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改用倉頡系統的架構,否則任何形碼輸入法都可能發生這種「顯示字形不同於取碼字形」的問題。 要解決這種困擾,開發者必須盡可能把「字」的各種異體字形編入輸入法與內碼的對應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容錯碼」。 比如有些倉頡輸入法開發者會把「戈十金金」和「戈木木」都對應到「麻」(U+9EBB)字,令使用者無論是在螢幕上看到「」或「」,取碼「戈十金金」或「戈木木」都能打出「麻」(U+9EBB)字。 窗倉頡 然而,輸入法開發者在容錯的努力不一,於是各版本的倉頡輸入法都有程度不一的「看字取碼卻打不出字」問題,使用者需要另行理解某些字的取碼字形,才能順利打出那些字。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並且極力推動電腦漢化。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繁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 若按操作方式來分,則有手動開啟窗、電動窗、遙控開窗等。
- 在舊中國許多學校都奉有「文字聖人倉頡先師」的神位,並常與文昌帝君一同奉祀[10]。
- 倉頡系統的本質無此問題,且為避免重碼而沒有收錄太多異體字形,如朱邦復當初只公布「↔戈十金金」,而未公布「↔戈木木」。
- 三代將「癶」、「𡗗」、「夂」、「」類字形下緣統一視為可「一刀分離」。
上述輔助字形相關取碼,1999年版五代倉頡的作法與三代倉頡並無二致,不少自製倉頡輸入法也跟進採用了這些官方規則。 六代倉頡相關字有些改用新規則處理,而繞過了此問題,其他字都取消了五代變動,比照三代適用「冖頭分離」。 民間自行開發的五代倉頡輸入法,有些沿用五代手冊的處理方式,但相關爭議字可能改為適用「冖頭分離」,或兼容兩種做法。
窗倉頡: 倉頡輸入法/版本差異
天窗由於其特殊的位置,一般為不可開啟的玻璃窗,如採光罩,但也有某些建築由於設計需要,採用特殊的機械開窗器控制其開關。 ,速成則取頭尾碼,或選擇全形後直接按鍵盤上相應的半形標點符號。 這裏舉出一個運用輔助字形的例子:「泗」字由輔根「氵、囗、」組成,由於「氵」隸屬「水」,「囗」隸屬「田」,「」隸屬「金」,輸入時就敲打「水(E)、田(W)、金(C)」三鍵。 有些字的編碼雖是由朱邦復團隊親自釐定,但其作法與其他相似字頗不一致,因而一般認為可能有疏失或錯誤。 一些倉頡輸入法開發者為便利使用者,會修改有爭議的官方編碼,或加上容錯碼。 然而現今主流的電腦平臺,輸入、内碼、渲染並不互相綁定。
各部份再分拆為有限個字碼(中間部分省略),以不破壞字形特徵和視覺容易辨識為準。 平開窗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窗,窗扇通過鉸鏈與窗框結合,窗扇可以旋轉開啟。 這種窗的優點是構造簡單,整扇窗可以100%打開,關閉時氣密性好,建築熱工性能高,在建築節能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平開窗已成為市場的主流。 但平開窗的缺點是窗扇開啟後要佔據一定的空間,在某些特別狹窄的位置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開啟的窗時不宜採用。 「字形問題」指:取碼字形與螢幕顯示字形(或習慣的印刷、手寫字形)不同,按螢幕顯示字形(或習慣的印刷、手寫字形)取碼輸入卻打不出字的現象。 推拉窗採用裝有滑輪的窗扇在窗框上的軌道滑行,這種窗的優點是窗無論在開關狀態下均不佔用額外的空間,構造也較為簡單。
窗倉頡: 倉頡輸入法
不過,大部分字如国田一土戈 、边卜大尸 、应戈火一 、组女一月一 、饮弓女弓人 、东大木 、这卜卜大 、过卜木戈 、页一月人 等,均符合繁體倉頡的取碼原則,毋須重新適應。 字首最多取二码,字身最多取三码;无法明确分割为字首、字身者(如“东”),则全取。 取码以后再按下空白键(组字键),即可输出字元(字形)。 窗倉頡2025 凭视觉(非字义或笔顺)把汉字分割为字首及字身,字首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余部份为字身。 各部份再分拆为有限个字码(中间部分省略),以不破坏字形特征和视觉容易辨识为准。 例如五代的「難」為「廿人・人土」,「𦰩(廿人)」為字首,「隹(人土)」為字身;六代編碼為「廿中人・人土」,「𦰩(廿中人)」為反字身,「隹(人土)」為反字首。
