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傑之子自玉為上水鄉開基祖,上水鄉一帶原有簡氏村民,相傳廖氏看中該地後,通過假扮鬼怪嚇走簡氏族人[10],使簡氏遷居松柏塱,而廖氏則落居梧桐河畔現址,故廖氏至今仍會在村祭儀式中感謝簡氏讓地之恩[11]。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於明朝萬曆初年建圍,是香港沙田歷史最悠久(1574年建村)以及規模最大的圍村[1]。 元朗圍村姓氏 而隨着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土地需求量亦隨之擴大,城市化發展不斷往香港西北部推移。 元朗圍村姓氏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統計顯示,元朗區在2011年約共有50多萬人口,到了2018年則已經上升至60多萬,共佔香港人口的比例約8.6%,據了解從不同區域遷入元朗的數字將會繼續攀升。 面對膨脹的人口,外來人的新思想與潮流的介入,元朗區的原居民生活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 店舖經營多年,堅持用上古法方式炮製每款食材,更憑著盆菜的靈魂角色:南乳,成功俘虜食客胃口,連巨星周潤發和郭富城都是小店常客!
-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錦田鄧文蔚考中進士,當上浙江龍游縣知縣,獲封地設墟,將原設大橋墩墟市遷到今之東頭村與南邊圍附近,即元朗舊墟,墟中有油街、長盛街、二帝廟及大王廟立其地,古老當舖晉源押即設大王廟鄰。
-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厦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5],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6]。
- 然而,今天的元朗大馬路卻天天都水洩不通,因為居住人口增加,交通不勝負荷,它從生活的點滴中改變了原居民的節奏和規律,也許有一天,甚至圍村文化也會慢慢被發展所吞噬。
元朗圍村姓氏 《三國志》說簡雍是「簡傲跌宕」,在劉備旁仍然可以高傲而放縱不羈地協助劉備,怪不得他成為簡氏家聲。 簡氏宗祠嵌有對聯:「范陽世澤;涿郡家風」,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暸解一下簡氏堂聯中之「范陽」,范陽一帶是很多中國氏族的發源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盧、簡、燕等姓氏以范陽為祖藉,簡氏更以范陽堂為堂號。 元朗圍村姓氏2025 1980年代政府再發展天水圍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 大型屋邨在元朗兩個新市鎮相繼落成,人口稠密,又設有東頭工業區和元朗工業邨,為區內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不過區內仍可見到大片魚塘濕地,如米埔自然保護區和南生圍,吸引許多品種的雀鳥和生物棲息。
元朗圍村姓氏: 地方社區發展與挑戰
與晉源押比鄰的大王廟,古色古香當然仍在運作,廟中碑記多刻,詳記有關廟發展及捐款名錄,商號有非本地,而是鄰近境外如寶安、深圳等。 離開大王廟長巷直入即為二帝廟,香火鼎盛,可惜雜物四周堆滿,把碑刻也掩沒,即場未能讀碑知歷史(數十年前市政局出版三大冊《香港歷史碑銘》基本收錄全港歷史碑銘八成碑刻,可往圖書館查看)。 復由二帝廟東往南邊圍,此南邊圍在七百多年前由鄧族建立,據說如與更多雜姓人同住即更為興旺,因而今南邊圍基本五姓同居(鄧、龍、葉、區及杜),後鄧族又把土地賣給戴姓,而姓杜者遷往八鄉,區姓隱沒。 新界五大氏族,又稱新界五大族、新界五大家族、新界五大望族或新界五大宗族。 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1]。
翌日(12月3日)的龍獅市區遊行為醮會掀起高潮,亦與元朗街坊的距離最近。 與往屆(2013年)比較,遊行路線較短,不經舊墟路、大馬路、安寧路等,亦不直接巡遊返醮場。 不過遊行隊伍多姿多彩,除原有的金龍、醒獅,新增英歌舞隊(潮汕流行的地方藝術)、福建五虎將隊、銀樂隊、京鼓隊,參與人數超過六百人。 龍獅巡遊總領隊陳嘉輝師傅表示,今次巡遊只有一支隊伍,龍隊也是醮會的,原因是為了不造成交通影響,沒有邀請友好團體參與。 元朗圍村姓氏 而邀請福建五虎將隊,是希望融入內地文化,讓港人看看,在元朗而言是首次,大將寓意保佑地區,國泰民安。
元朗圍村姓氏: 主要分布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元朗圍村姓氏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鄧元亮被稱為錦田一世祖,據鄧氏族譜記載,鄧元亮的兒子惟汲(字自明)娶了宋高宗女兒趙氏,誕下林、杞、槐、梓四子。 元朗圍村姓氏 後來趙氏獲宋光宗相認,稱為「皇姑」,封為郡主,鄧惟汲獲追贈「稅院郡馬」。 明洪武年間,錦田九世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兩堂兄弟遷居厦村,族人亦屬皇姑一脈。
元朗圍村姓氏: 新田文氏
2019年1月13日,南邊圍舉行村代表選舉,其中陳禮喜、鄭延平、葉振發及陳樹堅四人分別以398票、287票、348票和369票當選鄉村原居民代表[1],而冼宜生則以161票當選並成為現有鄉村居民代表[2]。 圍村的結構設計獨特,通常以一圈圍牆包圍,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 房屋呈四合院格局,構建在相對平坦的土地上,保證居民生活的方便性。 不同區域的圍村可能有不同的主要姓氏,這反映了香港多元的族群組成。
百年來即使1943年日軍佔領香港時,醮事仍有進行,不過較簡單,只在泰祥街進行燒衣儀式。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七世孫文世歌明朝永樂年間遷入元朗新田立村,人數超過5000人,分佈於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等九條村落。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圍村姓氏2025 新田文氏全盛時期曾坐擁落馬洲一帶四千萬呎土地[8],在新界西北甚有影響力。 元朗圍村是香港新界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圍村,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
