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大約佔皮膚癌的70%-85%。 基底細胞癌形成於表皮細胞,不過一般影響範圍不大,多長於臉、頸、鼻和耳,而且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基底細胞癌大多不會致命。 不過,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增加皮膚癌復發的機率。 目前尚不清楚擦防曬油是否會影響得到基底細胞癌的風險[9]。 如果癌症的範圍很小,可能進行單純的切除,否則一般會建議進行莫氏手術(英語:Mohs surgery)[2]。 其他治療選項包括冷凍療法(英語:Cryosurgery)、局部化學療法、雷射手術,或是塗抹咪喹莫特(英語:Imiquimod)。
10.Bazex綜合征(The bazex syndrome) 1966年首先由Bazex等報告,本病呈顯性遺傳,其主要特徵首先是毛囊性皮膚萎縮,在四肢出現毛囊口擴張樣“鑿冰痕”,其次為發生於兒童,青年或少年面部的多發性小的基底細胞癌,此外可有限局性無汗症和(或)全身性少汗症和先天性頭部及其他部位毛髮稀少。 1.結節潰瘍性基底細胞癌(Nodulo-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 顔面基底細胞癌 最常見,占基底細胞癌之50%~54%,損害為單個,好發於顏面,特別是頰部,鼻旁溝,前額等處。 由於陽光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是不能還原的,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再次發現腫瘤的風險亦會較高,所以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盡快求醫。 另外,由於使用莫氏手術,傷口面積會較大,單靠縫針難以完全癒合,病人可能需要在其他身體部位移植薄皮過來修補外觀。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细胞癌诊断
突变则会命令基底细胞快速增殖,并在它们通常应该死亡的时候命令它们继续生长。 最终,不断积聚的异常细胞会形成肿瘤,导致皮肤上出现病变。 新的皮肤细胞产生之后,会将旧细胞挤到皮肤表面,旧细胞会在表皮上死亡并脱落。 基底细胞癌通常发生于接受阳光照射的身体部位,尤其是头部和颈部。 基底细胞癌很少会发生在没有接受阳光照射的身体部位,例如生殖器。
- 目前尚不清楚擦防曬油是否會影響得到基底細胞癌的風險[9]。
- 10.Bazex綜合征(The bazex syndrome) 1966年首先由Bazex等報告,本病呈顯性遺傳,其主要特徵首先是毛囊性皮膚萎縮,在四肢出現毛囊口擴張樣“鑿冰痕”,其次為發生於兒童,青年或少年面部的多發性小的基底細胞癌,此外可有限局性無汗症和(或)全身性少汗症和先天性頭部及其他部位毛髮稀少。
- 一旦癌細胞惡化增長並滲透、穿過及破壞連組織,其被稱為「侵略性的」鱗狀細胞癌。
-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癌,最常发生于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上,例如面部。
- 肺部鱗狀細胞癌(英語:Squamous cell lung carcinom)是一個中心聚集的大型細胞癌,並伴有副腫瘤綜合症,引發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英語: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的異位,並導致高鈣血症。
- 基底细胞中发生大部分 DNA 损伤均被认为是由阳光、市售美黑灯和美黑床中的紫外线(UV)辐射引起的。
基底细胞是皮肤内的一类细胞,随着旧细胞死亡,基底细胞会产生新的皮肤细胞。 顔面基底細胞癌 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 C.手術切除:根據灶大小,有無轉移來決定切口範圍和操作深度。 當腫瘤深入顱骨時,應將累及的顱骨甚至硬腦膜一併切除,再做修復與植皮手術。 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邊和基底殘餘瘤組織,最好用電凝燒灼。
顔面基底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
如果癌症的範圍很小,可能進行單純的切除,否則一般會建議進行莫氏手術(英语:Mohs surgery)[2]。 其他治療選項包括冷凍療法(英语:Cryosurgery)、局部化學療法、雷射手術,或是塗抹咪喹莫特(英语:Imiquimod)。 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取決於一系列原因:鱗狀細胞癌子類、可能的治療方法、位置及嚴重性、與病人有關的健康問題(其他併發症、年齡等等)。 通常來說,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是樂觀的,但仍有少於4%的鱗狀細胞癌案例成為惡性腫瘤[28][29]。
-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
- 不過,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增加皮膚癌復發的機率。
- 最常見的3種皮膚癌是基底細胞癌(BCC)(英语:Basal-cell_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CC)和黑色素瘤[3]。
- 所有的鱗狀細胞腫瘤均來自於癌症幹細胞的大量失控地複製,鱗狀細胞癌由幹細胞而生,並且生存在身體的很多區域。
- 目前已無需用氯化鋅糊劑,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鮮組織。
- 黑色素瘤是另一种类型的皮肤癌,起源于色素细胞(黑素细胞)。
