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明報專訊】30歲的陳小姐近日出現貧血病徵,心跳氣促,面青唇白,同時手腳出現瘀斑,並容易流牙血、鼻血。 驗血顯示嚴重貧血,血小板數量大幅減少,白血球數量卻相反上升,並見大量骨髓母細胞(myeloblasts)。 骨髓活檢確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陳小姐馬上接受化療(chemotherapy),成功控制病情。 除九一年的「救救小哥頓」行動外,二○○○年十一月,本報與香港骨髓捐贈基金合辦「愛心驗血救茵茵」大行動。 「換轉係親人有病,都好想有人幫,我覺得自己要先踏出呢一步。」是這一顆施比受更有福的愛心,令半職家庭主婦的利小姐拋開家人及朋友反對的枷鎖,登記捐贈骨髓;15年後的今天,挽救了一名素未謀面的血癌病人。
- 當年香港骨髓捐贈基金透過「救救小哥頓」運動,有數以萬計的熱心香港人驗血,成立全球首個華人資料庫為病人找骨髓。
- 專訪從幾位教授在醫學和科研範疇的故事說起,藉著他們分享心路歷程,從「緣起、建立、普及、未來不同層面,探討基因組醫學的應用及相關科研發展,加深大衆的認識。
- 為了籌錢幫助病人買藥,梁憲孫成立了香港血癌基金,他稱籌款數目不多,幫到的病人數量有限,但成功之處在於引起了當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 當年小哥頓在港未能尋到合適骨髓,同年12月離港,接受中西醫治療,1993年其母曾向傳媒發信,指小哥頓已逐漸康復;2003年,其父受訪亦提到,兒子當年在加國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並已康復。
- 說的是探索亞洲淋巴癌發病與遺傳基因關係的先導研究計劃,而造就的正是梁醫生86年自英國讀畢專科,回歸港大時著手建立的病人血液樣本及骨髓資料庫。
如病人的親屬沒有合適者,便需要尋找無血緣的捐贈者,而無血緣捐贈者[完全吻合]機率大約是5千至1萬分之一,所以愈多人捐贈骨髓,病人成功配對機率越高。 及後瑪麗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達安輝教授因部門希望發展骨髓移植,力勸他回港,考慮到倫敦當時有逾百位血液科醫生,相比香港的不超過10位,相信回港後能做的可以更多,他最終還是放棄英國方面的挽留,回港擔任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師。 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基因組中心為加強大眾對基因組醫學的認識和參與,特別邀請了四位身兼其董事局成員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以介紹基因組醫學為主題拍攝專訪特輯。 四位教授包括養和醫院内科部主管、從「救救小哥頓」行動促成全球首個華人骨髓庫成立的梁憲孫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候任校長、在研究腦退化症之一的阿爾茲海默症取得多項突破的葉玉如教授。
小哥頓: 骨髓捐贈簡介
A)傳統的腸骨抽髓,在盤骨旁邊的腸骨內抽取出健康骨髓細胞,裝入骨髓袋內,以點滴注射如同輸血般,通過患者靜脈注入病人體內法。 小哥頓2025 正如91年由梁醫生發起的「救救小哥頓」行動,最終促成華人骨髓庫的建立。 且合適的近親骨髓十分難找,非親屬骨髓移植易出現併發症,隨時會影響肝、腸道和心肺功能,排斥率高達80-90%。
- 陳小姐乃家中獨女,沒有兄弟姊妹;幸而在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找到一名白血球血型完全脗合的無血緣捐髓者,順利完成移植手術,可喜可賀。
- 病人可「自動波」透過互聯網取得服務,按所患疾病在網購系統選購各類西格瑪能及功能納米產品,包括西格瑪能紙、音樂和食療,治療範圍除大小疾病,還有美容、減肥瘦身、愛情、運動,連寵物及同性戀治療也有。
