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部設有應用外語系、政治系、管理科學系、物理系、化學系、機械系、電機系、運動科學系、資訊系與土木系等十個系,在專科部(1978至2004)則設有企管科、機械科、電機科與土木科等四個科[164]。 士官信條2025 陸軍官校在建校初期,學員的生活是艱苦的,學生的服裝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沒有襪子,赤足穿草鞋,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裡,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學期間,島四面都是敵人,既要上課,又要打仗。 在大陸時期,軍校規定每天早上聽到軍號聲起床、穿衣、打綁腿的時間只有3分鐘,吃早飯只有10分鐘。 許多學生在黃埔學習七八個月,卻從未到過廣州市區[163]。
一位優秀的士官,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各級部隊長應鼓勵士官不斷自我要求,精進專業技能,並把握公餘進修機會,努力充實自我,以成為能協助軍官、指導士兵的全方位士官。 蔡英文總統日前主持國軍109年「三軍士官新生聯合開學典禮」,並且為紀念韓正宏總士官長而塑造的「勇士登峰」雕塑藝術揭幕。 蔡總統致詞時特別期勉新進學子,應了解士官在軍隊中扮演承先啟後角色的使命,鼓勵大家傳承韓總士官長精神,從基層士官開始歷練,矢志推動國軍精進士官制度。 1990年,黃埔1期鄧文儀以探親為由,訪問中國大陸,與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徐向前及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士官信條 1991年1月1日,「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於臺北成立,由鄧文儀、袁樸、劉藩、劉詠堯、丁德隆等138人發起成立,鄧文儀任榮譽會長及大會主席,第一任會長由蔣緯國擔任[92]。
士官信條: 憲兵隊受理查緝軍法、司法案件
因具有執法權,並擁有獨立的指揮、人事、後勤補給系統,故不隸屬於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其地位類似於古代之禁軍、禁衛軍,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護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民國副總統。 蔡總統致詞時表示,士官們常駐同一單位,掌握部隊勤務,和基層士兵共同生活,一起執行任務。 更因為對地方的了解,讓營內部隊和營外社區,有良性的互動。 士官信條2025 士官信條2025 士官不僅是軍官和士兵之間的橋梁,更要促進軍民之間的合作,為全民國防打下鞏固的基礎。 國軍近年來在募兵制和精進士官制度雙軌並行下,強化士官階層在部隊的重要性,由於士官和需要定期輪調歷練不同職務的軍官不同,更著重在技術專長的傳承及基層部隊的領導和管理,「長留久用」精神也跟募兵制目標較為相符。 蔡英文也頒贈各軍士官長榮譽徽,彰顯士官幹部是國軍部隊的重要骨幹,展示「以身作則」、「跟我來」的精神;隨後的擊鼓宣示,與會官員一同擊鼓,勉勵士官幹部精益求精、戮力以赴,以身為國家守護者為榮。
其中在司令部層級曾稱為「總士官長」,2013年該職稱亦修定為「士官督導長」。 憲兵之象徵物為獬豸,為中華民國唯一擁有象徵物之兵科,憲兵軍服右臂都佩有獬豸臂章。 憲兵總主官軍階(中將)不變,但職位名稱改變為指揮官,為了分辨各地區指揮部指揮官,會俗稱大指揮官或總指揮官,憲兵總指揮官不一定是憲兵本科出身的,是由國防部承報人事令給總統府,名單皆為陸軍中將,由總統指派最佳人選。 士官信條2025 高雄一名海軍士官賴黃姓女子控訴,才與丈夫胡男步入婚姻僅短短2年,胡即出軌邀約另名林姓女子到溫泉飯店泡湯過夜,賴黃女憤而提告2人侵害配偶權,並求償新台幣80萬元。 橋頭地院審酌,認為胡男、林女侵害配偶權事證明確,判處2人應連帶賠償20萬元。
士官信條: 憲兵介紹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 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部份都參與過台海衝突,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1][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事攻打湖廣總督府;11日清晨,按照革命黨的「革命方略」,宣布中華民國成立(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11月2日,上海海軍被留日返國學生王時澤說動加入革命,後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北伐艦隊之一部。 根據國防部統計,今年正期軍官班一共招募一七九六人,獲得率達一一一. 士官信條 三%;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也招募了九○二人,獲得率達一二八. 士官信條2025 九%;中正預校國中部招生二五○人、高中部招生六○○人,獲得率也都達到一○○%;唯獨士官二專班招得一五一五人,獲得率僅七十五.
