤 麖 每足只有兩隻狹長的角質蹄,蹄印長約3至4釐米。 除了顧嘉煇,黃霑亦不時與其他作曲家合作,如黎小田(《問我》、《人在風裏》)、徐嘉良(九十年代鄭少秋一系列的影視歌曲如《摘星》和《浪蕩江山》)、趙文海(《中國夢》、舞臺劇《白蛇傳》歌曲)、王福齡(張明敏1984年度春晚表演曲《我的中國心》、國語時代曲《我要你忘了我》)等。 2005年初,顧嘉煇寫了一首悼念曲,名為《霑叔》,由鄭國江、潘源良及林夕填詞、雷頌德編曲和監製、溫拿樂隊主唱[157],並在「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頒獎禮」的悼念環節上首播。 同年10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舉辦為期四日的展覽「流行文化存香港—黃霑書房」,展品有黃霑的填詞手稿、書法作品等[158][159]。
黃麖: 香港樓宇目錄
根據嘉道理農場對赤麂的介紹,赤麂個性十分膽小,容易受驚,容易死於捕捉後肌病(Capture myopathy),因受驚而引發動物肌肉中化學反應,最後導致主要器官衰竭和死亡,即是容易受驚致死。 翻查資料,有市民5月中在荃灣荃景圍體育館附近山坡草叢發現一條2米長蟒蛇,報警後蛇王到場,將蛇捉走,當時其腹部鼓脹,疑曾進食動物。 近日多個行山羣組流傳一段短片,聲稱有山友在荃灣行山期間,發現一條蟒蛇正在「開餐」,吞食一隻黃麖。 山藝教練吳銨洋表示,他間中在香港行山時遇見蟒蛇,但通常蟒蛇發現有人,都會馬上逃跑。
黃麖: 黃麖糜鹿獷野的味道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上週赤麂陳屍油柑頭村引水道令人心痛,今(18日)早市民報案指一隻黃麖跌落荃灣近漢民村引水道,擔心牠有危險。
黃麖: 黃麖仔
幼豬的軀幹長有深淺啡色相間的長條紋,但這種具保護性的班紋會隨着成長而逐漸褪掉。 黃麖 根據傳統,歐洲人在每年11月開始狩獵,將野生捕獲的獵物炮製成桌上美饌。 黃麖 在香港,一樣有擅長炮製歐陸野味的西廚,今次選用來自不同產地但同科的黃麖、麋鹿入饌,並分別以傳統烹調方法及創新配搭呈現,讓大家用味蕾體驗歐洲山林獷野的原始滋味。
黃麖: 音樂人
黃霑晚年多活躍於亞洲電視和新城電臺:2001至02年間,在亞視主持清談節目《三個光頭佬》、性知識節目《夜夜應設防》和兩輯《黃霑香港情》(曾訪問廿三條風波中的保安局長葉劉淑儀),以及在新城主持《星期日大菠蘿》、《開心大鬧鐘》和《開心霑士幫》。 此外他也曾受邀主持香港以外的典禮場合,如1990年的「第27屆金馬獎頒獎會」(與張小燕)和1991年的「第36屆亞太影展頒獎會」(與崔苔菁)。 1987起的《倩女幽魂》系列音樂為其事業代表作,「以中樂為上層,用西洋樂器為底」[82],並採用當年新興的電子合成器;包辦詞曲創作的《倩女幽魂》、《道》、《黎明不要來》亦引起廣泛迴響。 [72][76]而在續作《倩女幽魂II:人間道》中,有論者認為配合富六四色彩的電影主題,黃霑與戴樂民加入隱喻味道濃厚的音樂元素[85]。 隨著香港人口增多,城市續步向郊區發展,使赤麖的數目不斷地下降。 但自從政府致力在郊區廣植樹木,並在七十年代成立郊野公園以保護郊區資源後,郊區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而野生動物的數量亦隨之而增加。
黃麖: 香港大廈搜尋
穿山甲是一種獨棲的夜行動物,多棲息於森林的地面、草多的山邊或潮濕的林地上,而且很少會遠離自己的家園。 穿山甲的嘴部長而敏銳,可用來尋找日常所食的白蟻和螞蟻,此外又長有強壯的四肢及尖銳的腳爪,以確保覓食時萬無一失。 穿山甲並沒有牙齒,而是靠特別長並充滿黏性的舌頭來捕食獵物。 黃麖 穿山甲是一種全身長滿灰棕至灰色鱗甲互相交疊的哺乳動物,其頭部尖細,軀幹長36.5釐米至49.5釐米不等,而尾巴另外長40釐米。
