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 子宮頸癌3期 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
- 透過檢查得知體內器官及血管的健康狀況,從而作出對應的生活習慣改善或進一步診斷治療。
- 您於本服務條款之任何修改或變更後繼續使用本服務者,視為您已閱讀、瞭解並同意接受該等修改或變更。
- 本網站所提供之各項服務,有時可能會出現中斷或故障等現象,此或許將造成您使用上的不便,包括資料喪失、錯誤、遭人篡改或其他經濟上損失等情形。
- 而為了提高治癒率與減低手術副作用,還需配合「神經保護式」的手術技術,可以同時保留子宮,又可以避免手術後的尿失禁、下肢水腫、便秘、性功能障礙等。
- 而子宮頸癌有超過70%是由HPV第16、18型所引起的。
全世界子宮頸癌最常見的HPV致癌型別是16型和18型。 在台灣及亞洲地區,52型和58型亦常見於子宮頸高度細胞病變和子宮頸癌。 HPV檢測已成為子宮頸癌篩檢防治的輔助方法之一,HPV檢測已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用於子宮頸癌第一線篩檢,可篩檢出是否感染主要致癌型別16型和18型。 子宮頸癌3期 如感染16型和18型及其他高危險型別,就算抹片正常,仍有20%的人經由切片證實罹患子宮頸細胞病變。
子宮頸癌3期: 疾病百科
由此可知,子宮內膜每個月會因月經而流出體外,所以只要月經正常,即使內膜形成小小癌症的前驅體,也很少會進展成癌症。 子宮頸癌3期2025 所以,外國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視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3大主要徵兆。 子宮頸癌3期2025 但是,完全不具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素的女性,也不是絕對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所謂「癌前病變」指的是細胞產生異常的病變,發生在皮膚的上皮(表皮)層;癌前病變並非癌症,若經過妥善治療,也大多可以完全治癒。 癌前病變與子宮頸癌有一個界線,是表皮、真皮之間的「基底層」,基底層是一層薄膜;當癌細胞突破基底層之後,即稱為「子宮頸癌」。 初期子宮頸癌的適當處理模式:應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主。
子宮頸癌3期: 人類乳突病毒的致癌分子機轉
張醫生補充,一般子宮內膜癌的生長較緩慢,而且不易擴散到子宮以外的組織,出血情況若非持續1年或以上,通常都只是1至2期。 此屬不太常見的例子,他推斷病因為賀爾蒙治療藥物所致。 「病人已服用藥物4年,其實剛開始服此款藥物時就要做婦科檢查,定期量度住子宮壁厚度。」因藥物副作用無法避免,張醫生建議此類病人應加強意識,身體一有異樣就立即求醫。 服用賀爾蒙治療藥物一段時間後,病人陰道有少量出血,她卻誤以為是經期重臨。 子宮頸癌3期2025 此狀況維持3至4個月,經婦科醫生檢查才發現,原來她的子宮內壁生了個約3cm的腫瘤,有局部擴散至下腹盤腔的迹象,屬第3期,當時她並無痛症。 病人需做手術切除子宮、輸卵管和卵巢,切除腹腔腫瘤後需做放射治療和化療。
- 隨著子宮頸抹片篩檢及HPV疫苗普及化,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還是有許多患者一診斷就是晚期子宮頸癌。
- 患者按照標準在7個星期內完成放射治療,不料之後出現氣喘,檢查發現已嚴重「肺花」,即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雖然即時開展化療,但數個月後仍是撒手人寰。
- 不當性行為:不當的性行為可能染上性病,而性病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容易造成子宮頸發炎,提高致癌風險。
-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每年做普查者,子宮頸癌累積發病率減少 93%,每隔 3 年做普查者則減少 90%。
- 在 二 零 二 零 年 , 子 宮 頸 癌 在 香 港 女 性 最 常 見 的 癌 症 中 排 第 七 位 , 佔 女 性 癌 症 新 症 總 數 的 3.2 % 。
並非所有子宮頸癌患者都需要接受化療,但化療有助於放射治療更好地發揮作用,故部份情況下放療和化療會一起進行。 至於已擴散或子宮頸癌復發的病人,化療則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很多時候多種化療藥物會聯合使用。 有一些香港婦女常見的疾病,例如子宮頸癌等,早期都沒有明顯的病徵,近年的患者更加有年輕化的趨勢。 其他常見的現代都市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骨質疏鬆症等,亦為婦女的健康帶來威脅。
