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官校教育以「大學教育」、「軍事訓練」、「體能鍛鍊」、「品德教育」等四大區塊,來培養學生的「領導管理」、「解決問題」、「語文溝通」及「持續學習」等四大能力,以達成『培養允文允武、術德兼備之軍事領導人才』的教育目標。 陸軍司令部強調,參與回流教育的現役士官、兵,在學期間薪資待遇按原階級給付;畢業時,士官優先回原單位服務,士兵依各學科專業特性及國防部年度員額,在軍種不變前提下,選填兵科及服務單位任職,並轉為常備役,對堅實陸軍基層戰力將更有助益。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創辦「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但創作新校歌。 后學校歷次遷徙易名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81]。 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75][76][77]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於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 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蔣中正書。
- 四、強調核心價值
- 此黃埔時期陸軍官校自1924年興辦到1927年共招訓學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18]。
- 日本陸軍內的諸所學校通常是在教育總監部的管轄下,陸大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的學校,陸大學生畢業後的人事安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38]。
- 陸大畢業生可以獲授一枚「陸軍大學畢業徽章」佩於胸前(設立於1887年/明治20年),因為此徽章酷似日本江戶時代天保年間發行的錢幣,所以被稱為「天保錢」,陸大畢業生就以「天保錢組」來自稱;最優秀畢業生可以從日本天皇獲賜軍刀,則又稱「軍刀組」;畢業生在日後軍職陞遷有優先考量。
- 2006年8月首任少將編階校長為陳良沛[51]。
1947年10月蔣中正也首次退位改任名譽校長,由陸官第1期畢業之將領關麟徵擔任校長,唯當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陸官生又再次投入中華民國國軍部隊效力。 1947年,孫立人奉命在臺灣訓練新軍,他選擇了具有軍事歷史背景的高雄縣鳳山鎮(今高雄市鳳山區)中的前日本臺灣軍基地作為訓練新軍的基地。 他將訓練新軍的基地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又稱「陸軍軍官學校臺灣訓練班」),是隸屬於成都陸官的分校。 自1947年起,中華民國國軍戰況愈下,陸官也開始籌備遷校事宜[23]。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軍專科學校,簡稱陸軍專校、陸專,是訓練中華民國國軍士官幹部的軍事學校。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臺灣港務、港務局
修業年限為二年,在校學生數則約為1,800人[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陸官在大陸最後一期23期學生,在1948年6月、7月間有3000多位考試,於12月1日入學於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但卻提前於1949年12月畢業,畢業典禮是由蔣中正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軍包圍,學生只能在學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臺籍與特殊狀況學生先由政府用送到臺灣。 1949年9月8日教育處處長李永中少將,總隊長蕭平波少將,及蕭步鵬少將等3人與共產黨取得聯繫,於1949年11月初蔣中正第二次來陸官時對官生講話,李永中、蕭平波準備扣押蔣,但蕭步鵬把計劃告訴蔣而逃走。
修滿三年級下學期後,因故失學離校或休學一年以上,持有修業證明書、轉學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附歷年成績單。 修讀四年級或五年級期間,因故失學離校或休學,或修滿規定年限,因故未能畢業,持有修業證明書、轉學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附歷年成績單。 (四) 高級中學及職業進修(補習)學校或實用技能班三年級(延教班)結業,持有結業證明書。 (五) 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及格,取得高中、高職或專科畢業程度及格證明書者,得以同等學力資格報名。 (六) 知識青年士兵學力鑑別考試及格,持有高中程度及格證明書。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教育師資考試
11月中旬全校開始行軍,為使解放軍能順利接收軍校,一個多月時間部隊採取讓拖等來回游動在川西平原。 12月20日軍校北上至溫江西,已和解放軍接上頭;西面是羅廣文一個軍宣佈投共;東面是胡宗南的國軍。 這時由李蕭二人召集隊長和學生代表,講了形勢和解放軍的協議與政策,願投共的、跟國民黨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學生大都願意投共,25日隊伍至郫縣便由李永中宣佈軍校投共,而解放軍將軍校保持原編制,暫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校」[24]。 1949年12月,解放軍占領成都,成都陸軍官校自1937年興辦到1949年共招訓學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華民國在大陸開辦的陸官到23期停辦,至此,陸官的大陸時期終告結束,邁入臺灣時期[25]。 要砥勵「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爱百姓」的信念,要「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的精神。 蔣中正在1959年(民國48年)6月16日於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35週年校慶,親自做了對「黃埔精神」的闡示。
