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元朗山貝村2025 新市鎮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
由於有當地鄉郊的特色及著名的桉樹群,吸引不少遊人到訪和婚紗攝影者來取景。 此外元朗有「香港大西北」的稱號,鄰近深圳市的福田區及南山區,區內乘搭過境巴士B1及B2巴士,約廿分鐘可到達陸路邊境的福田口岸及深圳灣口岸,十分方便。 這些魚塘為山貝林氏帶來財富,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卻一度帶來頗大煩惱,因為當年曾因偷魚的問題,山貝跟南邊圍的村民迭起紛爭,甚至大動幹戈,弄至互有損傷,最後要新界民政署署長介入,再加入新界鄉紳的斡旋,雙方才擺下和頭酒,平息事件。 很多人誤以為抗日隊伍中的東江縱隊盡是客家人,其實亦有圍頭人,山貝人林彭就是其中一個。
元朗山貝村: 山貝村 位置地圖
交通方面,山貝河畔位置極方便,可步行至元朗西鐵站,附近同心村亦有小巴站來往西鐵站。 再加上只需步行數分鐘便可到達朗屏站、朗屏商場,無論是想往來各區,還是進行購物都非常輕鬆。 山貝(英文:Shan 元朗山貝村 Pui),原名山背,係香港新界元朗區十八鄉一條村,即係山貝村。
- 另外,新鴻基地產亦建議在山貝涌口村鄰接的土地計劃建約 20 座住宅,政府又要應付南生圍濕地改善區及自然保育區,又要放鬆該區發展規模。
-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 今屆例醮在元朗寶業街東頭工業區遊樂場舉行(上屆亦是同一地點),12月2日啟壇日上午九時半,六名緣首跟隨圓玄學院經生道侶的隊伍,往元朗舊墟的大王古廟和玄關帝廟迎神回醮棚安奉。
- 傲凱峰位於流浮山鳳降村,環境清幽,屬半山別墅屋苑的罕見超值單位。
- 翌日(12月3日)的龍獅市區遊行為醮會掀起高潮,亦與元朗街坊的距離最近。
- 223 至 226 號排屋是由林氏第七房人林鴻茂的兒子林善祥(十八世祖)於 1930 年代興建。
另外還有一位林錦堯,他是飛虎隊的機師,這機隊在抗日戰爭中曾立下大功勞,成為軍中傳奇。 因為他們的開基祖林兆元在300年前由元朗嶺大圍村遷徙而來,而其位置正好是大圍的山背後,故名。 山貝林氏早在明代已定居新界,由五世祖靜湖至十三世祖兆元都在大圍居住。 林兆元又名仁興,是靜湖祖第四子信可的後代(靜湖生有四子,分別是恒可、迎可、敬可和信可),他生有七名兒子,下開七大房,死後下葬大棠「象地」,穴位就在象鼻處,今山貝村有家祠–林仁興堂和兆元書室,其得名就是用來紀念這位祖先。 十八鄉之中擁有廿四姓村民的南邊圍是最多人的村落,但數單姓村人口最多,在元朗嶺山後的山貝村肯定第一位。
元朗山貝村: 社區環境
早於1970年代,香港政府把元朗一些地方發展為新市鎮。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為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廈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 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 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為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厦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據百周年特刊及大會顧問楊毓照所述,早在百年前未有例醮前,據老街坊口述,已有兩次燒衣活動,由元朗墟民發起。 元朗山貝村2025 到1915年,元朗紳商組織合益公司,籌建元朗新墟,以取代交通不便的舊墟,其後更籌辦有規模的打醮,遵從元朗鄉村風俗,1923年起逢十年一屆的「十年例醮勝會」,祈求合境平安,百業興旺。 這時期元朗市區逐步發展,來自鄉村及外來的本地商人增多,1938年元朗商會成立,部分成員來自合益公司,商會聯同鄉彥村民、街坊商戶及地區坊眾組織舉辦例醮。
元朗山貝村: 山貝豪苑 位置地圖
香港天文台在元朗公園[2]、香港濕地公園[3]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以前一篇介紹元朗舊墟的文章,逐一介紹了元朗舊墟中的歷史性建築,當中部份是屬於山貝村林氏擁有,包括長盛街44號和利益街 12, 32, 36 號。 223 至 226 號排屋是由林氏第七房人林鴻茂的兒子林善祥(十八世祖)於 元朗山貝村 1930 年代興建。 新排屋建成後,林善祥由 163 號搬至新排屋,當時林善祥在元朗舊墟中擁有米舖,後來搬至元朗新墟,以舖號「永祥號米機」於合發街 17 號經營縠米買賣及磨穀,當時元朗墟市有不少米機店,收買乾榖及磨米,把榖粒磨成白米並收取「磨工費」。 元朗合益街市成立後,設有榖亭,吸引了各鄉鄉民將榖米運至榖亭出售,現「谷亭街」的名字亦是因源自於此。
- 這次遊行路線是先在又新街賽馬會廣場集合,之後隊伍到大馬路的元朗商會敬禮後返回賽馬會廣場,經合益路、大棠路、教育路、豐年路,終點是元朗商會中學,歷時約一句鐘。
- 山貝村於清嘉慶年間跟在鄰的黃屋村、大圍、英龍圍、蔡屋村、東頭村、楊屋村、下攸田村、港頭村、大旗嶺仁慶里、舊墟等鄉賢組織成「東頭約」,為團結鄉眾,抗衡南邊國和西邊圍的勢力。
- 元朗合益街市成立後,設有榖亭,吸引了各鄉鄉民將榖米運至榖亭出售,現「谷亭街」的名字亦是因源自於此。
- 事件中王婦報稱頭痛,「奶奶」報稱胸痛,二人由救護車送往屯門醫院治理。
- 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
