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 前面提到過的《諸國里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的記載。 人魚傳說2025 此劇因受到對手亞視的外購劇《還珠格格》、《少年英雄方世玉》等追擊,故事過於淒情,最終收視只有20點的下場,成為1999年無綫劇集最低收視之一。 賽蓮女妖首登場於荷馬史詩《奧德賽》,文中並未具體描述賽蓮女妖的形象,但時至19世紀晚期已定型為半人半魚的美少女。 其中提到水系精靈,認為裂尾人魚的兩條尾巴象徵二元性如身體與靈魂;也提出水系精靈可以通過與人類結婚,獲得不朽靈魂的概念。 最早最早的哲學家在探索世界本質時,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風」這四種古典元素,四元素說成為早期煉金術的理論依據。
- 不過亦有不少人為鍾麗緹護航,指當年拍攝時的她只得廿幾歲,是狀態最好的時候,跟現在比較很不公平。
- 《人龍傳說》(英語:Dragon Love)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電視劇,全劇共20集,監製羅永賢。
- 井原西鶴的小說《武道傳來記》(1687年)中有一篇名為《奪命人魚海》,寫到1247年津輕海上出現了人魚。
- 至於他日大嶼山填海大工程,會對盧亭的存亡有何影響,則不得而知了。
- 人魚,是一種傳說中的水生神秘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或头部為人,下半身是魚尾,與魚人(水棲人)構造相反。
寺院住持柆田宏善表示「在這個人魚木乃伊上,有製作的人、保存的人,還有將之視為珍物、懷抱祈願的人們,各種不同人們的想法意念寄宿在其中。我想將這個意念傳遞下去,我將繼續守護傳承這個『木乃伊』」[4][6][7]。 美人魚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歷史,其象徵意含就像大海本身一樣多變,從希臘神話的賽蓮女妖到安徒生童話的小美人魚故事,無論是魅惑歌聲的海洋女妖,抑或為愛高唱的水之精靈,她們忠於自我欲望的動人歌聲,不僅響徹於西洋古典繪畫,也迴盪在今日的小說、動漫、影視作品,乃至於電玩遊戲中。 希臘神話的賽蓮女妖和民間傳說的美人魚,游到了由基督信仰主導思想的歐洲中世紀,這些所謂「前朝異教」與「鄉野怪談」的半人半獸圖像(不只是人魚,還有人馬族、牛頭怪等不完整人形生物),均被教會「一視同仁」視為汙穢和不純正的存在,是魔鬼創造出來用以攪亂世間的邪惡小幫手。 進入明治時代後,關於人魚的「真實身份」究竟是哪種生物,研究得出了各種結論,如山椒魚、儒艮、海牛、海獅或海豹,甚至皇帶魚。 不過,無論被「目擊」的人魚真實身份如何,直到江戶時代末期,人們都相信人魚是真實存在的,認為信仰它就能帶來功德。
人魚傳說: 人魚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洋傳說、童話中的人魚以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 有人認為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 人魚傳說 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淒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 附帶一提,雖然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或璧飾上,不少人魚都是兩條尾鰭,也許是因為比較方便畫面的對稱而生。 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 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
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著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 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將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 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尺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盯上的話,無論多麼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尺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盯上的话,無論多麼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希臘神話賽蓮女妖的傳說及人魚形象影響悠遠,但不只希臘羅馬神話體系,歐洲中世紀民間傳說也誕生不同版本的「土產」美人魚。
