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盆腔臟器清掃術手術病率較高,但對中心性復發的放療失敗的部分子宮內膜癌仍是可供選擇的手段之一。 患者若無任何與復發相關的危險因素則不需要作術後任何的放射治療,亦可避免術後放射治療所引起的並發癥,節約治療費用。 對臨床Ⅰ期患者來說進行徹底全面的手術病理分期的同時也是進行手術治療。 作下腹切口,開腹後術中應用生理鹽水200ml沖洗盆腹腔,收集沖洗液送做細胞學檢查並全面探查及切除可疑的病灶送檢。 切除子宮後應立即剖視,肉眼檢查癌腫大小、部位、肌層受累深度,並可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瞭解肌層受累情況。
- 腔內(後裝)A及F旁,總劑量為45~50Gy,每周1~2次,分6~7周完成。
-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
- 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的未分化癌:黏液染色陽性;電鏡下見癌細胞呈腺上皮分化。
- 多數作者認為目前尚無充分資料表明Ⅱ期A、B亞期在預後上有顯著差別。
- 不過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祈安在《好心肝會刊》中提醒,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 用較高劑量雌激素大於10年者,患內膜癌的機會較不用者提高瞭10倍。
PR水平低的腫瘤,可先用他莫昔芬使PR水平升高後再用孕激素;或他莫昔芬與孕激素同時應用,均在晚期或復發的內膜癌達到瞭一定的緩解率。 他莫昔芬也可能直接作用於腺癌細胞,使之抑制有絲分裂。 但是,他莫昔芬在動物實驗及對乳腺癌的治療中均有導致子宮內膜癌的報道,這可能與他莫昔芬的雌激素樣活性有關。 在一個1846例絕經後的乳腺癌的報道中,給予他莫昔芬 40mg/d,給藥組內膜癌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尤其在他莫昔芬應用大於2年以上者,內膜癌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但也有作者在實驗室研究中,未見到他莫昔芬有刺激子宮內膜癌細胞系生長的作用,甚至有的作者認為他莫昔芬有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系生長的作用。
子宮內膜癌晚期: 肥胖人士患癌風險增5大原因 子宮癌、食道癌風險分別高7及5倍
先用小刮匙環刮子宮頸管,再進宮腔搔刮內膜,取得的刮出物分瓶標記送病理檢查。 分段刮宮操作要小心,以免穿孔,尤其當刮出多量豆腐渣樣組織疑為內膜癌時。 圍絕經期婦女月經紊亂或絕經後再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均應先除外內膜癌後,再按良性疾病處理。 1.直接蔓延 癌灶初期沿子宮內膜蔓延生長,向上經宮角至輸卵管,向下至子宮頸管,並繼續蔓延至陰道。 也可經肌層浸潤至子宮漿膜面而延至輸卵管、卵巢。 並可廣泛種植在盆腔腹膜、直腸子宮陷凹及大網膜。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 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子宮內膜癌擴散轉移的途徑,主要是經由血液及淋巴兩種途徑,因此要靠完整的手術分期來查看腹腔內是否有癌細胞、其他器官是否受到轉移、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是否受到侵犯。 化療很少單獨應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多用於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漿液性、透明細胞癌等;或是復發病例;或是具有復發高危因素的手術後患者,如G3,ER/PR陰性者。 化療中主要應用的藥物有鉑類、紫杉醇以及阿黴素類藥物,如多柔比星等。 目前多采用聯合化療,化療方案有AP、TP、TAP等。
子宮內膜癌晚期: 常見婦科疾病您要知
若化療與放療一同進行時,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指數會較低,疲勞和噁心有可能更嚴重。 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停止後數週內改善。 子宮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輸尿管/膀胱或直腸的意外損傷導致大小便困難等,長遠可能會出現淋巴水腫、陰道出血、無法生育等。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子宮內膜癌晚期2025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
