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界西北部的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濕地內,佔地380公頃,是「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米埔沼澤區的一部分,自1983年起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 米埔全名「米埔自然保護區」,屬於新界元朗區,毗鄰后海灣內灣,是一片包含魚塘、基圍、潮間帶泥灘、紅樹林、蘆葦叢、淡水池塘等多種重要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區,孕育著無數的野生生命。 1998年當時的漁農署(即現在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旅遊協會(即現時的香港旅遊發展局)進行研究,最後決定把這片土地建為國際級的生態旅遊項目,即是香港濕地公園。 同時香港濕地公園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衝區,故此特区政府亦希望藉着興建濕地公園來保育濕地,教育市民和吸引遊客。
29日,返京途中,習近平走下列車,來到漢中市考察,他參觀了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同附近的鄉親們親切交流。 途中,習近平考察了地處漢江漢中城區段的天漢濕地公園,稱讚這裡是市民“幸福園”。 他強調,保護好這一區域的濕地資源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28日中午,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為出席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的國際貴賓舉行歡迎宴會,習近平發表致辭,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 米埔的自然環境可說是野生生物的天堂,多種珍貴的哺乳類、兩棲類和無脊椎動物都可以在區內找到,研究人員不時更會發現全新品種的動植物。
米埔濕地: 活動資訊
米埔濕地按《拉姆薩爾公約》名列「國際重要濕地」,属于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天水圍北部,其所處的土地原本擬用作生態緩解區,以彌補因天水圍新市鎮的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 在1998年,前漁農署(現更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前香港旅遊協會(現更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項有關把該生態緩解區擴展成為一個濕地生態旅遊景點的可行性研究,名為「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 米埔濕地 研究的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一個濕地公園,而不削弱其生態緩解功能。 香港濕地公園的發展更可將該生態緩解區提昇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
- 濕地佔地2,700公頃,為多種物種提供棲身之所,更是遷徙性候鳥的天堂。
- 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區。
- 「濕地挑戰」則以互動遊戲引領訪客探索人類活動對全球濕地的威脅。
- 而這種獨特的養蝦方式有利於米埔濕地的生態價值,對米埔濕地的濕地資源有生生不息的作用,有利於該處的可持續發展,並充份利用米埔濕地的天然生產能力,讓人與濕地的各種生物和諧共處。
- 香港濕地公園(英語:Hong Kong Wetland Park)位於香港新界天水圍北部。
現時香港只剩下米埔內的基圍仍在WWF的管理下運作,其中數個仍採用最傳統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不但惠及本地居民,同時不會破壞自然環境,是個可持續管理海岸濕地的好方法。 米埔濕地2025 在夏季,管理員會示範收成基圍蝦,藉此讓大眾了解可持續管理及善用濕地資源的原則,令這重要的文化繼續在這城市活下去。 米埔濕地 但基於路途遙遠,所以只有強壯嘅候鳥可以完成整個旅程,部份體力差啲嘅候鳥可能中途迷路,甚至死亡。
米埔濕地: 香港仔舢舨體驗+參觀住家艇 語音導賞團
「濕地世界」內細分為三部份(北地苔原、熱帶沼澤、香港濕地),介紹不同地域的濕地生態。 米埔濕地 濕地向來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文化便介紹濕地與人類發展的關係。 「人類文化」展覽廊宣示濕地對人類的重要性,並以印象化的方式帶出四大主題:文化傳統、生活必需、休閒生活和心靈啟迪。
獨特的水文環境 米埔一帶從前是一個養殖魚蝦的地方,1930年代起,當地人利用海灣與濕地的潮間帶,修築基圍養殖魚蝦。 1950年代劃為邊境禁區後,變得人跡罕至,非常荒僻。 直到1979年米埔村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才開始進行有限度的保護。 1984年,米埔濕地交給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管理。 1995年9月4日,米埔濕地正式根據《拉姆薩爾公約》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開始推行有系統的環境保護和教育工作。
米埔濕地: 元朗網站 YL Yuen Long 天水圍 屯門
米埔濕地位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受保護環境區域[2]。 米埔禁區半日生態遊活動的參加者可以走入米埔禁區,探索保護區的多種濕地生境包括紅樹林、基圍、淡水池塘、蘆葦叢,了解更多米埔棲息地、濕地管理工作。 前往方法 米埔自然保護區外不設公眾合法停車位,加上米埔屬於大自然保護區,所以未有公共交通工具直達園區。 我哋建議參加者可以去到位於朗屏站旁嘅訪客中心集合,並乘坐穿梭巴士往返米埔。 如果駕駛人仕,可以先將車停泊喺屏會中心停車場,平日日泊為HK$60,假日日泊為HK$85。
這種獨特的養殖方式有利於米埔濕地維持奇妙的生態循環,使米埔濕地的生物資源生生不息,演繹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情景。 米埔濕地的潮間帶紅樹林特別適應在當地海岸生長,其面積是廣東地區第1、中國第6。 紅樹林帶得天獨厚的環境為多種物種提供棲身之所,其落葉給水生動物提供維生的食料,而廣闊的淺水灘塗成為遷徙性候鳥覓食和嬉戲的天堂。 此外,米埔濕地有許多定居的野生動物,包括400多種昆蟲、9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及50種蝴蝶。
