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特區政府在2012年開放沙頭角邊境禁區大部分村落,但沙頭角墟仍是「禁地」。 20世紀初,協天宮用作為福德私塾的校舍,以教導山咀的兒童古文和認字為主,在香港日治時期時則被日軍用作審問游擊隊成員。 1959年,協天宮出借部分地方予當時剛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用作為辦事處和教室,1960年時進行翻新工程[1]。
- 縮減後的邊境禁區,只會覆蓋邊界巡邏通路及其以北的土地、過境設施、沙頭角墟、沙頭角海以及米埔部分地方。
- 原本不少沙頭角居民以海邊柵屋為居,即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
- 村內有一所於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的群雅公立學校,是當時村內唯一學校,現已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
-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令沙頭角一分為二,沙頭角十約有八成歸入英界,另外超過兩約鄉村包括東和墟則在華界。
地段不算斜,惟並無經過鋪整,主要是沙石路和泥路,地上有不少樹根,稍一不留神便容易跌倒或跣低,建議穿抓地能力強的行山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英街成為中、英雙方對壘的前沿。 1950年韓戰爆發,聯合國對華禁運,中港邊境成為運送物資往大陸的走私中心。 1951年6月,港府以防止偷渡和走私為由,把毗鄰深圳的大片土地列為禁區,自此與外界分隔。 新樓街一列嶺南民初樓宇未有發展,得以留存至今,被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沙角頭區共有四間天后廟,分別在暗徑(1954年已遭拆毀)、沙欄吓、鹽寮吓和烏石角。
山咀村: 沙頭角感言
2010年4月16日,協天宮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3]。 2015年,學校重新改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名稱,即福德學社小學,加上學校已經重建以及擴充位於崗下的校舍,因此協天宮不再用作教學,不過仍然屬於學校的一部分[1]。 山咀村 2021年3月11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在會議上同意將協天宮、般咸道官立小學以及舊大埔警署列為法定古蹟[4],同年7月16日刊憲,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協天宮列為法定古蹟[5]。
- 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 走了約5分鐘到達山咀村,中段有一段離開石屎路的沙石路,繼續往上走,進入滿布樹林的入山路綫。
- 除了用料,設計上也有分別,日軍碉堡較窄和矮,或因日本人身形較小,槍眼的結構也和英軍的相反。
- 至於沙頭角村民九大簋慶祝解禁一事,相信解封後,涉及的 3,300 名村民可以把土地轉營商業性質,除了招呼觀光遊人之外,香港的地產商可以開始大富翁式收地,以作為日後豪宅發展,土地價值又上升一截。
- 傳統的圍村對私塾 (卜卜齋) 頗為重視,對下代寄下重大的期望。
- 其後香港政府於2012年2月15日凌晨零時起,開放沙頭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進出。
這一連串小山頭,如在山下的谷埔一帶望過來,頗有八仙嶺般的山勢,難怪有人稱之為小八仙。 山嶺上建有頗具規模的營房,相信應是昔日邊境防衛人員起居住宿的地方了。 這一帶亦是吊鐘花盛開之地,沿山徑而行,粉紅小花掛滿樹上,為山野增添色彩,亦為小八仙山嶺行帶來不少趣味。
山咀村: 深圳方接駁交通
