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4人入息限額經調整後,全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22,400港元;四分三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26,900港元;半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31,400港元;而各項津貼住戶資產上限為562,000港元。 調整後的入息及資產限額適用於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申領月份。 然而,考慮到疫情下低收入住戶面對的經濟壓力,經諮詢立法會,政府決定單次凍結除4人住戶外所有住戶類別的職津入息限額。 2018年6月,政府推行高額長生津,讓那些資產較少的長者有一個金額更高的長生津。
- 如申請人的住戶情況維持不變,申請人只需在網上更新部分資料,提供新一輪申請的住戶入息、工時及資產證明即可,操作更為方便。
- 另一情況是申請津貼時,基層人士要拿出許多證明文件,例如工時、入息證明,而地址證明更包括所有家庭成員,嬰兒亦不例外,若申請人沒有(例如嬰兒沒有地址證明)便需要關係證明,如出世紙、結婚證書等。
- 為鼓勵市民自我增值,「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2萬增至$2萬5千,不限申請次數,並撤銷年齡上限。
- 有意申請的人士,可參考以下在職家庭津貼申請資格、津貼金額、入息限額,以及網上申請連結。
截至2021年6月底,職津計劃有超過59,000個活躍住戶(涉及超過19萬人),較2018年落實改善措施前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即職津的前身)受惠戶數(27,600個)增加超過一倍。 在2020至21年度,用於發放職津的年度開支約17億7,000萬元,接近2017至18年度的6億5,000萬元的三倍。 當局分階段向二人或以上的低收入家庭,發放「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分別於5月、6月、7月向4人及以上、3人、2人家庭開放申請。 截至2021年6月底,職津計劃有超過59 000個「活躍住戶」(涉及超過19萬人),較2018年落實改善措施前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即職津的前身)受惠戶數(27 600個)增加超過一倍。 在 年度,用於發放職津的年度開支約17億7,000萬元,接近 年度的6億5,000萬元的三倍。 由二○二一年六月起,政府會取消個人交津計劃,以集中資源推行限時降低職津計劃工時要求的安排和處理持續增加的職津申請。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資助戶 6月9日起獲發一筆過津貼
我在2020年4月26日的網誌曾作一些解說,不過傳媒對於解說部分沒有興趣,並沒有報導。 過了不久,在立法會又聽到有議員說甚麼「有手有腳,唔想申請綜援」。 雖然我每次聽到這些語帶侮辱領取綜援人士的說話都有些「火滾」,但總是要忍,盡力解說。 6由於當年7月的申領月份才實施新津貼水平,以現金流計算,當年的全年開支只計及由8月開始派發經調整後的職津水平,而未足以反映調整津貼金額之後全年開支總額的影響。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於《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就每個合資格的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1,000元的電費補貼。 僱員再培訓局與多個機構合辦的人才發展計劃,透過技能訓練和就業跟進,協助有需要人士增強工作能力、提升自信心,計劃設有就業掛鈎課程和非就業掛鈎課程。
一般來說,不論夫婦是否居於同一處所,在職津計劃下他們會被視為同一住戶的成員。 如配偶並非香港居民,或夫婦有計劃/已經永久分開,或在其他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除外。 1 在職津計劃下,入息限額是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計算的。 如欲申請計劃的兒童津貼,合資格的兒童必須為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 另外,基金亦於2011年10月推行新來港人士津貼計劃,向低收入家庭的新來港人士,提供一次性6,000元津貼。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4人住戶獲$4200津貼:表格+網上申請資格+入息津貼金額
視乎住戶入息,基本津貼、中額津貼、高額津貼以及兒童津貼會以全額、3/4額或半額發放,津貼金額請按此。 亦由於失業情況惡化,政府經立法會財委會批准,已將申領綜援的健全人士資產上限提升一倍,直至今年5月31日。 以上述四人家庭為例,申領綜援的資產上限便調升至176,000元。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巿民對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制度有不少誤解,要減少這些誤解亦只能不斷解說,甚至要重複解說。
- 為就讀於官立學校、資助學校、按位津貼學校及直接資助計劃下的本地學校而有經濟需要的小一至中三或中六學生提供津貼,以支付必須的書簿費用及雜項就學開支。
