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市民出現血尿又沒太大痛楚,最好盡早檢查找出病因,現時較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化驗小便,以及靜脈尿道造影及膀胱鏡檢查,後者能抽取組織並作化驗,準確度較高。 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影像,不必持續接受膀胱鏡檢查,免除了接受膀胱鏡檢查時的煎熬。 肌肉侵犯型的膀胱癌病人以往在傳統剖腹式膀胱全切除手術上,多半恢復期較長、傷口大(超過20公分),又因尿道無法精密縫合導致有尿失禁,或是需要終身放置尿袋或導尿管的情況,因此常讓病人舉足不前,陷入考慮是否改做化療加上電療。 蘇柏榮醫師強調:「與其他癌症相比,免疫療法在泌尿上皮癌表現很不錯,病人一定要有信心,且免疫療法的出現,也讓過去腎功能異常面臨治療困境的患者們,有了新的突破進展。」不僅有機會能延長存活期,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而如今有了「免疫治療」對泌尿上皮癌患者來說又是一大福音,因為對腎功能影響較小,從臨床觀察也沒有額外副作用,逐漸成為患者治療新選擇。
- 答:黃醫師:被證實有療效的第一個就是化療(歐洲紫杉醇),另一個是阿比特龍,目前沒有兩個藥物直接比較療效的研究,我們認為或許差不多,所以考慮的是副作用與費用。
- 近十幾年來,隨著新藥的發展及實證醫學科學證據的出現,在治療的觀念上已有所改變。
- 有動物實驗顯示老鼠長期大量服用一種人工甜味劑”糖精”(沙卡林/saccharin)可導致膀胱癌,但人體尚未有相同的報告;另一種更常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則沒有類似報告。
- 建立科部內獎懲制度—在團體中,「公平」是讓大家和諧無爭,很重要的原則。
逆行性腎盂攝影檢查:檢查時先以膀胱鏡找到輸尿管開口,置入輸尿管導管注入顯影劑再做腹部系列X光攝影。 此檢查適用於腎功能差不能做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或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仍無法看清腎盂、輸尿管等結構時。 罹患膀胱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來自基因的影響,另外吸菸、長期接觸某種染料(含苯胺(aniline)成份者,如紡織廠員工就可能接觸到)、汽油或其他化學物質者也有較高的風險。
泌尿上皮細胞癌: 免疫治療並非萬無一失 只有20-30%有效且有副作用
如果治療計畫與您本人完全吻合,我們就開始進行為期7-8週的放射治療。 切下來的腫瘤病灶,可依據2004年WHO的定義,將病灶分成高惡性度與低惡性度腫瘤。 泌尿上皮細胞癌2025 若腫瘤侵犯深度於固有層與黏膜層之上,叫做非肌肉侵犯型膀胱癌,包括T1、Ta及原位癌。 若腫瘤侵犯深度為肌肉層以下,叫做肌肉侵犯型膀胱癌,侵犯深度包括肌肉層、漿膜層、膀胱週圍脂肪組織甚至旁邊的附屬器官,包括直腸、攝護腺、子宮、陰道等等。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有台灣自己的研究中,都發現綠茶具有一定程度的癌症保護作用。
腎盂腫瘤侵犯腎盂周圍脂肪組織或腎實質;輸尿管腫瘤侵犯輸尿管周圍脂肪組織。 腎臟血管攝影檢查:經由股動脈或靜脈放入導管,進行血管攝影檢查,對腎血管病變和腎臟腫瘤有部份診斷價值,但大部分巳被電腦斷層攝影取代。 在美國,膀胱癌的患者數在男性癌症名列前四名,在女性則位居第九。 每年有超過 47,000 位男性和 泌尿上皮細胞癌 16,000 女性被診斷出膀胱癌。 腎臟癌在第四期疾病中藥物治療才有角色,間白質(interleukin-2)、較新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mTOR抑制劑、血管新生抑制劑分別在第一線與第二線以後佔有重要角色。
泌尿上皮細胞癌: 會員專區
