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合符資格,第1名至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13萬的子女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增加$13萬,例如你的子女是在2022年5月1日出生,該課稅年度的子女免稅額便有$26萬。 假如依然不清楚自己要交幾多稅、有幾多免稅額,大家可以前往政府網站的報稅計算機,計計自己大約有多少免稅額、扣稅項目及要交幾多稅。 自僱人士/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和斜槓族(Slasher)可把支付給強積金計劃的強制性供款當作營業開支,申請扣除香港利得稅。 但自僱人士作出的一般自願性供款不可扣稅;如在強積金計劃開立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帳戶則可申請扣稅。
如果受養人有向社會福利署申領 傷殘津貼的話,納税人可提供申領津貼的檔案編號以資證明。 而税務局也會接受該份醫療評核報告作為符合免税額的證明。 普遍而言,香港受薪打工仔均須繳納薪俸稅,在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兩種。
父母免稅額同住: 免稅額 2023|14項個人免稅額+扣稅項目+慳稅貼士
另一方面,新一代長者普遍因接受過教育,較能明白居住空間不足容易與子女產生相處問題,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亦不一定願意遷往與子女同住。 另外要留意,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只可由一名人士申索免稅額,如有兄弟姊妹一起供養他們,大家就要「傾掂數」協商好由誰提出申索。 報稅日子已到,但怎計算供養父母免稅額、已婚人士免稅額及子女免稅額等項目,實教不少人想逃避這份「綠色炸彈」報稅表。 報稅繳稅是不可避免的事,倒不如趁早認識各種免稅額類型及計算方法,看看怎樣申索最多的免稅額。 你已經就你的祖父母享有供養祖父母免税額,所以你的父母並不能就同一受養人申索供養或額外供養父母免税額。 不可以,你只可申索就正妻的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的免税額。
- 但如他們在1967年4月至12月份出生,他們在2021/22課税年度便未年滿55歲。
- 税務局會核對納税人提供的資料是否與税務局的電腦紀錄相符。
- 百行以孝為先,中產家庭除了應付供養子女,同時亦要面對供養父母開支日漸加重的壓力。
- 由於你的兒子已年滿 18 歲,而並非接受全日制教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税額。
- 你已經就你的祖父母享有供養祖父母免税額,所以你的父母並不能就同一受養人申索供養或額外供養父母免税額。
- 留意,如有其他人士同一課稅年度都有就同一兄弟姊妹向稅務局申索這項兄弟姊妹免稅額的資格,便應先互相協議由誰提出申索,因若不能達成協議話是,是沒有人可獲得這項免稅額的。
如受養人年齡為55至59歲,免稅額2萬元;60歲或以上為4萬元。 若全年同住而毋須付出十足費用,則享有額外免稅額(55至59歲2萬元;60歲或以上4萬元)。 如你在任何课税年度内供养一名有资格根据「香港政府伤残津贴计划」领取津贴的家属,你便可申索伤残受养人免税额。 子女免税额是父母因出钱支付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而给予的免税额,而单亲免税额则是因父母照顾和监护子女的起居生活而给予的免税额。 由於你的配偶未領有香港身分證,你可先提供他 / 她的身分證明文件副本。
父母免稅額同住: 子女免稅額是甚麼
如果受供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年度内全年连续与你同住而并无付出十足费用,你亦可享有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额外免税额。 假如你与其他人士在同一课税年度有资格就同一子女申索子女免税额,你们必须互相议定由谁人提出申索或如何分摊该免税额。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否则,税务局局长会根据你们对该名子女的供养及教育所作的贡献来决定分摊这子女免税额的基准。
你也想享有這一舉兩得的「自願性供款」扣稅優惠,具體運作是:供款人需開設一個「可扣稅自願性供款」的新基金投資戶口,然後按照個人需要與取向,自行選擇投資基金組別。 至於供款形式及供款額,可由供款人自訂,例如,一年一筆過供又得,每月供款亦可,靈活性高。 JobsDB向全港二十個行業包活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教育及培訓界、廣告、媒體及出版界、互聯網及創企、飲食界等六千名從業員發出問卷調查,深入發掘他們對工作的期望。 欲知更多香港打工仔的訴求,可參閱jobsDB引才法則 (Laws of Attraction) 互動網站的按需分析。 倘多于一名人士有资格就同一位受养人申索免税额,他们须议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北院並指出,鍾是身心障礙者,行為時、審判時心神狀態如何,攸關責任能力及是否停止審判事宜,而且家暴殺人是具有量刑意義的重大案件,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例外」事由,因此駁回聲請。
父母免稅額同住: 傷殘人士有多少免稅額?有什麼條件?