元朗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元朗區議會有39名民選議員及6位當然議員,現時元朗區議會主席是沈豪傑先生,副主席是鄧賀年先生。 元朗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元朗區的事務,共有45名議員,本屆元朗區議會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及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所有現任區議員均為建制派的區議會,目前在任的10名議員全數為建制派人士。 由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元朗於1898年納入殖民地管治。 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元朗山貝村: 元朗村屋屋苑推介:元朗傲凱峰超平入車下復式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 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市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市區了,而該餅家在香港各區已設有多家連鎖店。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近年元朗區發展迅速,人口急劇增長,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全港18區中最年輕的地方。 不過近年區內有不少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居住,已取代傳統罪案較嚴重的油尖旺區,成為全港罪案最多地區,[12]貧窮率因而上升,《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分析該區貧窮率為16%。
元朗山貝村: 元朗絲苗
屋苑有光纖同圍牆等基礎設施,方便且保安有保障附近更有士多餐廳。 有紅van、巴士、村巴、K66港鐵接駁巴等可以出到市中心嘅商場同西鐵站。 晚上約8時39分,警方接獲多名市民報案,指大樹下西路18號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附近有村屋起火。
元朗山貝村: 巴士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元朗山貝村 在山貝村附近,有一條「山貝涌口村」,它屬於香港現存漁民村之一,村中氣紛比較冷清欠缺人氣,與村民閒談間,他們告訴我這條山貝涌口村有四十多年歷史,由山貝那邊搬過來,當年因為山貝河水浸破壞家園,經由教會協助,村民成功搬到山貝涌口村這個地方。 元朗山貝村位於南生圍之南,原本稱為「山背村」,於英國管治新界之後,改稱為「山貝村」。 元朗山貝村2025 遊覽過南生圍的香港人都熟悉山貝村地方,不過並不是每個遊人都會入村去看。 而在山貝村後山東冀,有一條較陌生的村落叫「山邊村」,那一次跑遊山邊村就更嚇人,當時誤闖私人農園,給四頭黑色巨犬低聲吼叫並徐徐走近,結果要駛出聰明笨伯般的摩打腿離開村落。
元朗山貝村: 天水圍婦人遭夫掌摑兼恐嚇 報警被阻「起飛腳」踢奶奶 雙雙被捕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伙,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伙。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伙住宅,最快2026年入伙。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伙,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伙,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伙,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山貝村: 「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 住宅友善設計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如天水圍及各鄉村)設有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由流動圖書車前往該些地區提供限時的借閱及歸還服務。 元朗區(英語: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面的地區,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元朗山貝村: 元朗區
在元朗大樹下大廟(天后廟)裡保存了一塊《重修天后廟碑記》,其中倡建董理首事芳名中就有貢生林鴻茂的名字。 元朗山貝村2025 林氏家祠位於山背村 157 元朗山貝村2025 號,門外掛有兩副以仁興為鶴頂的對聯「仁親九牧、興讓一家」、「仁者壽智者樂動海靜山在前在後、興於詩立禮心作文述有本有源」,祠內懸有功名匾額。 祠堂於戰前曾經用作小學,命名為「仁興學校」,紀念林兆元的祖父林仁興,戰後祠堂被用作幼稚園。
元朗山貝村: 宜家置業有限公司 – 元朗村屋專家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下稱本會)獲得政府的撥款支持,於聖公會聖匠堂大樓5至6樓改建「匠心園」紅磡過渡性房屋,提供18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為領取綜援之單身人士(低收入⻘年、獨居⻑者及人士)及基層家庭,提供過渡性住房和支援服務。 本會同時會向入住居⺠提供社會服務,鼓勵居⺠積極參與活動,共建一個關愛、互助、共融的小社區,全面支援居⺠身心社靈需要。 「同心村」採用組裝合成法建造,符合環保要求並設計靈活。 整個屋村共8座住宅大樓, 元朗山貝村 元朗山貝村2025 樓高4層,當中包括1人、1-2人、2-3人、4-5人和無障礙單位,滿足不同人士及家庭的需要。 村內設有綜合社會服務大樓、便利店、自助洗衣閣、社區廚房、社企速剪、大廣場、社區園圃和環保回收站等,照顧居民日常所需。 「簡約公屋」計劃由建築署負責,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