- 歷史就是一個大寶庫,少看歷史和小看歷史,很容易「走寶」。
哥頓接受了五個月的中醫治療和鞏固後,骨髓功能和血液系統已恢復正常。 在中醫治療期間,根據兒童醫院哥頓的病況檔案中,反映出中藥治療後的進展和成果。 當時哥頓的主診醫生也建議我們繼續給哥頓接受中藥的治療。 因為西醫給予哥頓的化學藥療,祗是壓制細胞過度活躍,而不能徹底治根。 當年「救救小哥頓」運動,由岑建勳及時任立法會議員黃震遐等發起,小哥頓父母在港公開呼籲,怕打針的成龍受訪時表示願意驗血。 當年小哥頓在港未能尋到合適骨髓,同年12月離港,接受中西醫治療,1993年其母曾向傳媒發信,指小哥頓已逐漸康復;2003年,其父受訪亦提到,兒子當年在加國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並已康復。
小哥頓: [半癱包山王黎志偉]《結 · Crux》紀實電影 網上有得睇
多成醫院是網上全自動化醫院,這珍貴無比和老少咸宜的治療方法,就在多成網上,向全世界公開提供。 從此春雷地奮,愁雲風捲,多成醫院的中醫治療成了醫學界和絕望病人之中的熱門話題,患者都希望成為小哥頓第二。 小哥頓2025 由於沒有預計有那麼多人驗血,基金並沒有足夠金錢支付過千萬元的驗血費用,幸得已故的徐展堂先生慷慨為基金包底。 香港無血緣骨髓庫終在1991年成立,在往後的日子為數以百計的本地及外地華裔病人成功找到骨髓。 當年香港的捐血宣傳十分成功,大家已非常接受捐血這回事。
現時絕大多數捐贈者都採用「外周血幹細胞」採集方式,以取代傳統的「抽骨髓」,毋須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與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香港,可以透過先進的醫療科技去幫助別人,更需珍惜機會。 在治療過程中,梁憲孫會為病人帶去正面的訊息,他會告訴患者現時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式,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其實是可以控制、甚至根治的。 他還會安排新患者與康復者見面,希望透過前人的經歷,增強患者抗癌的信心。 最近經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的安排,陳廣興與該名骨髓移植接受者鍾希桐第一次見面。
小哥頓: [Sportential 運動潛能] 攀石高手做乜勁? (二)
梁憲孫在業界另一個傑出成就,是1991年的「救救小哥頓」行動,促成全球首個華人骨髓資料庫的成立。 在此之前,香港的骨髓移植大多由患者的兄弟姐妹捐贈,匹配的幾率約為四分之一。 「如果你有四個(兄弟姐妹),點都有一個啱囉,咁就容易搵到。」但梁憲孫觀察到,不少患者並沒有多個兄弟姐妹,且愈來愈多的年輕患者是獨生子女,而陌生人匹配的幾率僅僅為五千分之一,機會十分渺茫。 此病例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此病例本身,而是在於向具說是西方最頂尖的西醫學術權威和專家們展示了中醫的光輝,向海外最現代的西醫和科學家們展示了中醫強大的魅力。 同時,此血癌患者的中醫治療過程,是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西醫專家的全程監察下進行的,破了西醫前所未有的記錄(沒有其他病人能單靠藥療而能生存,哥頓是第一個──Dr. 小哥頓2025 John Doyle)! 小哥頓 根據服務中心統計,今年本港醫院已進行了39宗骨髓移植,其中23宗涉及香港捐贈者捐贈予香港病人,另16宗是海外捐贈者捐贈予本港病人。
小哥頓: 黎志偉幼兒繪本 分享及攀爬體驗