- 但日照无法解释通常未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处为何会出现皮肤癌。
在少數發生遠端轉移的案例中,也可能會使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10]。 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 此類鱗狀細胞癌經常採取手術切除治療或莫氏手術(英語:Mohs surgery);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有局部化學療法、局部免疫反應調整、光動力治療、放射療法和系統性化學療法。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的分期
導致細胞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暴露於紫外線照射,例如像是手臂、手背、臉、頭皮、耳朵、嘴唇,或當夏季時經常穿著短褲而露出腿部,都是容易在陽光曝曬下容易被紫外線照射到的皮膚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顔面基底細胞癌: 醫師 + 診別資訊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 症狀包括︰小塊光滑、色澤像珍珠的皮膚;表面帶有油光;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會出血;長出痂或疤;癒合後又再復發;痕癢;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潰傷但無痛。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發病及存活率
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 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醫師在診斷皮膚癌上,除了透過肉眼進行初步判斷外,還可以透過皮膚活檢(活體組織切片),在病灶處切除小片組織,透過分析儀以判斷是否為皮膚癌。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
一項研究顯示,陰莖鱗狀細胞癌的死亡率高於其他類型的鱗狀細胞癌,達到23%[30]。 儘管這類高死亡率的疾病,其原因主要和病人遲延治療或者規避生殖器檢查(直到症狀非常嚴重)。 由於陽光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還原的,所以基底細胞癌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發現腫瘤的風險會比其他人高,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儘快通知醫生。 另外,手術後病人亦要注意護膚,特別是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 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暴露、膚色較淺、接受放射線療法、長期砷暴露、以及免疫缺陷[2]。 近期日曬床也逐漸成為另一個常見的紫外線暴露源[8]。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细胞癌治疗
伴有免疫抑制或淋巴增生性障礙(白血病)的患者,其鱗狀細胞癌具有更侵略性的特質[11]。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5 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 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 何英右醫師指出,治療基底細胞癌有:手術移除、冷凍療法、外用藥物治療、光動力治療及放射性治療;第一線的治療方式通常是採用莫氏手術或手術中搭配冷凍切片,確認病灶周邊均無腫瘤細胞殘留後,5年復發率只有1-1.4%;冷凍療法、放射線治療、手術切除等無確認病灶周邊的方式,復發機率則約7.5-10%。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的預防方法
國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 不過,即使看來比例不高,但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下,如今患者已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3.色素型應與惡性黑瘤等鑒別 基底細胞癌邊緣內卷,有毛細血管擴張,色澤呈褐色,周圍無色素暈,早期色素增加的基底細胞癌與傳染性軟疣,老年性皮腺增生則難區別,後者可見在損害中央有充以角蛋白的點狀凹陷。 (1)實性基底細胞癌:又稱原基性基癌,臨床常見,真皮內有多個大小不等,不規則條索狀或團塊狀癌細胞團,常部分與表皮粗連,偶或與外毛根鞘相連,癌細胞團邊緣的癌細胞作柵狀排列;內部排列紊亂。
顔面基底細胞癌: 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
基底細胞癌至少佔全球癌症總數的32%[7][11]。 在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中,基底細胞癌至少占了80%。 在美國,約有35%的白人男性和25%的白人女性在一生中曾經得過基底細胞癌[2]。 在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中,基底細胞癌至少佔了80%。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がんは再発しますか?
