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產後的第二、三天,惡露會是鮮紅色的,到了第四、五天,顏色會慢慢從褐色、淡黃色、或是黃色,變成透明的顏色,這樣的話就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餵哺母乳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促進子宮收縮,使惡露排出時間縮短。 但若僅短暫餵哺母乳的話,當停止餵哺母乳後,惡露可能會由淺紅色或白色再轉為鮮紅色,然後逐漸減少變為乾淨。 雖然產後初期的乳汁稀少,但當中蘊含豐富的抗體及生長因子,已經能夠滿足寶寶的營養需要,增強體內抗體,故有意哺乳的產婦不必急著催乳,尤其初乳量多的產婦,否則容易因乳汁過盛而造成淤積,引發乳腺炎。 因此,產後媽媽應先注重通乳,可以將木通、通草、玉米鬚、路路通、蒲公英、絲瓜、豆腐等食材加入日常食療,幫助自然產出乳汁、保持乳腺暢通,確保往後的乳房健康。
若是剖腹產的婦女,因為在生產時,醫生已用手清除胎盤及胎膜,因此惡露會較少,也較快乾淨,大約2~3週就乾淨了。 “進補”所指的食物對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來說,也有很大的分別。 產後惡露 最重要是避免從母乳中將刺激性的藥物傳給嬰兒,引起敏感反應。
產後惡露: 產後惡露何時了?
他補充,持續分泌血性惡露的時間太久或出血量多,所謂的量多,是與生理期月經量較多時相比,若惡露的血量大於生理期,就表示可能子宮胎盤剝離面的血管傷口沒有癒合,或子宮內可能還有胎盤組織殘留。 張君堯醫師強調,「產婦若有這些狀況,一定要儘快回診檢查,避免導致產後貧血症,甚至發生休克」。 另外一種常見情形就是子宮裡面可能尚有胎盤殘留,殘留的胎盤不但影響子宮收縮,也會干擾凝血及子宮復原造成惡露不止,遇到這些情況應趕快回診做進一步檢查。 如果發現惡露有惡臭味,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發炎、細菌感染造成,這時常會伴隨子宮疼痛、發燒的現象,也需要趕快就醫治療。
- 流質食物吃得不錯,再嘗試軟質食物,最後恢復正常飲食。
- 產後24小時後,可準備坐浴盆並盛裝約37~40℃的溫水,或依醫師指示加入1~2滴的優碘,坐於溫水盆約10分鐘,可增進血液循環,促進產後撕裂傷的癒合、減輕會陰部的腫脹及疼痛或改善外痔等。
- 正常的血性惡露之中,應該不會有很大的血塊或是大塊的胎盤組織,出血量也不會太大。
- 通常少量的出血會在子宮內停留一段時間再排出來,就會變成褐色或咖啡色;持續大量的出血反而是鮮紅的顏色,如果不斷的有鮮血流出,是一種危險的訊號,需要密切注意。
- 理論上,這就像女性月經一樣,有人每次月經來潮就必須換7天衛生棉,有人則是歷經3天就可以輕鬆解脫,惡露也是端看不同人的體質,而有不同的反應現象。
但若僅短暫餵哺母乳的話,停止餵哺母乳後,惡露可能會由淺紅色或白色再轉為鮮紅色,然後逐漸減少變為乾淨。 然而,對剖腹產產婦來說,下床活動並非易事,因擔心傷口裂開,產後寧可躺在床上,也不敢下床走動。 下床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傷口癒合,也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氣。 當麻醉退了以後,只要精神狀況不錯,就可以穿上束腹帶下床活動。 有些產婦一生完就迫不及待下床,要去看寶寶,卻忽略產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動作太快太大容易頭暈跌倒。
產後惡露: 異常1、惡露的流量特別多,比之前的月經流量還要多,嚴嘉琪醫師指出,倘若每隔1小時棉墊就呈現幾乎整塊全濕,且不斷得替換的狀況,就表示出血量特別多,這有可能是延遲性的產後大出血,出現這類狀況時一定要馬上就醫!
剖腹產的下床步驟與自然產一樣,都要採取漸進式,並且請家人陪同。 穿戴束腹帶時,最好平躺讓腰帶貼合身形,再用魔鬼氈固定。 白天活動基本上都可穿,但用餐和睡覺時必須脫下,以免消化不良或起疹子。
- 建議媽咪在經主治醫師許可下,產後24小時之後就可以開始適度下床稍微走動,可以有效幫助子宮恢復彈性,以及惡露順利排出。
- 的確,休息是必要的,只是有些事情也不能放著不管,因為攸關產後復原大事,特別是在產後24小時!
