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於現有的租置屋邨「貨尾單位」,房委會將於下期綠置居再推單位銷售,其後會檢討計劃。 若銷售情況理想,房委會將考慮加快銷售,研究方向包括加密銷售次數,或要求租戶於限期內決定會否購買單位,並調遷無意購買的租戶。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組裝合成」難應用於首5年期的項目,而房委會現已選定3個房屋項目作試點,會視乎情況不排除會再有其他項目。
另外,白田邨及美東邨較舊部分的重建計劃,預計於2027/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位及約2,800個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2025 至於華富邨的重建項目則會分階段進行,重建後將提供約12,200個單位;三個項目在重建後能額外提供約8,200個單位。 家庭主婦任小姐表示,贊成政府重建馬頭圍邨,因該邨樓齡算高,重建後自己可以遷往較新樓宇,但希望政府於搬遷上可作出津貼安排及原區安置。 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將不會再推出新的租置屋邨,認為將會影響公屋輪候冊的編配進度。
馬頭圍邨重建: 施政報告|未計過北部都會區造價 林鄭:依盤生意係一定賺錢
據屋宇署公布,馬頭圍道43至45J號、鶴園街6至8號及春田街1至23號,獲批建兩幢住宅,樓高30層,提供21.9萬平方呎住宅樓面及4.4萬平方呎商用樓面,由市建局負責發展。 馬頭圍邨重建 公屋聯會表示,多個舊屋邨的發展密度低,有必要在重建時增加地積比率,而重建期間雖會增加輪候時間,但認為只屬「短痛」,長遠則能紓緩公屋壓力。 由於該邨當時位處偏遠,交通只倚靠狹窄的薄扶林道,加上屋邨原址為雞籠灣墳場及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如1880年東華醫院已在此設立「遭風義塚」,安葬1874年颶風侵襲的遇難者,到1959年才遷往和合石。
- 這數十年華富邨鬼故多籮籮,如瀑布灣有水鬼找小孩做替身、升降機有著軍服的屍體、居民協會對上巴士站有副不能移走的棺材等等,信不信由你,反正這令華富邨落成之初未有太多市民申請入住,也想不到後來會愈住愈多人,至今人口老化,真是滄海桑田。
- 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將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 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亦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具可觀潛力、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以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務求發揮最大重建潛力,令這兩幅珍貴的市區用地可提供更多公營房屋。
- 另外,白田邨及美東邨較舊部分的重建計劃,預計於2027/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位及約2,800個單位。
- 現時5幅華富邨附近土地,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街南和雞籠街北,將會用作安置屋邨之用,合共提供8,900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分期接收華富邨居民,未來政府當局計劃斥資1至2億元,興建兩條橫跨石排灣道的行人天橋,連接五幅用地及現有社區。
-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若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另外,運房局早前已表明,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先承諾目標的1.5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林鄭月娥今日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故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萬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分析指,重建馬頭圍是居民多年來的願望,九龍中老舊樓宇數量頗多,是全港數一數二,加快重建應列為重點工作之一,施政報告已經表明開始研究馬頭圍的重建,政府當局應該盡快做好規劃及原區安置的準備工作。 除了確保所有樓宇的整體結構均屬安全,房委會會繼續推行各種計劃及措施,維持和改善樓宇狀況,為居民提供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
馬頭圍邨重建: 【施政報告2021】馬頭圍邨研究重建 居民盼獲原區安置及搬遷津貼
房委會現正推展的重建項目則共有八個,將可提供約28,000個單位,連同正在研究重建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在內,則共有十個項目,可提供約33,000個單位。 重建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但短期內無可避免會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 在目前公屋需求殷切的情況下,我們要作出取捨,無法推行大規模的重建計劃。 整個項目由曾任工務局總建築師、設計過港督粉嶺別墅(今行政長官別墅)的Mr.
- 自施政報告公布馬頭圍邨重建計劃後,超過七成以上的居民都表示歡迎,不少居民更表現雀躍,現時居民主要關心的是重建的時間表和搬遷安排,希望政府能以民為本,做好有關工作。
- 至於馬頭圍邨,我們現時擬用鄰近的土瓜灣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作遷置受重建影響的馬頭圍邨居民,鑑於馬頭圍邨約有2,000個單位,初步預計分期遷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 為珍惜市區土地資源,盡可能在環境、交通、社區配套共同配合下提升地積比率,加快區內未有升降機的房屋重建工作。
- 他續指,房委會將按照每個重建項目,考慮合適遷置安排,清拆通知會在不少於30個月前發出。
- 施政報告預告長策公營房屋建屋量再達標,未來10年可建約33萬伙,政府消息人士指,當中三分一,即約10萬伙於首5年落成,而有關項目已完成部份工程,難再加快;至於後5年的供應需要視乎收地,清拆及土地平整等程序進展。
- 她解釋,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
- 另外,政府消息人士指,由於今期居屋剛完成選樓程序,而綠置居料於今個月開始選購,料今年內未能推出新一期居屋,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決定推售項目。
另屋宇署3月接獲2,923宗有關違例建築工程的舉報,並發出779個違例建築清拆令。 她續指,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5年落成,故已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要竭力壓縮房委會的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 她亦要求發展局與運房局就後五年期(即 至 年度)每幅公營房屋土地提交季度報告,如土地交付時間或建屋進度未如理想,她會親自作出指示。 當時的馬頭圍,位置卻在現時聖德肋撒醫院旁露明道公園對面,原名「古瑾圍」,是因九龍寨城附近的龍津碼頭而得名「碼頭圍」,後來才簡化為「馬頭圍」。 二皇殿村,二皇指的就是宋帝昰和宋帝昺,相傳他們與忠臣陸秀夫逃難至官富場(今九龍城一帶),半年後元軍追至,兩帝被逼移至荃灣及大嶼山一帶,不過部分臣子選擇留守定居,他們落地生根的村落,就是「二皇殿村」,以紀念兩位宋帝。