- 從前這些家庭的婦女或可從事兼職幫補家用,現在礙於照顧在家學習的子女,也需無奈放棄工作,以至家庭只剩下一人獨力支撐生計。
- 英國實施「低收入補貼」(Income Support)向因疾病或殘疾原因工作受限的5歲以下孩子的父母或者孕婦提供現金援助,若無收入或低收入(存款低於16,000英鎊)、每週工時低於16小時(配偶每週工作不超過24小時)就能申請。
- 家庭中若有15歲以下的兒童,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將符合資格申請計畫內的兒童津貼。
根據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網頁顯示,合資格的「在職家庭津貼」住戶,若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2月21日期間,曾提交過「在職家庭津貼」申請而最終獲批刻的住戶,便會獲發相當於2個月津貼額的特別津貼。 每月金額為上述期間最近一次提交的獲批申請中,月份最高津貼金額。 實際可領取的特別津貼款額是視乎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住戶成員組合及情況,所以會有所差異。 部分服務單位或因疫情而調整其服務時間,祕書處建議申請人以郵寄遞交申請。 如申請人慾前往服務單位遞交申請,請先致電查詢單位的服務時間,服務單位或會要求申請人先進行預約。 祕書處及服務單位會審核每份申請,包括核實資格及查閱所遞交的證明文件,並會抽查部分申請進行家訪/入息審查。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工時未符要求 在職及兒童津貼同被削
在設計上,綜援和職津兩個系統都有鼓勵就業的成分,綜援主要是透過豁免計算入息,而職津是透過設立三層工時要求,鼓勵多勞多得。 2018年6月,政府推行高額長生津,讓那些資產較少的長者一個金額更高的長生津。 長者生活津貼的政策是在上屆行政長官在參選時的承諾,期後他在上任後第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佈落實。 為繼續推廣持續進修,鼓勵市民自我增值,政府今年會把「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20,000元增加至25,000元,並撤銷年齡上限。 申請人可前往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郵遞或網上表格方式提出申請﹐或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提供一筆過共6,000萬元撥款,支持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舉辦校本活動,讓學生從小認識中華文化。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2022 4人家庭入息限額放寬 一文睇清申請資格及步驟
所有住戶成員均為60歲或以上長者的住戶、所有住戶成員均為24歲或以下青年的住戶或無家者,可分別到長者服務單位、青少年服務單位或接受無家者申請的服務單位遞交申請。 照顧者提供給殘疾人士的照顧指日常生活的獨立活動,例如膳食、家務、藥物管理、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及接送服務等,及/或殘疾人士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個人照顧及協助,例如協助殘疾人士走動、穿衣、如廁及個人衞生等。 對於部分照顧患有行為或情緒問題的殘疾人士的照顧者可能須要先平伏有關殘疾人士的行為或情緒後才能提供上述日常生活照顧,所涉及平伏有關殘疾人士的行為及情緒的時間可計算在內。 職津處並計劃於今年12月推出優化職津計劃網上申請服務第二期新功能,包括讓申請人在網上撤回已提交的申請、更改已提交的資料,以及提出覆核/上訴申請等。 扶貧委員會委員、工聯會區議員鄧家彪表示,現時經濟環境轉差,許多行業例如建築及裝修工友,均面對開工不足問題,但又不想申請綜援,以避免被標籤,故建議將工時門檻調低至每月72小時,認為此屬合理水平,至於按入息發放3級制津貼的做法宜保留。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日(16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消息指政府會檢討在職家庭津貼,考慮降低工時門檻,加強支援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津貼2023|中小企支援20223 5. 加大資助額
行政長官在2019年《施政報告》建議,這項津貼由2020/21學年起恆常化。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5 僱員再培訓局(ERB)於2022年7月1日推出第六期「特別.愛增值」計劃,協助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提升技能、自我增值及投身職場。 在4人住戶方面,政府會按機制調整入息限額,經四捨五入原則,全額津貼入息限額維持不變,而四分三額及半額津貼入息限額分別稍為放寬至26,900元及31,400元,均與舊的入息限額相差100元。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於2018年年中推出公共年金13計劃。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如新的申請者獲確認符合資格,他將可由合資格月份開始獲發放津貼最長至2023年9月底(合資格月份以社署接獲新照顧者的申請當月或上一名照顧者停止領取津貼的下一個月份計算,以較遲者為準)。 