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約有5%的人患有腕隧道症候群[10]。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2025 通常發生於成人時期,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2],女性發生此疾病的比例為男性的3-10倍。 超過33%的患者可以在沒有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於約一年的時間後改善病況[1]。 腕隧道症候群的敘述初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1]。 腕隧道症候群的敘述初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战[11]。 想判斷是否確診腕隧道症候群,可以至診間檢查,醫師會透過「腕隧道敲擊測試」,或是觀察大拇指底下的肌肉,有無出現無力、平坦等肌肉萎縮的情形;更精密的檢查則會做神經學傳導檢查,由此來判斷是否腕隧道症候群。
- 腕隧道症候群常常未能查出明確病因,但肥胖、重覆彎曲和伸展腕部動作、懷孕、遺傳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可能較常發生此病。
- 頸椎神經根病變也可引起手和腕部的感覺異常或疼痛,可能被誤認為腕隧道症候群,但前者的症狀通常始於頸部,並沿著患側手臂向下延伸,並可能隨著頸部的活動使症狀更加明顯[7]。
- 另外,還會為患者做一個手腕部支架,讓患者在晚上戴著睡覺,以固定手的擺位,幫助手維持在神經壓迫最緩和的姿勢。
- 核磁共振檢查具有高靈敏度,但特異度低,其影像中的高信號強度可顯現軸突的變化和髓鞘的退化或水腫[32]。
- 美国骨科医学会制定的实证指南将物理治疗和其他非手术治疗方式划分为多个等级[51]。
- 当出现持续的麻木、肌肉无力或萎缩,夜间副木或其他保守治疗不再能控制原本的间歇性症状时,则建议手术治疗[43]。
- 手術後腕橫韌帶開始癒合並生長,重新癒合後的腕橫韌帶較鬆,會讓腕隧道內的神經和肌腱的空間更大。
為了獲得最佳效果,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建議夜晚休息期間配戴副木。 可能的話,在造成手腕壓力的活動期間也可戴上副木[37][38]。 通常不在白天使用副木,因為需要讓腕部活動以避免關節僵硬並防止肌肉弱化[39]。 頸椎神經根病變也可引起手和腕部的感覺異常或疼痛,可能被誤認為腕隧道綜合症,但前者的徵狀通常始於頸部,並沿着患側手臂向下延伸,並可能隨着頸部的活動使徵狀更加明顯[7]。 頸椎的肌電圖和影像檢查可以幫忙區分頸椎神經根病變與腕隧道綜合症[7]。 腕隧道綜合症常有感覺異常,如果疼痛是主要徵狀,腕隧道綜合症會比較不像是病源[33]。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症状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表示,女性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較高,因先天結構上的差異,讓女性的正中神經較易受到壓迫。 美国骨科医学会(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建议先尝试进行至少一个疗程的保守治疗,才考虑减压手术[35]。 如果当前的治疗方法无法在2到7周内解除症状,则应尝试其他治疗方法。 如果有证据显示患者正中神经出现去神经化(英语:Denervation)或患者愿意选择直接手术治疗,则可早期进行手术。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颈椎神经根病变、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多发性神经病变(英语:Polyneuropathy)、妊娠、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腕隧道症候群起因于工作等状况,建议的治疗方式可能有所不同[35]。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顧名思義就是神經在一個隧道裡(隧道旁有許多肌腱、韌帶圍繞),在某些狀況下,壓迫到「正中神經」因而引發痠麻的現象。 而反覆、長期使用手腕,手腕受力比較大,時間的累積下就會引發手腕處的壓迫、造成神經的影響。 恢復:手術後右,你會被指示頻繁上面提升你的心臟你的手和移動你的手指。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2025 手術後常見局部疼痛、腫脹、僵硬,會要求患者穿戴手腕護具3週。 手術後數月常見在手掌有輕微酸痛,捏和抓無力可能持續長達6個月。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白天工作時,例如,接聽電話、拿熨斗、油漆、水泥或握滑鼠姿勢不正確等,就經常會出現此症狀,晃動雙手或按壓局部往往有助於減輕症狀。 有多种电学诊断测试可用于诊断腕隧道症候群,但是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最可靠的方式是采用综合感觉指数(Combined Sensory Index),也称为鲁宾逊指数(Robinson index)[28]。 使用核磁共振檢查或超音波檢查診斷腕隧道綜合症的效益尚不明朗[29][30][31],不建議常規使用[3]。 正中神经由前臂经手腕通道(腕管)到达手部。 它负责拇指和其他手指掌侧(除了小指)的知觉。 同时,还提供神经信号来控制拇指根部周围肌肉的运动(运动功能)。
一般認為這種治療方式可以減少正中神經的腫脹,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7]。 注射時使用超音波導引需要額外的費用支出,但可以更快地解除症狀[7]。 但是這種治療不宜長期使用,有決定性的治療方案之後,通常便不再使用類固醇局部注射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2025 皮質類固醇注射對於減慢疾病進展似乎不十分有效[7]。 現代人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等等,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的人越來越多,平均每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三到四個患有此症。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手術