子宮頸癌3期: 我們的醫生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 子宮頸癌3期2025 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 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子宮頸癌3期: 【子宮頸癌】3D近距離放射治療 副作用少存活率高
若手術後發現骨盆腔淋巴結有轉移情況時,就須附加化學治療。 再來是降低感染乳突病毒的風險,應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減少性伴侶人數、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子宮頸癌3期2025 至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甚至腹腔鏡檢查,都不能作分期診斷的依據。
子宮頸癌3期: 陰道鏡檢查
圓錐形切除術:當子宮頸抹片或骨盆腔檢查發現異常時,就要做更進一步的測試。 這時,醫師會在子宮頸及子宮頸周圍切出圓錐形的組織,再送去病理化驗室做檢查以確定有無病變。 如病情確定為1A期,病人可考慮接受錐形切除手術,以圓錐狀方式,經陰道切除子宮頸腫瘤;如屬1B期、腫瘤少於2cm,可考慮進行根治性子宮頸切除及淋巴切除手術,保留子宮及卵巢。 至於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則較難從定期婦科檢查篩查出來。 卵巢癌在過往有研究發現,部分收經後的女士可經卵巢癌普查驗出卵巢癌,但卻未能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因此醫學界暫時未有建議女士進行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普查。
子宮頸癌3期: 子宮頸癌:錐形切除手術、子宮頸切除及淋巴切除手術
大部份副作用是短期的,在治療結束後就會消失,但有些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是永久。 化療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食慾不振、脫髮、口腔潰瘍、疲倦等。 由於化療會損害骨髓的造血細胞,因此血細胞指數可能會變低,令感染風險增加和出現貧血等。
子宮頸癌3期: 子宮頸癌預防怎麼做?HPV 疫苗如何挑選?何時要打疫苗?
子宮頸抹片檢查(又名柏氏抹片檢查,英文為PapSmear)是現時最有效篩查子宮頸癌的方法,可以快捷而簡單地檢測子宮頸細胞異常。 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種能夠發現子宮頸細胞早期異常變化的簡單測試,發現異常的話,醫生可以及早作出適當的處理,防止這些不正常細胞進一步發展成具侵略性的子宮頸癌。 數據顯示,柏氏抹片定期檢驗,能預防90%以上的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3期: 子宮頸的HPV感染
此外,晚期子宮頸癌還會擴展到膀胱、大腸,或遠處轉移到肺部、肝臟,治療困難,以往只能持續化療,但腫瘤反應率低、療效有限,復發率也很高。 子宮抹片篩檢從 30 歲政府公費篩檢,但自從疫情發生後,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至少下滑近兩成,目前統計數至只到 2020 年,預估 2021 年持續下滑。 同樣狀況不只在台灣,張志隆舉例美國加州因為執行嚴格隔離政策,篩檢率下降八成,同時 HPV 疫苗施打率也下降。 子宮頸位於子宮下半部通往陰道開口處,因是子宮較窄的部份,故稱之為「頸」;子宮頸的開口通到陰道,也是月經流出的通道,同時是陰道微生物及空氣進入女性子宮的屏障。 若從陰道往內看,子宮頸有如圓形突出物,中間有個開口;進行性行為時,若因受刺激引起發炎反應,子宮頸也能給予抵擋。 張醫生分享在整個療程,病人對治療的決心和動力付出是非常重要,因為每次治療都要病人配合,做多些檢查和影像,有心去治療。
子宮頸癌3期: 子宮頸癌沒空篩 HPV家中自採好方便
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第二常見的復發部位,孤立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復發患者約30%可通過根治放療或同期放化療獲得長期生存。 子宮頸癌3期2025 初治後的中位復發時間是7至36個月,多數復發見於3年內且預後差,患者常死於尿毒症等疾病進展,是最常見的終末期事件。 張醫生表示,有海外機構為141個第1B期至第4B期的病人進行研究調查,發現證明放射治療癌症期間,把最高的劑量投放在腫瘤上才可大大提高殺滅癌細胞的機會。 只要準確投放足夠的放射治療劑量在腫瘤上,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可達到少於4%。 由此顯示放射治療的劑量對腫瘤復發和控制起了關鍵作用。 因此只有3D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情況下,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用最高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