- 順產者可開始進行溫和進補,宜將藥材慢慢加量加餐,使身體容易適應及接受。
- 胎盤前置、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死胎、羊水栓塞、胎盤過早分離、胎盤未分離前過早擠壓子宮、骨盆及陰道發生血腫等。
- 有些產後媽咪會因為子宮內膜發炎而引起發燒現象,也就是俗稱的「產褥熱」。
- 延遲性出血:延遲性產後出血是指產後24小時~6週內的大量出血,發生的原因可能是部分胎盤組織滯留體內、子宮收縮狀況不佳,或是產道裂傷導致。
但若坐月子期間,產婦經常做下列5件事,不僅會影響子宮恢復,還可能伴隨惡露過多的情況,一定要多加留意。 必須即時到醫院處理,讓醫生進行檢查及評估止血方法,包括﹕使用子宮收縮藥、抗生素或子宮內膜刮除術、塞入氣囊、縫針或將整個子宮切除,順利止血後才為媽媽輸血。 紮肚天使堅持以最基本的人手推拿、穴道按摩和暖宮,配合適度的拉筋及產後運動指導,同時改善飲食及作息,絕不使用藥物及過度刺激皮膚及呼吸的材料,務求媽媽在黃金期內,以極短時間,盡快回復及逆轉身體機能。 紮肚天使所有媽媽都是由朋友一層一層的介紹,不洽談KOL、特約訪問宣傳及買LIKE,也沒有花資源去找商品及贈品推廣贊助,希望切切實實用功夫,專注調理媽媽身體,讓你少去看醫生,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才是持久的養生。 療程當中,同時要處理的有腹直肌、子宮肌肉、盆骨、脊柱側彎、肺部呼吸功能、膀胱腎、下肢水腫、大小腸功能、產後免疫力等。
產後惡露: 自然產媽咪惡露較多
「產後促進排尿的第一步,應多喝水補充足夠的水分生成尿液。喝完水以後,無論是否有尿意,都要嘗試排尿」。 楊宜芬表示,沖洗會陰部、手握冰涼飲料、聆聽流水聲都有助產生尿意。 建議媽媽可以使用便盆或便盆椅,或請家人攙扶至廁所嘗試解尿。 終於「卸貨」了,對很多產婦來說,耗盡精神與體力,整個人虛脫到宛如歷劫歸來,只想好好休息。
產後惡露: 產後惡露多久排乾淨?
對於自然產的產婦而言,產道撕裂傷是無可避免的,由於胎兒經產道娩出時,所需擴張的程度較大,才得以順利出生,因此,容易造成程度不一的產道撕裂傷。 產後惡露2025 英倫產後護理之家, 秉持「用愛呵護媽媽、用心照顧寶寶」的理念, 打造五星級飯店風 格與專屬服務給每一位媽媽與寶寶。 我們立志發揚做月子文化、守護媽媽下半輩子的 產後惡露 幸福, 期許成為業界產後護理的典範。 對了,切記在處理傷口時要時常保持乾淨,且傷口上不需要額外擦上藥膏,若傷口真的非常不舒服,一定要告知醫生或護士請他們提供協助。 畢竟多數女生都有機會經歷生兒育女的階段,趁年輕未懷孕前讓我們搶先來瞭解一番,這篇文章也非常適合剛生產完或即將生產的媽媽來閱讀。 身體的泌乳激素一直在分泌,會抑制卵巢排卵,依據哺乳的時間長短,產後的4-6個月,甚至更長到一年,月經才會報到。
產後惡露: 時間
許多人都以為胎兒、胎盤娩出之後,子宮就清潔溜溜,其實產後的子宮還會有一些殘餘物,包括胎盤碎片、胎膜、蛻膜、胎盤與子宮交接處的分泌物等。 為了避免感染與大出血,產後必須積極按摩子宮促進收縮,讓殘留的物體排出體外。 他補充,「產後大約兩週的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 張伊表示,產後4~5天左右的惡露,會混合著較多的血塊及胎盤組織,顏色多為像月經的鮮紅色;1~2週後,血量已明顯減少,顏色轉為褐色或深咖啡色;2~3週後,出血量會更少,顏色多是淡黃色或淡白色的分泌物。 生產以後頭兩三天子宮所排出的惡露,主要的成分是血液以及少部分的黏液,所以又稱為「血性惡露」。 這些黏液的來源,主要是胎盤著床位置上一些殘留的組織,有時候還會帶有一些殘留的胎膜或是胎盤的碎片。
產後惡露: 剖腹產、自然產的惡露有差別嗎?排多久才會乾淨?