反字首取碼比照字首,最多兩碼,超出者取頭、尾;反字身取碼比照字身,最多三碼,並且可細分作次字首和次字身。 其中「的」、「止」為基本字母,單字分別取碼「的(H)」和「止(X)」,「竹」字改為拆開取碼「人中人弓」。 「片」字為特殊鍵,用於輸入符號或取一些複雜的輔助字形,「片」本字則取碼為「中中一尸」(異體為「中中一中」)。 朱邦復團隊於2001至2002年即已完成蒼頡檢字法(俗稱蒼檢或六代倉頡),漢文庫典等網站是以六代架構運作(漢字圖片檔名即以是六代倉頡碼),朱邦復工作室提供的倉頡電書套裝軟件也提供了六代倉頡輸入的功能。 窗倉頡2025 憑視覺(非字義或筆順)把漢字分割為字首及字身,字首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餘部份為字身。
窗倉頡: 漢字
2003年版五代之相關資料並不完整,以下所列六代與五代之差異皆以1999年版五代倉頡為參照基準。 朱邦復團隊於2001至2002年即已完成六代倉頡,漢文庫典等網站是以該架構運作。 2003年版五代倉頡是在六代倉頡後推出,本質上引入了一些六代倉頡的改變,惟改以較相容於三代、五代倉頡的作法。
- 這些開發者或因不慎,或因對倉頡編碼規則不夠熟悉,為某些字設置了不符合倉頡輸入法的編碼規則的編碼。
- 後來,朱邦復先生公佈五代倉頡碼表,把正體字、簡化字一併編碼,以統一各家差異,詳見下方說明。
-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右史,是發明文字的始祖,有傳說「倉頡造字」。
-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版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 若按開啟方式來分,有平開窗、傾開窗、上懸窗、下懸窗、中懸窗、推拉窗、屋頂天窗等等。
- 它與三代倉頡或五代倉頡相差較大,字根明顯增多,拆碼規則也有不少改變。
倉頡系統的本質無此問題,且為避免重碼而沒有收錄太多異體字形,如朱邦復當初只公布「↔戈十金金」,而未公布「↔戈木木」。 窗倉頡 倉頡還有一些特色,常被競爭對手或批評者視為缺點,但有研究輸入法的人士並不同意有關批評。 窗倉頡 包括:依字形來取碼,而非依書寫的筆畫和筆順取碼;同一筆畫可以剪開(例如「里」字的倉頡碼為「田土」)等。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反駁者則指漢字在分析構形字理、字典部首歸部時,都是按形狀分析,也會不依筆順甚至剪裁筆畫,因此這只是主觀上接受與否的問題[9]。
窗倉頡: 輸入介面
窗框負責支撐窗體的主結構,可以是木材、金屬、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紙、布、絲綢或玻璃材料。 活動構件主要以金屬材料為主,在人手觸及的地方也可能包裹以塑料等絕熱材料。 如果字身不是恰好為以上組合,則不套用此規則;如「順」的字首為「丿」,字身為「」,六代按一般取碼為「中・中・中片」,而不是按反字身規則取碼為「中・中中・一片」。 原是為出版印刷業界作檢字之用,以提升排版效率,加快出版的速度。
窗倉頡: 五代與三代之差
若按材質來分,窗可分為實木窗,鋁木複合窗(中國市場上也有所謂的「鋁包木」,「木貼鋁」),塑鋼窗,鋁合金窗等等。 若按開啟方式來分,有平開窗、傾開窗、上懸窗、下懸窗、中懸窗、推拉窗、屋頂天窗等等。 若按操作方式來分,則有手動開啟窗、電動窗、遙控開窗等。 此外,窗與格條、百葉等結合,還可以適用於不同風格的建築,比如中式格柵窗、仿古落地窗、歐式格條窗、百葉窗等等。
窗倉頡: 版本演進
1982年,朱邦復先生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不收取專利費免費開放給人使用,所以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都有內置倉頡輸入法。 目前倉頡輸入法通行的最新公開版本是第五代,而流傳最廣泛、最常使用版本是第三代[11]。 2003年版五代收字較之前版本多,也多了一些為罕用字取碼建立的新規則,這些規則不與舊版衝突,且不引入將難以取碼,因而一些三代或1999年版五代倉頡也採用了這些規則。 即使對倉頡輸入法規則相當熟悉,實際取碼輸入時,仍可能因某些問題無法順利打出想要的字。 本章將探討此類問題,包括字形問題、編碼訛誤、爭議編碼等。 窗倉頡 之後,朱邦復先生及助手沈紅蓮女仕一起改良「形意檢字法」,使之能應用在中文電腦上。
