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因為某些原因堵塞,水流不順,就會淤積在某處,形同膽汁淤積難以流通,從影像檢查來看,膽道就會形成擴張的情況。 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會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分解脂肪、幫助消化。 若於台北門診排檢者請依排檢時間至內視鏡室(2樓)報到,留置靜脈注射針後,再轉至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室接受檢查。 一支超音波內視鏡兼具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及內視鏡超音波的功能,除了做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外,更可做經鼻膽汁引流(ENBD)或內視鏡壺腹切開術(EPT)等治療性的工作。 執行時請採左側半趴臥姿於檢查台,口含咬嘴,過程中請遵從醫生的指示,醫師會利用十二指腸鏡,經口到達十二指腸第二部分,藉由導管注入顯影劑使膽胰管可以在 X 光上顯現,過程中請盡量全身放鬆。 檢查完後需暫時禁食4~6小時,如有接受壺腹乳頭切開術則需空腹至隔日,之後才可開始飲水,接著進食流質或軟食。
- 另外,自110年6月開始,膽管內視鏡系統可搭配電擊碎石術,中榮團隊亦完成3例困難膽胰管結石治療。
- 迷你超音波探頭其頻率為15或20 MHz,可由傳統內視鏡的生檢腔放入。
- 其實膽結石可能是由膽汁裡面的各種成分,包含膽固醇、鈣質、蛋白質等固體成分,慢慢沉積、結晶產生的。
- 臨床上,膽結石的發生率約10-20%,且女性多於男性,而40至50歲是膽結石好發族群,其中危險因子包括肝硬化、胃開過刀的病患、多胎產婦、肥胖、糖尿病、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快速減肥、影響內分泌造成膽汁濃度過高等。
- 成人肝臟每天製造約750毫升膽汁,若膽管系統出現阻塞,造成膽汁鬱積,患者會出現皮膚及眼睛鞏膜變黃、茶色尿等黃疸表徵,以及上腹部不適和消化不良。
- 結石在膽囊內俗稱膽結石,結石掉入膽管則稱「總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
使用配備工作腔的Curved linear array超音波內視鏡,則可全程引導穿刺針進入偽囊腫。 利用超音波可以辨認celiac trunk的特性,引導穿刺針對Celiac神經叢做酒精或麻藥(Xylocaine)的局部注射。 若留置經鼻膽道引流管的病人,管子體外部份固定在耳後並接上引流袋,注意不要讓病人自己拔除管子,若有阻塞的情形,請通知醫護人員。 檢查中若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是正常的,可作深呼吸放鬆來減輕不適,以利檢查的進行。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台灣古鎮-台灣萬里長城 228連假出遊最佳選擇
蔡炘儒解釋,膽管狹窄可能是有惡性腫瘤,此時能直接透過新型的內視鏡來做切片,提高診斷率。 中榮團隊就曾幫助一名不明原因膽管狹窄的34歲男患者以新型內視鏡做病灶切片,確診為膽管腺癌,幫助患者盡速接受癌症治療。 膽管是體內輸送膽汁的管狀構造,連接肝臟和十二指腸,將肝臟細胞製造的膽汁,送至消化道。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膽管系統如同河流渠道,細微的膽管分布在整個肝臟之中,並逐漸匯流成較大的膽管,肝內膽管之後會穿出肝外並連接膽囊,稱為總膽管,最後匯入十二指腸。 成人肝臟每天製造約750毫升膽汁,若膽管系統出現阻塞,造成膽汁鬱積,患者會出現皮膚及眼睛鞏膜變黃、茶色尿等黃疸表徵,以及上腹部不適和消化不良。 閉塞的膽管常併發細菌感染,導致膽管炎,臨床上常以發燒、畏寒及上腹疼痛表現,若延遲就醫,甚至引發敗血症。
- 2020年更自行研發「眾聲大數據」人工智慧系統,為廣大投資人提供有別於傳統財經新聞的聲量資訊。
- 手術的過程主要是首先透過十二指腸內視鏡,進行逆行性膽胰攝影,於X光透視下,確定膽胰管內是否有異常變化,若有難作判斷之病灶,接著把3.5mm的拋棄式內視鏡導管推送到膽胰管內,並直接觀察膽胰管黏膜構造的變化。
- 檢查當天,請家屬陪同,以便檢查當中有任何問題,醫師可隨時跟家屬來說明。
- 肝、膽、胰是鄰居,除了原發性的膽管癌會產生膽管擴張現象,肝臟、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等處長腫瘤,或腫瘤轉移造成淋巴結腫大,或是少見的「壺腹腫瘤(位於胰管與總膽管接合處)」,轉移或壓迫到膽管,就會造成膽管擴張。
- 而典型的膽結石症狀為右上腹部突然劇痛且持續一小時以上,但有8成的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若反覆上腹疼痛就需要安排超音波、胃鏡檢查,評估是否需要切除膽囊。
- 因為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是經由內視鏡在膽管或胰管注入顯影劑,透過X光將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顯影出來,故膽管及胰管相關的疾病大多可藉由此項檢查進行診斷。