人魚傳說: 男人魚代表2-漁夫格勞科斯
從16世紀開始,人魚就出現在華沙的盾徽上,市內也能看見許多與美人魚相關的事物,華沙老城廣場即有一座人魚雕像。 SBS水木劇《藍色大海的傳說》中,全智賢飾演的人魚模樣像是真正的美人魚,令人驚艷。 日前劇組也首度揭密了人魚誕生過程,更讓人佩服演員和幕後人員的專業。 《人龍傳說》(英語:Dragon Love)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電視劇,全劇共20集,監製羅永賢。 《奧德賽》文本的2位海妖是坐在島上唱歌引誘船隻觸礁,畫家大幅改編成3位海妖,她們雖仍張口似乎唱著歌,但卻化被動為主動,直接游過海域,攀上船隻誘惑男人們;她們登船後的尾巴消失,幻化成絕美的白皙裸女,更直白地將無形聲音轉化成可見的視覺表現,從而保持故事的精神而非還原真實情節。
- 後來的《北條五代記》中將這條「大魚」視為人魚,還記錄了其他10多起人魚現世的事件,認為與重大事件的發生有關。
- 江戶時代,畸形秀表演中就有「人魚木乃伊」登場,人們認為看到實物和畫像便能健康長壽,很是吉利,所以人魚木乃伊大受歡迎。
- 《奧德賽》文本的2位海妖是坐在島上唱歌引誘船隻觸礁,畫家大幅改編成3位海妖,她們雖仍張口似乎唱著歌,但卻化被動為主動,直接游過海域,攀上船隻誘惑男人們;她們登船後的尾巴消失,幻化成絕美的白皙裸女,更直白地將無形聲音轉化成可見的視覺表現,從而保持故事的精神而非還原真實情節。
- 「人魚」是傳說的水生神祕生物,其樣貌是上半身or頭部為人+下半身魚尾,與「魚人」上半身or頭部為魚+下半身人腿的生物構造相反。
- 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 奧德修斯事先被女巫喀耳刻提醒,船隊即將經過賽蓮女妖島的海域,建議他以軟蠟塞住同伴們的耳朵,以免眾人被賽蓮女妖的歌聲蠱惑心智。
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裡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傳說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 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人魚傳說: 木乃伊
賽蓮是一組海妖女子團體,團員從二至八位不等,各各是擁有美聲天籟的專業歌手,哼唱著迷惑人心的優美曲調,引誘航海水手們靠近她們的小島。 一旦船隻誤入海妖領海而觸礁沉沒,賽蓮女妖就會捕捉落海水手,將其抓回島上吞吃入腹,因此海妖島遍野男人的遺骸斷肢。 格勞科斯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感到害怕,但此刻的他不想再回到陸地上(應是吃草副作用造成),他在熟悉又陌生的大海游來游去,好在最後古老的大洋之神歐開諾斯(Oceanus)和海后忒堤斯(Tethys)將他迎入海神之列,並教會他預言的技能。
1999年秋田縣洲崎遺址出土了木簡,上面畫有僧侶和貌似人魚的生物。 一般認為這是13世紀後半葉的文物,木簡上還寫有古文字,意為「雖然很可憐,但還是殺掉吧」。 由此可見,在戰火紛飛的中世,人們將人魚的出現視為凶兆,木簡上描繪的則是僧侶進行消災供養的場景。 有科學家主張人魚是古代水手們誤認儒艮而來的幻想生物[8],理由是儒艮會把半個身子露在水面上,抱著儒艮幼仔進行哺乳。 但也有科學家反對這個觀點,因為儒艮的叫聲並不優美,不符合美人魚傳說中的描述。 人魚,是一種傳說中的水生神秘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或頭部為人,下半身是魚尾,與魚人(水棲人)構造相反。
人魚傳說: ■ 希臘羅馬神話的人魚
此外,據鐮倉幕府編纂的史書《吾妻鏡》記載,1247年,津輕(青森縣)海上漂來「像死人一樣的大魚」。 人魚傳說2025 後來的《北條五代記》中將這條「大魚」視為人魚,還記錄了其他10多起人魚現世的事件,認為與重大事件的發生有關。 筆者深被盧亭這豐富象徵吸引,遂邀請了一群社會學、考古、文化藝術研究者和創作者,策劃盧亭展覽,於1997 年6 月30 日香港回歸的晚上,於香港藝術中心開幕。 展覽名為「香港三世書」,述說香港的前世今生,盧亭是這展覽焦點。 展覽追溯盧亭的神話、歷史、所受的艱難及壓迫,及其苦難如何伸延至後裔蜑家人上。 「人魚」是傳說的水生神祕生物,其樣貌是上半身or頭部為人+下半身魚尾,與「魚人」上半身or頭部為魚+下半身人腿的生物構造相反。
人魚傳說: ■ 童話故事的美人魚