窗倉頡: 五代將一些字重新根據標準字體或不同字形取碼
倉頡輸入法支援的字庫極大,能輸入幾乎所有系統能呈現的漢字。 朱邦復的多年助手沈紅蓮,另行設計蒼頡檢字法,坊間多稱之爲「第六代」倉頡,但實際使用上,一般都不把它視爲倉頡輸入法的新版本,相反更像另一款由倉頡衍生而來的新輸入法。 它與三代倉頡或五代倉頡相差較大,字根明顯增多,拆碼規則也有不少改變。 它應用於朱、沈二人開發的倉頡系統,該系統字庫完整收錄了歷代文獻用字十萬以上,以倉頡碼作為內碼,重碼率低於5%。 雖然倉頡輸入法愛好者向朱邦復工作室索取到蒼頡檢字法編碼,但它尚未正式發佈。
窗倉頡: 三代與二代之差
「漢卡」爲該機提供中文介面,售價新台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 此外,六代也取消了五代將部分漢字的「癶」、「𡗗」、「夂」、「」字形下緣視為不可「一刀分離」的取碼方式,回復三代的做法,統一視這些字形的下緣可「一刀分離」。 朱邦復團隊架設漢文樂園、漢文庫典時,為統一紛亂的倉頡輸入法版本,一併公佈了2003年版五代倉頡,但當時僅以文字敘述[2],未上網公開完整規則,合作網站也未跟進,目前較通行的五代倉頡仍是1999年版。 除漢文庫典查字會顯示2003年版五代倉頡碼[3]以外,很難找到完整的2003年版五代倉頡編碼表及支援2003年版五代倉頡編碼的倉頡輸入法。 三代將「癶」、「𡗗」、「夂」、「」類字形下緣統一視為可「一刀分離」。
窗倉頡: 五代對字首分離的改變
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倉頡(約西元前2667年—約西元前2596年),是中國神話人物,相傳為黃帝的右史官、以及漢字的創造者,俗稱倉頡先師 、倉頡聖人、制字先師、制字先聖或右史倉聖人。 隨着建築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構造也日趨複雜以滿足更高的熱工要求。 高級的建築會採用雙層甚至三層真空Low-E玻璃,雙道橡膠密封條,以保證其最佳的保溫隔熱性能。 玻璃幕牆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窗,即整個建築外牆都變成了可透光的窗。 現代的窗由窗框、中間的透明部分和活動構件(鉸鏈、執手、滑輪等)三部分組成。
窗倉頡: 三代複合字首與複合字變更
一些競爭對手如嘸蝦米的發明人或擁護者甚至以攻擊倉頡輸入法來作爲文宣,有輸入法硏究者對此不予認同[10]。 1978年8月,朱邦復和助手沈紅蓮重新規劃拆取字根的方法,採用「首二身三」的規則,使檢索字母數由52個減至26個,以適應一般電腦鍵盤。 在減省字母前,原先的設計是在同一鍵中安置兩個中文字母,以Shift鍵區分兩者。 倉頡輸入法由於很早就開放,很多版本是人們自行開發,未與朱邦復團隊確認。 這些開發者或因不慎,或因對倉頡編碼規則不夠熟悉,為某些字設置了不符合倉頡輸入法的編碼規則的編碼。
在舊中國許多學校都奉有「文字聖人倉頡先師」的神位,並常與文昌帝君一同奉祀[10]。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右史,是發明文字的始祖,有傳說「倉頡造字」。 戰國時期的人不知道在此之前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因此傳說中倉頡在黃帝時期造的字是戰國時期流行的篆書[2]。 其助手左史沮誦記錄下來時,鬼神夜間哭泣,認為人類即將變為狡詐。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
窗倉頡: 中文釋義
有些罕用漢字有水平鏡像或是垂直鏡像的部件,取碼相當困難。 六代倉頡輸入法引入了以「片」表示翻轉的規則,即在翻轉的部件後加上「片」代表水平鏡像或垂直鏡像。 六代新增了反字身規則:左右形()或左下-右上形()組合字的字身若為以下定義的組合,則「字首」「字身」互易成為「反字身」與「反字首」。 普通漢字先取字首,再取字身,最多取「二・三」碼;反字身漢字則先取反字身,再取反字首,最多取「三・二」碼。
