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醫生17年,見到不少兒科病人成長,記得曾有兩名女童因類風濕關節炎致虹膜炎,引發青光眼及白內障等後遺症,幸好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保住視力,兩人長大後,分別做了中醫及護士。 訪問完譚醫生,八卦查查林鄭月娥在任的三司十三局和5名主要官員,果然發現僅廉政專員白韞六沒戴眼鏡,其餘21人包括特首均「四隻眼」,可見各階層均存在同樣問題。 再翻查世界主要領袖,習近平、普京、特朗普、默克爾、金正恩、菅義偉均視力良好,僅得南韓的文在寅和台灣的蔡英文是「四眼總統」。 由此可見,香港社會近視危機由來已久,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疫情僅令情況變得惡化而已。
- 「其實近視是全球趨勢,世衞2000年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個近視;2015年上升至3個有一個,2050年估計每2個就有一個。」他說。
- 有位60多歲的獨居婆婆常報稱家中有賊,上門後婆婆更說:「有隻鬼匿藏家中,牠正在你身後。」單位一目了然,並無不妥。
- 譚德祐對雙重身份早習以為常,試過早上到荔枝角監獄為囚犯診症,晚上任輔警時押送囚犯到該監獄。
- 要預防近視必須了解其成因,這不外乎眼球太長或水晶體太肥,「兩個原因都導致光在視網膜前就聚焦,當來到視網膜時,不就會變得模糊?」他說。
- 「近視童行」上月進行「疫情下兒童近視趨勢調查」,有112名子女介乎4至12歲的家長接受調查,4成7人表示子女患有近視,過半被訪者表示子女今年內近視有加深。
如做足生活習慣調整都未能控制近視,可選用藥理方法如眼藥水,或光學方法如離焦鏡片、角膜塑形隱形鏡,以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1.多去戶外接觸大自然,建議每日兩小時,每周10小時。 接收愈多太陽光,可使腦部和眼部釋放愈多多巴胺,使近視速度減慢,病發率可減少10%以上。
譚德祐醫生: 眼科醫生X輔警爸爸再考律師:想子女勤力自己就要勤力
譚醫生分別育有12歲、14歲、16歲的兒女,雖然母親有1000度近視,但孩子的視力都非常好,僅最小的孩子有幾十度近視。 譚德祐醫生 其中關鍵是,這位好爸爸喜歡帶他們行山,多戶外活動自然減低近視風險,而更重要是紀律的生活。 「所以,香港人是一代比一代人更加勤力地去用自己的眼睛。」譚醫生幽默地說;果然是熟悉的資源、時間用到盡的獨特文化。 要預防近視必須了解其成因,這不外乎眼球太長或水晶體太肥,「兩個原因都導致光在視網膜前就聚焦,當來到視網膜時,不就會變得模糊?」他說。
兒時目睹病人苦況後,他立志當一名醫生;受輔警父親影響,修讀醫科期間,加入輔警行列。 當見習醫生那年,經常要參與警隊的行動,也無減他的決心。 康仔習慣「頭耷耷」做功課,很近距離閱讀,或趴在床上玩iPad,長期姿勢不正。 現時因疫情關係,實體課堂變網上教學,康仔對住電腦上課、做功課的時間大增,使陳太更擔心。 以往放假會與康仔去郊外、沙灘玩,現時因疫情關係每星期幾乎只外出一次,常常留在家。 「陽光能增加眼睛的多巴胺分泌,減低眼球變長的速度,那就不容易近視,起碼高達10%。」此外,多吃維他命A食物,如胡蘿蔔或深綠色、深黃色蔬菜,這些對眼球的錐形和柱形感官細胞有益。
譚德祐醫生: 【兒童健康】有小五生600度近視年遞增百度 眼科醫生:深近視增白內障及致盲風險【內附護眼貼士】
學齡近視一般於7歲發生,5至10歲是進展高峰期,大多數人會於10歲進展到接近300度,最理想的速度為每年增加50度內,若每年增加100度,就屬於快。 家長應該把握黃金期,做好近視防控,可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譚德祐醫生2025 如果近視深、眼球長,屋子就會好大,但舉例每人的牆紙長度一樣,若間屋過長,牆紙就會拉到好薄,才可勉強鋪滿。
現已升為輔警總督察的他,早上到醫院診症、施手術,中午去警署簽看文件,下午回診所工作,晚上再施手術。 6至12歲患近視的學童由即日起逢星期一至五,可到Zoff眼鏡連鎖店全線分店做預檢,費用全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譚醫生強調網上學習不是香港學童近視的真正元兇,近視更非本港風土病。
譚德祐醫生: 專業資格
「其實近視是全球趨勢,世衞2000年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個近視;2015年上升至3個有一個,2050年估計每2個就有一個。」他說。 譚德祐醫生2025 楊志新有超過三百篇的學術論文,影響臨床癌症治療方向,論文被引用已超過兩萬多次,被科睿唯安公司列為全球高被引用學者之一,是台灣臨床醫學界唯一獲此殊榮的學者。 楊志新是國內癌症醫學權威,長期以來積極從事癌症新藥研發和抗癌藥物臨床試驗,為台灣建構藥物臨床試驗的先驅,他所主導一系列跨國肺癌臨床試驗,讓晚期肺癌病人得以接受最先進的抗癌治療。
1994年在學堂畢業後成為輔警的他,曾接受在暴動中護送重要人物或物品安全離開現場訓練,其後調到港島東小隊工作,近年還獲得輔警長期服務獎,現正接受督察訓練。 要救人助人都講求專業知識,他認為輔警、醫生的工作都令他獲益良多,尤其在救人的時刻。 他憶述一次難忘的救人經歷,當日以私家車接送子女返學後,途經銅鑼灣維園附近,前面一架七人車的司機,疑因隱疾發作失去知覺,撞向前面的校巴,幸好校巴內的學童已落車,減少受傷人數。
譚德祐醫生: 小時多病立志做醫生
譚德祐對雙重身份早習以為常,試過早上到荔枝角監獄為囚犯診症,晚上任輔警時押送囚犯到該監獄。 已修畢法律課程的他,一直「心思思」想考取律師牌,他說,接觸多個行業後,體會到任何人、任何職業都有盲點,首要學懂尊重別人。 近視已是代代相傳的香港「特色」,那麼就要面對遺傳的問題。 原來,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有近視,孩子患近視機會大過一半;如果有深度近視的話,孩子患近視機會飆升至12倍! 世衞過去標準為500度,2015年修正為600度。 答案大家心裏有數,不就是玩智能手機、iPad嗎?