馬頭圍邨重建: 施政報告
現時的華富邨分五期落成,近海的一邨由1967年11月至1969年2月分階段落成,近薄扶林道的二邨則於1970至1971年間落成,華翠樓及華景樓則在1978年加建,人口最高達5萬人! 跟馬頭圍邨一樣,華富邨同樣是屋建會的傑作,由廖本懷設計,1968年9月更邀請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華富邨的開幕典禮。 任職教師的胡先生則指,不贊成政府重建馬頭圍邨,因為該村屬於人口老化,老人家不適合搬遷,希望政府會考慮其他樓齡高屋邨,例如彩虹邨或和樂邨,亦可剔入考慮之列。 運輸署指,因水管爆裂,馬頭圍道(往紅磡方向)近上鄉道的部份行車線現已封閉。 記者發現,不少樓層都有不同程度的石屎剝落,部分外牆能看到明顯的裂痕,但未見有翻新工程進行。 現場所見,馬頭圍邨內的大廈外牆全部都有重新刷漆,但邨內仍有不少翻新工程正在進行;走進住宅大廈,不少樓層的天花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補,部分樑柱也鋪了新的水泥。
馬頭圍邨重建: 施政報告|歡迎中聯辦視察惟解決住屋在於港府 林鄭稱敢推翻前任政策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中有2至3幅地規模較大,類似江廈圍項目,各提供約1000伙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指,當局傾向以組裝合成建造過渡屋,因其可方便搬遷再用,如於宋皇臺的過渡屋項目將於2023年搬遷,以騰出用地發展。 然而,房委會一直按其政策和四個基本原則,包括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就實際情況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馬頭圍邨重建: 馬頭圍八成半居民冀原區安置 民建聯促加快重建
身兼九龍城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今日(19日)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舊邨重建是政府多年來議而未決的議題,今屆施政報告將馬頭圍邨納入重建,體現了政府對待房屋問題的魄力。 特首林鄭月娥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內提及,將研究重建多條房委會屋邨,其中包括目前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消息指兩條屋邨重建後,合共可額外提供多2500單位。 身兼九龍城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今日(19日)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時表示,舊邨重建是政府多年來議而未決的議題,今屆施政報告將馬頭圍邨納入重建,體現了政府對待房屋問題的魄力。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4年3月宣佈,為增加公屋供應,決定將包括馬頭圍邨在內的20條落成超過40年的屋邨,開始規劃重建,將進行一系列技術研究,待完成後才能決定重建時間表[5]。 馬頭圍邨重建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4年3月宣布,為增加公屋供應,決定將包括馬頭圍邨在內的20條落成超過40年的屋邨,開始規劃重建,將進行一系列技術研究,待完成後才能決定重建時間表[5]。 按照政府的公屋計劃,西環邨附近的加惠民道最快2029年會有新屋邨落成,房委會屆時可以將受清拆影響的西環邨居民調遷到該屋邨,以騰空西環邨展開重建計劃。
馬頭圍邨重建: 未來發展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若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 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政府消息人士指,額外增加的5000伙過渡屋單位,涉及屯門,元朗及古洞的5至6幅土地,涉及鄉村發展用地,低密度房屋發展用地及綠化地等;當中3至4幅為私人地,非全由大發展商提供。
馬頭圍邨重建: 馬頭圍邨
過去十年,房委會已完成12個屋邨和三個工廈重建項目,合共提供超過25,000個房屋單位。 本屆政府一直持之以恆開拓土地,竭力增加房屋供應,同時,房屋委員會亦積極引進科技,提升效率,令項目盡快落成。 除了由政府提供土地建屋,房委會亦會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有序地重建個別屋邨,釋放土地潛力,增加長遠供應。 房委會亦會重建轄下工廠大廈,包括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以及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作公營房屋用途。 為加快重建,房委會在改劃用地期間,同時清空四工廠大廈的租戶,然後拆卸有關建築。 陳帆說,安排有助縮短重建時間,提早供應公屋滿足需求,預計重建後可提供合共約4,800個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 重建後單位多一倍
除了房委會的重建項目,在政府協調和推動下,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項目亦已獲行政會議批准。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按計劃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可提供約3,300個單位,較現時1,600個單位增加約一倍;其中約1,300個單位會用作重置現有住戶,餘下約2,000個單位則由市建局發展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馬頭圍邨重建2025 項目不但釋放了珍貴的市區土地潛力,增加房屋供應,亦為居民改善他們的居所設施。
馬頭圍邨重建: 馬頭圍道塌樓現場重建 兩幢住宅涉500伙
林鄭月娥表示,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運房局會於今年底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中交代詳情。 馬頭圍邨重建2025 房委會自2005年開始,透過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為樓齡接近或超過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詳細勘察,以確定樓宇結構安全,並評估持續保存該些樓宇所需的修葺方案和其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已展開,除確保經第一輪勘察計劃評估的公共屋邨仍然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外,亦會為未被納入第一輪勘察計劃,但其樓齡會於2018年至2032年間滿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首次全面結構勘察,以確定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的公共屋邨一共有71個,預計於2032年前分階段完成。 馬頭圍邨重建 馬頭圍邨重建2025 另外,陳帆在網誌中提及,房委會亦會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用途,目標在明年12月清空,在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下,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