- 「陸軍官校校友總會」[174],其前身為陸軍官校校友會[40],是「中華民國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人民組織團體轄屬之分會。
- 「入伍教育訓練」為民轉軍的初體驗,其教育訓期共八週,課程排定以體能訓練(陸軍操、初步運動、戰地運動、持槍運動、草坪運動、枕木運動、基本體能測驗)、手榴彈投擲、五百公尺障礙超越、刺槍術等單兵應具之體能要求和初級戰技技能課目為主,以奠定爾後軍事訓練之基礎。
- 大陸在1994年6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纪念黄埔軍校建校70周年,發行了纪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黄埔軍校大門全景[169]。
- 1949年9月8日教育處處長李永中少將,總隊長蕭平波少將,及蕭步鵬少將等3人與共產黨取得聯繫,於1949年11月初蔣中正第二次來陸官時對官生講話,李永中、蕭平波準備扣押蔣,但蕭步鵬把計劃告訴蔣而逃走。
- 這時由李蕭二人召集隊長和學生代表,講了形勢和解放軍的協議與政策,願投共的、跟國民黨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學生大都願意投共,25日隊伍至郫縣便由李永中宣佈軍校投共,而解放軍將軍校保持原編制,暫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校」[24]。
- 蔣中正於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將陸官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20]。
- 后學校歷次遷徙易名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81]。
陸軍官校腹地約173公頃,大門對面有「親愛精誠」大型牌樓,大門上方橫書「陸軍軍官學校」六個大字,是蔣中正所書。 學校設有校史館,外牆掛有「國家」、「責任」和「榮譽」三個標語(原本第一及第二個標語「主義」和「領袖」已基於軍隊國家化之《憲法》規範和理念而撤除)。 校區分「北營區」、「南營區」(白宮)及「東營區」;「北營區」有志清、敬之、伯韜、清泉、靈甫樓等房舍,而「東營區」現改建為多功能的學生活動中心。 中正堂為新式美倫美奐巴洛克式禮堂,原禮堂蔣中正騎馬銅像移志清樓。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主戰部隊大缺士官尉官 國防部提六大措施穩固人力
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易名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此黃埔時期陸軍官校自1924年興辦到1927年共招訓學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18]。 海軍是一個科技的軍種,隨著高科技戰場世紀的來臨,人力需求已由量的補充轉向質的提升。 爰此,為達成海軍培育現代化優質軍官之教育使命,自90年10月起,部長李先生於總司令任內,親自蒞校主持多次教育改革會議,針對世界各國軍校的特色及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本創新求變之精神、結合海軍特色與海軍官校傳統,在既有的基礎上,完成教育改革與課程設計工程。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校慶活動
(十) 技能檢定合格,有下列資格之ㄧ者,持有證書及證明文件,得以同等學力報考: 1. 取得丙級技術士證或相當於丙級之單一級技術士證後,從事工作經驗五年以上。 取得乙級技術士證或相當於乙級之單一級技術士證後,從事工作經驗二年以上。 取得甲級技術士證或相當於甲級之單一級技術士證。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軍大學校
未完成相關確認手續者,一律開除學籍,考生或法定代理人不得有異議。 (五) 經查在臺設籍身分資格不符相關規定者,撤銷應考資格;於錄取後查覺者,撤銷錄取資格;於入學後查覺,一律開除學籍,考生或法定代理人不得有異議。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六) 錄取新生依「軍事學校學生研究生學籍規則」相關規定辦理報到入學,如於報到入學後查覺不符前揭規定者,一律開除學籍,並須依照「軍事學校預備學校軍費生公費待遇津貼發給及賠償辦法」規定,賠償所受領之公費待遇及津貼。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考試簡介
(十二) 空中大學選修生修畢四十學分以上(不含推廣教育課程),成績及格,持有學分證明書者。 二、年齡: (一) 應屆畢業生及社會青年:17歲至22歲。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大陸時期
而蔣中正於民國十四年元旦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中更闡釋了:「『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 為了塑造學生良好品性與方便生活管理,學校制定了生活公約,要求學生履行。 在於建立內省的智慧,而軍官養成教育貴在內化,進而塑造頂天立地、允文允武、術德兼備的幹部,培養「勇、毅、穩、健」的軍人氣質。 在大學部設有物理系、化學系、政治系、管理科學系、外文系、資訊系、機械系、電機系與土木系等九個系,在專科部(1978至2004)則設有企管科、機械科、電機科與土木科等四個科[87]。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軍專科學校