賴逸萱指出,早期的泌尿上皮細胞癌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只要有切除乾淨,復發的機率其實不高。 「但是,泌尿上皮細胞癌的麻煩之處就在於症狀不明顯,常見的症狀像是背痛,很容易就被病人當成自然老化或是其他疾病;就算是血尿,早期的血尿可能也是肉眼無法的血,不好掌握」賴逸萱說。 美國去年發表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每天3 Gy劑量只要做20次,大約是四周,與過去兩個月的照射,治療結果是相近的,毒性也沒有較高,但是對病人的便利性提高很多。
- 或與飲食習慣西化有關,例如美國白人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是臺灣的4-5倍,但也很可能是我們早期診斷的工作做得不夠好。
- 泌尿部及本學會今年以來,聯合舉辦了2次病友演講會 (攝護腺癌及腎臟癌),提供這些病友們正確的疾病知識。
- 相信當我們逐漸補足3名主治醫師之缺額,會有更好的業績。
- 根據荷爾蒙治療的反應,區分為去勢療法敏感性及去勢療法抗性兩個階段。
- 目前我們挑選的病人對象是對去勢療法具敏感性,但存在比較高的風險,定義是轉移病灶有四個(含)以上的骨轉移,其中至少有一個骨轉移病灶在脊椎骨,或是骨盆骨以外;或是有臟器轉移,例如肺或肝臟轉移。
- 首先感謝各位臺灣楓城泌尿學會會員和新任理監事的支持,讓本人在2020年1月12日被推舉成為新任理事長。
和信已開始採用比較快的方式,大約一個月內就讓病人完成療程。 這幾年的經驗顯示,新的機器對病人的毒性沒有特別增加,病人的治療相對輕鬆。 手術時在肚子上打幾個洞,器械伸入到最深的骨盆腔裡去做切除。 泌尿上皮細胞癌2025 過去手術後容易有尿失禁與勃起功能障礙,這是因為要切除病灶時,亦即攝護腺,可能傷及旁邊神經與血管組織。
泌尿上皮細胞癌: 膀胱泌尿上皮癌的治療
這些病人如果有發生血尿的現象,而在影像學上無法確定具有腫瘤存在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立即採取輸尿管鏡檢查,仔細的搜尋輸尿管內是否存在有可疑的腫塊。 如果沒有辦法發現腫瘤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尿液內的細胞學檢查,或是使用輸尿管鏡將輸尿管壁作一個切片的手術,來確定病人是否存在著可疑的輸尿管癌症。 如果細胞學檢查存在有移行上皮細胞癌時,為了防止腫瘤的轉移,我們也應該斷然採取手術切除,以防後患。 答:黃醫師:剛才姜藥師提到的傳統去勢療法,對多數攝護腺癌病人有相當好的療效。
泌尿上皮細胞癌: 腎盂輸尿管泌尿上皮細胞癌:
腹腔鏡手術的應用可以減緩病患術後的疼痛感,減少對於止痛藥物的依賴,縮短手術後的恢復期間。 本院對於攝護腺根除性手術後取下的攝護腺、儲精囊標本,採用完整大塊切片(whole-mount section)作病理組織的檢查,有別於傳統的取樣切片,以得到最準確的病理分期診斷。 當醫師懷疑病人有泌尿系統腫瘤的時候,會安排超音波的檢查。 包含針對腎臟、輸尿管、膀胱、陰囊、睪丸、腎護腺的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初步判斷腫瘤腫瘤大小、腫瘤位置有無腎水腫等等。 進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時,可同時在超音波指引下進行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是目前診斷攝護腺癌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泌尿上皮細胞癌: 腎臟及輸尿管尿路上皮癌
醫師幫病人做很好的追蹤,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要回診追蹤,了解血球有否下降,如果太低,就使用白血球生成素,保護病人在化療期間避免不必要的感染發生。 此外也要提醒病人,萬一有異常的發高燒或畏寒不適,宜提早返診接受檢查評估及適當的處理治療。 對於某些骨頭轉移風險較高的泌尿系統腫瘤病人,或是需要接受腎臟切除的病人,這時候就會需要核醫科的醫師來進行全身骨骼掃描評估。 或是安排腎臟掃描評估病人腎功能狀況,在術前預測腎臟切除對於腎功能的影響。 台灣南部烏腳病流行地區(北門、學甲、布袋、義竹)有高罹患率,高達80%的腎臟惡性腫瘤是腎臟尿路上皮癌。
泌尿上皮細胞癌: 攝護腺癌的全身性治療