- 「總膽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膽管結構異常的疾病,可以發生在肝外膽管、肝內膽管或同時兩者。
膽囊常見的腺肌瘤病變(adenomyomatosis)以傳統超音波有時不易與腺癌區分,以內視鏡超音波則可見由膽囊肌層長出的囊狀病變,不同於腺癌由黏膜層長出再向深部浸潤的生長方式。 遠端膽道的病變常以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ERCP)為優先使用之檢查方法,但有腫瘤或膽道結石阻塞以致插管失敗,或為判定腫瘤侵犯的程度時,內視鏡超音波為理想的次一選擇。 最近甚至有些學者主張,對特發性的胰臟炎病患應施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因為部份細小總膽管結石只可由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 迷你超音波探頭可利用類似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法深入膽道,對於膽管癌的診斷及分期的判定有莫大的幫忙。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提升膽胰管結石診斷率
因此,一個不明原因的腹痛病患可以借助此種內視鏡,於一次檢查中以超音波掃瞄胰臟、膽囊及膽管,同時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以內視鏡做徹底的觀察。 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現今已是發展成熟的技術,是膽道及胰臟疾病重要的診斷及治療方式。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5 雖然因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檢查術(MRCP)的發展,現已大量取代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診斷」的功能,但其用於「治療」的角色仍無可撼動。 目前大部分阻塞性黃疸及膽道結石的處置,幾乎都是以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來治療,提供病人免除開腹手術的處理治療方式。
進一步分析,惡性腫瘤位在近端膽管,膽管內視鏡切片確診比率為80%,若腫瘤長在遠端膽管,由於此處膽管內視鏡較難操作,切片確診比率降為71%。 而這32例原因不明的膽管狹窄案例,其中15位(佔47%)為惡性腫瘤,因此罹患膽管疾病的患者,再反覆傳統ERCP切片仍未有結果時,可考慮膽管內視鏡系統來協助確診。 另外,自110年6月開始,膽管內視鏡系統可搭配電擊碎石術,中榮團隊亦完成3例困難膽胰管結石治療。 新發展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讓醫師在執行ERCP時,可操作一支更細的內視鏡進入膽管,直接目視觀察膽管的構造及結石的狀況。 此系統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或雷射碎石術,可擊碎巨大堅硬的結石,讓以往困難處理的膽管結石病患,免除外科手術的風險。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日本國際漫畫獎頒獎 台灣漫畫家領獎感到幸運
目前最新發展的免開刀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能直接目視觀察膽管的構造,再搭配電擊或雷射碎石術,可以讓病患免於外科手術的風險,成功解除頑石,以及揪出腫瘤蹤跡。 若患者有典型膽管炎症狀:黃(黃疸)、熱(發燒)、痛(上腹痛)來就醫,確診膽管結石後,會建議以十二指腸內視鏡,搭配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來取出膽管結石至十二指腸,結石會隨糞便排出體外。 蔡炘儒醫師表示,因結石卡緊在膽囊管,內視鏡取石網無法順利取出,因此採以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順利擊碎結石,並以內視鏡取石網移除碎石。 60歲的賴先生,多年前已接受膽囊切除術,這次因為腹痛、發燒及黃疸就醫,診斷為結石卡在膽囊手術後殘存的膽囊管內,且結石外壓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及膽管炎。 賴先生擔心外科手術的風險,因此中榮醫療團隊以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順利擊碎卡在膽囊管的結石,並以內視鏡取石網移除碎石。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什麼是「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檢查與治療?