照顧者所領取的津貼將由照顧者/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情況改變時的下一個曆月停止發放。 政府剛於4月1 日推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簡稱「職津」),可理解為「低津」的新版,政府亦將「職津」預期合資格的家庭數目訂為9萬戶。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最終,計劃推出兩年來,政府本來預算有20萬家庭合資格申請,卻只有36,000宗申請。 換言之,在未達最低工時要求下,這些家庭會同時喪失在職及兒童津貼,這猶如雪上加霜。 為了減低生活開支,這些家庭往往先節衣縮食,基層兒童必首當其衝,食不果腹之餘,亦嚴重影響其成長與發展,長此下去兒童貧窮問題勢必惡化。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津貼2023|長者津貼2023
法國的「積極互助收入」(RSA)方案沒有工時要求,針對25歲以上(單親則為18歲以上)的失業或低收入公民,有子女者可以領取更多津貼。 在職貧窮(working poverty)是指擁有固定工作但相對貧窮的人士(例如收入低於貧窮線), 雖然得到工資,但工資的金額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水平。 關愛基金「N無津貼」的入息限額,參考「輪候公屋入息限額」,考慮「私樓住戶租金貴」問題,同時亦不設資産審查,申請條件及手續較簡單。 根據其檢討報告,申請津貼2人住戶租金中位數佔其住戶入息中位數比例47%。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津貼2023|業主津貼2023
若是工作更勤力,每月在192小時以上的,基本津貼更獎勵性地增至1,000元。 「專上學生資助計劃」旨在向合資格的學生提供資助,確保他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 申請人須修讀以自資形式開辦,並經本地評審的全日制自資副學士學位、 高級文憑或學士學位程度專上課程。 資助包括助學金及/或貸款,而此計劃最高資助的資助額,包括學費助學金、學習開支助學金及生活費貸款。 另外,合資格的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可獲提供院校宿舍津貼,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獲提供額外的學習開支助學金。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住戶資產限額包括:
在美國的「有需要家庭臨時援助計劃」下,受助人可享有「收入稅務優惠」,即是受助人在規定範圍內,可受到稅務優惠;其稅務優惠與通過工作得到的收入成正比。 一、前往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以及「學生資助處」等地索取申請表格,填妥後郵寄至觀塘郵政局郵箱62600號(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或投入設於此地點之投遞箱。 服務單位會為護老者介紹/選擇合適的護老培訓課程,或按受照顧長者的情況,建議護老者參加特定的培訓課程,以提升其照顧能力。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5 剛才提及推出第一期優化網上申請服務的新功能後,經網上遞交的申請數月大幅上升。 超過八成申請人表示滿意職津處的網上申請服務,認為新功能方便使用,而且較使用文本申請表格更省時。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學生學習津貼
簡單來說,若一名65歲退休男士,擁有100萬(包括強積金14在內),將85萬放入公共年金計劃,每月獲得約4,930元,加上高額長生津每月3,815元,每月便可以獲得8,745元。 當然,由於強積金只實施了21年,更因現時仍可以用僱主的強積金累積金額抵銷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對沖」),所以現時退休人士可獲100萬或以上強積金的人數不多。 特區政府於2012年底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1,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訂立官方貧窮線,協助分析本港貧窮情況的形態,制定扶貧政策及檢視其成效。 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佈2012年的貧窮線,就貧窮人口作出分析。 2012年,在計及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貧窮線下有300,300個非綜援住戶,當中近半數(48%;即143,500戶,共493,200人)屬於在職住戶,其餘主要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2。 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3。