當確認是泌尿系統腫瘤後,經由一系列的檢查之後判斷腫瘤的臨床分期,再經由泌尿系統腫瘤治療團隊共同決定出對病人最有幫助的治療計畫。 泌尿外科醫師會依據病情來判斷適當的手術方式,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另外在追蹤的過程中,若發現了局部復發的情況,泌尿外科醫師也需要再次進行手術切除復發的腫瘤。 本院泌尿外科醫師有張樹人醫師、楊聯炎醫師、許志魁醫師。 泌尿系統腫瘤(攝護腺、膀胱、輸尿管、腎臟、腎上線、陰莖、睪丸、後腹腔等)的診斷,以及多科之間的整合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以及化學治療等,以及日後的長期追蹤,需要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的合作。 泌尿系統腫瘤癌醫療團隊包含了泌尿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等。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細胞癌早期不容易發現 轉移後需要全身化療
有動物實驗顯示老鼠長期大量服用一種人工甜味劑”糖精”(沙卡林/saccharin)可導致膀胱癌,但人體尚未有相同的報告;另一種更常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則沒有類似報告。 安以軒老公、德晉集團前主席陳榮煉,去年因涉嫌經營非法賭博、洗錢,遭澳門警方拘捕,案件目前還在審理中,下月8日將進行陳詞結案,但據陸媒報導,結果恐出現反轉,他可能免受牢獄之災。 主要的醫學風險因子為患有膀胱癌,或患有能導致尿道慢性發炎的病症。 鄭醫師:這正是科學帶來的進步,病人的存活率提高了,但是醫師的考量相對也增加許多,例如共病,年齡,經濟負擔等都很重要。 放射治療是星期一做到星期五,每天治療的時間會依您的需求固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實際治療時間約十分鐘,請在治療前二十分鐘喝水脹膀胱),此時只有您一人在治療室內,務必放鬆心情,靜躺不動。
泌尿上皮細胞癌: 術後重建最重要 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溝通
較具地域性的特色包括南台灣的砷中毒及烏腳病,於1985年由台大所報告,可能增加泌尿上皮癌、肺癌及皮膚癌的風險。 其後又探討其暴露劑量的效應,可能造成2-15倍的罹癌風險。 此外,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包括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天仙藤及馬兜鈴等,亦已證實可能增加肝癌及泌尿上皮癌的風險。 而泌尿上皮癌跟其他眾多的癌症一樣,除了家族遺傳、基因造成的「體質」之外,還必須有誘發這個體質的因素,包含生活習慣、飲食;如果一直讓致癌物去影響泌尿上皮細胞,很可能就會在幾年、幾十年之後變成癌症,所以避開一些致癌因子是很重要的。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系統腫瘤常見的檢查:
經皮腎臟細針穿刺切片檢查:提供手術前的組織病理報告,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但是癌細胞有可能沿針穿刺路徑轉移,故較少被採用。 泌尿上皮細胞癌2025 輸尿管鏡檢查及切片:在半身或全身麻醉下,逆行性經由尿道及膀胱,置入輸尿管鏡檢查疑似有腫瘤的輸尿管及腎盂,遇到腫瘤可立即夾取一小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或作灌洗式尿液細胞學檢查,以確認診斷。 另一方面,免疫治療也不是零副作用,這些抗體藥物常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皮膚炎,內分泌功能失調及肺肝腎腸的炎症反應,在接受治療的期間必須謹慎觀察身體反應,適時給予治療,賴逸萱表示,目前絕大多數的副作用,只要早期處理,都能夠得到控制。 所以,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全身性治療,放射線治療也非針對所有轉移的點都去照射。
泌尿上皮細胞癌: 台灣每年700人死於泌尿上皮癌!40歲以上該做這幾點預防癌症