納稅人在報税時須確認自己符合申請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資格,然後再按實際情況,如實填妥報税表第 11.4 部。 如納稅人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基本免税額或申請其他免税額如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税額等,減輕稅款負擔。 納稅人無需就基本免稅額提出申請,每個納稅人的基本免稅額為HK$$132,000。 父母免稅額同住 如納税人、其分居或已離婚的配偶及其他人士就同一未婚子女均有資格申領子女免税額,税務局局長會請所有申索人自行協議他們之間應由誰享有該免税額或協議如何分攤該免税額。
- 我們經常聽到有父母免稅額,本文與大家分享父母免稅額申索條件和金額,讓大家做足準備。
- 因此即使有指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但其實供養子女在報稅時能發揮重要扣稅作用,讓父母借助子女免稅額減輕稅項,或可減少要交的稅款。
- 假若不幸填寫報稅表時,遺漏部分的免稅項目和申索扣除額,大家仍可在指定時間內提出申索。
- 反之,如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
- 其他除了父母免稅額,稅務局亦有供養祖父母免稅額 (Dependent Grandparent Allowance),申索條件與父母免稅額大致相同,可文與大家進一步分享扣除金額和條件。
以下例子可說明是項建議對一般中產家庭所帶來經濟上的紓緩效果。 香港住屋環境細小,房屋一般以小型單位為主,一般家庭或許難以一家數口與長者同住。 時下年輕人縱然願意照顧長輩,同時亦渴望有自主私人空間。
父母免稅額同住: 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慳稅貼士
如你符合指定条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税额或申请其他免税额。 本文介绍有关各类免税额的资料,以及这些免税额如何减少你的税款。 你亦可参考免税额、扣除及税率表,以及关于免税额的常见问题以了解详情。 不可以,因在申索子女免稅額時,只可由配偶其中一方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稅額(即夫妻不可將子女名額分配作報稅用)。 在報稅表內,如為了申索供養父母免稅額而作出不正確的陳述,即觸犯《稅務條例》第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80(2)(b)條,違者可被罰款和檢控。 如你有曾經填交報稅表,也許會有留意到申索父親免稅額時須填報父母的出物年份和月份。
父母免稅額同住: 免稅額金額:未滿60歲$2.5萬;60歲或以上$5萬
北院研議後,訂十二月七、八、十一、十二、十三日等五個全天庭期,於北院寶慶園區的國民法官法庭第二法庭進行審理。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贴文写道,一名女子19岁时想要和一起在快餐店打工的男友结婚,要求父亲提供当主婚人(Wali)的资料时,却遭到父亲拒绝,追问母亲之下才知道父母同住30年,却没有结婚。 為促進海南離島免稅消費市場釋放消費新活力,今年海南省及海口、三亞兩市多次投放離島免稅消費券,拉動入島旅客消費。 為提升升離島免稅消費便利度,海南自今年4月1日起新增「即購即提」、「擔保即提」提貨方式。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其中離島旅客在購買單價不超過2萬元(不含)且在清單內的15類商品,可以按照每人每類免稅品限購數量的要求,選擇「即購即提」方式提貨。
父母免稅額同住: 父母有工作,會唔會 claim 唔到父母免稅額?
基本免稅額是所有納稅人都可以享受的免稅額,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香港政府亦會提供各種免稅額及稅項扣減,減輕大家的稅款負擔。 今個課税年度,納稅人已自動享有$132,000的基本免税額。 2019/20課稅年度的報稅截止日子臨近,除要計算年度入息及扣稅額外,不少人亦煩惱於申請免稅額的事情,例如是夫妻合併稅、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 不少人對如何界定「父母是否同住」或「離婚後申請單親免稅額」等抱有疑問,本文會按稅務局網頁提供的資料,整合8大報稅時常見狀況的解說,方便大家參考。 在香港的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 今個課稅年度,打工仔都會享有132,000元的基本免稅額,即是全年收入不超過132,000元的單身人士無須交稅。
父母免稅額同住: 子女定義
無論是以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稅方式報稅,以下是9個打工仔常用到的免稅額,只要滿足指定條件,大家便可在報稅表上申報,讓稅務局在評稅時一同計算。 不同的證件簽發機構會採納不同的準則來界定傷殘,而這些準則與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所採納的未必相符。 經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或公共福利金計劃發放傷殘津貼的必要條件是要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申請人的情況符合有關計劃定義的殘疾情況。 因此,我們不能接受其他機構發出的證件作為受養人符合資格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的證明,以取代註冊醫生根據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簽發的醫療報告。
父母免稅額同住: Q8. 已離婚人士正獨力撫養子女並支付子女的生活費,可否申索「單親免稅額」?