受惠於試驗計劃第四期的長者,不能同時受惠於基金下「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第三期。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5 試驗計劃第四期的津貼將計算在「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家庭入息內。 關愛基金(「基金」)於2014年6月推出為期兩年的「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旨在向低收入家庭護老者發放生活津貼,以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5 試驗計劃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獲延續推行至2016年9月及2018年9月,而試驗計劃第三期於2018年10月開展及獲延續推行至2021年3月。
政府會利用短期內未有發展計劃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標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快速建成「簡約公屋」。 在五年內興建約30 000個單位,增加約四分之一公營房屋供應。 輪候傳統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可申請入住「簡約公屋」提早上樓,以家庭為優先。
香港許多民間團體如樂施會等都提出要「最低工資」與「最高工時」同時立法,以保障工人可享有較平衡健康的生活模式。 在國際經驗中,英美與亞洲的新加坡、南韓處理就業貧窮的理念和策略迥異——英美承認在職貧窮問題,並積極處理;亞洲國家多聚焦於就業問題,將貧窮歸因於失業。 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收到申請後,將會發送短信或電郵向申請人發出申請確認通知。 去年財政預算提出每年預留1.8億元加強支援殘疾人士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其家人;今次則增撥7.58億元,其中1.76億元用於支援殘疾人士(詳見表二);5.82億元用作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其家人。
由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管理的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目的為於新常態下於香港失去就業所得的主要經常性收入人士提供借入周轉資金途徑。 現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失業人士(年齡為15至59歲,但不包括15至21歲接受全日制教育人士)。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5 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為有需要自住業主提供財政資助,津貼維修自住樓宇的費用,改善樓宇失修的情況,加強其居所的安全。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此外,申請人目前須每6個月提出申請,鄧家彪認為有關做法對於自僱人士要追溯過去6個月的開工日數有困難,建議就申領期給予彈性,準許每個月遞交申請。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事實上,香港的經濟分配結構早有問題—當社會的財富與繁榮無法為社會共享,就說明貧富差距在擴大、社會發展道路更已偏離公平正義。 距離成書已有數年時間,歐陽達初感受至深的是,近日政治壓力的出現,令政府落實一些社福界爭取多年的制度改革如學童津貼恆常化、綜援特別津貼重新開放予成年健全人士等,反映政府面對政治壓力會妥協一小部份。
公共年金的概念在微觀上可以改善退休長者的生活質素,宏觀上有助維持整體社會的消費能力。 由於不少長者在退休時有一筆的退休金(如強積金),但由於不知是否足以應付長年退休生活,不少會節衣縮食;在人口高齡化,退休人士所佔比例上升,上述節衣縮食的集體行為,在宏觀上便會對整體消費力做成壓力。 在上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便提出要研發金融產品,讓長者善用資產,以增加退休後投資收入的穩定性。 由於大部分退休長者,沒有固定收入,在貧窮線只考慮收入的侷限下,不論有多少資產,也會較易被界定為貧窮。
社會福利署於2020年11月起,推行向在本地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的香港居民,現時受僱但不享有有薪病假或自僱人士,並因須在公立醫院留院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而面對經濟困難,派發一次性的$5,000的確診津貼。 凡合資格者可自行向入住醫院的醫務社工提出申請,無須接受特定經濟審查,但須聲明符合上述申請資格,並就其目前的就業狀況提供基本資料。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覈實住戶的受惠資格後,祕書處會發出核實資格結果通知信,並向合資格的申請住戶按其於2020年項目時所選擇領取津貼的方式(即以銀行轉帳或抬頭支票)安排發放津貼。 如舊申請住戶的情況有變(例如有合資格的新成員及/或需轉換指定的申請人),他們仍須填妥回條並寄回祕書處,祕書處會把住戶的資料轉交相關服務單位以聯絡該住戶遞交另一份專用申請表(即表格1) 。 由於每位受照顧的殘疾人士在同一時間只可有一位照顧者申請照顧者津貼,如該照顧者於試驗計劃第三期完結前已停止領取津貼,其他符合資格的照顧者可於三個月內向社署重新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