「專科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9日發畢業學生[105][1]。 學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擊教範與野外勤務令等基本軍事學識,繼教以戰術、兵器、交通與築城等四大教程。 而軍制學、交通學、軍隊内務規則、陸軍禮節、軍語與軍隊符號等,亦擇要講述。 民國13年建校之初的校務會議中,指派總教官何應欽設計校旗,以紅底、中綴青天白日國徽、外圍加上金黃色絲穗為校旗。 校旗上方有一榮譽旗(標),為民國46年為表彰功績並紀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學校榮譽,由蔣中正親頒[53]。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校友會
二十四年 (1935年) 公布《陸海空軍勳賞條例》,同年八月廢止《陸海空軍勳章條例》。 三十年 (1941年) 將《頒給勳章條例〉修正為《勳章條例》。 三十四年 (1945年) 公布《空軍勳獎條例》。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其後歷經多次修正,除保留原有勳章適用外,並擴大頒贈勳章種類及範圍。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鳳山時期
造成了一些軍官對立現象,所以日本於昭和11年(1936年)禁止在軍服佩戴陸大畢業徽章。 1984年6月14日,「黃埔軍校同學會」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黃埔1期徐向前任首屆會長,程子華、侯鏡如、鄭洞國、宋希濂、李默庵任副會長,黃埔老師聶榮臻、許德珩任顧問[38][171][172]。 術科訓練內容為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實彈射擊與野外演習等。 以單兵徒手教練,習各種步法暨轉法,俟操作嫻熟,施以班教練及排連營教練,如方向與各種隊形之變換。 徒手操作熟練後,繼施以持槍教練,乃至單兵以至班排連營,凡托槍、下槍、舉槍、裝退子彈、上下刺刀、各種射擊與各種行進,密集、疏開、散開等隊形,以及各種戰鬥教練。 凡單兵戰鬥動作,以及行軍宿營、戰鬥方式、連絡勤務與構工作業等均按照教育步骤依次實施。
此外,夜間演習、實彈射擊與閱兵分列各項檢查,亦確時教練。 在術科方面,對於戰鬥教練與實彈射擊二項更為要求,期能於短時間内收最大之效果[85]。 三、建立制度與法規 制度法規是學校教育工作推動的根本,因此依據大學法的規定,設置校務會議及各項委員會,以奠定法治運作校務的基礎。 陸軍司令部指出,為提升現役士官、兵就學意願,已辦理部隊巡迴宣導及一日體驗活動,持續鞏固報名人員就讀意願,並滾動式修正招生作法,未來將以多元管道精進專校報考成效及提升部隊士官整體素質。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避過戰火,陸官再次於1937年8月由南京遷至成都[22],第13期學生於1937年11月11日在廬山開學。 陸官於八年抗戰中培養了很多將領,他們全都參與了中國抗日戰爭,爭赴前線戰鬥。 因對戰爭人才的需求銳減,陸官進行改制,並于1946年改回「陸軍軍官學校」原稱。
而面對改詞的提議,填詞人陳祖康的家屬很不認同,認為用「黨旗」二字是有歷史背景,沒必要改變;特別的是,代表家屬發言的是陳祖康的孫子陳如山,他正是入圍3次金曲獎的四分衛樂團主唱。 除陳祖康家屬反對,也因各界反彈聲浪,而未修改[63][64]。 前民進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陳滄江表示,民進黨應該努力做好兩岸關係和拚經濟才對,卻不停搞這些枝枝節節的小事[65]。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中央印製廠
「寒暑期軍事訓練」在每學年寒暑假期間實施,訓期共計10週(含兵科見學暨軍種交織教育),以驗證班以下戰鬥教練、相對編制武器課程與三軍聯合作戰之概念,強化軍事基礎教育。 國防醫學院創立於民前十年,是我國軍事院校中歷史最悠久之學府。 本學院之前身為軍醫學校;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與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及其分校、分所等十三個單位,合併組成國防醫學院於上海江灣,為醫學中心制。 民國七十二年七月一日,原已屬教學醫院之三軍總醫院正式歸併為本學院之直屬教學醫院,使本學院教育組織型態更趨密切。 為因應國防醫學發展及配合時代之需要,培育高級師資及研究人才,並充實基層幹部,先後增設博、碩士班研究所及衛勤專科等教育班次。 民國八十八年底,於「國防醫學中心整建工程」完工後,搬遷至內湖現址。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軍:疫情及少子化影響 陸專今年招生不理想
(二) 僑生回國報考軍事學校,須取得內政部核發之「中華民國國籍證明書」,方得報考。 (三) 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須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20年;香港及澳門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須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10年。 (四)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2025 中華民國國民兼具外國國籍者,錄取後確認就讀者應依「國籍法」第20條規定辦理放棄外國國籍,檢附相關證明文件辦理報到入學,並於報到入學之日起一年內,取得喪失該國國籍證明文件繳交就讀學校登管。