明治時代,博物學者南方熊楠推測人們看到的大概是「山椒魚」。 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與民俗學者的南方熊楠,將「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態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因此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 人魚傳說2025 推古天皇二十七年(西元619年),在近滋賀縣的蒲生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其身高一米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
人魚傳說: 人魚傳說 (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盧亭魚人也有美麗的傳說,傳聞盧亭流的淚會化成珍珠,當中李商隱的名詩《錦琴》其中一句「蒼海月明珠有淚」,便是隱喻盧亭的哭泣。 另外,大約於30年前,有漁夫聲稱於海南島附近捕獲半人半魚的物體,更打算將之送到回香港仔避風塘,更吸引大批市民到避風塘,打算觀看美人魚的真身,怎料漁船抵達卻不見人魚踪影。 在荷屬台灣,熱蘭遮城附近的水域,不少人都看見人魚現身,來到水道仔細尋找,早已不見蹤影,被視為災厄即將發生之兆[3]。 有一次,他差點溺水,還好被人魚小美救回,但阿志卻不小心把小美體內的珍珠吞掉了。
人魚傳說: 西洋的人魚
雖然《人魚傳說》並非大製作,但鍾麗緹的人魚造型相當逼真,據知她的人魚裝束是專程由美國訂造,總共花費60萬港元,並且是按照鍾麗緹的三圍尺寸特製,合身之餘質感亦佳,事隔20多年再看亦不覺突兀,加上當年只有24歲的鍾麗緹,無論顏值及身材都是狀態最好的時候,成就她成為了歷年來扮相最出色的「美人魚」之一。 一艘船隻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航行,士兵們(他們是被派去特洛伊打仗的倖存士兵) 屏氣凝神地奮力划動船槳,唯有一位男人被繩子綑綁在船桅上──他是奧德修斯,失神的雙目圓睜,一副要向前衝的模樣,身後一位士兵努力拉緊他身上的繩索,身旁一位士兵邊划槳邊偷瞄他們的首領,因為奧德修斯明顯受到攀附船首的女人們蠱惑。 人魚傳說2025 根據4月公佈的研究中期報告,木乃伊有頭髮、眉毛、耳朵,臂有五指,指甲扁平,這些都讓人想到靈長類,但另一方面,牙齒又讓人聯想到肉食性的魚類。
人魚傳說: 人魚
不過亦有不少人為鍾麗緹護航,指當年拍攝時的她只得廿幾歲,是狀態最好的時候,跟現在比較很不公平。 1994年上演的港產片《人魚傳說》,講述鍾麗緹飾演的人魚跟鄭伊健譜出一段純純愛,當年鍾麗緹的美人魚造型俘虜了大批少男,甚至紅到去台灣,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 該片講述了阿志墮海為人魚小美所救,小美為尋找遺失的珍珠而來到陸地,兩人歷經磨難在一起的故事。 人魚傳說2025 有科學家主張人魚是古代水手們誤認儒艮而來的幻想生物[8],理由是儒艮会把半个身子露在水面上,抱着儒艮幼仔进行哺乳。 但也有科学家反对这个观点,因为儒艮的叫声并不优美,不符合美人鱼传说中的描述。 在波蘭首都華沙,人魚是當地的象徵,人魚同時也是華沙的守護神。
人魚傳說: 電影與遊戲
星巴克自1971年創立,商標已變更過至少4次,但裂尾美人魚圖樣始終存在。 人魚傳說2025 星巴克明確說明自己的的商標不是美人魚,而是更加妖孽的賽蓮海妖,期望咖啡香能像海妖的迷人歌聲,吸引顧客走入店內購買一杯好咖啡。 江戶後期的國學家平田篤胤似乎也相信人魚的存在和藥效,他在1842年的書簡中寫到自己得到「人魚骨」後,與好友幾人同擇吉日,削骨泡水飲用,共求長生不老。 「牝牡」代表非人類的雌性和雄性,盧亭擁有似人非人的外表,被人類視為怪獸,所以驅趕他們,而「有得其牝者,與之媱,不能言語,惟笑而已」就指出有島民調玩女盧亭,但女盧亭只會儍笑,就跟《三夫》的「小妹」角色設定有點雷同,戲中「小妹」基本上無對白,面對男人只會傻笑,上床時仲會呆呆滯滯流口水。
人魚傳說: 故事大綱
早於千幾年前東晉時代已流傳盧亭的事跡,有指盧亭人是東晉地方民變首領盧循的下屬,民變失敗後,一行人逃到香港大嶼山一帶定居,因修練了「黃天大法」而化身成半人半魚的妖怪,變成「盧亭魚人」。 雖然盧亭人多年來對普通市民沒威脅,但南宋時宋寧宗下令對盧亭人進行滅族屠殺,倖存者日後成為蜑家人的始祖。 香港有獨特神話人物,名叫盧亭,是半人半魚動物,寄生水陸之間。 《太平廣記》形容「海人魚……皮肉白如玉無鱗……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可見當時島民有擄劫女盧亭作性交用。 香港早於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歷史記載亦可追溯至東晉年代,當時屯門已屯兵,大嶼山亦已有居民,除捕魚業外,造鹽業亦盛極,惹來1187 年南宋派兵奪田,「盡殺島民」1,而大嶼山沿岸,還隱藏另一鮮為人所知的神話。
人魚傳說: #偕丈夫被封「人魚夫婦」