七分校计办军训班及西北军训班11期,毕业7800余名。 士官信條2025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8]。 士官信條2025 1924年,混成旅改3團制,加編特別步兵團,轄機槍營一、迫擊砲營一、手槍營一,砲兵營改三連制—野砲連一、山砲連二。
士官信條: 由「海軍警衛隊」至「海軍陸戰隊」
這時由李蕭二人召集隊長和學生代表,講了形勢和解放軍的協議與政策,願投共的、跟國民黨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學生大都願意投共,25日隊伍至郫縣便由李永中宣佈軍校投共,而解放軍將軍校保持原編制,暫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校」[79]。 1949年12月,解放軍占領成都,成都陸軍官校自1937年興辦到1949年共招訓學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華民國在大陸開辦的陸官到23期停辦,至此,陸官的大陸時期終告結束,邁入臺灣時期[80]。 先将黄埔四期中淘汰入伍生编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并分派各地执行勤务。 至1926年6月底,陆续新招一千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二团。 第五期入伍生教育为期六月,分三个阶段实施,但因国民革命形势发展太快,1926年上百年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出勤不止。 1926年7月1日,蒋校长在燕塘兵营对第五期入伍生进行校阅。
- 雖然入伍操練極為嚴格,但也注重學生休閒團康與慶生活動,而「黃埔壽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於學校慶生聚會,並帶入部隊與官兵慶生活動之歌曲。
- 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校址現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時期的校址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司令部及空軍機關駐地。
- 后學校歷次遷徙易名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158]。
- 未毕业之黄埔第四期政治大队,第五期入伍生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连,共千余人,随军北伐。
- 九%;中正預校國中部招生二五○人、高中部招生六○○人,獲得率也都達到一○○%;唯獨士官二專班招得一五一五人,獲得率僅七十五.
- 還有人工湖泊「黃埔湖」,沿著湖畔有黃埔公園、覺民樓、岳飛銅像、科學工程館、金門之虎戰車、黃埔賓館及游泳池;野外訓練有先鋒路、612與714高地[159]。
- 目前總兵力約10,000人,轄下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
「專科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9日發畢業學生[144][1]。 民國13年建校之初的校務會議中,指派總教官何應欽設計校旗,以紅底、中綴青天白日國徽、外圍加上金黃色絲穗為校旗。 士官信條2025 校旗上方有一榮譽旗(標),為民國46年為表彰功績並紀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學校榮譽,由蔣中正親頒[4]。 曾是中國海軍最強的一系,1929年與蘇聯紅軍爆發三江口之役,陸戰隊奮戰五小時後全滅。
士官信條: 中華民國憲兵
蔡總統上午前往陸軍專科學校,主持「三軍士官新生聯合開學典禮」,由陸專榮獲今年陸軍模範團體主官的連長莊啟良士官長,引領士官代表領讀「國軍士官信條」,以及由今年各校畢業的士官代表,為學弟妹們晉級佩掛年級臂、領章及肩章,象徵士官精神永續傳承。 隨後,蔡總統也為紀念韓總士官長的「勇士登峰」雕塑藝術揭幕。 陸官的軍校教育,雖規定學制為3年,但因初期時的用人迫切,實際上為半年到兩年半不等。 第1期學生都為步兵科之訓練,第2期學生才開始分有步兵、砲兵、工兵、輜重兵和憲兵等5科。 第3期學生起實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經過3個月的入伍教育,考試及格者升為正式學生,第4期學生以後再增設政治、騎兵、交通和無線電等科,後期又增設英、德、法、日等外語教授班。 軍事教育課目區分學、術科,著重在軍事教育訓練,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160]。
士官信條: 第一支「海軍陸戰隊」
