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仿彿應驗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的現象,也感受到為甚麼軍隊會在舒適環境下特別易被擊潰。 穿過鹹田灣涌口的獨木橋,路況變得明朗得多,餘下路段絕大部分是水泥徑。 往西灣的路同樣位置山腰,抵達西灣時正有人修復直升機坪,其實直升機坪在去年「山竹」時已毀損,至今超過一年,相信動工前花了不少時間在招標程序。 及後在分支左行(右方山脊小徑可遇通往測量墩)前往草坪,沿小徑登山,覓小徑走至東南方的小岬角。 沿長咀山脊小徑,接東灣山山腰徑沿路走回東灣、大灣、大浪村及赤徑完成行程。 大堂南部有一條長通道連接E出口及往尖東站行人通道(紅區)。
小休十五分鐘,就沿東脊經米粉頂、短咀坳緩緩下降至蚊坑澗深谷。 就在零星布帶陣覓路,經過幾座小山丘及一些密林後,隨即抵達短咀半島,雖然名「短」、看似也短,實際像是走極都未到盡頭似的。 短咀盡頭風景更美,可欣賞和尚洲、牛屎缽兩荒島(俗稱「兩粒米」)及海邊的「將軍石」;如到盡頭,則需翻過懸崖邊--可能比中狗牙的「一線生機」還要險要。
短咀: 車站象徵
下降至士多,便離開麥徑,按路標接走田野間小徑,直往東灣走。 轉眼間便來到大灣和東灣之間的小山頭,每次至此,都愛俯瞰大灣一望無際的沙灘,特別是早上遊人不多,更顯大灣的遼闊。 由此下望東灣營地,搭起了不少營幕,看來也有不少露營人士。 走回東灣山山腰,循巨石處旁的另一條小徑下降東灣沙灘。 短咀 在近大灣一端的沙灘盡處走過岩石,沿崖壁旁的小徑上攀,繞過小岬角,再接回東灣與大灣的山腰小路。
蚺蛇北脊較上登蚺蛇尖之大路更為崎嶇,部分路段需要攀爬。 原行程並不抵達短咀或長咀,但坳仔與同行朋友決定順道加遊前者。 挑戰過北脊,先在山頂小休一會,隨即遠征短咀,是西貢半島東極之一。 連同本年九月廿八日之行程,蚺蛇尖四大山脊都已踏遍。
短咀: 車站位置
大角咀(英語:Tai Kok Tsui,亦作大角嘴)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九龍旺角以西,當中以塘尾道與旺角分隔。 在香港區議會分區中隸屬油尖旺區,與深水埗區大致以界限街和聚魚道為界,與旺角普遍為貫通連接新界東西和港島的樞紐。 路線方面,一般遠足人士會由赤徑或西灣亭走至鹹田灣,跨過東灣,再接東灣山的山腹徑折往東南方的長咀;此外也可由米粉頂繞經東灣山的東坡前往。 長咀半島一直向海邊延伸,是相當明顯的地標,要出咀的朋友,只要瞄著它走,路線也不會錯得去那裡。 在這海岬上,彷彿就只有我們兩個人,很難想像一個細小的香港,竟有一大片空間是杳無人煙、人跡罕至。 「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天涯海角,大抵就是這個意思了。
- 在左方隨麥理浩徑橫越沙灘,於河口後方跨溪續走至鹹田灣。
- 開始踏入行程後半段,沿東灣山腰密林小徑前往東灣沙灘。
- 及後沿山腰小路走,再續下走碎石沙路,再跨過小溪走至東灣營地。
- 尖沙咀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 沿水泥徑逆走麥理浩徑第二段下降至分支,右轉往青年旅舍方向行走(左方小徑可通往土瓜坪),經過村屋後沿著岸邊走,過了橋後續沿右方路徑上走至大浪坳(左走岸邊徑可通往赤徑碼頭)。
- 在这条高速坦途中,短咀里湖桥跨越短咀里湖上游,是连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交通轴。
