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糞便擦傷腸黏膜或肛門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帶有少量血或黏液。 另外,如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 有的患兒生後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 8.當病患服用的藥物,有抑制腸蠕動,如止痛藥、抗憂鬱藥等,應盡量維持每天排便。 排便前,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鐘作腹部按摩10~15分鐘,以增加腸蠕動,順利解便。 便秘是一種症狀,當身體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容量及重量減少,排便時須要很用力,或是解便後有未排空的感覺,必須藉由灌腸或瀉藥來幫忙排便等。
- 《Hello醫師》將詳細介紹腸絞痛(Colic)症狀,說明新生兒的啼哭期(The peroid of PURPLE crying),讓你更了解寶寶不受控的哭泣行為,掌握腸絞痛的應對方法。
- 小號1.33g適用於嬰幼兒,大號2.67g適用於兒童,塞入肛門,為輕刺激性導瀉藥,用藥後數分鐘即可排便。
- 迴腸-迴腸型腸套疊其臨床症狀比較不典型,多以小腸阻塞之臨床症狀為主。
- 因為母乳好吸收、易消化的特性,寶寶一天大便次數可多達10次以上,而最初形狀為稀水且顏色呈金黃色,約3週至近滿月大之後,大便形狀才會開始成形,最特別的是,此階段可能出現10至14天才排便的情形。
(4)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腸,但入肛管要深,約15-20cm ,溶液流速宜慢,壓力要低(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cm),以便於藥液保留。 (3)常用溶液 ①「1、2、3」溶液即50%硫酸鎂30ml、甘油60ml、溫開水90ml,溫度為38℃。 ②油劑,即甘油50ml加等量溫開水,多用於老年、體弱、小兒和孕婦。 (4)液量及溫度 成人每次用量為500-1000ml , 老年人用量為500-800ml,小兒用量為200-500ml.液體溫度39-41℃,降溫用溫度28-32℃,中暑病人可用4℃等滲冰鹽水。 一旦發生,應立即在劍突與臍連線中點處插入一粗針頭,減張排氣,並行急診手術。 小兒灌腸2025 較之鋇劑灌腸,空氣灌腸具有快速安全、操作更簡單、併發症更少、射線照射時間更短等優點。
小兒灌腸: 健康 熱門新聞
腸套疊的後期還會有血便的症狀(糞便送檢也會驗出潛血的反應;如果是吃到天然色素所造成的紅色糞便,不會驗出潛血反應)。 手術切除缺乏神經節的結腸,並將有神經節的部份重新縫合在肛門,的確是重大手術,可能會有出血、傷口感染等機會,但是經由有經驗小兒外科醫師施行手術通常都能順利康復。 手術後,父母要面對長期的後遺症,雖然寶寶能享受正常的人生,但是大多數的病例手術後會有長期滲便現象,而失去儲存大便的功能。 其原因必須先瞭解大腸的功能,大腸的功能包括吸收水份、分泌黏液、協助糞便的蠕動排出以及暫時儲存在直腸,等待一天之中解便的時刻,再一次排出。 大腸之中只有直腸具此儲存而不蠕動的特性,其他大腸卻都保持陣發性蠕動,並缺乏儲存大量糞便的功能,由於巨結腸症絕大多數都必須切除直腸。 所以術後兒童最初三個月每日解便次數多達十餘次,以後逐漸減少次數,但即使上小學的年齡,仍可能不時會漏便在內褲上。
有時候在麻醉後,手術時找不到腸套疊,這是因為小朋友經全身麻醉後,腸壁肌肉會放鬆而自動解套,這時醫師應檢查腸子有無任何構造異常。 圖片說明兒童各年齡層正常排便頻率(平均值),寶寶出生後頭一星期,每天平均有 4 次大便,之後隨年齡增加頻率漸漸下降,到兩歲時降到每天平均 小兒灌腸 1.7 次,到四歲時更降到每天平均 1.2 次。 一些喝母奶的寶寶很多天才大一次便,有時甚至超過一星期,但只要糞便是軟的,寶寶食慾、活力正常,沒有無法安撫的哭鬧,不算延遲排便。
小兒灌腸: 小兒便秘
腸套疊復發率為2%~20%,其中約1/3發生於首次發病當天,大多數則在6個月內復發。 復發者往往沒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復發多次。 與首次發病者比較,無手術治療史的復發腸套疊,灌腸復位成功率幾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 復發病人通常就診較早,症狀較輕,僅表現為不適和煩躁。 需要注意的是,復發腸套疊應考慮存在腸道病變可能。
- 神經性腸梗阻也稱痙攣性腸梗阻,功能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謝爾舍米斯基病,本徵由蘇聯醫師Chercherski首先描述故又稱Chercnerski病。
- 症狀包括排便疼痛、滲便、腹痛腹脹或食欲不振,門診中大部分的兒科病人為功能性便秘,只有不到10%的排便障礙肇因於腸道神經與蠕動功能異常。
- 目前國內已普遍採用空氣灌腸復位法,復位成功率為75%~94%。
- 至於舒緩腸絞痛的方法,許多人口耳相傳聽沉穩的白噪音,例如:吹風機等,不一定每個寶寶都有用,但試試看也無妨。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網站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雖然便秘不會威脅生命,但便秘肚痛或排便會痛,往往讓焦急的父母不知所措,大大影響兒童和家庭的生活品質。 腹膜炎、腸穿孔、敗血症、可疑腸壞死等均是灌腸禁忌證。