得到醫護人員的回覆是身體在排惡露的現象,那麼…惡露是什麼? 所謂的「惡露」是指生產後,子宮裡面殘留的胎盤、組織、紅血球、白血球、分泌物等混合而成,透過媽咪子宮的收縮,會漸漸地從陰道排出,直到將這些東西排乾淨。 選擇剖腹生產的媽媽應比順產媽媽更注意產後飲食調養,手術前不應進食大補氣血的藥材,以避免影響術後休息情況;完成手剩後應禁食6小時,待麻醉藥效過去後,可飲用蘿蔔湯幫助排氣,減少腹脹,確保大小便暢通。 產後的前三天,宜進食易消化的流食,如稀粥、雞蛋羹等;避免進食容易產氣及引起上火的食物,如澱粉類、豆子、甲殼類等。 待腸胃功能日漸恢復後,便可回復至正常飲食,但仍須以清淡飲食為主,並建議於每餐加入少量准山、南棗等促進氣血的藥材;期間要多注意補充水分,切忌急於進補。 不少新手媽媽對坐月知識都只是一知半解,以為坐月只是不停進補、臥床休息,並沒有配合自身體質及身體狀況去調整食療,最後弄巧反拙,使身體出現更多健康問題。
產後惡露: 產後惡露一直流不停?專家:3情況恐導致出血不止!
生產後子宮所產生的分泌物稱之為「惡露」,惡露的量以及特性會隨著產後時間的推移和子宮的收縮狀況而每日改變。 產婦如果對惡露的特性有所了解,可以幫助自己了解子宮恢復的情形,並且及早發現異常的狀況。 惡露指產後陰道所排出的分泌物,混合子宮出血、胎盤碎片、胎膜、子宮及子宮頸的分泌物。
產後惡露: 觀察「惡露」的不同階段
會造成惡露排出不正常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本身子宮收縮不良、內部尚有殘存的胎盤與胎膜組織、子宮內膜發炎,也有可能是在產後照護不全、食補不當等。 從中醫觀點來看,想要促進惡露排乾淨,就要避免涼性的食物,像是瓜類、白蘿蔔、橘子、白菜,因為血遇冷較易凝滯,此外,有些媽咪心想喝些米酒有助活血,但若是已經服用生化湯的媽咪,林巧梅醫師就會建議生化湯服用完畢再開始加米酒。 建議媽咪在經主治醫師許可下,產後24小時之後就可以開始適度下床稍微走動,可以有效幫助子宮恢復彈性,以及惡露順利排出。 產後惡露 歐名哲醫師說明,由於剖腹產的產婦,在施行剖腹生產時,會在胎兒取出後並將子宮蛻膜清乾淨;而自然產則可能會有一些軟膜留在裡面。 因此,自然產會較剖腹產的惡露多,這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不過軟膜大部分會自行排除掉。 A﹕如果每次都有血塊及分泌物,很可能是子宮頸部黴爛或陰道炎,產檢之前子宮未恢復良好,性生活可能對傷口造成細菌感染,需找醫生再作詳細檢查。
產後惡露: 剖腹產媽咪的惡露量較少
而這些取出的組織會進行病理切片檢查,成分多為胎盤組織。 產下寶寶的那一刻,肯定讓不少媽媽如釋負重,但經歷10個月的懷胎過程,卻不是1天就能讓身體恢復到產前狀況,而是需要漸進式的恢復期,才能重拾產前的身體狀態與元氣。 自然產的產婦在經歷生產後,難免會在產道留下程度不一的傷口,其症狀也只有自己最了解,因此,新手媽媽需認識產後照護的要點,以儘快恢復孕前的健康狀態。
產後惡露: 子宮內腔發生感染狀況:
尤其是初生嬰兒的肝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難以處理這些物質。 從五大類食物中選擇進食不同種類的食物,只要分量足夠,便能攝取充足的營養,並不需要刻意進補。 五大類食物包括:奶類及代替品、肉、魚、蛋及代替品、蔬菜類、水果類及穀物類。 有關詳細資料可參閱「懷孕及哺乳期的健康飲食」單張。 產後惡露2025 於懷孕期間,由於大部分頭髮都處於生長期,故較少脫落。 生產後,這現象會改變,這些本來處於生長期的頭髮會變成處於休止期,容易脫落。
產後惡露: 觀察流量&味道,產後惡露,停了又再來!?