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 3.篩檢預防:除了每年實施例行的抹片、乳房檢查外,尤其是肥胖、未生育、停經晚又有使用賀爾蒙補充的婦女,因為罹患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的機會相對增高許多,不妨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以防患於未然。 經由胸部X光檢查,發現腫瘤已密布2片肺葉,證實患者已子宮內膜癌轉移到肺部,病患必須採取化學治療才有機會。 一般而言癌症轉移到肺部已屬十分嚴重,其實癒後都十分不好,但在化學治療的協助下,此病患肺部腫瘤迅速獲得控制,但是依舊有很高的復發風險。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比較複雜,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他們分別是I到IV期,一般來說可以把I期的子宮內膜癌叫做是早期,把IV、IV期子宮內膜叫做是晚期,其他階段的子宮內膜癌則可以叫做是中期。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他莫西芬,為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藥物,並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他莫西芬有促使孕激素受體水平升高的作用,受體水平低的患者可先服他莫西芬使孕激素受體含量上升後,再用孕激素治療或兩者同時應用可望提高療效。 子宮內膜癌晚期 副反應有潮熱、畏寒、急躁等類似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骨髓抑製表現為白細胞、血小板計數下降;其他副反應可有頭暈、噁心、嘔吐、不規則陰道少量流血、閉經等。
子宮內膜癌晚期: 月經變日經!子宮內膜癌不定時炸彈
對於第四期的病人,通常會採取手術切除子宮再加上荷爾蒙、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82%,第二期65%,第三期44%,第四期15%,平均73%。 早期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兼以扶正固本調理脾肝腎三臟,固護沖任;晚期宜扶正為主,兼祛邪抑瘤,改變患者的虛弱狀態,更可以零毒抑瘤為主,誘導細胞的分化和凋亡,使抑瘤而不傷正。 孕激素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作用機制,目前認為是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使其從惡性向正常子宮內膜轉化,抑制癌細胞DNA和RNA的合成,減少分裂,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繁殖,最後腫瘤被增生或萎縮的內膜所代替。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頸癌的防治
老年婦女宮頸管狹窄致使內膜脫落細胞較難排除宮頸,且易溶解變性。 子宮內膜癌晚期2025 近年來在細胞學取材方法上有新的進展,如內膜沖洗,尼龍網內膜刮取及宮腔吸引塗片法等,後者準確率可達90%,但操作較復雜,陽性也僅有篩選檢查的作用,不能作確診依據,故臨床檢查應用價值有限。 陰道斷端及盆腔復發,如以前未接受過放射治療,原則上應首選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該切除就要切除
Kistner於1959年證實瞭孕激素可使子宮內膜癌的腺體向良性逆轉。 以後又有作者對488例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進行手術前後的比較觀察,結果發現術前給予孕激素治療者,其子宮內膜較治療前在結構及功能上均向更好的方向轉化。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激素受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內是激素作用的關鍵一步,激素受體復合物影響著癌細胞內DNA的轉錄反應,可能延緩瞭DNA及R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孕激素與受體的作用是在基因水平上調節著細胞的生物活性。 孕激素治療後的組織像為腺體與間質發生逆轉改變,使癌細胞分化趨於成熟。 陳晨等也證實瞭孕激素除抑制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外,對腫瘤細胞有直接作用,使腫瘤細胞生長受抑,促使其向成熟轉化,細胞發生凋亡及萎縮。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內膜太厚怎麼辦?增生原因、症狀和飲食禁忌一次看
Scarabelli對20例復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瞭腫瘤細胞減滅術,患者初次手術至復發時間平均16.9個月,初次手術後根據具體情況補充瞭放化療。 子宮內膜癌晚期2025 20例患者中,4例盆腔復發腫瘤直徑大於5cm,3例腹膜後有多發轉移,13例盆腹腔廣泛轉移。 手術范圍包括部分腸切除、大網膜切除、廣泛腹膜剝除、脾切除、全陰道切除、輸尿管切除、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等。 除2例圍術期死亡外,對其他18例患者進行瞭隨訪,結果有10例術後再次復發,無肉眼殘餘瘤患者的復發時間明顯長於有肉眼殘餘瘤者,前者的中位累積生存時間為11.2個月,三分之一患者的生存時間達到80個月。 作者認為腫瘤細胞減滅術可用於復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後,手術應盡量達到無肉眼殘餘瘤。 但此手術的並發癥較多,該報道中包括大出血1例、腸瘺1例,還有2例圍術期死亡。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癌檢查
