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若虛祖後人均可以享用盆菜,另設有「客票」讓族人可帶同族外親友一同享用。 每年清明前五天及重陽前五天分別是屏山鄧族到龍鼓灘向鄧若虛祖及其母、妻進行春祭及秋祭的日子,費用由祖堂「維新堂」支付,每次掃墓均以投標方式從族人中選出「祭主」,負責該次祭祖的工作及提供物資。 清朝時,新界西北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横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而「一洲」就是横洲,其辦公地點達德公所設在屏山,位於聚星樓附近。
在傳統圍村中,拆御重建一幢村屋容易,重修一幢村屋卻要困難很多倍,希望屏山坑頭村 99 號大屋跟門牌號碼一樣,長長久久,一直屹立在屏山鄉。 在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中,保存了一些屏山舊照片,可以看到這種景緻,另外一張鑊耳大屋(1957)的照片,四周牆身還未加建窗戶,是鄧達智鄰居英才伯和英才伯娘的房屋,可惜在一次颱風中被摧毀,屏山又缺一幢鑊耳屋了。 在鄧達智與鄧桂香所著《元朗.美景.好風情》一書裡,便有提及其祖父鄧祝東,他在屏山擁有田地,聘請農佣到田上耕作,亦擔任祖堂司理以及元朗合益公司董事,而令鄧達智最懷念的,可要是週日一家遊車河看日落,或者到大馬路冠元酒家飲茶嘆點心。
屏山坑頭村: 屏山鄧族文物館
在元朗橫洲書房裡,保存了一幅珍貴的白毛照人像照片,照片上由香港酒樓工會寫了一段白毛照老技師的生平,文章以我師作稱呼,可能白毛照曾經是香港酒樓工會的教頭,如是者可能是三十年代的事。 至於寶華國術學院,最初在屏山鄧氏宗祠設立正院,後來另在塘坊村設第二分院,由鄧灼華門生鄧植球(即鄧承祖)擔任代表。 時至今天,寶華國術學院仍然在塘坊村,將洪佛功夫傳承下去,由林錦添師傅帶領村中子弟繼續學習洪佛功夫及獅藝,村中仍然有習洪佛派功夫的前輩,當中最老資歷的,就是鄧植球師傅。 在屏山鄧氏宗祠中,聽到有人帶團講解祠堂的功用,介紹是村民供奉先祖之用。 個人認為,祠堂往往是一條圍村的社區會堂,除了供奉先祖,也有些祠堂供奉村中義士。 屏山坑頭村 祠堂地方廣闊,往往兼任書室學校,更練團總部,村童的嬉戲場,鄉民辦活動及食盆的場所,青年人習武練麒麟醒獅的武館,它又是一個展示場,炫耀族人的功名或事蹟。
- 鄧氏宗祠便在愈喬二公祠的旁邊,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獅子。
- 據悉這一名歲貢生鄧翹嶽(鄧鍾明),乃元朗厦村鄉人鄧國英之兒子。
- 年前鄧達智與軒尼詩在鄧氏宗祠舉辦了一場新春宴,將整個場地裝飾得美輪美奐,仿如中式高級庭園食府,令人想起新田鄉明德堂祠堂,每年新春文誠任也舉辦團年盆菜,邀請各界好友,由屏山鄧師傅聯哥主理九大簋,祠堂裝飾特別,掛滿文氏旗織,富有特色。
- 一般來說,除了嚴重案件要上呈寶安縣衙門,一般村與村之間紛爭歸鄉管,屏山鄉與其他鄉事情由屏山約(達德約)負責,屏山更練團則管理地方治安。
- 有關侯王的來歷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為侯王誕。
- 下車後,再按以下地圖的指示,步行5至10分鐘即可到達。
關於宣統二年舉貢會考,程尋香港溫佐治分享了一份文件,指「… 宣統二年於京城有舉行第二次舉貢會考,在前一年各省如額保送」。 元朗區內,有兩塊宣統二年中式的功名牌匾,一位是「歲魁」鄧翹嶽,另一位是八鄉牛徑「恩魁」李漸鴻,是清未最後一批科舉出身的貢士。 鄧蓉鏡乃同治年間進士,雖然非屏山鄉人,他曾經為屏山鄧大成母親(鄧述卿之妻)撰寫一篇「麻姑獻壽」祝壽賀詞,寫在剌繡賀帳上,即是鄧族文物館裡保存的一幅賀帳。