小兒灌腸: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新生兒大便次數過多?了解嬰兒拉肚子原因與就醫時機
因此,建議爸媽們可以選購含BL益菌的配方奶,改變寶寶消化道菌叢生態,讓寶寶排便順暢不便祕。 有些媽咪擔心寶寶營養不夠,而多加半匙奶粉,又或者怕寶寶喝不飽而多加水,如此一來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奶水的濃度,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奶泡太稀,當滲透壓濃度不足容易造成便祕;相反地,泡太濃則容易出現腹瀉問題。 2018年3月1日 — 說起彩虹醫院的小兒外科護士長劉亞娣,與她共事的醫護人員都這樣評價。 從上面村醫/診所醫生的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在教科書中,只能用於治療腸道感染、鎮靜催眠的保留灌腸法,早已被髮揚、推廣,甚至把灌腸液中任意摻入各種中西 … 請病患張口哈氣,如果是甘油球的導入端較尖及硬,容易造成疼痛及肛門破皮,需小心使用,使用時需持續拇指持續擠壓至溶液流盡後拔出。
小兒灌腸: 手術解決滲便及便秘效果佳
一旦小朋友已經出現休克、腹膜炎及腸子穿孔等症狀或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失敗,就必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 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寶寶因排便時的疼痛,進一步造成不敢大便的習慣,或是硬梆梆的大便,致使肛門受傷造成肛裂等惡性循環時,應配合醫囑使用口服藥物等其他治療。 小兒灌腸 排除病理性所引起的便祕問題,便祕多與飲食相關,所以要改善便祕問題,需從飲食調整做起,除此之外,若寶寶受便祕所苦,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部按摩及肛門口刺激,幫助寶寶排便順暢。 陳慧文醫師指出,寶寶便祕問題有90%以上為「功能性」便祕,功能性便祕是指,非疾病所引起的便祕,主要是腸蠕動功能異常或對飲食不適應所引起。
小兒灌腸: 小孩ㄣㄣ出不來?小兒科醫師告訴你:害孩子便秘的6大原因
超音波下會看到:1.腹部發現一段像靶子狀(target-like)的圖形2.腸尾端發現一個圓圈圈狀(doughnut-like)的圖形3.靶狀圖形的外環厚度大於0.6公分;4.上述圖形為持續性,意即沒有腸蠕動發生。 一般3個月以上嬰兒可開始訓練,乳兒在清晨餵奶後由成人兩手把便,或坐盆或坐排便小椅,連續按時執行0.5~1個月即可養成習慣。 應用體表皮膚電極探測,全部正常小兒排便時肛外括約肌張力下降,而便秘患兒僅42%有恥骨直腸肌或肛外括約肌出現肌電活動下降。 由於便秘,糞便的滯留和刺激,結腸黏膜特別是直腸黏膜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改變,表現為充血、水腫、血管走向模糊不清。 此外,在痙攣性便秘可見到腸管的攣縮性收縮,腸腔變窄。 可根據鋇劑在胃腸道內運行的情況,了解結腸的運動功能狀態,區分張力減退性便秘和痙攣性便秘,並可及時發現器質性病變,如先天性巨結腸、腫瘤、結核等。
小兒灌腸: 嬰兒灌腸的好處和壞處
排除新生兒階段的排便特性,若寶寶超過3天仍然無排便,可以使用圓頭的肛溫計,或是買戴乾淨的手套(建議使用醫療手套),沾凡士林潤滑,在肛門皺摺處上、下、左、右刺激排便感,注意施力,以不弄痛寶寶為主,執行次數一天可做2至3次。 一般添加副食品的時機,約寶寶4至6個月大時,最先嘗試多為米精、麥精,陳慧文醫師表示,米麥精質地相對較奶水濃稠,因此,寶寶容易出現腸胃不適應問題,進而產生便祕。 但當開始吃了米麥精造成便祕並不代表未來都不能吃,只要腸胃逐漸適應,自然就不會有便祕問題了。 因為母乳好吸收、易消化的特性,寶寶一天大便次數可多達10次以上,而最初形狀為稀水且顏色呈金黃色,約3週至近滿月大之後,大便形狀才會開始成形,最特別的是,此階段可能出現10至14天才排便的情形。
小兒灌腸: 兒童便秘要就醫 別只依賴灌腸藥
在父母細心觀察及照顧下,嬰兒的食慾及發育與正常嬰兒是一樣的。 醫師如果懷疑巨結腸症的可能性就會開始進行檢查。 通常是利用鋇劑灌腸的大腸X光檢查,以確定牽涉的大腸範圍有多長。
小兒灌腸: 兒科灌腸
搞懂寶寶不同階段,正常排便應有的狀態並注重日常生活照護,讓寶寶遠離便祕之苦,臨床上,因為先天構造異常所造成的不適,通常在新生兒階段會有明顯的表現,所以,後天環境影響是寶寶便祕時更應重視的問題。 小兒灌腸 小兒灌腸 ~4個月的寶寶腸胃道尚未發展成熟,只喝母乳或配方奶;4~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 李敏醫師指出,胃酸的功能為消化食物,不過胃酸直到滿月時才有足夠的量;至於胰臟酵素的功用則為分解蛋白質,4~6個月時,胰臟酵素才會發展得比較成熟,有助於分解蛋白質。 當胃酸、胰臟酵素、腸胃道皆比較成熟以後,才適合給寶寶吃副食品,所以醫師會建議4~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 那麼究竟是4個月或6個月,何時開始吃副食品比較好?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的寶寶,可考慮6個月再吃副食品;喝配方奶的寶寶,4個月即可開始吃副食品。