2007年12月2日,配合兩鐵合併,由此天起八達通使用者利用尖沙咀站及尖東站轉綫出入閘後可獲車費減免。 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亦曾提及此站,作為港九綫的中途站,另連接「馬連拿站」(Mariner Station),是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短咀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曾提及一個名為「Tsim Sha Tsui」的車站,作為觀塘綫及荃灣綫的中途站、沙田綫的總站。 本站設有18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由東灣山腰處走至短咀的山徑較為崎嶇,部分山徑略為隱蔽,途中要越過兩條溪澗(其中一條是沉船坑),要小心辨別方向,建議與富經驗者同行。
短咀: 尖沙咀茶餐廳兩碗魚蛋粉加熱飲$176!眼利網民發現:張單仲要咁寫等你冇仇報
隨着多個分佈在角祥街、利得街、嘉善街、大角咀道、萬安街及埃華街等項目陸續重建,提供近2,300伙單位[2],使大角咀由傳統舊區轉型為新興中產社區。 短咀 另一方面,大角咀晏架街及福全街交界的酒店重建項目,更是市建局歷來首個酒店發展項目,位近港鐵旺角站及奧運站,總樓面逾70,000平方呎[3],現已重建為富薈旺角酒店。 在此山咀的東面,有一片迎海而平坦的草坡,附近也有季節性水源,因此也有富體能者遠程徒步至此野營,兼作長咀觀日。
1928年政府開發大角咀,原有村落拆卸,大角咀洪聖廟也遷往福全街現址。 當時的大角咀發展為工業區,區內設有船塢及五金工場等。 短咀 其後我們走至長咀,即使已近下午四時,仍然踫見不少遠足人士。 港鐵最終擱置建造新出入口,只修改現有A1出入口,加建自動電梯及升降機。
短咀: 重建
於西灣亭下車後,在地圖資料牌側的水泥徑往吹筒坳(左方山徑可上走至螺地墩)。 在左方隨麥理浩徑橫越沙灘,於河口後方跨溪續走至鹹田灣。 往後於鹹田士多後右方小徑到達大灣(左為麥理浩徑,可通往大浪坳)。
短咀: 車站用途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6日讯16日上午,伴随短咀里湖桥改造工程首片梁成功吊装到位,标志着这条武鄂“硬联通”的重要工程全面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 未来完成后将大幅提升两地的通行能力,有力促进武鄂同城化“交通同网”和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也有網民大鬧餐廳是間「黑店」,該店在尖沙咀這個遊客區中,恐怕是來「呃遊客」的, 有網民分享上次到訪食中午時並沒有「加一服務費」, 實在離奇! 也另有網民嘲笑「魚蛋係咪用金造㗎?」,可見這間餐廳口碑實在不太好。 短咀 走過咸田灣,沿麥徑走至西灣,至此旁邊經過的樂善行友已顯得有點疲憊,和早上遇見的前列跑手,形成強烈對比。 走過西灣,沿水泥小徑上走至吹筒坳,至此我也感到有點抽筋,幸好已近行程尾聲,緩步走回西灣亭,完成這次半樂善之行。
短咀: 車站佈置
北路路況比較差,可到大浪咀營地,然後再上小山到大浪咀;南路路況較好較平坦,可直達大浪頭標高柱及大浪咀。 眺望海灣,水面現出一片金光,令遠方的睇魚岩頂這西貢一尖,更為突出,十分吸引。 往下走一段,回望山頭,出現一道人龍,在蔚藍天空下,非常壯觀。
短咀: 港鐵列車縱火案
雙腿力量在上登蚺蛇北脊時已消耗大半,加上天氣比預期中炎熱,體力不足下決定不探盡頭,只到崖邊前的小山丘大休。 由北潭坳出發,經赤徑村一排村屋,這裡又多一家士多復業了。 此後一直沿海邊小徑走,直至經青年旅舍前面的露營草地,這是上登東龍二脊的路口,十分隱蔽,很容易錯過,坳仔就一直前行至青年旅舍入口。 上山初段為密林路段,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分支路,小心誤走。 隨著高度繼續上升,山徑逐漸清晰起來,沿布帶路橫移近半小時,即抵東龍二坳。