本報記者昨根據網上的資料,到訪網上醫院聲稱位於灣仔的「中醫研究所」,發現該「研究所」位於住宅單位內,但按鈴無人應門;鄰居指該單位確有一名龍姓中醫師以另類療法幫人治病,但前日開始不見其蹤影。 記者又到該網上醫院聲稱授權的新蒲崗銷售點,發現該辦公室為一間乳癌協會會址,門外除貼上宣傳該網上醫院的單張外,亦貼上告示稱「暫停來訪,將於本月卅一日正常辦公」。 記者電郵聯絡龍醫師,但截稿前仍未獲回覆;有關乳癌協會負責人的電話則轉駁至留言信箱。 育有兩名5歲和3歲半孩子的利小姐,16歲已捐血,至今捐血20多次。 利小姐猶記得,當年因16個月大的「小哥頓」吳品宏患上嚴重血病事件,本港展開「救救小哥頓」捐骨髓運動,於是決定登記捐贈骨髓。 其實隨着科技進步,捐贈骨髓的不適和風險已近乎減至最低。
小哥頓: 新聞天地
宋•呂本中•紫微雜說:學問功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派克斯作為黑人電影製作人中的第一位著名先驅,是首位製作和執導商業電影的非洲裔美國人,故事內容多為奴隸相關和苦苦掙扎的美國黑人的經歷,並開創了「黑人剝削」一電影類型。 最著名的是於1940年代為美國貧困人士拍攝象徵性的照片(受聯邦政府項目之託)、為《生活》雜誌撰寫的攝影文章,以及1971年電影《黑街神探》的導演。 從未在傳媒曝光的龍醫師,在《全線大搜查》的力邀下,不但公開當年救治小哥頓的血癌秘方,更教大家抗癌的方法。 小哥頓2025 今次的繪本《小哥頓•大心願》係描述他同囝囝 Gordon 過去6年來的生活和相處。
小哥頓: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每個禮拜聚焦喺熱門新聞人物,特寫報道;或以人性化角度,透過走訪社會唔同階層,唔同界別人士,深入探討大眾關切嘅政治、社會民生等議題。 小哥頓 進入千禧年代,標靶藥、化療藥的選擇愈來愈多,為癌症病人帶來新的希望,但藥品的價格卻一路走高。 為了籌錢幫助病人買藥,梁憲孫成立了香港血癌基金,他稱籌款數目不多,幫到的病人數量有限,但成功之處在於引起了當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基金運行至今,每年仍進行籌款活動,現時主要是資助病人免費或低價做體檢、基因測試。
小哥頓: 檔案系列
五年前,梁憲孫又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報章專欄作者。 他開始為三份報章撰寫醫學專欄,並將專欄文章輯錄成書出版。 從醫多年,平時寫醫療記錄都是用英文,梁憲孫自認中文寫作並非自己所長,但都願意嘗試,專欄寫得多了,自然變得「熟手」。 另一方面,梁憲孫平時都要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常會聽到病人或家屬會覺得「醫生講嘢太深啦」、「唔知你講乜」,開始寫專欄之後,梁憲孫自己都會反思,怎樣寫會讓讀者更明白。 小哥頓2025 他對自己的目標是「深入淺出」,不可寫得太過深奧,也絕不能流於表面。 在短小的篇幅中,盡可能突出重點訊息,令讀者較易掌握。
小哥頓: 服務
當時全球尚未有華人骨髓庫,他們一家四口只有回港求助,最後基金會決定在港成立一個華人骨髓資料庫,為小哥頓及其他血病病人尋找骨髓。 不同種族有不大相同的白血球血型組合,華裔病者一般會較容易在華人社區找到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 香港骨髓捐贈基金(Hong Kong Marrow Match Foundation)於1991年成立,透過「救救小哥頓」運動,創立全球首個華人無血緣骨髓資料庫。 各界大力支持下,當時有數以萬計香港人驗血加入資料庫,令數以千計血癌病人重燃康復希望。 透過互聯網聯絡全球其他無血緣骨髓資料庫,更可大大增加成功配對機會。 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於95年9月成立,至今約有6萬2千多名捐贈者資料。