根據《香港法例第245章公安條例第38條》,任何人士如未持有有效的禁區許可證出入禁區,一經循簡易程序定罪,可被判罰款$5,000及監禁2年。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示,將會加強宣傳開放禁區後沙頭角的旅遊元素,例如有機農莊及區內的歷史建築物,期望可以吸引市民到沙頭角旅遊[8]。 乘搭的士可以經香園圍公路和龍山隧道前往香港市區,往大埔市區距離已比之前大大縮短10分鐘。 現時由大埔市區一帶乘新界的士往沙頭角,只需約130元。 山咀村 由香港和九龍市區出發,建議可在大埔中心或太和轉乘的士,比由粉嶺和上水轉車更省時而價錢相約。 港方沙頭角設有沙頭角巴士總站,位於順隆街沙頭角消防局舊址對面,設有巴士路綫及小巴路綫各一條,均前往上水巴士總站(位於港鐵東鐵綫上水站對面的上水廣場),當中九龍巴士78K線綫途經粉嶺站。
此外,山咀村有一間供奉關帝的協天宮,建於道光年間,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為兩進式。 從廟中的重建碑記可見,除了東和墟舖號和附近一帶村民捐資外,還有大批來自新金山(澳洲墨爾本)、檀香山、老金山(美國三藩市)和其他國家的華僑名字,可見當年有不少村民遠赴海外謀生。 1937年的風災摧毀了華界的東和墟,大部分店主將商鋪移至中英街營業,商業活動更為繁盛。 水上人的漁船亦集中在英界沙頭角停泊,在新樓街後方的海灣曾是鶴佬漁民棲身之地,由於毗鄰鹽田,取名「鹽寮吓」。 鹽田有一座天后廟,約建於咸豐年間,受鹽場工人和鶴佬漁民崇奉。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鹽寮吓許多漁船覆沒,漁民紛紛在岸上搭屋居住,並重建天后廟。
山咀村: 歷史
走過第二支標高柱後,在電塔下走過,隨徑上攀,再沿附設繩索的崎嶇山徑上爬至廢棄了的哨站(往前行可一直上走至紅花寨及紅花嶺)。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返回主徑後,繼續下降,沿徑過溪,稍為轉向行走山腹徑。 此後又再急降,轉入左方小徑(右走可走至一標高柱,路向不詳),踏行橫腰山徑,途中橫過一條水澗及一些已倒塌的戰時遺跡。 走過斷橋後,見一道金黃碎石坡,已走至蓮麻坑礦洞遺址。 前走接水泥級上走,在分支可先左走一探廢棄礦洞,及後再接回主徑上走,景觀已見開揚。
下山後,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走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我認為當沙頭角部份地區被設為禁區,間接地把一些荒廢了的客家舊宅保存下來 (其實不少居民亦出國謀生)。 其實是指沙頭角舊檢查站至關口前的一段路解禁,沿路涉及沙頭角塘肚、山咀、新村、担水坑、蕉坑和木棉頭等六村,不過沙頭角墟仍列禁區,墟內有二十年代民初廣州騎樓式建築、古大炮和天后廟等都未能自由參觀。 山咀村2025 這些地道是日治時期日軍強迫村民興建的戰壕,戰壕連接着1個水井、3個觀察站和3個石砌的機槍堡。 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新界,便以沙頭角河作為分界,劃分香港邊境區,當時中港兩地人民仍可自由出入,進行貿易買賣和耕種。 亞公頂上有機槍堡和瞭望台,視野雖已被樹叢阻擋,但其居高臨下的形勢,相信應是絕佳的觀察監視位置。
山咀村: 沙頭角墟的過去與現在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 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由上水乘 55K小巴 (上水廣場) 及78K巴士到沙頭角,於擔水坑下車便可以開始漫行 ( 無禁區紙不可進入沙頭角墟 )。
山咀村: 探索沙頭角禁區 碉堡古迹生態遊
離開陣地,沿山徑續上走,過了山墳區,便開始往山上走。 踏過第一個山頭,視野開始較開揚,眺望深圳的樓景,和眼前的山野翠綠,形成強烈對比。 由此下走會接上邊境車路,但屬於禁區範圍,於是往山上回走,踏山徑直登亞公頂。 這個看起來像一個山洞,但其實是一個機槍堡,大約70年前,在日軍佔領香港時所興建的軍事設施,裡面地方小小,但有多個小窗,對著深圳方向,當年用來放置機槍槍頭,天花開了一個洞,為長期作戰的軍人,提供新鮮空氣。 上月我趁沙頭角鹽寮吓村舉行十年一屆酬神慶典,透過友人申請邊境通行證(俗稱禁區紙)進入沙頭角墟,順道探訪沙頭角故事館。