短咀: 使用情況
趁難得的額外假期加上天氣極佳,不如跟隨遠足隊重遊「西貢三尖」之首的蚺蛇尖,坳仔亦順道加遊東灣山與長咀。 東灣山海拔298米,過往多次都過門不入,是次成功登上東灣山頂,以最佳角度同時欣賞長咀和短咀半島。 短咀2025 路線方面,一般遠足人士可從不同出發點走至鹹田灣,再經由大灣、東灣及東灣山的山腹徑折往東南方的長咀;此外也可由米粉頂繞過東灣山的東坡前往。
短咀: 短咀將軍石(西貢)`
尖沙咀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尖沙咀站(Tsim Sha Tsui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位於尖沙咀商業中心區(CBD)的一個鐵路車站。 蚺蛇北脊雖然不像其餘三脊的浮沙碎石路,但全程斜度不低,近頂處更要攀爬,故難度也是四脊之最,沿途皆可回望蚺蛇灣及千溪海岸風景。 約海拔330米處有一支路,左路為林段,途經一段原始森林後攀起到頂;右路為崖段,就在崖邊全攀到頂,風險更高。 由蚺蛇灣上登至山頂,剛好超過一小時,雖然難度未有想像中高,但途中有一、兩顆碎石落下,不能掉而輕心。 上回短咀之旅失敗告終,只能在沉船灣結束旅程,這次選擇另一條路線再闖闖。
短咀: 短咀
在此先登小石山,繼而上走東南方的碎石路,沿路行走便可抵達標高柱。 至於被公認為港鐵網絡中最繁忙車站出口之一的尖沙咀站A1出口,港鐵將之重建成玻璃建造的巨型「水晶屋」,這個設計透過善用自然光節省能源,其透明外觀亦更易融入周遭的環境。 工程包括一部連接大堂及地面的升降機、兩條扶手電梯及樓梯,其中升降機將直通九龍公園入口層。 工程於2014年1月15日開始,2016年5月7日竣工,而施工期間的臨時通道亦隨即封閉,以進行休憩用地還原工程。 路程簡介從北潭凹出發,沿麥理浩徑二段經赤徑走到大浪坳,然後轉小路經蚺蛇坳從南脊走上蚺蛇尖,稍息。 短咀2025 從蚺蛇尖東脊下山,一路走到米粉頂山腰,轉向北走小路再下山前往米粉咀,下山路有很多浮沙很滑。
如此走走歇歇,好不容易才走至山坳,短咀已可遠遠看到,回頭又可欣賞大浪四灣,是個小休的好地方。 離開沙灘,繼續經山腰小徑往大灣,大灣是「大浪四灣」中最長的沙灘,走至另一端需時近十五分鐘。 再翻過小山崗,就是補給設施齊全的鹹田灣,平日也多會開門,坳仔毫不猶豫地在士多買運動飲料補充體力,此時價錢已在考慮因素之外,因為體力實在下降得太快了。 在山頂停留和拍攝約十五分鐘,朝長咀(官方地名:大浪咀)出發,開始時有處要坐着下降一片約兩米高的大石,而且小徑斜度亦較高,不久後是通往米粉頂的山脊小徑。 2008年11月10日,港鐵建議隧道縮短至180公尺,新大堂位於通道中間,Q1、2出口位於新大堂,而Q3出口則以其餘半段隧道連接新大堂。
繞著東灣山走至近金雞灣,在此樂善隊繼續直出長咀,而我這逍遙客便回走東灣。 從山下看東灣,只見一群黃衣行友,猶如軍旅般,整齊地步過沙灘。 短咀2025 下降至沙灘,走至另一端,便可沿山徑上走,越過小山頭,直走至大灣。
短咀里湖桥连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两地重要的交通连接通道。 短咀2025 短咀里湖桥改造工程为老桥拼宽改造工程,改造前短咀里湖桥为双向6车道,改造后扩宽为双向8车道,同时双向均增加5米宽非机动车道。 项目凸显“国际化、科技感、未来感”的特征,提升两岸面貌形象,促进东湖科学城的跨越发展,强化武鄂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繼續上路,繞著米粉頂走不多久,已可看見從山上走下來的樂善大隊。
