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4座樓高13層(12/F,不包括天台),12樓(11/F)及13樓(12/F)沒有升降機直達;21座2樓(1/F)沒有升降機直達,22,23座三樓(2/F)沒有升降機直達,可經由21座地下乘升降機前往。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道,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 石硤尾南山村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村
說到南山邨,許多人的第一印像是它專屬擁有的「遊樂場」,每三棟大樓包圍住的市場上的天台,就是一處聚集人氣的懷舊遊樂場,也是現在非常吸引人氣的景點之一。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石硤尾南山村2025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堯樓附近醫院
1952年,九龍仔木屋區發生大火,政府其後在現時南山邨的南面部份及大坑西新邨的位置興建光民村平房區。 1961年,光民村第三至五區清拆興建大坑西新邨。 1973年,政府收回北面九龍仔木屋區及南面光民村第一及二區的土地,並將居民徙置到白田新區。 南山邨1975年開始興建,大部份樓宇採用前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1977年開始入伙,用於安置受大坑東重建計劃影響的居民。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 1961年,光民村第三至五區清拆興建大坑西新邨。
-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伙。
-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中國大陸居民逃難往香港;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石硤尾六村,由西至東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道村。
石硤尾又名夾石尾(碣石尾),原指深水埗南昌街街尾起的一帶山嶺谷地,早於1900年前已有人定居於兩條從山上流出長沙灣的溪澗旁邊。 至1930年代,不少其他地區的居民遷到石硤尾村,居民數目逾千,其中包括1927年遭迫遷的九龍塘村村民等,建有不少農寮、棚廠和工場。 )位於香港九龍西部,是窩仔山及喃嘸山一個的谷地,以住宅區為主,東與九龍塘以南山邨道為界,南至窩仔山的窩仔街,西至大埔道與深水埗及李鄭屋連接,西南面與塘尾及元洲以巴域街為界,北面與大窩坪以龍翔道為界,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豐樓評論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
石硤尾南山村: 公共交通
火势之后蔓延到山顶,为阻止火势进一步蔓延到九龙仔的木屋区,造成更大灾情,消防员于是在九龙仔的山上阻截火头。 12月26日凌晨2时30分,火势开始受到控制,凌晨4时左右渐告熄灭。 到26日日出,整个白田村寮屋区只余下一片瓦砾,所幸的是居民在大火发生后逃生迅速,死伤不致太严重。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该邨也被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石硤尾南山村: 樓宇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台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台上。 石硤尾南山村2025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尾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硖尾大火是指于1953年12月25日圣诞节,在香港九龙石硖尾木屋区发生的火灾,受灾面积达45亩,有50,000多名灾民无家可归。 法院與藝術似乎扯不上關係,但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卻將兩者巧妙融合,將古蹟活化成藝術氣息濃厚的教學建築。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有计划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 第1-13、35、36、38座已于2000年至2001年拆卸,当中第35、36及38座是因为邻近斜坡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尽早清拆,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件发生后一星期内获发新单位。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的交通站點
1953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上9时25分,白田村众安道124号一间木屋的2楼一单位,有一名制鞋住户在燃点火水灯时,火种不慎烧着棉胎及制鞋胶水,引起火警。 火警发生后,火势最初并不猛烈,仅波及旁边30多间房屋,邻近的木屋会被波及也是寮屋区居民的意料之中。 可是因为缺乏水源灭火,火势未有减缓,再过不久,突然有一阵强烈及干燥的北风吹过火场,火势迅速向四周扩散,不足10分钟,大火已波及数百户木屋。 晚上10时,火头由白田村向东湾及正街蔓延,火势完全失控。 石硤尾南山村 据了解,香港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如果在一定数目之下,大约是12万港元,即可申请公屋住房,这是一种廉价租金的房屋。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 Nam Tai House, Nam Shan Estate
兩座建於石硤尾商場(街市)之上,外型相連成L型。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石硤尾南山村: 香港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石硤尾(Shek Kip Mei)原稱夾石尾或甲石尾,位於九龍西部窩仔山及喃嘸山之間,屬於一個人工開闢的谷地。 石硤尾範圍東至南山邨道,南至界限街,西至巴域街和大埔道,北面以大窩坪的筆架山山麓為界。 1940 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大批難民逃往香港,當中不少人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居住。
石硤尾南山村: 香港大廈搜尋