黃麖: 音樂創作
於幕後也曾參與許多知名歌手之製作與演唱,合作範疇橫跨主流及獨立音樂圈。 赤麖(Muntiacus muntjak):又名赤麂,生長於華南地區包括香港,西至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 雄性的身高約57亳米,雌性約 49毫米,體重約 18 公斤。
黃麖: 音樂作品
他建議行山人士遇上蟒蛇時要保持冷靜,切勿主動攻擊,應保持距離,等牠離開。 由於野豬並不揀飲擇食,因此農夫們不得不裝上電子圍欄,以防止牠們破壞農作物。 野豬十分雜食,喜愛喫根、葉、草、蔬菜、蛋、蚯蚓、蝸牛、昆蟲和小動物,甚至連動物屍體的腐肉也不會放過,而且喫的時候會非常嘈吵! 覓食時野豬會把泥土翻鬆,這種行為能促進植物生長,雖然野豬自己並不自覺其對環境的影響。
黃麖: 主持
隨著老一輩歌手的淡出,黃霑晚年已經很少歌手找他填詞,影響逐漸衰落,他歸咎於自己與年輕聽眾的代溝太深,又對香港樂壇的前景表示憂慮[146]。 在1980-90年代,他在新報、快報等報紙連載《香港仔日記》、《大家姐傳奇》、《JJ自傳》等小說(後來印行出書),以第一人稱角度和繼承自三蘇(高雄)等老一輩作家的「新三及第語言」(白話文+粵語+外語)[132],描繪香港社會的世態人情,並以各種愛慾描寫為點綴。 1977年左右,黃霑投資開拍《笨賊霑》,四年後稱因分身乏術和成本問題,無限期擱置拍攝工作[116]。 不久「寶鼎電影」解散,半個月後他再另組黃霑電影事業有限公司。 1980年代末,他把「黃與林」易手後,曾籌拍《調景嶺風雲》,但因不明原因,同樣以夭折收場,僅留下構思文稿[117]而同時期籌拍的《不文集》[118],亦胎死腹中。 黃霑稱雖然電影公司成立數年仍沒拍成一部戲,但付給編劇、演員等人的訂金已無法討回,加上公司裝潢、營運等耗費,終於使他負債纍纍,導演生涯正式告一段落[119]。
黃麖: 黃麖地村屋 Wong Keng Tei Village House
雖然赤麂分佈廣泛,但佢同時係其中一種主要嘅野味,經常被大量捕殺。 赤麂亦因為會闖入農地同花園覓食,而被農夫同屋主當成害獸噉殺死。 黃麂雌性大約五個月才性成熟,開始排卵,排卵間隔約14天,每胎生一隻,懷孕期七至八個月,生產後三至四天便可再受孕,不受哺乳影響,因此牠們全年均可連續繁殖。 雌性懷孕會形成集體的大量懷孕週期,幼仔多數同期出生,與一般草食性動物的年週期繁殖不同。 雄性黃麂則約九個月達到性成熟,在換角期間仍具製造精子的生殖力,不同於一般鹿科動物。
但係因為黃麖呢個名太過深入民心,而且「麖」同「驚」同音(粵拼:geng1),用嚟形容生性細膽嘅赤麂非常貼切,所以粵語地區人民同傳媒仍然習慣將「赤麂」讀做甚至寫做「赤麖」,唔會讀做「己」。
另外,因為赤麖在鄉郊地區常到田間覓食,破壞農作物,在香港島又常闖進外國人居住的花園裏,破壞花木,所以當時不論鄉民或外國人,都把赤 麖 當作「害獸」,常設陷阱或捕獸器捕捉牠們。 清朝 嘉慶 年間(約二百多年前)出版的「新安縣志」指出「黃麖 」(現更正為「 赤麖」)常於「官富」(即觀塘地區)、「大帽山」及「馬鞍山」等地區出現。 現今在香港新界的村落地名中,仍然可以找到如「黃麖仔」及「黃麖地」等名稱,可見當時「黃麖」的數目甚多。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愛聚居於太平山上,在春季常聽到赤麖的「吠」聲,在寧靜的夜空中顯得甚為吵耳,吠聲頻密時更使人難以入睡。
黃麖: 黃麖地村屋附近的大廈