元朗圍村姓氏: 新市鎮發展
吉慶圍高約六米的青磗城牆新舊磗交集,清楚顯示了1899年英軍以大炮炮轟吉慶圍留下的破壞痕跡。 在這次考察活動負責講解吉慶圍形制圖、更樓和護城河的村代表鄧國祺和年輕的村民鄧國邦便指出,現時在吉慶圍外的籃球場,昔日是吉慶圍兒童玩耍的足球場。 他們都是在宋明期間,即清朝遷界令以前移居至現時香港的新界這個地方的漢族氏族[2],至今發展至新界多個地方定居,並以圍頭話為主要溝通語言。 元朗圍村姓氏2025 五族數百年間各自在根據地內建築圍村、祠堂、書室和廟宇等,並在交通要道成立墟市,逐漸發展成大族。 其後香港政府在新界登記地權,發現五大家族名下之土地甚多,故此稱他們為「五大族」(英語:The Five Great Clans)。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圍村的地理位置
除了元朗市中心外,另外也有一些次區域中心,例如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屏山、流浮山、廈村、大棠、元朗工業邨和錦田市等。 元朗圍村姓氏 香港的文氏後人今天主要聚居大埔泰亨和元朗新田,一直以來他們都以「文天祥後人」為榮,十多年前他們先後興建文天祥公園和文山公園,豎立高大的文天祥塑像,建立身份認同。 然而在文氏世系上,文天祥並非新界文氏的直系祖先,他的堂弟文天瑞(1240至1298年,號東山)才是第一位到廣東寶安的文氏始祖。 灣仔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舊區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文物古蹟保留。 當時,由於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受到海盜侵擾,而朝廷派駐的兵力有限,居民為求自保,遂在村落房舍四周加建高牆。 除了防禦賊寇,圍村亦可保護村民的財產勢力,免鄰近其他村落挑戰。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圍村:歷史、文化與保育的寶藏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錦田鄧文蔚考中進士,當上浙江龍游縣知縣,獲封地設墟,將原設大橋墩墟市遷到今之東頭村與南邊圍附近,即元朗舊墟,墟中有油街、長盛街、二帝廟及大王廟立其地,古老當舖晉源押即設大王廟鄰。 到今日附近圍村變化不大,只是多了些新丁屋,當然亦有發展商興建新屋苑。 永慶學校於 元朗圍村姓氏2025 1994 年停辦並在 2012 年於舊址改建為休憩處,現時永慶圍只剩下一幢圍門作為見證。 自從慈禧於光緒三十一年 廢除中國科舉,八鄉於 1920 元朗圍村姓氏 年代便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是八鄉同益學堂建成 ,然後橫台山公立學校 (新址 1952)。 基本上這些舊式書墊己經落後,植桂書室於戰後用作「永慶學校」的臨時教室,其後退而改作植桂幼稚園至 1960 年代,跟元朗區所有舊式書室的命運一樣,書室被閒置。
元朗圍村姓氏: 十八鄉 (元朗)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峰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14]。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元朗圍村姓氏: 香港圍村
這種文化不僅在建築風格上體現,還體現在社區生活的習慣、價值觀等方面。 因此,香港的圍村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 早於1970年代,香港政府把元朗一些地方發展為新市鎮。 由於地理上的阻隔,過去由元朗來往九龍市區,一是取道狹窄的青山公路,繞經屯門、深井和荃灣;一是取道荃錦公路,從八鄉蜿蜒越過大帽山,當年從元朗來往市區好比長征,行車時間以小時計;至1980年代,屯門公路全線通車,仍不免要繞經屯門。 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主要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至南洋。 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眾多鄉紳請求在當地建縣。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屏山傳統盆菜!50年鄧氏圍村盆菜傳人教路:靈魂食材擺位+製作秘技
於1864年一幅「廣東圖」中,顯示出元朗墟(即舊墟、目前元朗大馬路稱新墟)附近尚有東頭村、西邊圍及大橋村,元朗墟在3村之中。 ] 在古代,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受到海盜的侵擾,而朝廷派遣到該地區的兵力受限。 因此,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海盜的威脅,村民們紛紛在村落的四周建造了高牆。 這些高牆不僅用於防禦賊寇,還能有效保護村民的財產和權益,防止鄰近的其他村落對其發動挑戰。 這種圍村的安排在當時成為一種普遍的應對策略,確保了村落內部的安全和穩定。 元朗圍村每年都舉辦各種傳統活動和節慶,吸引著大量遊客和居民參與。
元朗圍村姓氏: 新界圍村
大廳內有楊氏歷代高、曾祖先考妣神位,兩旁有對聯:「經綸壽世推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橫批「忠樹堂」。 元朗圍村姓氏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擔任中書舍人官職,撰寫編修史書,也是曾大屋堂聯中「南豐修史家」所指的典故。 英國接管新界的事件平息後,港府興建青山公路連接元朗,1914年元朗至青山的一段公路建成,帶動新界經濟。
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將區議會所有單議席選區取消,元朗區定為四個雙議席選區,共選出八席民選議員。 天水圍南及屏廈選區由原有單議席的天耀、耀祐、慈祐、瑞愛、天盛、盛欣、嘉湖南、屏山北、屏山中、厦村選區合併而成。 香港的圍村散落在不同區域,每個圍村都有其獨特的香港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