屏山坑頭村: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今年10月13日藍地秋祭當日早上,燕翼堂鄧氏族人在墓穴前的煮食地點首先架設好遮擋陽光的帆布天幕,以便族人乘涼及煮山頭的工人們不用在烈日下工作。 屏山坑頭村 至將近中午,祭祖儀式舉行,兩名族中長老穿起長衫向祖先拜祭。 由於在現場烹煮的食材大幅減少,至下午二時前,豬肉已經煮好,隨即被放入鐵桶內儲存。 至三時半許,其餘食材已被送到現場,祭主在統計過已登記的人名後,點算出總數110盆,然後才開始打盆。 打盆需時頗長,花費大半個小時,除了因為盆數較多外,要將六款食材逐樣分配至各盆亦是消耗時間的原因之一。 藍地秋祭的祭主,亦是採用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每年選出,至於煮山頭的主理人,據燕翼堂的族人表示,他們在十多年前開始邀請聯哥主理,原因是他們燕翼堂已無人接手煮山頭,聯哥除了經驗豐富外,煮出來的盆菜也符合族人的口味,因此請他主理至今。
- 鄧氏宗祠神龕旁建有廂房,是屏山更練團辦事處,牆上有一個鵝蛋形更練團名牌,名牌上的字型好特別,筆畫粗黑簡潔,又帶點圓潤柔和,跟更練的硬朗形像相反。
-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建議由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
- 屏山文物徑上的古蹟名勝眾多,除上璋圍外,還有聚星樓、楊侯古廟、覲廷書室、清暑軒、屏山鄧族文物館等景點值得遊覽。
- 習武人會設有祖師神位,例如道派或周家會設周龍先師神位,白眉派會供奉張禮泉先師,洪佛派門人會懸起白毛照祖師照片紀念等。
-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所環抱。
例如位於龍鼓灘的十八世祖鄧若虛墓穴,據鄧氏族人回憶,昔日在未有交通工具前往龍鼓灘祭祖之時,往往在凌晨三、四時已啟程,到達墓地已是中午時分,族人們於是在墓地現場生火煮食充飢。 10月15日中午時分,百多位鄧氏族人到達蓮花山祭祖,齊齊分享40個盆菜,食材有筍蝦、枝竹、魷魚和豬肉,與龍鼓灘食山頭相同。 祭主鄧東照稱,過往族人在現場吃剩的盆菜,均一律不准帶走,全部歸祭主所有,是因為過往在農業社會,人們很難得才有一次機會吃到豬肉,吃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大。
屏山坑頭村: 屏山村文化英才
積存圍的命名有「積善」及「存仁」之意,最初由29戶不同姓氏的村民合力建立,目的是團結起來防盜。 瀝源(今稱沙田)近海,清朝年間引來盜賊劫掠,一眾鄉村於是組成九約(聯盟組織),共同肩負治安防衛責任。 大圍村又名積存圍,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二十日建立,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沙田最悠久亦是最大的圍村。 屏山坑頭村2025 1983年九廣鐵路增設大圍站後,「大圍」逐漸變成了地區名稱,區內的大圍村亦逐漸被外界遺忘。 達德公所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 (即村落的聯盟)聚會、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公所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倡議於清朝咸豐七年 (1857年)年建成,以供達德約成員聚會、祭祀之用,以及用作屏山市的管理處。
屏山坑頭村: 元朗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群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屏山坑頭村2025 據屏山文物館內之《鄧氏族譜》,雖然未有具體記述鄧氏宗祠由鄧馮遜所建,據鄧聖時之《書寫屏山》一書所記,只寫鄧氏宗祠相傳由馮遜倡建。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屏山,於1993年開幕,是香港第一條文物徑。 文物徑全長約1.6分里,貫通坑頭村、坑尾村及上璋圍等多條村落,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主要據地。