「新城勁爆頒獎禮」和「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追頒榮譽大獎,以表揚他一生對流行音樂的貢獻,女兒黃宇詩上臺代領。 黃麖 中國大陸亦有三個音樂頒獎禮向他頒贈致敬性質的獎項[9] [10] [11]。 這篇博士論文以一般社會學文化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為藍本,再基於其親身經歷以及眾多音樂人的訪問寫成;首先上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描寫背景——曾經風行一時並對香港流行曲影響深遠的國語時代曲,再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起點,正式開展主題,論及香港樂壇的種種變化和盛衰,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 黃霑獲博士論文導師劉靖之形容為「一位嚴肅的學者」,而校外考試委員會則認為整篇論文「資料基礎厚實,歷史分期合理,立論鮮明深入,行文暢達,獨具個性。」[134]。
並憑藉《浮世擊》專輯奪得第12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創作歌手獎」和「最佳節奏藍調歌曲獎」。 2004年12月,多間唱片公司合作推出黃霑作品集《笑傲歌壇黃霑傳世經典》,該碟躋身2005年度「香港唱片銷量大獎」五大最暢銷音樂、電影電視原聲及精選唱片[156]。 黃麖2025 黃霑雖然創作甚豐,但生前也只發表過一張官方創作精選專輯,1999年的《黃霑作品集》:黃霑在1970-80年代為葉德嫻、張德蘭、景黛音等永恆唱片旗下歌手譜寫過不少歌曲,「永恆」從中選出廿一首結集發行。
黃麖: 黃麖地
2004年11月24日,黃霑因肺癌逝世,終年63歲,逾萬名市民參加其追思會。 黃麂乸大約五個月性先至成熟,開始排卵,排卵間隔約莫十四日,每胎生一隻,懷孕期長成七到八個月。 乸懷孕會形成約七至八個月嘅集體大量懷孕週期,黃麂仔多數同期出世,同一般草食動物嘅年週期繁殖唔同。 衛氣就是保護體表的氣,黃芪不僅能補內補中氣,還能補外,也就是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止邪氣入侵體內。
青年時就獲麗的映聲起用,首次以藝名「黃霑」亮相螢幕,主持文化綜合節目《青年聯誼會》[27]。 黃麖 作家沈西城曾形容黃霑:「談吐爾雅而又學識淵博,更難得的是他的英語也講得流利。」[93]。 繼後他主持過《金玉滿堂》、《羣星會》等綜藝節目,擔任香港節小姐競選司儀[94],1969年獲得「最佳電視節目男司儀獎」,被《香港電視週刊》喻為「電視王子」[95]。 除了顧嘉煇,黃霑亦不時與其他作曲家合作,如黎小田(《問我》、《人在風裡》)、徐嘉良(九十年代鄭少秋一系列的影視歌曲如《摘星》和《浪蕩江山》)、趙文海(《中國夢》、舞臺劇《白蛇傳》歌曲)、王福齡(張明敏1984年度春晚表演曲《我的中國心》、國語時代曲《我要你忘了我》)等。 黃、朱、林亦列舉出黃霑一些跳出窠臼的作品,基於文章寫作日期和研究範圍,主要選自1970-80年代。
1980年代,黃霑填詞的歌曲除了在香港流行,更隨着香港電視劇的傳播而風行中國大陸(如港劇《上海灘》和《射鵰英雄傳》的歌曲)[46][47]以及臺灣。 與鄧偉雄合填的《楚留香》,甚至一度成為臺灣民間的「熱門送葬曲」[48]。 黃霑受喇沙書院的宗教氣氛影響,19歲時受洗為天主教徒[22],大學畢業後在天主教學校教過聖經[120],亦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創作彌撒曲《讓兒童來近我主》;但根據《大學線月刊》的訪問,他同時卻認為教會某些規條「保守」和「不近人情」。 他於2004年去世後,其喪禮以佛教儀式舉行[150],不過他生前有沒有正式皈依佛教則不得而知。 黃麖 除了1985年那一次,其他在香港舉行的音樂會都發行過影像產品。 到了1980至90年代,他則較活躍於電影歌曲和配樂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