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並獲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特別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以其特別的雕塑藝術設計聞名,其新穎設計在當時屬於亞洲獨有。 石梨貝邨2025 澄碧邨景觀優美,但島上並無餐廳、超級市場、診所等生活配套,若需要購買日常生活物品,最近的地點已是長洲了。 為了方便澄碧邨居民,長洲的餐廳和士多會為澄碧邨居民提供外賣服務。 居民一個電話,餐廳和士多東主會將外賣或日常生活用品放在船上,居民只需在船上取貨便可。 代理又透露,單位設有中央恆溫,亦有助防潮之用,客廳中央設有一個英式的火爐,由於澄碧邨近海,冬天非常「濕凍」,坐在暖爐旁邊,真係暖到入心。
- 為改良型和諧式,石榮樓及石廣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 澄碧邨景觀優美,但島上並無餐廳、超級市場、診所等生活配套,若需要購買日常生活物品,最近的地點已是長洲了。
-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邨內並無設有商場及街市,僅有一間便利店(OK便利店);不過石蔭東邨與石蔭商場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步行路程約3分鐘,邨民亦依賴石蔭路一帶的商舖及食肆。 以街道標示則是梨木道與大白田街交界處以北、和宜合道運動場以東、安捷街以西。 乘客候車時,應留意巴士路線牌上所顯示的目的地,或於上車付款前向車長清楚查詢巴士的目的地,以免誤乘相反方向之班次。 巴士站以金山郊野公園四個水塘中的「石梨貝水塘」命名,事實上石梨貝水塘並不接近此站,更為四個水塘中與巴士站相距最遠的水塘。 石梨貝邨2025 石梨貝水塘於1923年開始興建,1925年建成,水塘容量達1.16億加侖。 水塘前身為石梨貝村的所在地,原來居住於石梨貝村的村民被分批安置於沙田區大圍的顯田及葵青區。
石梨貝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在1967年10月26日,徙置事務處於第6座舉行了一個慶祝典禮,紀念接受徙置居民達100萬人,並為此邨進行官方揭幕式,儀式由港督戴麟趾主持,而各徙置區街坊代表,以及全港第一位徙置區居民劉宗義亦有份觀禮。 當中,第100萬名徙置區居民、時年6歲的馮桂珍,在典禮上代表其一家從港督手上接收單位門匙。 民坊致力將科技融入社區,推出「石籬商場」一站式儲分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街市最新資訊及優惠,為街坊帶來便利及快捷的電子購物體驗。 街坊登記成為會員後,凡在「石籬商場」消費,即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實體會員卡儲分,換取雜貨糧食及其他驚喜禮品。 未來,民坊會運用大數據了解街坊的消費習慣,以街坊需要為本,推出更多元化的市場推廣活動。
- 位於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的「石籬街市」,經過3個月活化工程後,以老香港懷舊風味面貌於2020年10月重新示人。
-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 為了方便澄碧邨居民,長洲的餐廳和士多會為澄碧邨居民提供外賣服務。
- 兇手在翌年2月被判無限期醫院令,但於入獄七個月後暴斃。
- 2017年,領展將石籬商場等17個物業轉售基滙資本,現時由基滙資本旗下的「民坊」品牌營運。
- 1946年,水塘管理人員發現水塘底有過百具白骨,需要抽乾塘水執骨和進行消毒。
最後,此邨及清河邨的入伙日期亦因此由2006年,分別延至2007及2008年。 由於此邨第二期為黃竹坑邨指定安置屋邨,故此事引起該邨居民不滿。 新邨項目的名稱為石排灣邨重建計劃,於1999年9月完成設計,造價為約32.5億港元。 第一期的承建商為瑞安承建有限公司;第二期原先由德信建築承建,但因施工緩慢及拖欠工人薪金,被房署勒令終止合約而導致爛尾;接手的承建商為興勝創建有限公司。
石梨貝邨: 樓宇
及後,由於多數住戶已遷出,政府決定將剩餘30多戶未合資格分派公屋住戶的遷出限期,由2022年12月縮短至同年5月,並於7月就拆卸工程招標。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石梨貝,又稱“石梨”、“石梨背”,位於中國香港新界葵青區。 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梨貝。 至1972年初期全部落成時,原有15座居住樓宇;至1989年擴建完成,共有20座樓宇;截止2006年1月,重建尚未完成,居住樓宇共有18座,人口逾31,000人,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新石排灣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共有8座出租公屋大廈,分別名為碧朗、碧月、碧銀、碧輝、碧蔚、碧祿、碧山、碧園樓。