小兒灌腸: 常見問題
④觀察內液面下情況,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移動肛管,必要時檢查有無糞塊阻塞。 若病人有便意,應將灌腸筒適當放低,減慢流速,並囑病人深呼吸,減輕腹壓。 小兒灌腸 ⑤待溶液將流盡時,夾住橡膠管,用衛生紙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彎盤內,擦淨肛門。 囑病人平臥儘可能保留5-10分鐘後排便,以利糞便軟化。
小兒灌腸: 造成便秘和滲便的原因
臨床醫學上觀查到, 清潔灌腸實際操作所造成的病發癥從寬到重各自有:肛門周圍皮膚損害, 腸胃黏膜損害, 大便失禁、腸胃感染、流血、乃至腸穿孔、裂開、水低鈣血癥、體力透支等。 當孩子排便時感到不舒服,很容易產生一連串惡性循環。 因為便秘並不是只有「上不出來」的問題,所以即使糞便很粗,也可能代表糞便在腸道中存放太久,也是便秘的一種展現。 許瑋芸說,如果一直不排便,腸道持續吸收大量的水分,糞便更難排出,而且因為一直有很多糞便而阻塞直腸,導致直腸被撐大、敏感度降低,更難排便,形成惡性循環。 神經科檢查經常因為嬰幼兒的不能配合而無法進行,為. 了完成徹底的檢查,會從肛門灌入鎮靜劑, …
也可借輸入的藥物, 達到確定診斷和進行治療的目的。 灌腸回復術治療成功後, 復發率約為10%,而手術做徒手復位的復發率約為2-5%,若手術時有切除腸子者則很少復發。 因為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必須對家長加強衛教,病童出院後若再出現間歇性哭鬧,務必趕快回醫院檢查。 馬龍氏手術的好處是能進行順行性灌腸,適用於兒童先天性無肛症、巨結腸症等等肛門(直腸)先天性異常者,脊柱裂造、脊椎損傷造成大便失禁的患者,經藥物、飲食控制效果差,健保有給付。
③灌腸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脈速、心慌氣急、應立即停止灌腸,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④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腸,以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 ⑤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各種嚴重疾病晚期病人。
這些梗阻都是臨床及內鏡檢查難以發現的,實際上不屬於習慣性便秘的範疇。 小兒灌腸 應詳細詢問病史及排便規律,有否胃腸道伴發症状,如腹疼、腹脹、嘔吐、生長障礙、服用藥物史等,體檢時應注意檢查會陰部,肛門周圍,進行肛門指檢、注意有否肛門裂、皮膚感染、尿布疹等。 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乾燥、飲食不足時間較久引起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循環,加重便秘。
小兒灌腸: 小孩灌腸後五天大便出現奶瓣
第二步:維持軟便:清空滯塞的乾硬宿便後,治療目標為維持軟便,避免大而乾硬的糞便造成肛門黏膜受傷及排便時出血、疼痛,重新建立幼童「排便時不會痛」的信心。 長期計畫:建立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每日應攝取足夠的纖維質、水分及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建立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此外,上廁所時不要同時進行其他會分心的活動,如:玩玩具、看手機、平板電腦、看書等等。 第二:相對於灌腸來說,口服不需要額外的費用,而且通常口服吸收的速度和程度都要高於直腸給藥。 注射給藥更快捷,而且藥物不會被胃腸道所消化破壞,用藥量可以很精準,但主要使用於急重症病人或一些不能替代的情況。 由於注射點滴會影響產婦自由行動,但陳春木醫師認為,由於產婦從待產到生產的時間,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可以藉由點滴管立即給藥,點滴有預防性的存在必要。
(1)目的①徹底清除滯留在結腸內的糞便,為直腸、結腸檢查和術前做準備。 年長兒回結型腸套疊時,由於結腸腸壁相對較厚和腸腔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暢,更無血液循環障礙,水腫充血程度較輕,除因腸痙攣而發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腸梗阻的表現,患兒常常仍可進食,臨床上稱為慢性腸套疊。 嬰兒期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系膜相對較長,嬰兒90%迴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厘米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小兒灌腸 水解蛋白或是低乳糖奶粉哺餵,不過因為乳糖仍是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不應長期使用,因此建議更換為低乳糖或甚至無乳糖奶粉前,應先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