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5公尺置一塊,高度以不超過作物1尺為宜。 (印度種;台灣栽種品種無此藥效),對人體無毒性,可用於有機栽培之蔬菜上防治銀葉粉蝨、小菜蛾、蚜蟲等害蟲, 唯較緩效、價高。 同翅目之害蟲均會分泌蜜露誘發黑煤病,其中又以銀葉粉蝨分泌物較濃稠較多,導致植株上如灑了一層黑膠水,妨礙作物行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污染果品,致低商品價。 如葫蘆科之瓜類作物,宜以套袋為上策, 可防病蟲、防污染、防農之殘留。 唯套袋前要以可殺卵之藥劑先全面徹底噴施一次,待藥斑乾後即行套。 蛹殼顏色一般為黑色、褐色、棕色、淡黃色、白色等,有些種類體色上的色斑容易受到寄主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改變,有些種的體色還會季節性改變。
- 進入「雨水」這個節氣後,降雨的機率明顯增高。
- 這個物種遍佈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及偶爾出現於溫帶的棲息地。
- 花卉、豆類及蔬菜類氮肥不宜施用過量。
- 25度時雌、雄壽命各為15與12天,單產雄性孤雌生殖,終生產卵量65.2 粒。
- )是半翅目粉蝨總科的刺吸式昆蟲,兩性成蟲均有翅,身體及翅上覆有白色蠟粉,此為其科名之由來。
- 二齡後足會退化,煙粉蝨便固定在葉背面上不動,取食植物汁液並分泌蜜露。
- 成蟲不善飛,有趨黃性,羣集在葉背面,具趨嫩性,故新生葉片成蟲多,中下部葉片若蟲和偽蛹多。
銀葉粉蝨與煙草粉蝨體型相似,銀葉粉蝨來自煙草粉蝨之B 品系,因在聖誕紅上發現又名聖誕紅品系,白翅細長,靜止與葉面呈45度角斜立。 溫室粉蝨體型亦近似,翅稍寬圓, 靜止時與葉面平行,溫室粉蝨屬較寒帶之昆蟲,棲息於中北部之溫網室中。 煙草、銀葉及螺旋粉蝨全省均有分佈,愈南部密度愈高,尤以中南部常暖冬又長期乾旱,危害常達顛峰。 銀葉粉蝨的寄主植物,全球總計超過700種,由於為害種類廣泛,再加上繁殖快速,蔓延速度相當驚人。 在溫室、或於戶外栽培園藝作物者可能有過此經驗,原本健康的植株一旦發現銀葉粉蝨,數日內便迅速蔓延開來,難以根除。 當成蟲及若蟲群集取食植物,將造成葉片黃化、萎凋。
粉蝨: 小不點大食客 超級「粉蝨」團輕輕飄來
有句農諺說「春南夏北,無水磨墨」,它的意思是:如果春天吹南風,夏天吹北風,都是無雨的象徵,對於日後農作物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 ◎節氣小漁夫由於大陸沿岸的冷水海流持續南下,「等水溫線」往南移動,海水的溫度正好適合鰆魚生長,所以這個時候漁夫們可以在釣魚台海域捕到豐富的鰆魚漁獲喔! 此外,在蘇澳以北和高雄外海也可有豐富的鯖魚漁獲。
- 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刺進菊花葉片組織內吸食汁液,造成葉片斑點及黃化。
- 因成蟲偏好黃色,可利用黃色粘板或水盤誘殺,以降低族群,亦可利用為蟲口密度之偵測及防治上之依據。
- 果菜類:如番茄被害,提早落葉,傳布捲葉病或斑點萎凋病,果實硬化畸形。
- 這種情形在幼嫩的植物上特別明顯,另一方面,粉蝨成蟲相對於蛹殼是較為顯眼易見,但是目前粉蝨成蟲在分類上可用的特徵仍然十分缺乏,尚未有系統地建立,為成蟲方面的鑑定上一大困擾。
- 這一不速之客叫煙粉蝨,來自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是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種之一,對許多農作物都會造成毀滅性危害。