膽道系統分佈於肝臟之內,從微膽管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肝、膽、胰是鄰居,除了原發性的膽管癌會產生膽管擴張現象,肝臟、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等處長腫瘤,或腫瘤轉移造成淋巴結腫大,或是少見的「壺腹腫瘤(位於胰管與總膽管接合處)」,轉移或壓迫到膽管,就會造成膽管擴張。 膽管是輸送膽汁的管狀構造,很多人誤以為膽汁是膽囊製造,其實不是,膽汁是由肝臟製造,每天大約製造800~1000毫升(ml)。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可以儲存約40~70ml濃縮的膽汁,濃度為肝內10倍左右。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擴張」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現象」,但這現象不可輕忽,可能反映出身體潛藏著某些疾病,需釐清原因。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膽管擴張的原因
胰臟癌可說是「無聲殺手」病灶來得快又兇猛,所幸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精準診斷,讓王先生能提早手術治療。 只是這項治療方法有一缺點,因為膽管過於細小彎曲,傳統的十二指腸內視鏡沒有辦法伸入膽管裡面,想要取出石頭,醫師只能靠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的X光影像,去約略抓住結石位置,再把石頭取出來。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2.有膽結石、有症狀:病人常見在飯後30分鐘後出現腹痛症狀,另可能也會在睡覺的2~3小時內痛醒,不過通常發作過一段時間後會好一點,此時建議接受治療。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膽管結石患者新福音!結石可從喉嚨取出不用開刀
如果食用生鮮魚蝦出現不明腹痛、噁心症狀,應該檢查是否有寄生蟲感染。 結石在膽囊內俗稱膽結石,結石掉入膽管則稱「總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 手術適應症以曾經疼痛、發炎,或造成合併症,就須由外科醫師執行微創膽囊切除術。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聽聞網路上未證實的消息想自行吃藥排出膽結石,對此,陳建華醫師表示,臨床上處理膽結石的唯一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沒有溶化膽結石的藥,也沒有讓結石自行排出的藥,震波碎石也只適用於腎結石的患者。 內視鏡檢查(包含診斷及治療)皆有其風險,其可能之併發症如下:胰臟炎(6%)、出血(1.2%)、膽管炎(1.0%)、膽囊炎(0.5%)及腸道穿孔(0.3%)。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醫療項目SERVICE
醫師表示,新發展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可操作1支更細的內視鏡進入膽管,直接目視觀察膽管的構造及結石的狀況,可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或雷射碎石術,可擊碎巨大堅硬的結石,讓以往困難處理的膽管結石病患,免除外科手術的風險。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5 蔡炘儒表示,台中榮總目前透過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再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或雷射碎石術,可以擊碎巨大堅硬的結石,屬於現階段最先進的治療,提供病人除了開刀治療以外的另一項新選擇,也適合高齡及多重慢性疾病患者。 然而部份情況仍需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包括:膽管結石過於巨大,內視鏡取石網無法包覆取石。 膽囊結石卡在膽囊管,並且從外側壓迫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即Mirizzi 症候群,因為內視鏡取石網無法在細小彎曲的膽囊管取石,因此需藉助外科手術。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近年來新發展出的導管式膽胰管內視鏡系統,醫師可以利用新型之超細內視鏡進入膽管,直接目視評估膽道黏膜來鑑別診斷不明原因的膽管狹窄或黏膜病變,同時,也可以在目視之下進行切片,大大地增加診斷率。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免除膽管阻塞患者手術風險
進行外科手術需要評估患者的麻醉風險,術後傷口照護和較長的復原時間。 若膽管結石的患者年紀大或合併多種慢性疾病,更增加手術的風險。 一名60歲男性,多年前曾接受膽囊切除術,近來又因腹痛、發燒及黃疸等症狀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結石卡在膽囊手術後殘存的膽囊管內,且結石外壓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及膽管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膽管系統阻塞時不僅會使膽汁鬱積,患者也會出現皮膚及眼睛鞏膜變黃、茶色尿等黃疸表徵,且感到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導管內視鏡深入膽胰精準診療