山咀村: 沙頭角故事館
英式射擊窗口外小內大,方便士兵移動槍枝射擊,並減少敵人攻擊槍眼。 1985年政府為改善環境,宣布清拆鹽寮吓和菜園角的寮屋,將村民分批安置在房協新落成的沙頭角邨。 鹽寮吓和鑼鼓地的天后宮要遷拆,1990年和1993年在避風塘海邊重新落成開光。 山咀村 鹽寮吓雖已消失,但村民自1997年起每十年舉辦一次酬謝天后慶典,讓分散各地的村民有機會重聚。 隨著梧桐河至蓮麻坑段的邊界巡邏通路建造工程已竣工,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亦於二零一六年一月四日生效。
山咀村: 沙頭角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 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由2012年2月起,當局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 開放的地區包括沙頭角、米埔,以及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和蓮麻坑村等地。 山咀村後山擁有不少戰事遺迹,當年日軍佔領香港後馬上沿沙頭角至打鼓嶺布防,以防衞由新界原居民組成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山咀村: 沙頭角 – 山咀 擔水坑 木棉頭
雖然有本地公共交通前往沙頭角,但不連接邊境管制站,因此乘客使用此管制站過境必須乘搭跨境巴士。 目前有兩間公司營辦來往九龍與沙頭角口岸之間的直通巴士服務,分別為永東直巴管理有限公司(沙頭角快線)及香港中旅旅運發展有限公司(沙巴特快)。 由於沙頭角口岸收關時間較早,尾班車約於晚上10時開出。 香港的沙頭角在廣義上還包括新界東北部分打鼓嶺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蓮麻坑、紅花嶺、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沙頭角海等地,船灣和赤門海峽以北、新娘潭路以東的整個半島在傳統上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 自清初復界後,大量人士遷移至沙頭角一帶定居,由於復界後沿海治安不靖,當地鄉村於是組織約,以守望相助,沙頭角有10約,其中兩約位於今日深圳市範圍內(其餘8約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範圍內),慶春約為著名的其中一約。 在下担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山咀村: 禁區的廟宇
原來,不論是上担水坑村或山咀村,這大片後山都是村民的風水林。 村民相信,山中物資豐饒,有自然水、動植物,好好保留就可以為村落帶來好運。 山咀村 山咀村2025 由於人類的不作為,原生或稀有的動植物都會在此出現,例如稀有的橫紋後棱蛇、不常見的優越斑粉蝶、咖灰蝶、一點灰蝶等,樹木則有受保育的牙香樹和長葉柞木,物種多樣性得以保留。
山咀村: 山咀村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令沙頭角一分為二,沙頭角十約有八成歸入英界,另外超過兩約鄉村包括東和墟則在華界。 中英雙方在沙頭角邊境豎立木樁為界,上書「大清國新安縣界」。 1905年在沙頭角一條乾涸的河道上豎立「中英地界」石碑,一字排開。 山咀村 之後有人兩側搭建房屋,逐步形成一條小徑,名「鸕鶿徑」。
另一間是1958年創立的山咀公立學校,位於山咀村協天宮旁,前身是設於廟內的福德私塾。 山咀村 1966年因財政問題,學校由教育司署接管,2003年修建新校舍,近年已改名為「福德學社小學」,回復最初名稱。 由於上述被釋出禁區範圍的地區有部份是連接一些熱門行山路徑,因此警方已預先在有關行山路徑豎立多個禁區警告牌提醒市民切勿誤闖禁區。 山咀村2025 隨礦洞旁的山徑上走(請小心留意地上的通風井),在分支右轉走至礦山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有清晰水泥級下降至蓮麻坑村,見注意事項)。 返沿主徑後,沿清晰主徑上攀,通過已開通了的閘門,支徑右轉登上紅花嶺(左方山徑可通往紅花寨)。