- 早期推廣用於防治鱗翅目之小菜蛾,最近有抗藥性情形。
- 花蓮有機蕃茄農陳新珠則表示,因為銀葉粉蝨趨黃色特性,會使用黃色黏板,但蟲害數量太多,無法有效防治。
2.「雨水,海水較(音ㄎㄚˋ)冷鬼」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雖然已經是春天了,但是溫度依然很低,尤其海水更比氣溫低,摸起來寒意便湧上心頭。 這麼小的昆蟲,如何能造成這麼多的麻煩,這得從牠們的習性說起。 銀葉粉蝨的蟲體呈黃色,身體及翅覆有白色蠟粉,常棲息於植物之葉背。 成蟲一般將卵產於葉背,1齡若蟲具行動能力,可在植物體表移動。 粉蝨 特別的是,自2齡起,足與觸角即退化,此後的若蟲期都無法移動,行固著生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維生。
粉蝨: 粉蝨科
棉絮粉蝨為2013年台大昆蟲系所通報的新興害蟲,好發期為5至7月,分泌的蜜露可致使植株衰弱、枯死,而其粉塵蠟質隨風飄散,觸碰到皮膚恐令人感到不適,吸入鼻腔更可能造成過敏。 ④燻蒸法: 保護地可用敵敵畏煙劑,每667 平方米用350 粉蝨 一400克,或用80%敵敵畏500克,將敵敵畏倒在分散在温室不同地段的麥秸堆上,點燃後悶棚1夜,間隔5 一7天,連燻2一3次。 除選用藥劑外,噴藥時間最好在澆水未乾時進行,否則由於白粉蝨翅膀乾燥便於飛翔,不易噴到身體上。
噴藥選擇在晨、晚露水未乾時會提高防治成蟲的效果。 在進行化學防治時,為避免或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應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農藥,不可隨意加大用藥量,同時儘可能採取一定措施減少對天敵的殺傷。 交尾發生於下午,雄蟲先開展雙翅並快速上下拍動以吸引雌蟲接近,繼而交尾。 成蟲遷飛盛期於清晨5~7點,但氣溫低或陰天其活動時刻延後。 一般而言雄蟲遷飛力較雌蟲弱,多停留在原寄主植物葉上。
粉蝨: 如何更有效的防治粉蝨 煩請專家指導 – 農業知識入口網
不久銀葉粉蝨 (煙草粉蝨的B品系) 粉蝨 粉蝨 異軍突起,為害十字花科蔬菜、洋香瓜、聖誕紅等,使得粉蝨突然間變成重要害蟲。 在菊花上粉蝨的發生並不普遍,一般僅在設施栽培之菊花園較易發生,偶亦相當嚴重,但露天栽培則發生輕微。 由於粉蝨的寄主相當多,菊花也是其重要寄主之一,外銷菊花更應該重視其發生。 若蟲及卵係固著於葉背,藥液不易噴到,對檢疫上將造成困擾,應該注意。 粉蝨2025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 屬同翅目Homoptera 粉蝨科Aleyrodidae。
粉蝨: 花改場試驗防治率五成 農民:還要再觀察效果
由於粉蝨類會分泌蜜露(排泄物),當大量蜜露積聚,將孳生病原菌而引起煤煙病,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使得植株衰弱。 除了蜜露與取食影響作物生長外,銀葉粉蝨也會媒介上百種植物病毒,能導致植物患病,引起發育不良而無法收成。 粉蝨2025 粉蝨的個體很小,且多數棲息於葉背活動和取食,剛發生時不易察覺。 由於成蟲兩翅白色,且覆蓋白色臘粉,外觀色澤極白,故亦稱白粉蝨。 至目前臺灣雖有 130 種左右之記錄,但在農作物為害而漸被重視的粉蝨不到 10 種。 其中自 1988 年左右溫室粉蝨 在設施栽培之非洲菊及美國芹菜大發生,始漸被重視。
粉蝨: 植物醫師助農減藥有成,何時才有正式名份?近百個農會連署催生立法,破千農民響應