基底細胞癌主要成因是與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有關,但如果患有罕見的遺傳疾病例如前文提到的著色性乾皮症(Xeroderma Pigmentosum)和基底細胞痣症候群(Basal cell nevous syndrome),會增加患上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前文提到,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成因與與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有關,所以要做足防曬措施,以及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 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顔面基底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1、 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低,罕見轉移,因此治療的重點在局部病變的處理上。 不能手術的患者可、進行X線放射療法、電灼、冷凍、激光、刮術以及不同濃度的氟尿嘧啶(5-Fu)軟膏等局部治療。 前文提及基底細胞癌多出現在面部,特別是眼瞼、頰部和鼻,所以我們往往可以透過皮膚的變化,以察覺病情。 癌症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是較小、較亮,幾乎是透明到粉色的、凸起但堅硬的小結節,伴隨毛細血管擴張,但沒有出現疼痛或壓痛的情況,而且皮膚失去正常光澤。 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的診斷與自我檢查
基底细胞中发生大部分 DNA 损伤均被认为是由阳光、市售美黑灯和美黑床中的紫外线(UV)辐射引起的。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5 但日照无法解释通常未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处为何会出现皮肤癌。 其他因素也可能引发基底细胞癌或带来相关风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确定确切病因。 3創面修復方法的選擇:對早期、面積小,尤其是位於顏面的病變,切除後創面可直接縫合封閉;對範圍較廣、惡性程度較高或復發性病變,宜用皮片移植修復,以便術後及時發現癌腫復發;對確認病變已切除徹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復;對有重要結構,如腦、大血管、神經或骨、軟骨、關節等結構暴露的創面,必須用皮瓣修復。 5.其他因素 某些錯構瘤如皮脂腺痣,乳頭狀汗管囊腺瘤以及惡變前纖維上皮瘤易發生基底細胞癌,甚至皮膚纖維瘤上方的表皮亦可發生基底細胞癌。 4.物理性因素 皮膚癌亦可在不穩定的萎縮性燒傷後瘢痕上出現,慢性潰瘍或竇道,慢性肉芽腫,慢性骨髓炎,上皮瘤樣增生,尋常狼瘡,扁平苔蘚,麻風等經久不愈,在10餘年或數十年後亦可能發生癌變,偶見單純性創傷如種痘處發病者。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對於這些局部療法,比如咪喹莫特乳膏、PDT等,被限制使用於惡性腫瘤前、和原位癌。 放射療法則是對於不能採取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期和高危險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輔助治療方法。 何英右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常見在60歲以後的病人身上,且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 基底細胞癌一開始可能以小顆結節或慢性傷口來呈現,部分病人也可能以色素性結節或紅疹/紅斑表現,且病灶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地增長;因為往往沒有症狀或只是有輕微地癢或疼痛,大部分病人一開始總是忽視它,往往等到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就醫。
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 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 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5 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 癌症通常被視為可轉移性疾病中一個最大的異常異構家族,而鱗狀細胞癌則是其中的一個最大子類[1][2][3]。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治療
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 人類乳頭瘤病毒和一些鱗狀細胞癌有關,比如人乳頭瘤病毒陽性口咽癌(英語:HPV-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肺部[7]、指部[8],以及肛門或生殖器區鱗狀細胞癌。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除皮損外,幾乎所有患者均呈現多發性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其中如頜骨牙源性角囊腫,肋骨異常,脊柱側凸,智力發育遲緩和大腦鐮鈣化,有數例報告,也見小腦成神經骨細胞瘤,上頜或頜纖維肉瘤,在頜骨囊腫中發生成釉細胞瘤。 1切除廣度:對病程長,癌腫較大者,切除範圍應超過癌腫邊緣1cm;對復發性癌腫切除的廣度還要酌情擴大,至少應超過病變邊緣1.5~3cm。 ● 症狀包括︰皮膚冒出新的黑斑,或原有的膚斑或痣變大、變形或變色。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膚癌的種類