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現在陸官的教育較講求人性化之管理[171][172]。 士官信條2025 民國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各地軍閥勢力割據,中國海軍為陸軍附庸,海軍陸戰隊反而比海軍活躍;而此時期在中國大陸,亦有其他大大小小勢力的海軍陸戰隊。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發表北伐宣言,後節節勝利,閩系海軍決心倒戈。
士官信條: 軍校招募 士官二專班唯一未達標
法院考量,賴黃女目前為海軍現役士官,有固定收入;胡男為高職畢業,退役後目前擔任司機,每月收入約3萬元;林女則為飲料店正職員工,月薪約2.8萬元,衡量兩造財產所得,及被害人痛苦程度,認定賴黃女主張80萬元撫慰金過高,判2人連帶賠償20萬元為適當。 雖然入伍操練極為嚴格,但也注重學生休閒團康與慶生活動,而「黃埔壽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於學校慶生聚會,並帶入部隊與官兵慶生活動之歌曲。 抗战期间,中央军校本、分各校开办军训班第6至14期,毕业合计合计33000余名如下: 成都本校计办军训班7期,毕业3700余名。 五分校计办军训班独立队5期,毕业2500余名。
士官信條: 校友會
在術科方面,對於戰鬥教練與實彈射擊二項更為要求,期能於短時間内收最大之效果[162]。 學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擊教範與野外勤務令等基本軍事學識,繼教以戰術、兵器、交通與築城等四大教程。 而軍制學、交通學、軍隊内務規則、陸軍禮節、軍語與軍隊符號等,亦擇要講述。 士官信條2025 至于戰術作業與實地測圖,亦按步實施[161]。
士官信條: 憲兵歷任首長
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 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148][149]。 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150]焚鸦片、义和团[151][53][註 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應國都遷徙,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7年8月由南京西遷。 1937年10月军校抵庐山牯岭休整,并于庐山海会寺举行十一期二总队毕业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学典礼。
士官信條: 尚書令
而「負責精神」,就是今日的黨歌和國歌,那就是黃埔同學對於實現主義,對於保衛民國,對於領導人民的責任。 革命軍人的責任,就是「以建民國,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的責任,是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 由於黃埔精神的建立,「黃埔系」在東征、北伐和八年抗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較大影響[6]。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佈。 孫中山核定「親愛精誠」為陸軍官校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结為革命的寫照。
士官信條: 黃埔時期
1950年,陸軍官校遷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72-73年。 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校址現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時期的校址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司令部及空軍機關駐地。 為表達對國軍士官幹部的重視,總統蔡英文今(6)日前往陸軍專科學校,主持「國軍三軍士官新生開學『榮耀傳承日』典禮」。 蔡英文致詞時強調,士官制度未來要朝向五大方向改革,包括提升士官素質、調高士官待遇、善用士官「接地氣」特性、協助士官專業發展、持續辦理榮耀傳承。 而這也是軍方首創士官專科學校舉行聯合開學典禮,蔡英文更是第一位出席的三軍統帥。 陸軍官校校友總會[116],其前身為陸軍官校校友會[93],是中華民國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之分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變法,推行新政,派載澤、徐世昌、紹英赴日本考察,返國後乃倣傚日本憲兵制度,由慶親王和日本訂立合約,聘請日本籍顧問川島康浪(日本憲兵軍官)於同年在大沽口創設憲兵學堂,正式採用「憲兵」名稱。 續於光緒卅二年在北京設置「陸軍警察所」,指揮編成「陸軍警察營」糾察軍紀。 中華民國建立前的中國近代憲兵(並非九門提督)始自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01年清廷訂結辛丑條約,聯軍撤離北京,清廷乃在北京成立「京師善後協巡營」維持京畿治安。 此外,蔡總統指示參謀總長領導三軍士官督導長,進行整體規劃,落實韓總士官長的改革理念,並於近期內提報。 並強調,國軍守護國家,她一定會是大家最強的後盾;士官是國軍的基幹,她一定會和大家站在一起,克服所有困難。 一般現代國家,士官的任命分為三大體系,軍校畢業生、非軍校之大專院校(副學士以上)招募及士兵向上升遷轉任得來。