若確定不是胎盤或胎膜的殘留,而是血塊殘留,意謂子宮收縮不好,這時,會開子宮收縮藥,幫助將血塊排出來。 楊宜芬表示,自然產、剖腹產的產婦均要注意產後大出血,剖腹產另外要留意傷口感染。 如果心跳變快、惡露變多、突然頭暈嗜睡或臉色蒼白,應馬上通知護理人員。 現今的剖腹產手術不大會出現傷口感染的後遺症,產後只要護理得當、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通常不致有問題。
自然生產的婦女大概服用生化湯5~7天即可,剖腹生的婦女其實可以不用喝生化湯,若要喝也是3~5天即可,臨床上發現有些孕婦服用生化湯時間太長,造成產後大出血,要特別小心注意。 除了陰道傷口的處理好壞會造成惡露有異味產生,還有另一種可能是產後發生子宮內膜發炎、子宮肌發炎或子宮內膜有殘留胎盤等情況,如果是這些狀況,將會讓產婦出現發燒、腹部疼痛的情況,而帶有一股臭味的惡露也會跟著到來。 產後惡露 因此如果有發生上述情況,建議還是找醫生檢查比較妥當。 自然分娩的婦女因為會有會陰切開或裂傷的傷口,亞東醫院彭醫師建議產後第一週,產婦每次上完廁所後,可使用開水來清洗陰部,再用衛生紙擦乾,可減少感染機會。
不過,有些媽咪為了讓子宮儘快恢復收縮,在生產後會飲用生化湯,一般建議產後一週再飲用,但飲用生化湯之後,惡露呈現鮮紅色的時間會持續較多天,此屬正常現象,待一週之後,惡露顏色還是會漸漸變成棕色。 如果已經超過一個禮拜,媽咪的惡露還是紅色的、甚至會有臭味,這時候會建議媽咪一定要回醫院做回診的檢查,因為不正常的顏色或是味道,有可能是因為子宮的收縮有問題,或是傷口有感染,這時候就必須特別注意。 自然產媽咪雖然較無傷口問題,但婦產科醫師通常會開立子宮收縮劑給媽咪服用,而生化湯應避免與子宮收縮劑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過度刺激,引起大出血,因此,林巧梅醫師建議,自然產媽咪於子宮收縮劑完用完畢之後的隔天,再喝一星期即可。 對於何為不正常的惡露情況,歐名哲醫師說明,雖然惡露會有一些味道,可是根據臨床經驗,如果惡露有腥臭味,而且加上合併症狀出現,像肚子痛、血量增加等,即有可能感染造成。 此外,當子宮收縮不好、有胎盤殘留,或子宮在生產時有受到一些傷害,例如子宮頸裂開等,都可能引起出血現象。
產後惡露: 促進惡露排出3方法
在中醫角度,產後媽媽於分娩過程中大量出血,元氣大傷,故產後初期的產婦均屬於血瘀和氣血兩虛的體質,進食補品必須按部就班。 隨著身體逐漸恢復,就必須要配合四季變化、環境及體質去調整進補方式;同時應講究平衡,不宜過份進補,應攝取不同營養素;亦不宜急於產後修身,導致營養不足。 產婦的飲食原則應以低脂、高蛋白、高營養、少鹽糖、清淡均衡為主。 因為在做月子期間,產婦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造成發炎,所以在照顧傷口時更是要多注意。 國民健康署孕婦健康手冊中也特別提及,在照顧產後傷口時,要記得隨時更換吸收惡露的衛生棉,並且在每次排便之後,建議使用溫開水或消毒水由前往後沖洗會陰部,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
產後惡露: 觀察惡露變化,了解產後復原狀況
通常到了產後的第三個星期,這些分泌物都會逐漸減少。 坊間也有蠻多人提到活血化瘀的生化湯能不能喝,建議還是請你的中醫師評估後,依據每個人的體質去調整劑量,盡量不要自行隨意購買飲用,怕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 產後,卵巢會漸漸恢復到產前狀態,每個月排卵一次,同時子宮內膜也跟著回到生產前的大小及位置,為了下次懷孕做準備。 在傳統上,女孩們坐月子應該至少要做30天,最多可以做到42天,也跟惡露排乾淨,身體恢復的時程有關係。 因此,讓我們更進一步來瞭解「惡露」這幾個階段的變化吧。
產後惡露: 產後何時才可恢復性生活?