和其他神話英雄不同,盧亭沒開山劈石補青天氣派,只是個命途坎坷、逃難而至,寄居邊陲、備受欺凌、浮游於水陸間的無根者,正好是港人歷史身份的符號:逃難至港、寄居他鄉,避受苦難,存活在兩權力間,從未能決定一己身份的無根族。 盧亭有一漂亮傳說,謂「其人能泣珠」2,《述異記》亦指出「其眼能泣,則出珠」。 盧亭流淚成珍珠,李商隱的名詩《錦琴》有「蒼海月明珠有淚」句,可能是引喻盧亭的哭泣。 該片拍攝時鐘麗緹須提前三個鐘頭來化妝,裸身穿上人魚裝,並穿着行動無法自如的人魚裝在水裡泡五到六個小時。 為了拍攝該片,羅文將鍾麗緹的三圍(B88/W56/H88)寄至美國,特別訂製了一件價值六十萬港幣的橙色人魚裝。
此外,新潟縣柏崎市的妙知寺、靜岡縣富士宮市的天照教社也保存著「孟克型」木乃伊,後者據說是身長170公分的大型木乃伊。 而大阪市瑞龍寺收藏著一具手臂伸開、有著一頭長髮的木乃伊,香川縣金比羅宮收藏的木乃伊則呈匍匐抬頭的姿勢。 至今仍有傳聞謂仍有盧亭活躍大嶼山一帶,曾有西報大幅報導6,有漁民捕獲盧亭,報導中有照片顯示大批市民在碼頭等候漁船泊岸,惟到埗後漁民已放走盧亭。 人魚傳說 2014 年香港天邊外劇團在愛丁堡藝術節,以盧亭為主角,演出《漁港夢百年》「初入夢鄉」,然後在港演出。 2016 年演出二部曲「噩夢連場」和2018 年的第三部曲「大夢初醒」,以盧亭為主角,探討香港的歷史命運及當前處境,引來熾熱討論。
人魚傳說: 日本的人魚傳說和江戶時代的「人魚木乃伊」熱潮
至於他日大嶼山填海大工程,會對盧亭的存亡有何影響,則不得而知了。 人魚傳說2025 教師阿志(鄭伊健飾)自小怕水,一次溺水被人魚小美(鍾麗緹飾)所救,小美體內的珍珠卻被阿志誤吞下肚。 人魚傳說2025 失去了珍珠的小美無法回到大海,只好假扮學生進入了阿志所在的學校,希望拿回珍珠。
人魚傳說: 人魚傳說(1993年鄭伊健鐘麗緹主演電影)
由於人魚失去珍珠便無法回歸海洋,她只好假裝學生混進阿志所教的學校,拿回珍珠並回去海裏。 但是,奧德修斯太過好奇於海妖歌聲,硬是要聽的他在出發前,下令同伴將他緊緊綑綁在桅杆,無論之後如何哀號乞求,都不能將他鬆綁。 《奧德賽》男主角奧德修斯打完特洛伊戰爭,率領船隊返回故鄉,中途卻迷航於神祕海域。 奧德修斯事先被女巫喀耳刻提醒,船隊即將經過賽蓮女妖島的海域,建議他以軟蠟塞住同伴們的耳朵,以免眾人被賽蓮女妖的歌聲蠱惑心智。
人魚傳說: 記載
此外,據說上半身有些地方有鱗片,但又跟下半身的鱗片不同。 人魚傳說 人魚傳說 如今,日本各地的寺院和神社都保留著人魚木乃伊,人們認為參觀後能除厄辟邪、健康長壽、祛病消災、平安分娩,帶來各種福報。 「岡山並沒有目擊人魚的記錄,但縣內卻流傳著好幾個比丘尼的傳說。」岡山民俗學會理事木下浩說,「比如傳說吃了人魚肉後長生不老的女兒去雲遊諸國時說:『這根手杖生根之時便回。』將握著的手杖插進地裡便離開了。這根手杖後來生了根,長成了參天大樹。」傳說中,後來有一位從岡山去若狹的年輕遊子偶遇比丘尼。
2014 年香港動漫頻道製作「香港美人魚傳奇:盧亭」於網上發表。 2016 年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分別有三位評論人指出,電影主角實乃盧亭,旨在論述香港文化身份。 5 這半人半魚神話人物,已被廣泛接納為香港地方傳說和文化標誌,也反映回歸後港人渴求確立自我文化身份。 日本的民間傳說裡,還有一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磯姬,下半身為魚形,很像人魚,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
人魚傳說: 「八百比丘尼」和「神社姬」
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女主角愛麗兒公主的父親川頓國王,角色設定為大西洋人魚王國的海王,被塑造出頭戴金王冠、手拿三叉戟,還有一條海綠色的魚尾,正是取材於希臘神話中的海王子川頓。 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一書(1709年)提到了中國明代的《本草綱目》,書中記錄了人魚骨有「可止便血」等醫學功效。 此外,日本首部圖說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1713年)將其與鯛魚、鯡魚等48種魚一起進行分類,還解釋稱,荷蘭人將人魚骨用作解毒藥。 同時還描繪了現在司空見慣的人魚形象——上半身是女性,下半身是魚。 鐮倉時代的民間傳說集《古今著聞集》(1254年)對人魚的形態進行了相當詳細的描述。 平安末期,漁民在伊勢國(三重縣)別保海上捕獲了3條大魚。
人魚傳說: 「人魚乾」正在分析中