「臺灣楓城泌尿學會」成立—從今年一月正式成立,不足一年,已經辦了20場以上之各式活動,參加人次超過千人,在泌尿科界已打響名號。 未來我們仍會努力辦活動,持續加深我們的影響力,為國內外泌尿科界的成長卓越,貢獻一些心力。 此外,楓城的官方網站,經過無數次的改善,才成為今天豐富友善地的面貌,大家可以看到,此網站可以輕鬆獲取楓城重要的訊息及資源。 在此要感謝姜宜妮醫師(秘書長)、珮玲、小明、欣霈、聖鑫,所有會員、理監事及所有無私善心的捐款人。
泌尿上皮細胞癌: 肌肉侵犯型膀胱癌 傳統術後恐置放終身尿袋
基於近期的機器進步,精準度也提高,有人建議是否可以把20次的治療再縮短或用更高的劑量,例如每天10Gy做五次,周一到週五。 當然,這件事需要長期追蹤,探討對PSA控制是否更好,膀胱與直腸的傷害是否減少,或至少和之前做法的結果一樣? 隨著軟硬體的進步,加上現代對攝護腺癌高精準度的治療,治療時間確實縮短非常多,病人不用再舟車勞頓。
泌尿上皮細胞癌: 症狀
早期攝護腺癌其實進展不快,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好時,手術的好處不見得比害處多,所以才出現這些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篩檢的想法,但前提是:「要諮詢泌尿科醫師評估風險利弊,再由病人決定是否要做檢驗」。 在初期時,若惡性度低且腫瘤量少,我們可以先讓病人選擇不治療,進行密切追蹤,當疾病進展時再來做手術。 病理科醫師可依據尿液細胞檢查、切片檢查及手術切除後的組織進行診斷,確立腫瘤的病理分期、腫瘤細胞惡性度等提供臨床醫師對於診療計畫的訂定,以及對於疾病預後的預測。 泌尿系統腫瘤需賴有經驗的病理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分類,因此一個良好的泌尿系統腫瘤團隊,需要本院優秀病理科醫師的參與。 泌尿系統腫瘤病人從初步診斷、臨床分期、治療到追蹤,都由泌尿科醫師整合負責。
泌尿上皮細胞癌: 第一屆 (任期:2014-01-23至2017-01-
答:林醫師:有效的治療工具其實很多,重點是次序,以及能否合併使用。 泌尿上皮細胞癌2025 哪個先,哪個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指引,尤其是局部治療是否合併全身性治療。 我通常會用現有的數據告訴病人,可能的好處與壞處,主要是要看病人的症狀。 泌尿上皮細胞癌2025 如果局部症狀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局部的手術切除或是放射線治療,就有幫忙。 另一方面,其實就是很多治療都提前使用,例如化學治療與自費荷爾蒙,但也要考量病人負擔能力。
泌尿上皮細胞癌: (童綜合醫院 泌尿外科 林益聖醫師)
百分之八十五的病患可能有無痛性血尿的症狀,包括小便顏色偏紅,甚至出現血塊。 因腫瘤會破壞泌尿上皮,造成尿液化學物質的刺激,而可能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 腫瘤位置若位於上泌尿道、包括腎臟及輸尿管,可能造成阻塞性的症狀,像是腰痠、腰痛等。 幸而,隨着對腫瘤形成的認識更深,藉着次世代基因檢查,醫學界發現約20%患者的致癌基因(如FGFR)出現突變,驅使腫瘤增生及複製,只有標靶藥物能抑制基因變異及癌細胞生長。 研究指出,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縮細腫瘤的成效達四成,存活期中位數約14個月,比傳統化療的6至8個月更為理想。 泌尿道上皮組織分布於泌尿道系統中的器官,從腎盂(即腎臟內側的漏斗狀空腔)、輸尿道、膀胱延伸到尿道近端,這些組織的細胞會接觸尿液並保護器官,「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就是這些細胞出現了病變。