譚德祐醫生: 眼科醫生譚德祐 拆解港童普遍近視真相
眼科專科醫生鍾震宇指,近視的成因為眼球不正常增長,眼球每增長0.37毫米,近視就隨之增加約100度。 長時間近距離工作,光線太光或太暗等照明系統不當,缺乏戶外活動時間都是誘因。 擁有雙重身份20多年的他從未言倦,期間更修畢法律學士課程,並為航空青年團醫療隊成員,在不同崗位服務社會。 現年47歲的他希望考獲律師及飛機師執照,挑戰自己,也為子女作最好的身教。 他寄語年輕人,「要熱愛生命,對所有事保持好奇心,人生先有進步」。 他是公立醫院10名兒科眼科醫生之一,擅長治療早產嬰因發育不全致視網膜病變,一般以激光手術治療,減低嬰兒失明風險。
譚德祐醫生: 診所地址
現為輔警總督察的他,早上到醫院診症、施手術,中午去警署簽看文件,下午回診所工作,晚上再施手術。 譚德祐醫生 育有三名兒女的他,希望以身作則,教他們鍥而不捨去追夢,貢獻社會。 耳濡目染下,14歲長女萌生當醫生救人的念頭,也時常幫助身邊同學。 譚德祐直言,會一直服務社會,直到無法做下去為止。
譚德祐醫生: 醫生穿上輔警制服去捉賊 上午診症中午回警署:從沒想過放棄
新冠疫情使實體教學變為網上課堂,電子產品原是導致兒童近視的一大元兇,現在更需長時間對住電腦上課,近視加深的機會大幅增加。 譚德祐提及自己的父親是輔警,而他自己未從醫學院畢業時,已經立志做輔警,希望以另外一個身份貢獻社會。 「當警察和醫生也是一樣,就是希望能夠走到社會的最前線幫助市民。」只不過,醫生對付的是病魔,警察對付的則是罪犯。 香港警察Facebook昨日上載了一段影片,受訪者譚德祐既是一名眼科醫生,也是一名輔警。 譚德祐醫生2025 片段一出馬上在網上熱傳,不少網民均非常感謝這名一直走在社會最前線幫助市民的「譚Sir」、「譚醫生」。
譚德祐醫生: 譚德祐醫生
現年47歲的譚德祐,當醫生22年,擔任輔警25年。 譚德祐醫生 做見習醫生那年最難熬,上班7天沒假期,需「on call 36小時」,也要兼顧警隊的工作。 譚德祐醫生 譚Sir看出婆婆有精神問題,遂向她取膠袋,作狀捉鬼,「捉到了,現在捉牠去警署」,婆婆滿意點頭。 臨走前,勸她去看醫生,婆婆答應,之後再沒報警。
譚德祐醫生: 香港脫毛推介
他笑言當下班後遇到交通意外,已分不清用醫生還是警察身份救人,總之能幫人已足夠。 譚醫生小時候多病,也目睹病人的痛苦,於是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 他希望更多學醫的前病人回來,「我每次看病都會跟孩子聊天,我真想將來能有多些醫生回來,過去有不少中醫和護士……」他希望影響更多人加入醫療事業。
譚德祐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以前正常上課時,他一至五不可以用電話、iPad,星期六日會各用兩小時,早、午、晚各半小時拆開用。 但現時每日都要用電腦上課3小時,加上做功課、玩iPad和看電視的時間,至少7小時。 香港智能手機普及率在全球數一數二,家中電視機又不合比例地大,加上「用到盡」的文化對待眼睛,遲早除香港腳外,會出現「香港眼」的名號。 新娘和舞群一路從紅毯整齊劃一路往舞台去,青春洋溢,打動一旁的賓客,忍不住用雙手一起打拍子,突然音樂一換,新娘跳上舞台,舞步越來越奔放,婚宴男主角新郎也登場和新娘一起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