石硖尾邨在香港公屋的历史上,拥有全香港首个徙置屋邨,最后一个拥有第一、二型徙厦的屋邨的纪录,当中第14座是全香港最后一幢仅余的二型徙厦,且是少数采用单幢式设计的二型徙厦。 这些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 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
石硤尾南山村: 設施及志願機構
虽然当时有很多消防员到场救火,但接驳水源及拖喉到火场遇到困难,火场的高温令消防员难以靠近射水灌救,而且不断有起火的木屋倒塌,进入火场内也有被困的可能,只能在火场外围阻止火势向外蔓延。 到晚上11时10分,整个白田村已被焚毁,不论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为灰烬,火场四周一片颓垣败瓦。 由于火势一度焚向深水埗大埔道,附近的嘉顿公司、乐都公寓和深水埗大饭店也需要戒备,准备撤离。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堯樓附近學校
從居民口中所知,這棵大樹已屹立該處60多年,但因山竹颱風吹襲倒冧。 香港政府及社会慈善团体在火警后,向灾民派发食物及衣物等物资,慈善组织也募得善款,香港总督葛量洪夫妇、何东爵士、胡文虎等人纷纷捐助,传媒报馆也发起筹款活动救助灾民,之后陆续有组织参与救济活动。 时任香港总督葛量洪向英国政府报告,指这场石硖尾大火,涉及多个木屋区,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硖尾村、窝仔上村、窝仔下村及大埔村,灾场广及41英亩,即相当于164,000平方米。 大火历时6个小时才受控,造成3死51伤,烧毁木屋2,580房,约12,000多个家庭合共58,203人顿成灾民,无家可归。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附近配套設施
1953 年聖誕節石硤尾一場大火,令逾 5 萬人無家可歸,其後港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促使全港首座公共屋邨石硤尾邨落成。 現時大部份徙置房屋已被拆卸,只留下美荷樓獲保留並活化成青年旅舍。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的開始。 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山寨廠,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豐樓的交通站點
1974年,該村獲東區扶輪社資助興建為水泥村徑連接至市區,至今修路碑記猶在。 第一次來訪時為假日,天台上盡是滿滿的旅人,但有一點讓我覺得還蠻神奇的,大家都很守規矩的為了拍到無人的遊樂場之景,所以都很有耐心的一一排隊,也不會故意去搶人家的鏡頭拍照,這才是拍照人應該有的素養啊。 香港政府於8月3日公佈新一輪驗水結果,結果顯示石硤尾邨59個水辦則有5個超標,數值介乎11至19微克。 2015年7月22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稱早前在石硤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個樣本化驗,其中第二期美亮樓3個單位的4個水辦含鉛量超標,最嚴重的水辦更錄得每公升含87微克鉛,超出世衞標準7.7倍。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附近的大廈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接获火警报告后,消防处处长哥民(William 石硤尾南山村 James Gorman)认为事态严重,在晚上10时召集所有后备消防员前往灾场协助灌救,又下令从香港岛抽调2辆消防车,由汽车渡轮运到九龙,再开赴火场,26日凌晨1时40分再抽调多1辆。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中國大陸居民逃難往香港;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石硤尾六村,由西至東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道村。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石硤尾南山村 大火之后,广大的木屋区变为废墟,灾民流离失所,界限街陆军球场被用作赈灾站,为灾民提供饭菜,及后增设临时浴室,灾民在冬天可有热水洗澡。 香港政府为安置灾民,于灾场附近兴建两层高的平房。 之后在火灾原址再兴建29栋六至七层高H型的徙置大厦,供灾民入住,就是石硖尾徙置区(今石硖尾邨),其中第9座至12座是由联合国拨款建成。 自此之后,香港的房屋政策也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开始兴建公共房屋,作为低下阶层市民的基本福利;负责兴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前身屋宇建设委员会,以及房屋署的前身之一徙置事务处,都随即相继成立。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堯樓的交通站點
当时下邨部份也于1972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新楼宇于1979年至1984年入伙,而“上邨”及“下邨”也于大约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 除了在石硖尾兴建徙置大厦外,还在大窝口、大坑东和李郑屋一带兴建徙置大厦,时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厦均已重建完成,当时这些徙置大厦由徙置事务处管理。 石硖尾邨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石硖尾,于1954年开始入伙,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2年间及2006年入伙,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 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位置为毕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东,九龙塘以西,主要是一个住宅区。 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一场灾难性大火,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情况危急,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决定在石硖尾灾区兴建7层高的H型大厦,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厦终于建成,成为第一代公共屋邨。
石硤尾南山村: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