兩期商場之間設有天橋連接,原本皆由房委會持有,後來在2005年被售予領匯(現名為領展)。 2017年,領展將石籬商場等17個物業轉售基滙資本,現時由基滙資本旗下的「民坊」品牌營運。 「民坊」接手後,商場部份於2020及2021年間陸續進行翻新;一期街市部份於2020年7月1日起關閉翻新,並於旁邊貨車落貨區設臨時街市,10月9日街市翻新完成重開。 二期:位於大隴街110號,樓高6層(包括停車場樓層),由中國建築承建,於1997年8月動工,1998年11月落成,1999年竣工,是自主權移交以後,首批以特區政府名義批出的建屋合約之一。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石梨貝邨: 重建
全邨擁有7幢第4型徙廈,第1-5座樓高16層,設有升降機;第6及第7座樓高7層,不設升降機。 當中第2座於1985年被列入「26座問題公屋」名單當中,於1988年率先清拆並改建為臨時公園,其餘6座的樓宇就根據整體重建計劃於1999年清拆,進行一次過的整體重建。 石梨貝邨 1985年,石籬邨擴建部份(今石籬(一)邨)入伙,梨貝街巴士總站隨之啟用。
石梨貝邨: 小學
LG2層設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 21媒體空間。 而地面設石排灣邨公共運輸交匯處,有巴士總站、專線小巴站及的士站。 石梨貝擁有兩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的公營商場,另包括一個街市,並有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梨貝居民。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石梨貝邨: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石梨貝邨: 設計資訊
本文介紹的是石籬(一)邨外的巴士及專綫小巴總站:關於石籬商場二期內的巴士總站,詳見「石籬 (大隴街) 總站」。 分別是嗇色園可寧耆英活動中心(於石籬一邨石俊樓)、聖公會麥理浩夫中心(於石籬大隴街及石籬一邨石安樓設有分部)、嗇色園可安老人宿舍(於石籬一邨石寧樓)及仁濟醫院藝進同學會長者護理院(位於石籬二邨石佳樓及石華樓地下至1樓)。 分別是嗇色園可寧耆英活動中心(於石籬一邨石俊樓)、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石籬大隴街及石籬一邨石安樓設有分部)、嗇色園可安老人宿舍(於石籬一邨石寧樓)及仁濟醫院藝進同學會長者護理院(位於石籬二邨石佳樓及石華樓地下至1樓)。
石梨貝邨: 居民巴士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重建項目編號為HK25RR,位於香港南區香港仔石排灣,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石梨貝擁有最少兩個青少年服務中心:香港遊樂場協會上葵涌賽馬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位於石籬一邨石俊樓)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位於石籬大隴街);邨內則擁有小型的兒童遊樂場、籃球場及室內羽毛球場。 原石籬一邨第1座位置則改建為康樂文化事務署的石排街公園,內有排球場、籃球場及小型足球場各一,將成為葵涌地區第二個大型運動點。 根據香港的立法會選區,石梨貝屬於新界西;地方行政則屬於葵青區。
石梨貝邨: 路線數目
與鄰近的石蔭邨全邨與寧峰苑均屬於葵青區議會下轄的石蔭選區。 石梨貝邨 現由曾任民主黨副主席和香港新界西選區立法會議員尹兆堅擔任當區區議員。 不過邨內擁有附近唯一一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香港小童群益會石蔭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石梨貝邨: 巴士站位數目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2005年7月,石排灣邨二期重建工程,連同同一公司承建之上水清河邨一及二期被揭發爛尾,事後房署於翌年2月17日宣佈終止有關合約,並需要將建築工程再行招標才能復工。
石梨貝邨: 設計
翻看網上資料,屋苑4年前已鋪設光纖上網服務,惟不知網速如何。 另外,在該處以流動數據上網,網速正常,2014年曾有業主為求減輕負擔,願意以$0元招租,希望租客繳交每月$2,500元的管理費和差餉。 澄碧邨被稱為隱世小島,因為地理位置隔涉,沒有車路直達,出入只能靠步行或渡輪。 若果以步行至大嶼山最旺的地方,最近已經是貝澳,需時大概1小時30分鐘。 另外,居民可選擇乘搭渡輪前往長洲,每天約有28-30班渡輪來回澄碧邨。
石梨貝邨: 設施