HPV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會經由性接觸傳播,最少有一半性活躍人士在不同階段曾經感染 HPV,但當中只有少部份女性會因而患上子宮頸癌。 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黃家彥醫師舉例,一名年約60歲女士在50歲停經,去年開始陰道異常出血,剛開始出血量不多,這名患者不以為意,但出血越來越頻繁,間隔2、3天就出血,後來甚至天天出血不停,拖了大半年就醫,經病理化驗確診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頸癌治療後跟進
高度分化的細胞井然有序,保持良好的型態,接近正常型態,而癌細胞則是低分化癌比高分化癌品質更差。 最近嘗試利用荷爾蒙劑與抗癌劑組合的荷爾蒙化學療法。 但是使用荷爾蒙療法的最重要條件,就是癌組織中必須有荷爾蒙的接收盤,也就是接收體存在。 一般而言對於高分化的子宮內膜癌(高分化型腺癌)有效,但對於中分化及低分化的子宮內膜癌無效。 :子宮內膜會發現跟癌細胞很相似的異型細胞,這相當於子宮頸部的上皮內癌(0期),5年的存活率是100%。 子宮內膜癌晚期 其中不乏將不正常出血現象放任一年半載不管的人,因不是每天出血,只是偶爾岀血,所以才會放任不管。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過子宮頸癌,我該做什麼檢查?
飲食習慣,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攝入過多均可引起肥胖,而增加體育鍛煉,綠色蔬菜和水果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台灣婦癌醫學會提醒,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NOWnews今日新聞]近來出現缺蛋潮,引發國人關注。 子宮內膜癌晚期2025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今(7)日於立法院質詢時詢問是否會成立「雞蛋國家隊」,對此,行政院長陳建仁說,雞蛋的分配農委會已在調度;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說,全…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內膜癌的中藥治療原則
子宮內膜癌已經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十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 有作者統計,在早期內膜癌,應用孕激素者死於心血管病的比率較不用孕激素者明顯升高。 因此,目前認為,在早期內膜癌,孕激素不做為手術後的預防用藥,除非患者具有高危因素,而且腫瘤的雌、孕激素受體為陽性者。 對晚期或復發癌、有手術禁忌證者、年輕的早期內膜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用孕激素治療。 對年輕、保留生育功能的內膜癌,孕激素治療中,每3~6個月需B型超聲及內膜活檢或診刮,以觀察療效。 總之,在子宮內膜癌,化療對晚期癌、復發癌以及具有高危因素的術後患者均有肯定療效,尤其PA或PAC方案應用較普遍,但化療不能代替手術及放療。
子宮下段及宮頸管的癌竈與宮頸癌的淋巴轉移路徑相同,可至宮旁、髂內、髂外、髂總淋巴結。 內膜癌也可向子宮前方擴散到膀胱,經過逆行引流到陰道前壁。 有研究指出,術後輔助性體外放射治療,對於早期但有高度復發風險的子宮內膜癌病患,可改善整體存活率。 不過,對於低度復發風險的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施行術後骨盆腔放射治療,並不會增加整體存活率。 因此,對於早期且低、中度復發風險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不一定需輔以放射治療。 另有研究報告觀察到,40 歲以前的早期卵巢衰竭和 40 ~ 45 歲的早發性停經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
1、開展防癌宣傳普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合並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婦女,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由於目前各報道研究病例不多,方法及標本亦各不同,尚難於得出結論。 診斷小細胞未分化癌應除外:A.神經內分泌癌:其組織化學染色黏液陰性;免疫組化軸突素、嗜鉻顆粒蛋白及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均呈陽性;電鏡下細胞內有神經內分泌顆粒。 B.上述的各型子宮內膜腺癌內可有數量不等的嗜銀細胞,仍應診斷為原來類型的子宮內膜癌,但應將其中所含嗜銀細胞的數量加以說明,而不能用“嗜銀細胞癌”一詞(WHO,1994,第二版)。