受養人須是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關係:除親生父母外,納稅人可以申請領養父母、繼父母的免稅額,但必須符合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定義。 按中國習俗「上契」的父母、未有正式註冊結婚的繼父母、離婚後配偶的父母,一般都不符合申索條件。 父母免稅額同住 如你的受養父母遷移內地定居後,只是間中回港探親,他們不是通常居住於香港,因此不符合申索條件。 反之,如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 已婚人士不可以各自申領他們子女的免税額,必須由其中一人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 Q:我的配偶沒有工作,由本人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可否申索「單親免税額」?
由於你的母親已移民外國,長期穩定居住於外地及訪港日數不多,縱使她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不能被視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就考慮納税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除了暫時性或偶爾性的離開香港外,該人是慣常地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她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 此项免税额是在你就该伤残人士可享有的已婚人士免税额、子女免税额、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长者住宿照顾开支扣除或供养兄弟姊妹免税额等之外,可另行享有的免税额。 此外,申報供養同住父母的納税人,須提供父母和他在有關年度住在同一地址的證明,例如銀行月結單。
父母免稅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和兄弟姊妹攤分嗎?
但如果父母離婚後合力支付照顧子女開支,甚至是繼父、繼母都有份資助,這時父母及繼父母都可得部分子女免稅額。 假如一直不能達成共識,稅局會按父母、繼父母各自支付照顧子女金額比例分配子女免稅額。 子女免稅額和父母免稅額一樣不限於血緣關係,你的領養子女、繼子女,或你配偶或前配偶的親生子女、領養子女或繼子女,亦可納入「子女」的範圍。
如有多過 1 人有資格就同一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同一課税年度申索免税額,如各申索人未能同意由誰人在該年度作出申索,税務局不會考慮該申索。 如免税額已給予任何一人,而有另一人在其後 6 個月內提出申索,已獲得免税額的人士,如未於合理時間內與其他有資格的人士就誰享有該免税額達成協議,税務局可發出補加評税,撤銷已給予的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 現行法例亦無將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税額或額外免税額攤分予不同納税人的條文。 如欲申索「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受養人必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因此,如受養人於該課税年度居於內地,你便沒有資格申索該項免税額。 納税人申請供養父母免税額須符合的其中之一項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父母免稅額同住: 免稅額|常見問題
留意,如有其他人士同一課稅年度都有就同一兄弟姊妹向稅務局申索這項兄弟姊妹免稅額的資格,便應先互相協議由誰提出申索,因若不能達成協議話是,是沒有人可獲得這項免稅額的。 如你的受養父親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則你便可就他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税額。 按該計劃,申索者必須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其病患為嚴重殘疾及其嚴重殘疾情況將持續不少於六個月,才符合申領津貼的資格。 在供養父母免税額的規定下,居住單位的業權,並不是釐定是否同住的因素。 父母免稅額同住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你雖與你父母同住,但要享有供養父母免税額及額外免税額,你須符合供養的申請規定。
父母免稅額同住: 免稅額2023懶人包|19項個人免稅額、供養父母慳稅及扣除額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同住的定義不包括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 如納稅人在任何課稅年度已就他 / 她或其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則該納稅人不得在同一課稅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供養父母 / 祖父母 父母免稅額同住 / 外祖父母免稅額」。 如該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而毋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納稅人可申索扣減新增的額外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上述兩項新增的免稅額可分別給予納稅人 20,000 元的免稅額。 如該名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 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 ,而毋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即沒有付款或作出補償),則納稅人可申索「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每名受養人 40,000元 )。
如你父母與你同住至少連續 6 個月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你便可享有供養父母免税額。 如你父母與你全年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你便可享有額外免税額。 供養父母免稅額是不可以攤分的,因此如有多於1位人士就同一父母申索免稅額,稅務局便不會處理相關申索,因此兄弟姊妹應在報稅前達成協議,決定由誰申索免稅額。 如你在任何課税年度內供養一名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的家屬,你便可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税額。 你是已婚人士,即使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亦不可享有「單親免税額」。 根據《税務條例》,「單親」的意思是指納税人全年屬單身、喪偶或分居,並且在該年度內曾獨力或主力撫養子女,才可獲得「單親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 申報供養父母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資格