山咀村: 紅花嶺
英國接管新界後,清廷將香港境內的關廠遷至大鏟、鹽田和沙頭角等地,繼續由英國人管理。 沙頭角的關廠在東和墟以南,由於設立邊界,凡是進出沙頭角關口的貨物都須繳納關稅,令村民大為不滿。 到了30年代,位於中英邊界的鸕鶿徑愈來愈多商舖出現,形成一條長約250米的「中英街」(華界居民稱之為「中興街」),英界村民不用過境便可買賣貨物。 一般人無法進入沙頭角墟和中英街親身了解,唯有用文字說故事。 早年住在該區的村民是客家人,他們買賣物品要到較遠的深圳墟(今深圳東門)。 道光年間,沙頭角的客家村落組成十約聯盟,擺脫張氏控制的深圳墟,在靠近沙頭角海一邊另立東和墟(又稱桐蕪墟),逐步成為區內的貿易中心。
山咀村: 香港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山咀村 Forts)。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沙頭角在清代時有桐蕪墟,位於華界沙頭角內,清末民初易名為東和墟。 山咀村2025 清朝時,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租借了包括沙頭角海到深圳灣之間最短距離直線以南、英國九龍割占地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以及附近島嶼和大鵬、深圳兩灣水域,租期99年。 石屋家園旅遊中心主任Sui 山咀村 Yin認為,正因被劃為禁區多年,不論自然生態還是古蹟都仍能得以保留。 這次我們走到山咀村和担水村,看看日軍的碉堡和客家古屋。 不少對香港歷史有濃厚興趣的人士,趁禁區開放第一日,來觀賞這些歷史建築,隨著禁區開放,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擔心,這些珍貴的建築,會受到破壞。
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雖然整體的路程不長,但所行走的路線跟預訂的略有不同,比預算還是走得慢很多。 來到最後山頭的三峒,便接近昔日禁區的舊界線,在此可眺望對山站滿遊人的麻雀嶺,亦可俯瞰沙頭角海景色,只可惜煙霞頗大,令景色變得迷濛。 在此下降稍崎嶇山坡,來到荒廢邊防鐵閘的山坳,便轉左踏山徑直往山下走。 為迎接禁區開放後的商機,村民已開辦農莊,但能否吸引遊人來訪,就要拭目以待了。 公眾不用再申請禁區紙,就可以參觀沙頭角內一些歷史建築。
日軍曾於佔領期間徵用協天宮,審問涉嫌反日的游擊隊員。 山咀村2025 1959 年,協天宮側廂曾改作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班房。 欣賞香港早期客家建築,它們一般為單層鄉土建築樓房,後期之演變,才發展成為兩層,以及夾雜西洋建築風味。 一月份到過中國沙頭角看「明思克號航空母艦」,最近趁香港沙頭角分批開放禁區,到解封的「蓮麻坑至沙頭角段」禁區走走看。 走約5分鐘到達山咀村,中段有一段離開石屎路的沙石路,往上進入滿布樹林的入山路綫。
山咀村: 歷史
再走不久,就會見到日軍沿沙頭角至打鼓嶺布防時留下的地道。 這些地道是日治時期日軍強迫村民興建的戰壕,戰壕連接着 1個水井、3個觀察站和3個石砌的機槍堡。 水井則用作飲用水和冷卻機關槍,另外日軍亦會在此洗澡。 山咀村2025 現今沙頭角墟百業蕭條,卻能維持兩間小學,就讀者有不少是跨境學童。 山咀村2025 一間是1988年落成的沙頭角中心小學,它由區內五間小學(烏蛟騰覺群公立學校、鹿頸公立學校、萬公邊萬和公立學校、麻雀嶺大華公立學校,魚類統營處沙頭角小學)合併而成。