福建五虎將隊陣容包括有游神(關羽兩大護法:關平、周倉)、電音三太子(三人)、官將首(五人),全來自漳州的閩南龍獅龍團,其領隊黃大如表示,這次來了20人,都是首次在香港參與巡遊。 他說很開心,人們很熱情,亦有互動,不斷拍掌,但時間有點短,在內地其他地方表演時,是由早上遊到下午的。 這次遊行路線是先在又新街賽馬會廣場集合,之後隊伍到大馬路的元朗商會敬禮後返回賽馬會廣場,經合益路、大棠路、教育路、豐年路,終點是元朗商會中學,歷時約一句鐘。 元朗山貝村2025 譽林軒這個三樓天台單位樓盤絕對是一層價兩層用的絕佳選擇,售價僅為688萬元,平均呎價為4,914元。 單位擁有3間臥室和1間浴室,實用面積達到1400呎,樓齡僅有5年,設施完善,保證了居住的品質。
這天亦開始公演木偶戲至改建醮棚完成,合共九天,之後上演粵劇。 此外,首辦獅王大賽,增添熱鬧氣氛,亦印刷多些特刊、推出首日封及小禮物(筆、毛巾、年曆卡等),讓元朗街坊及出席醮會者留念。 例醮的時間長達兩個多星期,自12月2日啟壇建醮起,至12月20日神功戲公演完結。 不過宗教儀式實為七天,由圓玄學院道侶經生主持的經懺法事至12月8日,醮期內有迎神、龍獅市區巡遊、啟金榜、貢諸天祭禮等多項儀式和活動,之後日子進行獅王大賽,改建醮棚成戲棚,由鳴芝聲劇團公演多齣粵劇。 根據《新安縣志》或其他古地圖,元朗(英語:Yuen Long)最先是寫作圓蓢,然後變成元塱,再變成今日的寫法。 「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開朗的土地或是高起之江岸。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元朗山貝村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10]。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新建的6年有60座的新建且規劃完善大型屋苑,外型非常時尚。 所有入契車位都有上蓋,位於未來元朗南發展嘅地區,發展同升值潛力極大。 住戶出入有專線小巴,但揸車人士要注意,因為公庵路屬單線雙程行車,路口極容易塞車,令交通稍為不便。 但地下連車位叫價680萬,而全幢則售1700萬,都尚算有一定CP值。
元朗山貝村: 「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首件組合屋MiC模塊安裝完成
在元朗區中有不少林氏村落,包括橫洲林屋村、西邊圍、十八鄉水蕉新村和屏山石埔村等。 山貝村、漁塘、南生圍這三個名字互相緊密關連,看過 RTHK 介紹,原來南生圍名字源自於昔日地主胡南先生(未知道是否屬實,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版本),事實上南生圍一帶泥土鹽份高,並不適合耕作,所以山貝村和東成里,甚至新田一帶都是漁塘為主。 於七十年代,由於水源減少,元朗也有很多其他稻田都改作菜田或魚塘。 元朗區的元朗東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64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854人。
跟屏山石埔村、橫洲林屋村、以及元朗水蕉新村一樣,這些林氏客家祠堂一般使用「九牧」為堂聯和郡堂,九牧源自林氏之「九牧林家」故事,於唐代莆田的林披,他的九個兒子都當上刺史,世稱「九牧流芳」。 亦有一說是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生有九個兒子,時稱「九龍之父」,加上父親本身便是「十德之門」,最後惹來趙王嫉才慾害,最後帶同族人遷徙至西河避難。 除了參與大王廟之慶祝活動,山貝村林氏跟天后娘娘同一福建莆田祖藉,山貝村林仁興堂花炮會每年都派醒獅參加元朗十八鄉慶祝天后誕會景巡遊及抽花炮活動。
《新安縣志》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峰[來源請求]n 圓蓢」。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的天祐苑,於1993年入伙;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 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區內只有9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
元朗山貝村: 樓盤屋苑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同心村」位於元朗東頭山貝路1號,鄰近元朗市中心,附近社區配套設施成熟,距離港鐵元朗站僅10分鐘步程,村外亦有小巴專綫連接市中心。 生活配套方面,譽林軒附近有很多村屋屋苑,可以共享社區設施及配套。 元朗山貝村 鄰近亦有水圍車仔丼、MKee、超記快餐車等食肆,可滿足住戶日常所需;而住戶前往元朗市中心的購物商場如Yoho Mall、元朗廣場、Kolour等亦只需十分鐘車程,為居民提供豐富的購物和娛樂選擇。
元朗山貝村: 元朗舊墟
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昔日山貝的小山崗上建有仁興學校,同時期元朗區的達德學校、崇正新村永安學校、友恭學校及山貝仁興學校等亦開班教學。
元朗山貝村: 交通
現時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重陽節和嫁娶時,村民都會在家祠拜祭祖先,而點燈儀式則同在大王廟舉行。 優質樓盤都唔少,530萬中層係上車之選,680萬三樓連天台配獨立樓梯,更係罕有家庭必選單位。 屋苑附近更有士多餐廳,無疑係生活配套完善的五星級的家。 有網上影片及相片顯示現場火光熊熊,大量濃煙從村屋冒出並升上半空,在百米外的位置亦可看到火光和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