孫中山核定「親愛精誠」為陸軍官校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结為革命的寫照。 蔣中正於1925年元旦對官校學生訓話中闡釋:「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54]。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2025 1950年3月1日,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總統蔣中正發表關於陸軍官校復校的演說。 1950年8月復校後,首屆校長一職正式由羅友倫中將接任。 1950年10月,位於臺灣高雄縣鳳山鎮的陸軍官校正式復校,校址為原大日本帝國陸軍的武器儲存庫等設施所在。 1951年4月,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所有學員、教師及設施都被編進學員總隊,並且成立第24期學生總隊,其訓練期為二年[26]。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黃埔時期
至此,廣東水陸師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3]。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過陸軍部制定《勳章章程》,於民國元年(1912年)4月1日公布,規定種類為九鼎勳章、虎羆勳章、醒獅勳章三種,每種各分九等。 四、強調核心價值 學校教育學生應具備國家、責任、榮譽、犧牲、團結、勇氣、自信等核心價值,以發揚黃埔精神。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2025 陸大畢業生可以獲授一枚「陸軍大學畢業徽章」佩於胸前(設立於1887年/明治20年),因為此徽章酷似日本江戶時代天保年間發行的錢幣,所以被稱為「天保錢」,陸大畢業生就以「天保錢組」來自稱;最優秀畢業生可以從日本天皇獲賜軍刀,則又稱「軍刀組」;畢業生在日後軍職陞遷有優先考量。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大畢業的軍官自視甚高,將「菊花與星」畢業徽章佩於胸前視為光榮,矮視非陸大出身軍官;往往以「無天組」蔑稱非陸大出身軍官,因為他們沒有此「菊花與星」畢業生徽章。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陸軍軍官學校
北洋政府又陸續公布〈頒給勳章條例〉、〈陸海軍勳章令〉等相關法令,訂定大勳章、蒙回藏爵章、勳位章、寶光嘉禾勳章、嘉禾勳章、白鷹勳章、文虎勳章、雲鶴勳章、金獅勳章、星雲勳章、棠勳章、慈惠章等。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勳章全部廢止。 陸軍出身的參謀總長陳寶餘即將於本月底延任到期、屆齡退休,國防部昨日發布,經蔡英文總統核定,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將由海軍司令梅家樹上將調任。 這項人事牽動四位包括陸軍、海軍高階將領異動,人事案將於五月一日生效。 畢業證書有二式:「軍職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7日發畢業學生。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臺灣菸酒招考
雖然入伍操練極為嚴格,但也注重學生休閒團康與慶生活動,而「黃埔壽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於學校慶生聚會,並帶入部隊與官兵慶生活動之歌曲。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勳章條例》,規定青天白日勳章與寶鼎勳章,適用於軍職人員。 二十二年 (1933年) 公布《頒給勳章條例》,規定采玉大勳章,適用於文職人員。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 校歌
1883年至1945年間,陸軍大學校創設於東京都港區北青山(開校後一年遷往千代田區,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疏散至山梨縣甲府市),培養參謀軍官及日軍將級、大佐級高階軍官及軍事研究為其主要任務。 設置的64年間共有3,485名畢業生,略稱「陸大」。 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尉、大尉軍官。 日本陸軍內的諸所學校通常是在教育總監部的管轄下,陸大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的學校,陸大學生畢業後的人事安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在於精練體能戰技,嫻熟班戰鬥教練及相對編制兵器,以建立軍事發展潛力為考量,置重點於培養對軍事理論、兵學興趣與基本戰鬥技能素養,奠定爾後教育及後續進修之基礎。 「入伍教育訓練」為民轉軍的初體驗,其教育訓期共八週,課程排定以體能訓練(陸軍操、初步運動、戰地運動、持槍運動、草坪運動、枕木運動、基本體能測驗)、手榴彈投擲、五百公尺障礙超越、刺槍術等單兵應具之體能要求和初級戰技技能課目為主,以奠定爾後軍事訓練之基礎。
軍事學校正期班為每年固定招考之考試,正期班聯合招生學校包括:「陸軍官校」、「海軍官校」、「空軍官校」、「國防醫學院」、「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管理學院、理工學院)」。 中正預校應屆畢業學生可同時參加「登記入學」及「個人申請」方式入學,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可同時參加「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方式入學。 陸軍官校運動科學系2025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