微創手術系統可以放大整個畫面十倍,同時又有3D立體空間視野,看起來非常清晰,我們使用小的器械伸進去,只做必要的切除,減少損傷正常組織的機會,好處就是創傷減少,且能把腫瘤切除乾淨,病人自然恢復快。 答:黃醫師:研究報告沒有發表之前,我們就是用傳統的荷爾蒙治療,療效也很不錯,某些病人穩定期更長,傳統的荷爾蒙療法之下即可達以年來計算的存活期。 不過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膀胱癌並非遺傳疾病,腫瘤發生通常是肇因於部份膀胱細胞的基因突變,可發生在個人生涯的任何時間點。 這種不是來自雙親的基因變異稱為本體突變(somatic 泌尿上皮細胞癌 mutation)。 這些線索顯示,有些人似乎對某些化學物質的分解和處理能力較差,這種體質得自雙親的遺傳,而使得這些人容易受香菸、染劑等致癌物影響。 如同大部份的癌症一樣,膀胱癌的確實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已知有幾個風險因子和它有關。 膀胱內的FGFR3基因,和類似的HRAS、RB1、TP53等基因突變也是一大風險因子。 上述的基因在調節細胞增殖循環扮演重要角色,若功能失常會使細胞增殖速度過快或失控。
然而,泌尿部是醫院之編制,在醫學院內之編制仍為醫學系泌尿科,通常是由醫學院醫學系泌尿科主任兼任醫院泌尿部主任。 1946年,謝有福教授任本院第一任皮膚泌尿科主任,科內同仁有吳萬耀、翁廷雄、柯德三、石水森、江萬煊、黃當時及許清槐等諸醫師。 第二附屬醫院(即現在的市立中興醫院)皮膚泌尿科主任為陳登科教授,科內同仁有羅慶鈞、傅文龍、張人驊、李錫乾及黃銓基等。 1945年台灣光復,台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臺大醫學院仍沿襲日治時代的制度,在附屬醫院設有皮膚泌尿科,科內醫師們同時鑽研皮膚科與泌尿科,教育制度仍沿製日本模式,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並未做重大改變。 臺灣楓城泌尿學會: 一群臺大泌尿科 泌尿上皮細胞癌 ( 部 ) 的在職及前任同仁們,於 2014 年成立了本學會,藉以聯繫同仁們的感情。 本會宗旨為促進泌尿醫學發展,增進會員學術交流與經驗傳承,以貢獻醫界與社會,造福人群。
泌尿上皮細胞癌: 疾病背景
答:黃醫師:被證實有療效的第一個就是化療(歐洲紫杉醇),另一個是阿比特龍,目前沒有兩個藥物直接比較療效的研究,我們認為或許差不多,所以考慮的是副作用與費用。 副作用部份,我想病人比較在意的是化療,常見的可能有掉髮,骨髓抑制,血球下降,那甚至會有發燒感染問題。 化療(歐洲紫杉醇)標準為六個療程即結束,阿比特龍治療則是持續使用至無效為止,因此費用也較高。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系癌團隊:
這時如果輸尿管內的腫瘤是屬於較低惡性度(第一或第二級癌細胞)而且在經過檢查,發現腫瘤並沒有轉移的跡象,也沒有侵犯到輸尿管肌肉層,我們可以採取局部切除一段輸尿管,並且將上下的輸尿管重新縫合。 甚至於有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內視鏡來進行腫瘤的切除,而不用開刀切除該段輸尿管。 但在切除之後,我們仍然要進行免疫治療,利用卡介苗進行輸尿管內的灌注來預防腫瘤的復發。 但是如果手術後發現輸尿管腫瘤已經有侵犯肌肉層,或是發現周圍的淋巴腺及軟組織有腫瘤侵犯時,最好再加上化學治療或是局部的放射性治療來確保能夠根除周圍轉移的癌細胞。 答:鍾醫師:和信最大的特色是每個星期會有功能性團隊會議,包括外科,內科,放射腫瘤科甚至病理科等醫師,討論病人的所有狀況。 治療的選擇常常牽涉到個人問題,包括年紀,共病,例如糖尿病,還有心臟血管問題等。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癌患者 4 成有腎功能異常!化療上出現困境
輸尿管的腫瘤可以是很小、多發性的,但也可能是單顆而腫大到足以阻塞到輸尿管。 良性的輸尿管腫瘤常常形成一個肉瘤狀,具有一個小的莖,當肉瘤長到一定的大小,便會阻塞輸尿管造成腎臟水腫。 而且當腫瘤腫大時,離根部較遠的細胞可能會因為缺乏血液循環而壞死,因此會形成出血。 但是在影像學上,我們很難分辨病人的腫瘤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因此應該進行輸尿管鏡以及腫瘤切片手術來確定腫瘤的成份。 如果腫瘤是呈現多發性,則可能沿著輸尿管壁由上而下都有腫瘤的存在,這時候我們也要高度的懷疑病人具有腎盂內的移行上皮細胞癌或是膀胱內可能有較小的膀胱癌在。 如果只有存在輸尿管內,而且腫瘤細胞呈現是惡性的移行上皮細胞癌時,醫師便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