此外,手術切除膽囊後,膽汁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雖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但仍可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發炎,因此在飲食方面也須格外注意,避免高醣、高油、高脂食物,且水分補充不能少,更應規律的運動、隨時觀察自身狀況。 臨床上,膽結石的發生率約10-20%,且女性多於男性,而40至50歲是膽結石好發族群,其中危險因子包括肝硬化、胃開過刀的病患、多胎產婦、肥胖、糖尿病、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快速減肥、影響內分泌造成膽汁濃度過高等。 而典型的膽結石症狀為右上腹部突然劇痛且持續一小時以上,但有8成的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若反覆上腹疼痛就需要安排超音波、胃鏡檢查,評估是否需要切除膽囊。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華說明,成人的肝臟一天可製造約 毫升的膽汁,經由膽管儲存在膽囊中,當我們進食時,再由膽囊流出,進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但要是膽汁過於濃稠出現結晶,膽囊、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造成膽囊炎、膽管炎或胰管發炎。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恐喪命!吃藥排出膽結石? 醫打臉
膽管阻塞亦可肇因於自體免疫膽管疾病或惡性腫瘤導致的膽管狹窄,此類疾病的進展需一段時間,患者除了黃疸表徵,還會近期數星期消化不良,甚至體重下降。 傳統ERCP無法直接目視膽管狹窄處病灶,只能借助X光透視機,在狹窄約略位置做切片,因此無法確診者,需要再次接受ERCP和反覆切片。 新發展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可以讓醫師直接觀察膽管狹窄處的結構,並在目視下執行病灶處切片,提升診斷率。 膽管阻塞的常見原因為膽管結石,起因於膽囊內的結石掉入總膽管。 若結石卡在總膽管,會造成膽汁鬱積及上游膽管擴張,一段時間後,常伴隨細菌感染而引發膽管炎。 若患者有典型膽管炎症狀:黃(黃疸)、熱(發燒)、痛(上腹痛)來就醫,確診膽管結石後,會建議以十二指腸內視鏡,搭配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來取出膽管結石至十二指腸,結石會隨糞便排出體外。
在早期因為膽道內的不明狹窄,如以往需要做許多的檢查,例如: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逆行性膽道攝影、抽血檢驗…等。 在經歷眾多的檢查報告中,也僅能檢驗出疑似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但還是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確診,不僅增加許多醫療資源的負擔,也因為檢查延宕許多第一時間的治療,如今本院能有這樣的設備,除了造福台灣的病人,本人與有榮焉。 膽囊及遠端膽道的病變適於以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膽道近端則受限於高頻率超音波的穿透力不足,反而不如傳統超音波。 檢查時通常採用氣球充水法,由十二指腸球部或胃竇部檢查膽囊而由十二指腸第二、三部檢查膽道,但使用於膽道壺腹乳頭病變時則採用混合法。 膽囊息肉樣病變相當常見,除非有明顯的膽囊壁侵犯現象,實在不易以傳統超音波區分其為惡性或良性。 在內視鏡超音波下如發現細小的低回音部份,代表腺瘤或腺癌的存在,有助於篩選應開刀的病患。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Cookie,若您不願接受Cookie的寫入,您可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同時本網站提供最新版本 隱私權政策 及 使用者條款 ,詳情請點擊上述連結深入了解。 70歲的張先生因上腹疼痛,吃了胃藥後無改善,反而疼痛越來越明顯,於是前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竟罹患「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若不及時治療,恐會產生敗血症而導致生命危險。 執行時姿勢為趴臥,頭向右側轉動,口含口咬器,醫師檢查時經口放入內視鏡。 到達十二指腸第二部分後,將導管放入膽胰管出口並注入顯影劑,使膽胰管在X光上顯現,過程中請盡量全身放鬆。
內視鏡超音波依使用儀器的不同分成兩大類:超音波內視鏡(Sono-endoscope)及迷你超音波探頭(mini-probe)(圖二)。 超音波內視鏡其內視鏡部份早期使用玻璃纖維,目前則改為電子式內視鏡,視角為略帶斜角側視型,其超音波掃瞄探頭的頻率為可互換的7.5及12 MHz。 迷你超音波探頭其頻率為15或20 MHz,可由傳統內視鏡的生檢腔放入。 內視鏡技術師會依醫囑為您注射解痙劑及鎮靜藥物,減少口腔及胃分泌物,降低腸胃蠕動,減輕您檢查過程中疼痛或不適。 檢查前禁食 8 小時,依醫護人員指示時間開始禁食(包括水)。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 結石卡緊膽囊管 內視鏡取石新技術順利移除
造成阻塞性黃疸的原因包括膽管結石、膽管腫瘤、胰臟頭部腫瘤、壺腹乳頭腫瘤、膽管狹窄、肝膽手術後遺症及慢性胰臟炎等。 透過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檢查術,可以獲得正確的診斷,也可置入暫時性或永久性的支架或引流管達到疏通阻塞的治療效果。 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2025 中榮團隊便利用最新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搭配親水性電擊碎石術,順利擊碎並取出卡在他膽囊管的結石。 60歲的賴大哥就是受惠者,他曾在2年前因為膽結石開刀切除膽囊,沒想到去年因腹部悶痛和發燒而到台中榮總就醫,被診斷為結石卡在膽囊手術後殘存的膽囊管內,而且結石外壓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及膽管炎。 好消息是,隨著醫療器材的進步,新型的導管式膽管內視鏡系統直徑僅有0.3公分大小,可以讓醫師在執行內視鏡取石的時候,可操作一支更細緻的內視鏡伸入膽管,醫師不只能目視結石的位置和狀況,也能觀察膽管的構造,了解患者是否有膽管狹窄的問題。 隨著超音波內視鏡的改進,前端的探頭部份體積縮小,而且可能變成radial scan與linear scan可以互換,成為非常類似目前斜角的End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