山海經裡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2022年,岡山縣淺口市的圓珠院將供奉的人魚木乃伊交由倉敷藝術科學大學與倉敷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寺院收藏的文件宣稱這具木乃伊原本是元文年間(1736年至1740年)在土佐(今高知縣)海域捕獲的人魚[4]。 研究團隊利用X光及電腦斷層等技術檢查內部,並邀請生物學家、民俗學家一同研究。 人魚傳說 2023年2月7日,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發表最終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圓珠院的這具「人魚木乃伊」既不是真的人魚、也非外界猜想用猴子加上魚的屍體拼裝,純粹是用紙、棉和布,加上魚皮等組合的人造物[5]。 再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檢測,約為西元1800年之後所製作。
西洋的人魚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如羅蕾萊),用她美麗的外表以及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 此外,在人魚為主題的作品當中,以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最膾炙人口。 人魚,是一種傳說中的水生神秘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或头部為人,下半身是魚尾,與魚人(水棲人)構造相反。 19世紀中期後,部分藝術家重回神話和傳說尋找創作素材時,對賽蓮女妖那股無可抗拒的誘惑魅力充滿想像,因此她們美人魚形象回歸西洋古典藝術的舞台。 直到公元前三世紀的希臘史詩《阿爾戈英雄紀》,正式將賽蓮女妖描述為女首鳥身的醜陋怪物,因此古希臘藝術品多將其描繪為「女人頭+鳥身+鱗足」,後來也出現「女人身+鳥腿」等不同形象的大鳥姊姊。 江戶時代,畸形秀表演中就有「人魚木乃伊」登場,人們認為看到實物和畫像便能健康長壽,很是吉利,所以人魚木乃伊大受歡迎。
人魚傳說: 人魚傳說 相關視頻
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人魚在外形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 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淒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而發生船難。 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喀耳刻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但他本人也希望能聽一次歌聲,於是將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 人魚傳說 據說在若狹的小濱住著一位叫高橋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條人魚。 傳說中的這部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高橋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誤闖異界,回家時帶回人魚肉。
人魚傳說: 電影與遊戲
進入江戶時代後,中國研究草藥的「草本學」和通過荷蘭傳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蘭學」相融合,於是有人從博物學的角度對人魚進行介紹。 陳果執導的「妓女三部曲」最終章《三夫》本周終於正式上映,相信觀眾最關心的一定是女主角曾美慧孜的突破演出,與不同男演員進行連場情慾場面,仲加入鱔魚、金魚、人奶及亂倫等變態設定,話題性十足。 曾美慧孜飾演的「小妹」是個性上癮的殘障人士,吃飯、睡覺與做愛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香港的人魚傳說,這群神秘生物的命運,原來跟「小妹」一樣悲慘。 2011 年無線電視的《香港玄案》,以「尋找盧亭人足跡」為題。
人魚傳說: 「八百比丘尼」和「神社姬」
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當時稱為鯪魚或髮魚。 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 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於海邊現形。
和歌山縣橋本市的學文路苅萱堂坐落在高野山山腳下,這裡的木乃伊遠近聞名,是該縣的有形民俗文化遺產。 其來歷可以追溯到《日本書紀》中記錄的近江國蒲生川的人魚。 人魚傳說 此外,滋賀縣東近江市願成寺也秘藏著《日本書紀》中記載的「孟克型」木乃伊。 大槻玄澤在《六物新志》(1786年)中引用了中國和日本的文獻,以及法國著名外科醫生安布魯瓦茲・帕雷的《外科學教程》、波蘭籍博物學者約翰納斯・鐘斯頓所著《動物圖譜》等西方文獻,對人魚的外貌和藥效進行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