來加速惡露排出,持續投藥到子宮恢復差不多時才會停止用藥,除非後來發生子宮持續無力的情況,醫生才會繼續給予藥物。 等等的心內話,其實也不全然都是這樣,媽咪們可以透過協助子宮進行收縮的方法來讓惡露盡速排除,畢竟拖得越久對媽媽來說生活似乎有些不便利,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促進惡露排出的方法。 不過在惡露發生的期間有些現象還是要稍微注意,像是惡露顏色與惡露味道上的變化都必須留意,以免發生時嚇到自己,急急忙忙掛急診去尋求醫院協助。 判斷是月經或是惡露,還有另一可參考的時間點,在產後4周以內的,大部分都是惡露。 惡露排乾淨,不一定月經馬上就會來,端看身體恢復狀況。 漿液性惡露為排惡露的第二階段,此時因胎盤部位的子宮內膜傷口已趨近癒合,惡露的量會逐漸變少、變稀,顏色也轉為粉紅色、棕紅色。
產後惡露: 每人體質各有不同 產婦應時刻留意身體狀況
嬰兒的吸吮會刺激腦下垂體後葉分泌一種激素,此激素有助於子宮復原,所以哺餵母乳的產婦,其子宮復原情況會比較快。 當進入白色惡露階段時,惡露的量變得更少了,最後會趨近於無排出。 產後惡露2025 產後惡露2025 產後惡露2025 產後惡露 白色惡露的主要組成成分僅剩白血球、蛻膜細胞、表皮細胞、脂肪、子宮頸黏液等,呈現像是白帶的乳黃色、白色模樣。 產後月經來潮的時間也是每個媽咪都不太一樣的,有些媽咪產後1個月,月經就來了。
想知道更多關於惡露的你,惡露的「惡」,是表示的東西嗎? 經過一星期的調養,順產媽媽身體及腸胃已逐漸恢復,惡露亦逐漸排出體外,故第二階段會以調養氣血及修復為主,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奶水分泌。 順產者可開始進行溫和進補,宜將藥材慢慢加量加餐,使身體容易適應及接受。 除了健脾益胃的食材外,可進一步將黨參、黃芪、首烏及當歸等平溫藥材加入食療中,亦可少量進食豬腳薑,有助補益氣血、補肝養腎,以及幫助五臟的復原。 一般來說,產後第一次月經來的時間會依照媽咪是否有哺乳而異,通常未哺乳或是小產的產婦,會在四至六週時迎來生產過後的首次月經。 但如果是有持續哺乳的情況下,為了產生母乳,身體會分泌泌乳激素,刺激乳腺細胞製造奶水,進而抑制卵巢排卵,使得哺乳媽咪一直到產後三至六個月後,或是更久才會恢復月經。
另外,也有可能是產婦本身有問題,像凝血機能不好,例如:血友病、血小板不足等。 整個惡露的排出,自然分娩的婦女大約會需要3~4週左右,也有婦女到6週左右才排乾淨;尤其是有在餵母乳的女性,可能會在惡露轉為褐色、黃色之後,偶爾又有少量的出血情形。 亞東醫院婦產科彭福祥醫師表示,這是因為當婦女在餵母乳的時候,會暫時抑制排卵,月經暫停,此時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減少,會使得子宮內膜變很薄,子宮偶爾會發生少量出血,這並不是所謂惡露。 因此,服用前,最好接受專業中醫師的指導,同時要避開服用子宮收縮劑的時間。
產後惡露: 避免攝取涼冷食物
我在給媽媽進行療程,大部份是在產後「氣血兩虛」的情況下開始。 如果媽媽坐月情況比較好、飲食休息得宜,乖乖保暖不沾涼水,確實會很快見效,可收減10-12CM。 但是有些媽媽本身體質狀況已很差,過份按摩及心急紮肚令呼吸不暢順,卻會適得其反,不能強行完成,否則身心也造成壓力。 至於惡露何時才會完全排出體外,每位產後媽媽的狀況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平均約需時4~6週,並受產下的胎兒體型大小影響,胎兒體型愈大者惡露持續時間愈長,但也有產婦在產後2~3週就將惡露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