米埔濕地: 生態
其中還有與黑臉琵鷺長得很相像並且可能混群的「白臉琵鷺」,只是「臉色」不同。 與白臉琵鷺比較,黑臉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臉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 WWF舉辦的米埔導賞團 為了使米埔濕地的自然生態免受干擾,護理區是一個「限制進入」的禁區。 參觀者須持有由香港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出的「進入米埔沼澤區許可證」方可到訪自然保護區。
米埔濕地: 自然保護區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米埔自然保護區是一個「限制進入或處於其內的地區」,以便對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干擾減至最低。 參觀者需要持有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發出的有效「進入米埔沼澤許可證」方可進入米埔自然保護區範圍。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可為申請人申請通行證,申請手續一般需時四星期,每張個人通行證的行政費為港幣100元[8]。 當中更發現一種懷疑是全球新品種的異足蛛屬蜘蛛,有待專家進一步核實[3][4][5][6][7]。 1990年代開始,由於深圳后海灣沿岸的工業發展,加上深方在對岸(今後海企業總部基地及深圳灣口岸)進行填海工程,米埔濕地的生態或會受到損害。
米埔濕地: 參觀方法
如訪客中心以清水模建造,以減少油漆的使用,中心的上蓋和外牆分別種以草坡及爬牆植物(異葉爬牆虎),目的是可以隔熱,從而減低使用空調所用的電能。 另外,訪客中心使用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將空調系統使用時所產生的熱能散發在公園的儲水池內。 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區。 2009年10月1日至4日,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活動,連續四天舉行「文化節」宣揚愛護濕地的重要性。 米埔觀鳥賽在每年的3月舉行,是一個國際性的觀鳥賽事。 參賽者為世界各地的觀鳥高手,是世界知名的頂級觀鳥賽事之一。
米埔濕地: 濕地導覽工作
我同A姐今日就參加咗WWF嘅米埔「紅樹林浮橋探險」一天遊,由資深嘅導賞員帶領我哋深度觀賞候鳥同認識濕地嘅大自然生態。 而米埔濕地的中心地區則保留了24個傳統基圍蝦塘,位於潮間區的淺水地帶。 基圍蝦塘現時仍維持營運,成為華南地區僅存的同類作業。 每年4月至10月是基圍蝦塘的作業期,蝦苗來自由后海灣沖入基圍的小蝦,以蝦塘內的浮游生物維生。 到了每年11月至3月期間,基圍蝦塘會被輪流放乾,露出水面的泥濘及大量魚類,成為各種以捕食魚類為生的鳥類(包括蒼鷺、白鷺和黑臉琵鷺)的覓食和棲息地點。
米埔濕地: 香港濕地公園
這些候鳥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出現,有達30,000隻禽鳥同一時間棲身於米埔濕地的泥灘,以作長途遷徙旅程的中途歇息之處。 米埔濕地2025 米埔濕地是元朗盆地內一個天然淺水河口濕地,平均水深約2.9米,潮差中位值為1.4米。 米埔濕地2025 內后海灣是香港與深圳水流和沉積物的匯流處,潮間帶泥灘由沉積物沖積而成,土質主要為幼細淤泥[1]。 米埔濕地2025 這種鳥僅在俄羅斯東北地帶的楚科奇半島上及沿著堪察加半島的地峽附近繁殖後代[5]。 經過日本、北韓、南韓、中國、臺灣,最後來到牠們過冬的東南亞地區。 多個東南亞國家均曾錄得勺嘴鹬來訪的紀錄,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5]。
米埔濕地: 工作坊
超過二千名來自不同團體和元朗區中小學的學生於公園攜手合作繪畫出一幅長達一千米,以「鳥類與濕地」為主題的畫卷,此活動已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2008年7月1日,香港濕地公園舉辦「愛蛙年2008」主題展覽及相關公眾活動,展示12種本土蛙類。 同一時間,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於該臺以英語畫面、粵語旁白(香港有線電視50台及早前33台)播放其由保育主任介紹濕地公園的片段。 此外,米埔濕地也有許多野生生物在此定居,包括超過400種昆蟲、300種雀鳥、18种哺乳动物、21种爬行动物、9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及50種蝴蝶。 米埔濕地位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受保护环境区域[2]。
米埔濕地: 濕地保護區
香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均受季候風影響,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在晚春至夏季期間,由於雨水增加,水的鹽度會大幅下降,有時甚至幾乎變成淡水,夏季將結束時,鹽度則會回升,到了秋冬/初春乾燥季節則達到全年最高水平。 公園提供的泊車位數量有限,天氣良好的週末及假期經常車位爆滿,市民應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公園或把車輛停泊在鄰近公眾停車場。 米埔濕地2025 同年8月15日,灣鱷貝貝正式遷到香港濕地公園「貝貝之家」。 木桶搭建的浮橋穿梭在紅樹林之間,一行人邊走邊搖,一不留神便可能掉進水中,既驚險又好玩。
於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農曆新年除外),米埔濕地則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並會安排自然導賞員作講解,一個三小時的導賞活動收費每位70港元(包括代辨禁區通行證)[9]。 米埔,係香港新界元朗區西北面一個地方,主要係塊濕地,叫米埔濕地,有好多嚟自華北到西伯利亞嘅候鳥經過呢度,畀政府劃做米埔自然護理區,重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拉姆薩爾濕地公約》是世界多國政府於 米埔濕地2025 1971 年 2 月 2 日在伊朗拉姆薩爾市簽訂的公約,宗旨是「透過本土性、地區性及國際性的行動,保育及善用濕地,為達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於 1979 米埔濕地 年加入公約,故此有國際性的義務保護其具價值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