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 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 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
- 但好在他能從中掙脫,找回生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
- 而回首來時之蕭瑟處,這一程歸去之途,既無風雨亦無晴,何等灑落!
- 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 很多時候,人一旦融入自然,往往最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蘇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曠達的胸襟,顯然與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很大的相關性。
- 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 對於“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 蘇軾從其作品中給我們所傳達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學習。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世事無常,唯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容看待,才能更好的走好腳下之路,未來之路。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 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系縛。
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 不一會,天又放晴,詞人由此寫下這首詞。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貶居黃州期間,是蘇軾文學生涯最重要的時期。 在經歷過痛苦、低落的情緒後,天性曠達的蘇軾重新振作,並在黃州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多篇傑作,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定風波》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蘇軾在黃州,曾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片坡地,貼補生計。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欲無求、輕鬆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淨化。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么瀟灑、悠閒。 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 ”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 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 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徵。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 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
- 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
- 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
- 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
- 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脱胎換骨。
- 江湖浩瀚,然眾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
詞的下片筆鋒一轉,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把詞人的思緒拉回現實。 乍暖還寒的春天,一陣風,竟吹散詞人的醉意,帶來微微的寒意。 但是這微冷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雨過天晴,「山頭斜照卻相迎」。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風雨來得突然,去得也快,不知何時山邊已經出現西斜的太陽,增添了溫暖。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外物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而對於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反應,只是當時人們的心態不同罷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從“穿林打葉”可知,當時的雨確實很大,但隨後的“吟嘯且徐行”則顯示出詞人的悠然自得,似乎此刻並非是陰雨連連,而是晴空萬里。 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 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 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因此行過穿林打葉的驟雨樹林後,一路前行,不但未見狼狽之態,反而意態瀟然,昂首於馬上,更顯悠然。 而回首來時之蕭瑟處,這一程歸去之途,既無風雨亦無晴,何等灑落! 「也無風雨也無晴」,述說的正是一種境界。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衆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這一路走來不可不謂艱難,而其內心所飽受的精神苦痛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 但儘管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過的瀟灑,人生又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呢。 有人曾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意思便為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風雨雨,只要有一件蓑衣舊夠了。 我想,此時的蘇軾是否如唐代王維一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呢? 也是,人生處處有風景,當苦悶不知何處為出處時,不妨出去走走,看天上雲捲雲舒,看水流嘩嘩而過,這也不失為一種風趣。 《定風波》這首詞本事蘇軾第一件小事的感概之作,但從詞中內涵和縱觀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 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若要細緻研究討論,我們能夠看出蘇軾對於人生價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 從其詩中的人生感悟中能明顯感受出其對積極入世和消極出世的矛盾。 但從《定風波》來看,我們確實能從中深刻體會出蘇軾在面對人生挫折時所表現出了瀟灑從容,與其曠達自在。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 江湖浩瀚,然眾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 但不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卻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們的作品也為人們所世代傳訟。 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脱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 這是蘇軾一生最大的轉折點,他含冤下獄一百多天,險遭殺身之禍。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的結尾是整部作品的點睛與昇華之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既然生活中總會遭遇意外的風雨,風雨過後又是一個晴天,不就像是一種循環和輪迴嗎? 再回想方才風雨交加的情景,又算得了什麼呢?
是以,自信的覺受自我生命的美好,必然煥發光彩,毋需仰賴他者的認可與給予,管它風雨如晦抑或朗朗晴天,皆無所掛礙。 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 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 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我最喜歡的蘇軾所作之詞——《定風波》,走進蘇軾的世界,解讀蘇軾的故事,感悟其曠達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煙雨的迷濛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