1925年4月,楊砥中因貪贓枉法,又在閩期間藉口清鄉逼民種植鴉片收捐,儼然一土皇帝,民怨積深,被海軍總長下令緝拿歸案。 其後,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縮編為陸戰大隊,下轄2支隊,一支隊長為林忠,二支隊長為林壽國,大隊長由時任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兼任。 除了因中國自清末以來長期陷入分裂、政權並無統一,各系海軍隨勢望風而倒、易主帶艦投靠如喝水吃飯以外,另一部分原因是海軍各系間彼此不服、甚至偶有衝突。 士官信條 因此閩系雖名屬中央海軍,但不聽從蔣介石指揮,最後釀至閩系叛變投共。
士官信條: 憲兵組織
1876年,清朝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議創立「廣東西學館」,並且以8萬兩白銀買下位於黃埔長洲島的船塢為廣東西學館館址。 1884年,張之洞由山西巡撫調升兩廣總督後,將廣東實學館再度易名,改為「廣東博學館」。 張之洞後來於1887年8月3日創建了「廣東水陸師學堂」,恰位於廣東博學館原址。 士官信條2025 至此,廣東水陸師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38]。 陸官校歌在2006年陳水扁政府推行去蔣化政策時期,與2016年蔡英文政府時的民進黨立委,都要求陸官將唱了幾十年的校歌改歌詞,把「黨旗飛舞」改成「國旗飛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伐军攻占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在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成立武汉分校。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于1926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在武汉和全国各省、市陆续招生。 1926年12月初黄埔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从广州本校调武汉分校。 1927年2月12日举行开学大典,正式录取第六期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183名女生正式入学,加上南湖学兵团30名女生被并入女生队,女生队实际在册213人,编为“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部编为政治科。 1927年3月22日改組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称。
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專科學校,簡稱陸軍專校、陸專,是訓練中華民國國軍士官幹部的軍事學校。 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龍岡地區的軍事學校,民國46年(1957年)建校,早期招收對象為陸軍在營資深士兵,實施短期受訓班隊,授以士官教育以取得晉陞士官的資格。
最終北京城破,漢人官員為主的東南互保不呼應朝廷抗外。 最終清廷與八國和談,簽署辛丑條約,以衛護帝國完整性。 同年,馬漢的海權論被傳入,造成一定影響,重建海軍的呼聲又起。
士官信條: 陸軍士官信條
畢業後以下士任官,薪資41,450元(本俸、專業及志願役加給)。 軍方官員指出,過去因大部分士官的學歷遜於軍官,加上階級、待遇相對較低,其重要性經常受到忽視,近來政府已積極推行精進士官制度,並積極招募。 精進士官制度的整體規劃,包含許多層面,如權責下授、提升士官位階、調整士官結構、健全士官教育、調整待遇、改善福利、落實就業輔導與建立共信共識等面向,旨在培養國軍優秀骨幹,強化整體戰力。 士官信條 國軍從1994年推動「精進士官制度」,歷經數十年的努力,已獲得顯著進步。
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 士官長(英語:Sergeant Major),又稱軍士長,是軍階之一。 在一般國家的軍隊體制裡,軍人分為軍官、士官及士兵三大系統,各有其任務執掌,士官又可區分為士官長及士官。 由於憲兵部隊甄選嚴格,因此一般社會大眾便將所有憲兵以三軍楷模視之,而中華民國役男也多以能入選憲兵為榮。 事實上,也正因為每個憲兵皆具有嚴格篩選標準,憲兵成員也以三軍楷模自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