現時石梨貝劃分為三個區議會選區,分別是石籬、新石籬及大白田。 石籬區的民選議員是民主黨提名的林紹輝;新石籬區的民選議員是由民主黨提名的支聯會常委梁國華;大白田選區的民選議員,亦是由民主黨提名的徐生雄。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籬邨居民。 石梨貝邨 一期:位於圍乪街6號,於1993年落成,樓高4層,包括停車場、社福機構設施,及位於地下的街市。
據拍賣行代理表示,年約50歲的業主為外籍機師,在澄碧邨擁有3個物業。 業主對生活品味有所要求,故當初裝修這間屋時,業主亦不惜工本,用過百萬裝修。 由於單位樓底高,業主劃上一個閣樓成睡房,樓下是客廳,打造成一個渡假式的居住空間。 當鄰居聽到呼救聲破門施救時,兇手將其母頭顱扔下樓,被發現時雙目瞪大,而單位內亦發現沒有頭顱的遺體。 兇手在翌年2月被判無限期醫院令,但於入獄七個月後暴斃。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着狀態。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按照房委會現行政策,受影響的石籬中轉房屋居民,如果他們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提前最多12個月在清空日期前獲編配公屋;此外,亦可獲得自「居屋2020」起至清拆日期為止的資助房屋揀樓絕對優先權。 至於其他受影響住戶,就會在清拆時,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 原為石籬邨內其中一個籃球場,毗鄰石籬邨石興樓,共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 )係香港一個公共屋邨,喺新界葵青區葵涌石犁坑,由石籬(一)邨 石梨貝邨2025 、石籬(二)邨 同石籬中轉房屋組成,項目重包括居屋怡峰苑。 石排灣商場設於地庫一層,商用面積約1,300平方米,主要租戶包括百佳超級市場、Circle K、聖安娜餅屋、補習中心、一間牙醫診所和自動櫃員機。
由徙置區發展成為現代公營房屋的石籬邨,見證香港由60年代至今的變遷,充滿歲月的足跡,不僅是區內歷史最悠久之一的公共屋邨,亦是區內座數最多的公共屋邨。 基滙資本民坊在活化過程中,刻意將老香港情懷融入「石籬街市」設計中,務求保留石籬邨的獨特歷史感。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及後,該等大廈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是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石梨貝邨: 重建
邨內設有1個舊邨保留下來的7人石地足球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碧蔚樓後與7人石地足球場對落的山坡之間)、兩個只供小學用的標準籃球場、一個平台、2個羽毛球場及多個遊樂場和兩個露天劇場等。 石排灣邨為本港唯一設有靈活性大廈(原先作居屋用途,因「孫九招」改作公屋)及港島區唯一設有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前身為石籬徙置區的石籬邨,於1966年建成,是全港唯一仍保留徙置大廈的屋邨。 作為香港第一批公共房屋的雛型,徙置區儘管只能提供「瓦遮頭」,但居民在刻苦生活中努力奮鬥的日子,正是老一輩香港人的生活寫照。 為延續老香港情懷,民坊在設計「石籬街市」別出心裁,以懷舊的綠白色系為主色,仿照徙置大廈走廊營造特色打卡位,更掛上昔日舊招牌及舊巴士站牌裝飾等懷舊裝飾,呈現當年徙置大廈的風貌。 位於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的「石籬街市」,經過3個月活化工程後,以老香港懷舊風味面貌於2020年10月重新示人。
石梨貝邨: 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由於原1960年代落成的石籬(一)邨用地,在重建後大多劃為休憩或公共用地(包括今日的石排街公園、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及石籬商場一期),只有石安樓及石泰樓是在舊邨原址重建而成,因此令石籬擴展區的樓宇成為現時石籬(一)邨的大多數樓宇。 石梨貝邨2025 邨內設有一個7人石地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第3座與第4座之間及第5座)以及一個只得半場的籃球場(在第4座,主要供小學使用,但亦公開給予市民使用),而足球場在重建時亦得到保留。 當時亦有各一間小學相連於第4座及第5座(類似的第四型大廈還有慈雲山邨其中八座,元朗邨3及4座,以及東頭邨22座等20餘座),在第5座設有露天街市。 而第3座是唯一一座沒有地下商舖,但在3樓、9樓及13樓容許指定的家庭開辦士多,而第3座是沒有公廁的,其餘的均設有公廁供商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