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 李信賢表示,神經傳導檢查也可偵測出正中神經通過腕隧道時傳遞速度變慢。 腕隧道綜合症患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的橈側(靠中指側)會有麻木感、刺痛感(英語:Tingling)、或灼熱感,因為這個範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肌肉控制)是由正中神經支配。 低特異性的徵狀可能包括手部或手腕疼痛(英語:Wrist pain)、握力下降[13]、手部敏捷度下降[14]。
- 測試
- 其實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去改變才行。
- 大多是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產生觸電般的感覺。
- 使用核磁共振檢查或超音波檢查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的效益尚不明朗[29][30][31],不建議常規使用[3]。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依病況嚴重程度而異,包括非手術和手術兩種,非手術方式可使用腕部輔具、改變工作姿勢、藥物、改用無震動性工具等;手術方式包括切開式減壓和內視鏡手術。 輕微或中度時病患可先採用保守治療,需要諮詢專家後施行,包括使用護木輔具、類固醇、物理治療、超音波治療和瑜珈等,通常配合適當休息,約經2~6週保守治療之後,症狀會出現好轉,持續3個月治療後,可得到最好效果。 但若情況嚴重,經保守治療無效、或嚴重症狀未見改善者,應及早考量施行手術減壓。 雖然如此,有時若已出現肌肉萎縮或形成嚴重神經病變痛時,可能在手術之後,也未能完全復原正常情況,此時需接受較長期物理治療和藥物來提高療效。 腕隧道症候群為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引起手掌面正中神經支配部位出現疼痛、麻木和刺痛,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橈骨側。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腕隧道症候群會不會自己好?
美國骨科醫學會(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建議先嘗試進行至少一個療程的保守治療,才考慮減壓手術[35]。 如果有證據顯示患者正中神經出現去神經化(英语:Denervation)或患者願意選擇直接手術治療,則可早期進行手術。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頸椎神經根病變、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多發性神經病變(英语:Polyneuropathy)、妊娠、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腕隧道症候群起因於工作等狀況,建議的治療方式可能有所不同[35]。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治療性超音波、瑜伽、針灸、低功率雷射(英语:Low-level laser therapy)、維生素B6、運動等有益於腕隧道症候群[7][34]。 李信賢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自我檢查方式,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腕隧道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有些人認為正中神經症狀可以起因於胸廓出口(英語:Thoracic outlet)或前臂旋前圓肌兩頭之間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15],雖然這部分尚有爭論。 有些人認為正中神經症狀可以起因於胸廓出口(英语:Thoracic outlet)或前臂旋前圓肌兩頭之間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15],雖然這部分尚有爭論。 如果您有腕管综合征的体征和症状,并且您的正常活动和睡眠模式受到干扰,请就医。 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发生永久性神经和肌肉损伤。 除了上述治療,病患能夠獲得身邊人的心理正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心裡的支持可以讓病患感受症狀獲得改善。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2025 假如不開刀的保守治療都無法幫助到你,那….就只好開刀。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腕隧道症候群: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受夾迫疾病
腕隧道綜合症(英語:Carpal tunnel syndrome),縮寫:CTS)又稱腕道綜合症、腕管綜合症,俗稱滑鼠手,是指正中神經在穿過腕部的腕隧道(英語:carpal tunnel)處受到神經壓迫的疾病[1]。 主要徵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中指側會發生疼痛、麻木感、刺痛感(英語:Tingling)[1],典型徵狀通常是漸進式的,而且發生於晚上[2]。 長期預後:手術後大部分患者症狀會改善,但復甦可能是逐步的。 平均而言,手術後的抓力和捏力回復約需2至6個月,完全恢復可能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 如果顯著的疼痛和無力持續2個月以上,需請手部復健治療師指導。 長期的腕隧道症候群患者,因拇指根部周圍神經知覺或肌肉萎縮嚴重,復元的速度緩慢,而且常無法完全痊癒。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腕隧道症候群會找上誰?