1979年,三軍大學的有綫短程中文通訊實驗成功,朱邦復實現以中文字母作爲內碼,儲存漢字字矩信息,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先生爲其授名「倉頡輸入法」。 同年12月朱開始與宏碁電腦合作,開發內置程式語言、中文系統及應用軟件的「天龍中文電腦」,翌年起在市面上銷售,備受市場歡迎。 倉頡輸入法是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有「中文電腦之父」美譽的朱邦復先生於1976年創製。 初期只有正體中文版,原名「形意檢字法」,用以解決漢字輸入、字形輸出、內碼儲存、漢字排序等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朱邦復發明此輸入法時正值他為三軍大學發展中文通訊系統之際,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為紀念上古時期倉頡造字的精神,乃於1978年將此輸入法改名為「倉頡輸入法」。
窗倉頡: 倉頡輸入法/特別注意
早期正體中文版的微軟Windows系統用收字較少的大五作內碼,這萬三多字的倉頡碼是沿用朱邦復公佈的編碼,比較準確。 Windows 2000以後的版本,開始支援萬國碼時,非大五字(多爲簡化字及罕用字)的倉頡編碼是由微軟人員自行擴充,這些編碼的擬定並沒有與朱邦復團隊溝通,於是有些字的編碼不符合倉頡輸入法的規則。 朱邦復淡出資訊界後仍先後公布了一些編碼,且處理了一定的容錯問題,因此較晚開發的倉頡輸入法(若是採用朱邦復的編碼表)一般較少此類問題。
倉頡輸入法雖然具備以上優點,但也受到許多批評,例如為了顧及檢索而令編碼規則相對較繁複,沒有容錯編碼[4],取碼字形問題[5],版本差異問題[6],導致規則略顯繁瑣、取碼或遇問題,而被一些人視為畏途。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沒有類似於五筆的詞組輸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没有类似于五笔的词组输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窗倉頡 倉頡輸入法同時應用於正體字和簡化漢字,但早期應用三代編碼的作業系統中,大都以繁體中文的大五碼作系統的內碼,缺乏簡化字的倉頡碼。 而部份系統的設計者自行釐定簡化字倉頡碼,如國喬系統、微軟Windows等,以致拆碼各異。 後來,朱邦復先生公佈五代倉頡碼表,把正體字、簡化字一併編碼,以統一各家差異,詳見下方說明。
窗倉頡: 五代修改複合字及複合字首規定
例如,內碼為萬國碼的話,「」、「」的內碼都是「麻」(U+9EBB),倉頡輸入法開發者根據台灣標準字形「」把「戈十金金」與「麻」(U+9EBB)的對應編入。 如果中國使用者輸入「戈十金金」,系統會輸出對應的「麻」(U+9EBB),但中國字體會把「麻」(U+9EBB)渲染作「」,取碼字形和顯示字形不同。 朱邦復本來想根據其「漢字基因」理論,建立一套「倉頡系統」,用倉頡碼統一處理漢字的形、音、義、碼、序、辨等六大問題。 其中倉頡碼的原始目的是漢字檢索及排序,其取碼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為分類,字身做為補充,如此便可讓電腦「理解」漢字,進而達到組字、字義理解,甚至與人溝通的功能。 同年,由他成立的零壹公司發表第二代倉頡輸入法,使用在他爲Apple II電腦設計的「漢卡」產品上。
窗倉頡: windows 10內建「倉頡」會顯示中英文浮動框,請問如何關閉?
一些外掛的倉頡輸入法會改用朱邦復工作室的標準倉頡編碼,不會出現下述的問題碼;或者採取加入容錯碼,令同一字可能有超過一種拆碼方法。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台,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建。 窗倉頡 一些字典、辭典或線上中文字典亦採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在發明倉頡輸入法之前,世上還未有能以英文鍵盤快速輸入中文漢字的方法,所以發明倉頡輸入法是中文電腦發展的其中一項突破。 這是倉頡字典,可查詢倉頡碼和速成碼,同時提供「三代倉頡」及「五代倉頡」的倉頡碼。 收錄19000餘字,當中約有8000個常用字配有拆碼圖解。 窗倉頡2025 這24個倉頡字母還可再變化、衍生出「輔助字形」(輔助字根、輔根),來組合所有的中文字。
五代將部分漢字改視為不可「一刀分離」,但仍有部分視為可以,實際編碼不統一,有很多例外(詳見〈特別注意〉,此不盡列)。 Windows爲目前中文電腦之主流作業系統,其內建的中文輸入法也最多人用。 今日習稱的「三代倉頡」、「微軟倉頡」多是指Windows系統內建的倉頡輸入法或新倉頡輸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