所以軟式子宮鏡檢查是安全的,當時我剛好在日本跟隨林教授學習子宮鏡的技巧與知識,他的幾篇論文我都有看過。 硬式子宮鏡就不適合作檢查之用,因灌水壓力大,檢查時間又長,又須上全身麻醉。 此外,張穎宜也提到,相較於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很難在早期就透過篩檢發現。 不放心的人,除了抹片外,可以加做婦科超音波、腫瘤標記檢查。 但這兩種檢查的敏感度皆非百分之百,超音波和腫瘤標記檢查正常的人,仍有一成機率可能罹患卵巢癌。 相較於其他婦科癌症,子宮內膜癌的特色是疾病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包括經期變長、量變多、非經期出血等,都是可能病徵。
但原位癌的腺上皮細胞具有明顯的異型性,而無浸潤,這兩點的認識是統一的。 子宮內膜癌晚期 對無浸潤的部位有兩種理解:一是未浸潤到子宮內膜的間質,即癌變的腺上皮細胞未突破基底膜。 這種情況與重度非典型增生極難區別,就像宮頸的CINⅢ一樣,將重度(Ⅲ級)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稱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 另一種理解是已癌變的腺上皮細胞已侵入子宮內膜的間質,但未侵入肌層。 這種情況,可能稱之為子宮黏膜內癌,更切合實際,表明癌變的腺上皮細胞已侵出基底膜到子宮內膜間質內,而未侵到肌層。
子宮內膜癌晚期: 肥胖、過敏體質都是氣喘元凶!胃食道逆流、憂鬱症共病別輕忽,6招防惡化
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延緩DNA 和RNA的複製,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對分化好、生長緩慢、雌孕激素受體含量高的內膜癌,孕酮治療效果較好。 副反應較輕,可引起水鈉瀦留、浮腫、藥物性肝炎等,停藥後逐漸好轉。 【治療】治療應根據子宮大小、肌層是否被癌浸潤、子宮頸管是否累及、癌細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況等而定。 主要的治療為手術、放療及藥物治療,可單用或綜合應用。
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併宮腔積膿 常表現陰道排液增多,漿液性、膿性或膿血性。 子宮正常大或增大變軟,擴張子宮頸管及診刮即可明確診斷。 擴張子宮頸管後即見膿液流出,刮出物見炎性細胞,無癌細胞。 內膜癌合併宮腔積膿時,除有膿液流出外,還應刮出癌組織,病理檢查即能證實。 1.絕經過渡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絕經過渡期功血)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如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或不規則流血等。 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與內膜癌的症狀和體征相似。
腫瘤多發生在子宮內膜的柱狀上皮發生扁平上皮化生的基礎上。 多見於老年婦女,因絕經後萎縮的子宮內膜常發生老年性子宮內膜炎,或因老年婦女宮頸阻塞,子宮腔積膿及慢性發炎伴扁平上皮化生。 少數嚴重的病例整個子宮內膜被扁平上皮替代,即所謂的子宮魚鱗癬。 A.子宮內膜樣腺癌:是最常見的一型,占子宮內膜癌的3/4,子宮內膜腺癌的80%~97%。 癌組織分化好時,其組織結構與增生期的宮內膜腺體相似,但細胞及腺體結構均有一定的非典型性。 細胞呈柱狀或矮柱狀,核長圓形,染色質較粗較深染,胞漿少,核仁明顯,排列緊密,呈假復層;腺體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或背靠背,或腺腔共壁,或呈篩狀腺腔結構,向間質浸潤。
「病人痛苦,我們醫師也很痛苦!」她建議,若更年期不適症狀極明顯,可諮詢醫師討論是否需補充荷爾蒙。 子宮內膜癌晚期 子宮內膜癌晚期 張穎宜指出,婦科癌症要及早發現、治療,30歲以上有性行為的女性每3年應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可免費進行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是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術後輔助治療,可明顯降低局部復發,提高生存率。 對已有深肌層浸潤、淋巴結轉移、盆腔及陰道殘留病灶的患者術後均需加用放療。
妊娠期間胎盤產生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相應的妊娠期改變;哺乳期,由於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使卵巢功能暫時處於抑制狀態,使子宮內膜免於受雌激素刺激。 而不孕者,尤其是因無排卵引起的不孕,使子宮內膜長期處於增生狀態。 賴基銘不斷呼籲,只要接種疫苗和定期做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是人類最有機會絕跡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