山咀村: 山咀村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是次沙頭角歷史導賞團行程相當豐富,主要環繞山咀村和上下担水村。 山咀村後山,擁有不少戰事遺迹,當年日軍佔領香港後馬上沿沙頭角至打鼓嶺布防,以防衞由新界原居民組成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山咀村2025 另一方面,山咀村和上下担水村因解封不久,得以保留不少客家特色村落,有些更已被列入歷史建築。 繼政府於2022年6月首階段開放位於新界北部的沙頭角邊境禁區後,現將於2024年1月進一步開放沙頭角,讓市民大眾深入認識當地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及旅遊景點。 沙頭角禁區(除中英街外)將會以配額制形式,開放予持有效禁區許可證的旅客進入,包括旅行團及個別旅遊人士。
山咀村: 沙頭角感言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為防民兵由內地循陸路反擊,日軍逼村民做苦工,興建了總共有三個機槍堡和三個觀察站。 山咀村的日軍碉堡已有超過70年歷史,是本港同類型碉堡中保存得最完整的。 機槍堡設有槍眼,讓日軍在得到機槍堡防護的同時,可以向敵人射擊,天花亦有洞口可作通風。 山咀村2025 原來這些都是挖空了的墳墓,反映客家村民的傳統二次或三次葬風俗,村民去世後會在後山落葬,當經過長時間屍體腐化後,後人會另擇風水寶地,將撿起的骸骨安放在俗稱金塔的甕盎或馬蹄形山墳內。
2012年2月15日香港時間零時零分開始,香港邊境禁區範圍再次縮減,沙頭角的6條鄉村獲得解放,其中塘肚村、新村及木棉頭村早就已經洞悉所帶來的商業機會,陸續興建旅遊景點。 居民計劃分階段將42公頃土地開闢作有機農莊[7]、動物園飼養黑草羊、兔、牛及鴕鳥等,又挖掘了多個魚塘有機飼養鯇魚,及劃地提供野戰區域,包括氣槍靶場及9種野戰場景,放置吉普車、直升機及火箭模型等。 全部項目合共投資額達1億港元,預料每逢假日可以接待逾千名遊人。 此外居民亦有開發更多有機耕種產品,已經落實的包括佔地20公頃的稻田、每月可以生產30公噸菌類食品的蘑菇種植場地及佔地5公頃的蘭花館,可以供應香港酒店。 沿海岸方面,居民會闢設海星館、沿海設立蠔排及飼養龍蝦及珍珠蚌等,長遠計劃申請興建民宿及酒店等配套設施,目標為開拓全香港最大的生態主題公園。 戰後這些碉堡、戰壕也失去用處,不過新中國剛成立時物資匱乏,香港人會利用沙頭角作為走私路徑,荒廢了的機槍堡和戰壕正好可用作收藏走私貨物。
山咀村: 香港區內前往沙頭角
有關沙頭角禁區本地遊的旅行團資訊,市民可留意香港旅遊業議會公佈的相關詳情,及直接聯絡持牌旅行代理商報名參加旅行團。 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已分別於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和二零一三年六月十日實施,縮減範圍覆蓋除梧桐河至蓮麻坑段以外的整個邊境禁區。 沙頭角屬北區,而由於沙頭角人口不足以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所以跟鄰近的打鼓嶺、坪輋等鄉村範圍劃為同一個選區。 1967年7月8日,為六七暴動一部份的沙頭角槍戰發生[2],事件以共6死20傷結束,香港政府其後宣佈邊境全面封閉。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山咀村: 沙頭角
完成後就可以沿原來的路下山,走到一段田邊的分岔路標示「下担水村」,便可走入小路。 不過,相對於英軍興建的碉堡,如城門水塘「醉酒灣防綫」碉堡,日軍碉堡則簡陋得多,只純人手挖掘,亦無加石屎鞏固。 除了用料,設計上也有分別,日軍碉堡較窄和矮,或因日本人身形較小。 與此同時,有香港商人在邊界河道旁建了一列22幢的騎樓建築,1934年落成,樓房所在街道名為「新樓街」。 每幢樓高兩層,下鋪上居,地下的騎樓底連成一條長廊,街道兩旁亦擺滿了檔攤。 另外深圳地鐵8號線將以2號線東延伸段名義服務鹽田區,當中會在深圳一方的沙頭角設立海山站及沙頭角站,使該處居民進出深圳市區交通更為方便。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 山咀村 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禁區開放了,引來不少遊人,大部份都往邊境村落走,但由於以前已曾探遊過,故此選擇往昔日難以探遊的山野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