小哥頓: 香港旅館業協會創會會長梁大衛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上尉見到一架敵機俯衝下來,他不是第一時間躺下避難,而是奮不顧身把身旁的同僚緊緊推壓在自己身下,其後回頭一望,發現自己原本的位置已被炸成大坑,他救人結果救了自己。 登記捐贈骨髓,讓愛在社會傳遞開去,獲益的最終就是自己。 注:視頻中的中藥處方僅是示範,不是異病同治(一方多用)型處方,不可使用! 如有需要可使多成網上公開的處方(這些是異病同治型處方); 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救救小哥頓」背景,附上「北美華人救救小哥頓行動 全城關注過萬人驗血捐骨髓 -TVB新聞掏寶 -TVB News」。 其實這輯視頻拍攝的時候,小哥頓已經是痊癒的了(對於這樣的行為,的確難以理喻)。 陳廣興的同事並不知道他的無私奉獻,直至今年一月初,電視節目《星期二檔案》其中一集「血的故事」的特輯播出。
小哥頓: 新聞
兩名無血緣人士白血球血型相同機會平均只有五千分之一;目前全球各地有多個無血緣骨髓資料庫,已經有數以千百萬人驗血登記,可為急需骨髓移植的病者尋找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 單是香港,每年便有近一千名成人及兒童罹患血癌及其他嚴重血病,如果找不到合適配對者捐出骨髓,他們的生命便會在無盡的等待中進入倒數。 當時年僅十六個月大的小哥頓吳品宏因患血癌,一家專程從加拿大返港徵求骨髓捐贈者,小哥頓的故事在電視熒光幕出現後,迅速引起全城關注,而全球首個以華人為主的「香港骨髓捐贈基金資料庫」亦因此誕生。 當年小哥頓最終找不到合適的骨髓,亦沒有接受骨髓移植。 接受中西醫治療,1993年其母曾向傳媒發信,指小哥頓已逐漸康復;2003年,其父受訪亦提到,兒子當年在加國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並已康復。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高級醫生李卓廣解釋,骨髓移植可治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重症地中海貧血等,在華人社會沒有血緣的捐贈骨髓,? 合比率約為5,000至10,000分之一,因此愈多人捐贈愈好。 他又指,捐贈者毋須即時捐出骨髓,待骨髓病人需要骨髓移植時才捐贈的。 香港瑪麗醫院在1990年成功進行全港首宗異體骨髓移植手術,首名捐髓者乃血癌病者的兄弟姊妹。 小哥頓2025 當年有不少血癌病人急需接受骨髓移植,但卻沒有白血球血型完全相同的兄弟姊妹捐髓;父母與子女的血型一般只有一半相同,而無血緣人士完全脗合的機率極低。 紅血球血型有A、B、AB及O,而白血球血型卻異常複雜,常見也有數千個不同組合。
小哥頓: [Sportential 運動潛能] 攀石傷乜勁? (二)
安排骨髓移植,首先要找到白血球血型完全脗合的捐髓者;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有四分之一機會血型完全相同,最適合捐髓。 陳小姐乃家中獨女,沒有兄弟姊妹;幸而在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找到一名白血球血型完全脗合的無血緣捐髓者,順利完成移植手術,可喜可賀。 基因組中心稍後將推出梁憲孫和劉澤星的專訪,兩人將分別以「緣起」和「普及」為題,從推動骨髓捐贈和風濕病學說起,分享他們對在香港發展基因組醫學的見解及期望。 小哥頓2025 盧煜明的視頻以「未來」為主題,分享他帶領團隊把基因組測序技術的應用層面,從產前血漿檢查擴展至其他範疇如癌症篩查,來說明基因組學與臨床應用相互融合的重要性,是為大眾開創健康未來。 他強調,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已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基因組計劃,香港必須抓緊機遇,加快發展基因組醫學,推動精準診斷和個人化治療,迎接精準醫學新時代。 小哥頓2025 《檔案系列》係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自1987年3月10號(禮拜二)開始播出嘅一檔粵語類新聞節目,由於首播嗰陣係星期二,所以開頭命名為《星期二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