腕管是手部掌侧被骨头和韧带围绕的狭窄通路。 正中神经受压迫可能导致手和手臂麻木、刺痛和无力等症状。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2025 壓迫頸椎神經可能是老化、頸椎早衰症(常見於低頭族)、頸椎間盤突出或骨剌壓迫神經而產生神經根病變等原因。 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常見於重複用手肘、彎曲伸直者(尺神經拉緊、受力大),長久不適當的受力下,就會造成手部痠麻,如拉小提琴等音樂家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我們以獨創的「耳鳴複合式雞尾酒療法」,採用中西醫治療方法,讓蔡先生耳鳴症狀獲得改善,中樞神經聽覺系統減少過度的反應,降低對聲音的敏感,也舒緩他眼睛畏光的問題。 手術的程序是在你的手掌劃一切口,把腕隧道腕橫韌帶分離開,這樣可以擴大腕隧道並降低對神經的壓迫。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治療
短期內(6個月)手術比裝具(須穿戴6週以上)有更好的療效,但是長期(12-18個月)來看,手術和裝具的療效相近[50]。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免費線上課程】6招舒緩肩頸痠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放鬆肌肉
非手術治療 如果早期診斷和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以不需要用手術治療。 如遇到診斷不確定或病症是輕度至中度,醫生應該會先用非手術的治療方式處理。 手麻木、刺痛、扣擊局部時會產生放射狀觸電感。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疾病百科
解剖學 手腕隧道(腕管)是在手腕內狹窄的隧道狀結構,該隧道的底部和側邊是由腕部的骨頭所形成。 隧道的頂部則由強韌的結締組織稱為腕橫韌帶所覆蓋。 正中神經在前臂通過腕部的這條隧道進入到手,正中神經控制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掌側感覺。 正中神經也控制拇指基部周圍的肌肉,讓手指和拇指彎曲的肌腱也會通過腕隧道,這些肌腱被稱為屈指肌腱。
高风险职业包含电脑作业、操作震动机械、需要用力抓握的工作[3]。 陳冠誠表示,有很多病患手指出現麻木症狀後,拖延很久才就醫或回診,在家又不戴支架睡覺,結果再次回診後,發現大魚際肌都萎縮了。 李信賢依陳太太手腕結構,訂製一雙手腕副木在夜間配戴。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2周後回診,陳太太驚訝的說:「好神奇,我的手不麻了!」她追問:為何不吃藥、不手術,手麻會好呢? 李信賢解釋,夜間配戴副木是目前醫療文獻推薦的首選治療方式:原理是手腕副木將手腕固定在正中央,使正中神經承受壓力最小,就能讓神經自行修復,約有6成病人3個月內會痊癒。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診斷
人類的手腕有三條主要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 正中神經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無名指的感覺和大拇指大魚際肌的動作。 正中神經通過手腕時,會穿過由腕骨與橫腕韌帶圍繞構成的「腕隧道」。 腕隧道症候群香港 長久下來是否懷疑自己是腕隧道症候群上身呢? 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教你一招簡單的方法進行自我檢查。 李信賢同時指出,多數病人經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時,視病況不一定要手術,只要正確配戴副木,有6成病人3個月內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