屏山坑頭村: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至於另一位歲歲貢士鄧翹嶽,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屏山鄧氏宗祠內的《屏山鄧氏宗祠子孫科舉功名榜》之中,不過在屏山及廈村鄧氏宗祠均懸有他的功名牌匾。 屏山鄉文武舉人有鄧瑞泰、鄧寶琛、鄧宏英等人,這一批屏山子孫的功名牌匾未見於鄧氏宗祠中,反而在橫台山永寧里有同治舉人鄧寶深的牌匾(可能指鄧寶琛),屏山鄉可考慮重新制造功名牌匾,反正一百幾十年後又會成為古物。 在正廳內,另有兩副功名牌匾懸在廳中,屏門上居中的鄧蓉鏡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幾乎出現在新界各大鄧姓祠堂之中,他的功名彰顯,光宗耀祖。 可能正被屏山某一大房收藏,一直以為屏山鄉只有一塊如斯瑰麗的賀帳,原來至少有兩幅。 傳說指沙田韋氏村民是西漢淮陰人韓信的後代,現居大圍村、田心村和徑口村。 屏山坑頭村2025 據說韓信之子被人帶至嶺南,從此隱姓埋名,取韓姓右半部為韋姓。
屏山坑頭村: 銀主盤低位反彈9倍 增至226伙再創海嘯後新高 新界西北成重災區
昔日新界在未有公路興建之時,族人從元朗出發,取道元荃古道步行數小時而至,後來有了青山公路,族人可乘車到荃灣,但仍要從大欖涌引水道起步登山,加上攜帶大量食材和煮食工具的負重,過程毫不輕鬆。 如今族人取得當局許可,可駕車到大欖林道蓮花山段的盡頭處起步,沿山徑徒步半小時抵達墓穴,比以往輕鬆不少。 屏山坑頭村2025 即使如此,如果以擔挑抬着生豬、生火用的柴枝或者一桶桶食材步行到墓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屏山坑頭村: 九龍城區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鄧氏宗祠和愈喬二公祠都是三進兩院式建築, 前者為屏山鄧族的祖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 至今有 700 多年歷史;後者逾 500 年,屬於家 祠,亦作書室,1931 年至 1961 年間曾用作達 德學校校址。 繼續走向古井及楊侯古廟參觀,前者為鄧氏族人相傳的風水老井,已有逾200年歷史,如今在井內養著錦鯉;後者為「一進三間」的古廟,分別供奉著楊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兩者之間更有一柴房小屋,適合上演一場古裝戲碼。
屏山坑頭村: 屯門區
其中,鄧漢黻一系在新界影響力甚大,人口土地極多,被港英政府列入新界五大家族。 龍鼓灘祭祖的祭主,每年均由維新堂族人內部以價低者得形式投標決定,中標者為祭主,主理祭祀的儀式,準備祭品,以及安排食山頭。 食山頭的煮食(即「煮山頭」),多年來不同祭主都是交由「屏山傳統盆菜」負責,由負責人鄧聯興(聯哥)主理。 聯哥年過六旬,他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村中煮盆菜,加起來已有百年之久,他因為不想圍村盆菜失傳,毅然決定繼承衣鉢,擔起屏山傳統盆菜主廚的重任。
屏山坑頭村: 跑遊元朗屏山鄉 ( - 屏山鄧氏宗祠
它的最大建築特色為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大門並無門欄,只設三級石階。 相比到屯門龍鼓灘枝林及荃灣蓮花山山頭祭祖,屯門藍地是最方便,亦是最短時間可到達之地。 鄧氏所拜祭的是坑頭村燕翼堂祖先,十六世祖鄧鳴崗元配廖氏、鳴崗長子素其及其妻子鄭氏。 50多歲的坑頭村民鄧永權是屏山廿七傳,從小就到藍地祭祖,祭祖日定於每年的農曆九月十八日,今年即是10月13日,這天他因有事情在身,到場拜祭及登記取盆名字便離開,其後找人代領。 生豬在供奉過祖先後,便即場切件,以柴火燜煮豬肉,連同煮熟的其它配菜,用一個個木盆(如今已改用不鏽鋼盆)盛載(稱之為「打盆」),分發給族人享用,就是「食山頭」。 屏山坑頭村燕翼堂(仁敦崗書室)的鄧氏族人,每年黃曆九月十八日到屯門藍地「黃蛤莆頭」墓穴,拜祭十六世祖鄧鳴崗之元配廖氏、鄧鳴崗長子鄧素其及其元配鄭氏,祭祖後亦有食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