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 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 放療後的纖維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塊狀或局限性的不規則的斑片狀結構,與鄰近組織的分界不清。 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遠端轉移較常發生在骨骼部位,當發生骨骼轉移時,可能產生疼痛症狀, 也可能發生骨折、脊髓壓迫,常以手術加以治療。
-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 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 但它卻常常發生在三、四十歲的年齡,一般都是正值青壯年階層,負擔一家生計的人,因此一旦罹病,常造成相當程度的家庭及社會衝擊。
- 因此EB病毒與鼻咽癌之因果關係仍不十分明朗。
-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 當癌腫向周圍浸潤引起局部感染或水腫時,常常引起後鼻孔阻塞,這時病人常表現鼻阻、頭痛,甚至出現耳鳴現象。
現時多採用「上頰骨外旋入路方法」,即俗稱「揭面手術」進行切割。 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 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鼻咽腫瘤切除: 症狀
鼻咽癌(NP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 在世界的某些地區,例如東南亞和非洲,患此病的人比其他地方多,過去認為主要是膳食的影響,目前傾向為遺傳基因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醫生亦會在手術中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癌組織已被徹底清除和切口邊緣已完全沒有癌細胞,大大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 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無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色澤正常,體溫不高。 光滑,質韌,活動,邊清,常隨咽腔、口腔、耳部炎症輕重而變化,抗炎治療多不理想。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鼻咽腫瘤切除 由於鼻咽部之特殊解剖位置,無法直接目視,需借助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才能檢查。 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檢查者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 而鼻咽內視鏡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 鼻咽內視鏡可分為軟式或硬式,前者較舒適,而後者則較方便做鼻咽切片。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確立診斷時已有頸部腫塊,這是因為鼻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管道,癌細胞很容易經由這些淋巴管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其他各處,如骨骼、肺臟、肝臟等。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是臺灣地區第六常見的癌症,在歐美卻少見。 一般而言,癌病可以說是一種老年疾病,多好發於年紀較大者。 但它卻常常發生在三、四十歲的年齡,一般都是正值青壯年階層,負擔一家生計的人,因此一旦罹病,常造成相當程度的家庭及社會衝擊。 鼻咽腫瘤切除 而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是放射治療,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鼻咽癌。
因此EB病毒與鼻咽癌之因果關係仍不十分明朗。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可考慮使用一天兩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療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可提高放射治療之劑量,並減少神經組織之延遲性傷害。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鼻咽腫瘤切除2025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 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
鼻咽腫瘤切除: 治療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鼻腔、鼻竇的乳頭狀瘤一般採用手術切除,基底部加以冷凍或電灼。 惡性腫瘤目前一般以放射加上手術的綜合療法為主;有些病例用抗癌藥物動脈灌注,或用激光氣化、冷凍、中醫中藥等療法。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口腔乾燥是接受治療後常見的副作用,使患者感到十分不舒適,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細菌感染。
鼻咽腫瘤切除: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如患者出現口乾問題,應每天用軟毛牙刷刷牙數次,並在飯後用暖鹽水嗽口。 飲食習慣也應改善,例如恆常喝水、以無糖香口膠刺激口水分泌、避免煎炸或酸辣食物,以及避免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鼻咽癌較多出現於華南、東南亞及北非地區,亦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2016年,本港共有805宗鼻咽癌新症,佔癌病新症總數2.6%,當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599宗及206宗,比例約為2.9比1。 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的發病率為17.2%,女性則為5.2%。
鼻咽腫瘤切除: 治療方式
當癌腫向周圍浸潤引起局部感染或水腫時,常常引起後鼻孔阻塞,這時病人常表現鼻阻、頭痛,甚至出現耳鳴現象。 晚期癌腫多數破壞顱底骨或侵犯顱神經,則引起持續性頭痛,甚至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要檢查是否患有鼻咽癌,醫生會先詢問相關症狀的情況,以及病歷、家族病史等,也會詳細檢查耳、鼻和喉,以及觀察頸部是否出現腫瘤。 然後醫生會使用內窺鏡查看鼻咽是否同樣出現腫瘤,如發現腫瘤,就要從該處切除一小片活組織,以顯微鏡觀察是否惡性,並確定病因。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轉移之常見部位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治療方法
目前應以那一種方式合併治療,尚未有確切的定論。 為準備與醫生的預約,患者應記低身體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不論是否鼻咽癌的常見病徵。 此外,平日服用的藥物及維他命補充品也要記錄下來。 預約當天,患者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出席,並帶同筆記,以便記下由醫生提供的大量資訊。 進行治療前,放射治療師須按照患者的面形及頭形,製作塑膠模,以固定身體讓射線準確照射目標。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之追蹤
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Gy,每天1.8 ~ 2.0 Gy,連續治療7至8週。 鼻出血是本病的早期症狀,這是由於癌灶感染、破潰所致。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初期症狀治癒率及飲食注意事項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香港的研究指出他們過去在嬰兒斷奶吃的鹹魚,其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致癌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有關。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
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床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 當然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發生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都應儘快就診。 現代化放射線或合併化學治療也已大幅改善治癒率並降低如口乾、腦部壞死及牙關緊閉等併發症。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000人左右發病,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十位。 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簡稱「化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形式,將藥物送進體內,一般為期數天。 鼻咽腫瘤切除2025 靜脈注射可在日間化學治療中心進行,亦有部分藥物的療程需要住院進行。 跟放射治療不同,化療並非針對特定部分的腫瘤,而是讓藥物沿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位,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及分裂,使其無法增長,自然死亡。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風險因素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 74 Gy,每天1.8 ~ 2.0 Gy,治療7至8週。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鼻咽腫瘤切除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飲食注意事項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 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初期症狀的人數在台灣是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但有脾胃虛寒者不山藥肉片:山藥一兩、豬瘦肉片二兩,加調味品同炒食,具有健脾滋補的作用。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七)鼻咽壞死性肉芽腫:其特徵為鼻咽頂部中央有肉芽狀壞死邊界清,具有特別臭味臨床過程與鼻咽未分化癌相似。 (三)鼻咽良性腫瘤:少見,病程較長,好發於項前部,呈圓形隆起或分葉狀,表面光滑。
鼻咽腫瘤切除: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
治療主賴放射治療,初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末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Q&A)。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治癒率存活率約有60%,鼻咽癌初期症狀病人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50%以上。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它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雖然「揭面手術」技術增加手術切除的可行性,但始終在這麼細小空間動手術,危險性很大,而且腫瘤多與周邊的組織黏連生長,令割除步驟格外艱難,往往需時六至七小時完成。 醫生要切除腫瘤外還要留神不可傷及旁邊的動脈和神經線,否則病人有中風的可能。
臨床上檢測血清抗 EB病毒抗體有診斷及追蹤參考價值,抗體效價高低可作為參考,但確立鼻咽癌的診斷仍必須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檢查。 鼻咽腫瘤切除 (六)惡性淋巴瘤:發病較急,病程較短,多發於青少年,病變可累及整個鼻咽腔,常見雙側或他處淋巴結普遍腫大,質地較轉移性淋巴結軟,有彈性感,臨床上常需作病理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旨在為未出現遠程擴散的患者,以高能量的X光線照射腫瘤,殺死癌細胞;對遠程擴散的患者而言,亦可紓緩擴散所帶來的病徵,例如骨痛。 治療需要運用大型儀器照射,一般為期7個星期,通常每週5次;治療過程無痛,亦無須麻醉或住院,事後身體亦不會帶有輻射,故患者無須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