如你就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扣除长者住宿照顾开支,则你不得在同一课税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获给予供养父母及供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 就考虑纳税人是否有资格申请供养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额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养人,是指该受养人必须惯常地在香港生活。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关课税年度内独力或主力抚养兄弟姊妹,则该兄弟姊妹方被视为由你或你配偶供养。 如除你以外有其他人士在同一课税年度均有资格就同一兄弟姊妹申索该免税额,你们必须互相议定由谁人提出申索。 據稅務局指,父母在這情況下並不算是與子女同住,所以並不合資格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 薪俸稅計算機
你必須和你的父母協議,決定由誰申索你祖父母的免税額,然後把你們的決定,以書面交與税務局職員辦理。 法例容許納税人申索他們的領養父母、領養祖父母或領養外袓父母的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 《税務條例》內“領養”指以香港法律所承認的任何方式而領養。 一般來說,税務局不會要求市民提交受養父母日常開支的單據。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申報支付生活費以供養父母的納税人,可陳述給予父母生活費的詳情,如透過自動轉帳或定期提取現金給予父母生活費,可提交銀行月結單作證明文件。
子女免稅額於稅務制度中,是指納稅人可以因為有子女而享受的稅務優惠,這是稅務制度中的一個基本元素,旨在鼓勵生育和支持家庭。 因此即使有指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但其實供養子女在報稅時能發揮重要扣稅作用,讓父母借助子女免稅額減輕稅項,或可減少要交的稅款。 倘多於一名納稅人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申索免稅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模擬實況:假設一對姐妹,需要供養兩名已年滿六十歲、並全年同住的父母,每年可使用的免稅額合共為200,000元。
就考慮納税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税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該受養人必須慣常地在香港生活。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關課税年度內獨力或主力撫養兄弟姊妹,則該兄弟姊妹方被視為由你或你配偶供養。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如除你以外有其他人士在同一課税年度均有資格就同一兄弟姊妹申索該免税額,你們必須互相議定由誰人提出申索。
由於婚姻未有註冊,你 / 或你配偶的繼父不符合税務條例中父母的定義。 每年5月份,稅務局陸續會向納稅人發出報稅表,你理解你有幾多免稅額可以扣嗎? 我們經常聽到有父母免稅額,本文與大家分享父母免稅額申索條件和金額,讓大家做足準備。 如你供養一名年滿 18 歲但未滿 25 歲的子女,該名子女必須在有關課税年度內的任何時間曾接受全日制教育,你才可得到該名子女的免税額。
基於以上原因,父母與成年子女普遍都樂於住得近而非同住:一方面方便子女望及照顧年老父母,另外如父母願意幫忙子女照顧家中的小孩更可達致長幼共融。 父母與成年子女都希望各自住所要有適度的距離但又不會離開太遠。 為此,套用「一碗熱湯的距離」這個流行於日本的說法最恰當不過:即雙方居所距離以送遞一碗熱湯而沒有變冷的範圍為佳。 父母與子女住得近而非同住在同一個物業這情況在香港十分普遍。 父母免稅額同住 但這情況並不符合申索額外供養父母免稅額,甚至父母每天都到納稅人的家幫忙帶孩子,直至晚上才回家休息,由於並非同住在同一個物業,所以納稅人未能享有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根據現行香港稅務條例,納稅人若要獲得額外供養父母免稅額,需要在有關課稅年度內與父母全年同住而毋須父母付出十足有價值代價。
如姐姐月入30,000元,妹妹月入20,000元,二人同為單身人士,若由入息較高的姐姐全取父母免稅額,撇除其他免稅項目,原本需繳交的6,315元稅款,可大幅減至220元,妹妹這年度要交稅,是1,552元。 除上述9項免稅額外,今年2月的財政預算案亦已宣佈寛減今個2019/20課稅年度的100%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20,000。 這項稅務寛減是無須申索已可自動獲得,所以大家在計算稅項時記得一併計算。
由於他的婚姻未有註冊,你配偶的繼父不符合税務條例中父母的定義。 除非他們是在 1971 年 10 月 7 日婚姻法修改前依中國傳統習俗成婚,這樣才符合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的條件。 同一受養人的免稅額只可被同一納稅人申索,不能由多人攤分:如果各申索人未能商定由誰人作出申索,則稅務局不會考慮該申索。 基於累進稅率制度,若由收入最高的人申請,一般可以盡享免稅額,建議家人先商量。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稅務委員會聯席主席殷國煒列出多個報稅重點,提醒大家有關父母/祖父母免稅額的申索要求。
據稅務局指,「在供養父母免稅額的規定下,居住單位的業權,並不是釐定是否同住的因素」,即是說,子女如有意申索相關免稅額,父母除得超過55歲,亦要確保他們要全年與自己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便合資格申索額外免稅額。 申索父母免稅額的基本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在香港居住。 假如你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經移居海外,你便不可以申索此類別免稅額。 但如囷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或海外,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税額。
父母免稅額同住: 「同住」不合時宜 父母免稅額須優化
假如你與其他人士在同一課税年度有資格就同一子女申索子女免税額,你們必須互相議定由誰人提出申索或如何分攤該免税額。 否則,税務局局長會根據你們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所作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税額的基準。 父母免稅額同住2025 如你們沒有協議,又未能提供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有關申索將不被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