68歲的陳先生左臉有顆褐色凸起已1年多,原本只是小小的褐色斑塊,隨著時間漸漸長大,且慢慢凸起,雖然不痛不癢,但是因為長在臉上影響外觀且擔心可能有病變,讓他有點擔心,經就醫檢查,發現是「基底細胞癌」,幸好未轉移淋巴,手術移除後追蹤中,無復發。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5 3.化學物質刺激 長期接觸無機砷(如復方亞砷酸鉀溶液)或飲用含砷較高的飲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細胞癌,1963年Shu等統計,台灣在含砷較高地區基底細胞癌的發生率約占11%,由砷引起的皮膚癌,好發於身體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並通常是多發性的。 皮膚癌見於身體表面,比一般癌症容易發現和診治,尤其是增長較慢的非黑色素瘤,只要及早治理,通常可治癒。 由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共佔皮膚癌的98%,故醫學上統稱為「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 Skin 顔面基底細胞癌 Cancer)。
顔面基底細胞癌: 基底细胞癌病因
肺部鱗狀細胞癌(英語:Squamous cell lung carcinom)是一個中心聚集的大型細胞癌,並伴有副腫瘤綜合症,引發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英語: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的異位,並導致高鈣血症。 身為台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顔面基底細胞癌 對表淺局限的癌腫,應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較深者尚應包括深筋膜;對侵襲性潰瘍,應切除與基底相鄰的組織;對骨膜、骨、軟骨受累者,均應將這些結構一併切除。 (3)淺表性基底細胞癌:常為多發,與表皮基層相連,向真皮淺層不規則伸長,似原始上皮芽樣,間質常不明顯,以後可發展成浸潤性基底細胞癌。 9.線狀單側基底細胞痣(The linear basal cell Nevus) 極罕見,常出生時即有,皮疹廣泛,呈單側線狀或帶狀發疹,皮損由密集基底細胞癌結節構成,其間散在存在粉刺和紋樣萎縮區,損害不隨年齡而增大。
顔面基底細胞癌: 皮肤癌的发生部位
治療主要是透過手術切除,還有較不常見的放射線療法或是局部藥物如氟尿嘧啶[3]。 黑色素瘤的治療則會牽涉到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標靶治療的組合[7]。 而那些發生遠端轉移的病患,緩和醫療可能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7]。 罹患黑色素瘤的存活率在所有癌症當中較高,在英國五年存活率可達86%,在美國可達90%[12][13]。 超過九成的皮膚癌案例是由於暴露在太陽光紫外線而造成的[8],而這樣的暴露會增加罹患上述三種主要皮膚癌的風險[8]。
基底細胞癌發生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的病人很少,只有約1%至1‰,主要是轉移到淋巴、肺部及骨頭;但有轉移的病人預後很差,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0個月左右。 放射性療法,包括體外放射治療(英語:external 顔面基底細胞癌2025 beam radiotherapy)和短距離放射治療也可運用於治療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和活檢的深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病態狀況表現;出於這種考慮,活檢應當包括皮下組織、基部上皮組織和皮膚表面,從而做出準確的診斷。 對皮膚活檢(英語:skin biopsy)中,可能獲得不了足夠信息用於診斷。 一個不完全活檢可能會被診斷為帶有濾泡組織的光化性角化病(英語:actinic keratosis)。
此外,研究發現25%的口腔和35%的頸部鱗狀細胞癌案例均被發現伴有人乳頭狀瘤病毒。 他說,以經過莫氏手術或手術中搭配冷凍切片治療的病人來說,雖然治癒率可高達99%,但仍有基底細胞癌病人5年內在別的地方長出新病灶,且發生率高達36-50%;因此除了平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曬工作外,也建議固定回門診追蹤並且做全身皮膚的檢查。 由於基底細胞癌腫瘤和痣在外型上有點相似,很容易會把兩者混淆。 莫氏手術(英語:Mohs surgery)也常被採用於治療中,特別是對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一些醫生也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胃部鱗狀細胞癌和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採取[24]。 顔面基底細胞癌 病理學家也可使用一類同等效果的、稱之為CCPDMA(英語:CCPDMA)標準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