成蟲則具翅,往往集體棲息於葉背吸食汁液,能在寄生植物之葉片間做短距離飛行。 通常能在植物間發現行動力較強、外表較顯眼的白色成蟲,若蟲則因個體小、體色不顯眼而較不易為人所察覺。 煙粉蝨具有寄主廣泛、體表蠟質、世代重疊、繁殖迅速、傳播途徑多、對農藥易產生抗性等特點,對其防治困難大,因而必須採取農藝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綜合防治措施。 當前要特別加強冬季保護地的防治,如在物理防治上,煙粉蝨對黃色、特別是橙黃色有強烈的趨性,可在有煙粉蝨的地方和温室內設置黃色板誘殺成蟲。
粉蝨: 粉蝨形態特徵
全世界共記錄有3亞科、166屬、1631種。 田間鋪設反光膜驅避成蟲,或懸掛黃板誘殺成蟲,另外覆蓋作物殘茬或種植誘集作物對減輕煙粉蝨的危害也有一定作用。 粉蝨亞科共有記錄149屬、1436種,當中分佈最多的是東洋區,有73屬,佔了粉蝨亞科所有屬的49%,接近一半;種類有542種,佔粉蝨亞科所有種類的37.7%。 其次為非洲區和古北區,分佈的屬、種都各佔約36.2%和18.5%。 分佈最少的是新北區,其中屬分佈29屬,佔粉蝨亞科所有屬的約19.5%,分佈126種,佔約義8.8%。 因為粉E蝨亞科有很多屬只含有1個或很少種類,故很多屬的分佈就在一個區,所這裏就不對每個區的特有屬進行統計分析了。
粉蝨: 粉蝨防治方法
12.5公升之水速,每2天處理番石榴葉背一次,共連續處理4週後,顯示單一噴水處理即對螺旋粉蝨成蟲與若蟲各有86與79%之防治率。 這個物種遍佈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及偶爾出現於溫帶的棲息地。 寒冷的氣溫可殺滅本物種的成蟲與若蟲。
粉蝨: 台灣血統的威士忌和蘭姆酒!虎尾釀淬煉稻米與甘蔗真味,立志做「有根的酒」
甘蔗、玉米的蟲害–螟蟲,牠的天敵剋星~赤眼卵寄生蜂,就是最佳的生物防治。 國內養殖「寄生蜂」唯一僅存的技術及場所~台糖公司花蓮糖廠,實應極力推廣。 有興趣者可上花蓮糖廠網站搜尋或洽詢。 政府宜採共同防治策略,宣導或教育農民了解其生態,對症下藥,配合田間管 理與生物防治才能使族群降低或根絕。 害蟲發生時7天噴藥一次,其他作物可先行局部試用,如無藥害發生,必要時可供緊急防治之參考,並注意安全採收期(表一)。
粉蝨: 粉蝨化學防治
成蟲及若蟲並分泌蜜露,誘引螞蟻或其他昆蟲來,蟲口密度高時分泌物並可誘發黑煤病,植株葉片或果實上有如灑了一層黑膠水,影響光合作用。 粉蝨 葉菜類:如芥菜、花椰菜,刺吸葉片養液至葉片皺縮、黃化、枯萎。 粉蝨屬小型昆蟲,成蟲體黃色,明顯具二對白色翅膀,體型以螺旋粉蝨最大,成蟲體分泌如白色棉絮腊粉於葉背。
粉蝨: 白粉蝨
若蟲與成蟲分泌蜜露誘發煤病,密度高時在葉片或果實上呈黑色,影響作物光合作用。 成蟲與若蟲都喜群棲於葉背,具背光性,代重疊,過著群居的生活,葉表面幾乎不見粉蝨蹤影。 因其媒介番茄捲葉病、洋香瓜之病毒病而導致全園廢耕,屢見不鮮,毛豆因其危害而失去原有風味,蘿蔔部被害至重量減輕1/3,且失去原有之辛辣味。 氣象因子粉蝨類除喜好之食物種類多外,對氣候之變化亦極敏感,25.28℃為最適發育溫度,乾旱又溫暖時密度高, 冷、熱、高濕、多雨、風太等大都不利其族群之繁衍。
粉蝨: 白粉蝨防治措施
早期推廣用於防治鱗翅目之小菜蛾,最近有抗藥性情形。 包葉菜、果菜、根莖菜及瓜類作物,其害蟲種類多,生育期又長,不失為經濟實惠之藥劑,唯膺品充飭市場,為農民自身及消費者安全,切勿貪小便宜而使用膺品,壞了健康又誤觸農藥法受罰,得不償失。 銀葉粉蝨喜棲息於日照不足,密植或繁茂不通風之作物葉背上取食或產卵。 茄、科及葫蘆科作物,氮肥不宜施用過量,摘心剪枝之工作宜徹底,植株基部若枝葉茂,常成為本蟲繁衍之溫床。 日照充足、通風良好, 適當之肥培能有效控制其發生。 本蟲為病毒病之媒介,園內若發現罹病植株應立即拔除,根部已交錯之植應以地基部剪除, 置於塑膠袋內曝曬或搬離現場,人與器具均會機械傳播,器應以酒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