在北潭凹下車後,橫過馬路再前走數步的涼亭便是起點。 沿水泥徑逆走麥理浩徑第二段下降至分支,右轉往青年旅舍方向行走(左方小徑可通往土瓜坪),經過村屋後沿著岸邊走,過了橋後續沿右方路徑上走至大浪坳(左走岸邊徑可通往赤徑碼頭)。 随着高新大道改造后,双向8车道的主干道延伸到桥梁一侧,行驶到此处道路变窄,原有桥梁已经无法满足通行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造。 短咀2025 改造后的桥梁将拓宽至双向8车道,两侧设置5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与高新大道完美衔接,行走桥梁两侧,还可以欣赏短咀里湖的景致。
乘客可透過麼地道與白蘭軒道行人隧道,或中間道行人隧道,便捷地往返尖東站與尖沙咀東部一帶。 其中兩條通道(原F出口及G出口)與尖東站(原L2出口及M3出口)相連,港鐵於2013年4月起取消兩者的出口編號。 此站大堂設有2個客務中心,分別為於2個收費區部分與非收費區的交界,服務數量龐大的乘客(尤其是遊人)。 為了節省乘客輪候時間,港鐵在客務中心的玻璃上貼上了一些遊客經常問到的問題,例如前往尖東站的出口。 星期日繼續萬里無雲,更適逢是本網誌的第一千日生日,有行山隊亦在當日挑戰蚺蛇北脊,在這特別的日子,當然要好好慶祝,也是個「升呢」好機會。
看看時間,才只是九時半,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驚人步速。 來到大浪坳,原來已有大批支持者在此守候為比賽者打氣。 看著健兒們依次跑上山坡,開始往崎嶇的蚺蛇尖進發,看來也有一番龍爭虎鬥。 半年前曾獨走長咀,今天趁拍檔事忙,決定再來趟短咀獨行。
短咀: 大堂
和遊長咀路線相反,由北潭凹出發,經赤徑大浪坳咸田,直出東灣。 上東灣山坳,繞米粉頂,接山徑下降至沉船灣前的澗道。 回程繞經東灣山,串遊大浪四灣,最後以西灣亭為終點。 剛巧碰上「樂善盃」活動,行程和他們的路線互相交錯重疊,碰上浩浩蕩蕩的健兒,令行程生色不少。 沿途雖頗熱鬧,但出短咀的一段卻孤寂無人,正是「樂善客群走長咀,逍遙人獨闖短咀」,感覺真特別。
短咀: 出口數目
是日天氣仍有點炎熱,小徑上鬆石和亂石極多(亂石數量似乎一年比一年多),又一直朝着下午猛烈的陽光而行,在快到沙灘一處不透風的位置,雙腿突然有點抽筋感覺,步伐只能大為減慢,避免噩夢成真。 平日的巴士資源都去了應付上班上學人潮,坳仔也不期望巴士公司會安排加班車,上一班是八點四十分,下一班是九點廿分。 七點半由彩虹站乘小巴至西貢墟早茶,早上往西貢的小巴站經常大排長龍,惟乘客類型與假日大相逕庭。 九點鐘到巴士總站候車,由於遠足隊規模頗大,同日又另有遠足隊走東心淇半島,候車人龍已超出巴士站範圍,估計數量達一百五十人。
短咀: 尖沙咀轉車隧道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彌敦道「九龍公園」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布,或站內告示。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短咀: 短咀
大休過後,起程回走,循原路走回澗道,過澗接上往東灣的山徑,再次融入樂善大隊。 短咀2025 相隔個多小時,此時的健兒已變成一般行友,我也跟得上他們的步伐,緩緩繞著東灣山走約廿多分鐘,便來到山脊。 看見前方的行友魚貫地下走山坡,配合金光閃閃的大浪灣,構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非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