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作、教授學生、籌劃展覽、組織及參予畫會活動,也是「報恩」的展現,其畫中充溢着一份對香港深摯的感情。 沈平醉心於寫實風格,他無論是油畫、水彩、寫生、素描,均灌注了藝術家對人和事、情和夢的感懷。 沈平畫家 作為一位移民香港的畫家,沈平感恩此地,藉著繪畫,以藝術家的才情,訴說對「香港地」的心中情懷。
《香港地》中有不少根據舊照片創作的展品,如建於一九一一年本可成為香港歷史地標的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郵政總局、舊皇后碼頭、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等。 沈平畫家2025 沈平從舊照片中發掘題材,對他而言,圖片不是已逝的事物,而是有生命,可以在畫家筆下重現再生,他藉着畫筆和想像將其活化紙上。 他從歷史圖片取景,以攝影角度重現華洋店鋪林立、人力車、汽車、挑擔販子、清潔工作穿梭活動其間,將過往市中心熙來攘往塲景活現畫中,令觀者再睹往昔城市風貌。 黑與白、色與彩的水墨、鋼筆畫、速寫素描的懷舊色調,形成現實與夢境交融的情感緬懷。 年近歲晚,冬至、聖誕、新年所洋溢的歡樂、溫暖、窩心氣氛愈漲愈高,如果到一新美術館觀賞香港著名畫家沈平共七個主題、感情色彩強烈的水彩作品,更別有一番意趣盎然。
沈平畫家: Art & Living>建築.藝術.遠方.趙健明 Janice Chiu《線條下的香港》:畫家沈平筆下那悠悠日常,宛如一扇歲月之窗,讓你重訪香港舊日時光
「水彩畫色彩鮮豔明快,具向上入世精神。這和我的藝術風格很吻合。我不喜歡畫太滄桑的題材,我希望看到我的畫的普羅大眾會感到很歡愉,不會有曲高和寡之感。」沈平解釋。 七十是隨心所欲之年,而活了差不多四分三世紀的沈平,對人生還覺得有甚麼遺漏? 「坦白說,我的餘生不會太多,因生命有限。自覺好幸運,生活費夠用,已好滿足。我沒遺憾,現在的我最想去上海探望母親,但礙於疫情未能成行。」只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就好了。 移民好,留低也好,這幾年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情緒和願望,是更熱愛香港。
好像面對不同背景與程度的學生,雖然上課模式相近,但內容就要調整,安排深淺不同的示範與研習,盡可能滿足不同的學生,加上錄影可以隨時暫停,不怕跟不上。 而且因為不受上課時間所限,內容可以無限豐富,沈平的學生都形容老師毫不吝嗇、傾囊相授,不怕你學不會,只怕你不學。 老師笑說有不少學生都有正職工作,生活非常忙碌,但仍願意在百忙中抽時間學習,實是難得;特別是疫情下,有這麼多學生支持,他感到既欣慰又感恩。 在香港創作的自由度十分大,但政府對畫家的幫助卻不多,租金、展覽場地、推廣都是藝術家需要解決的問題。 沈平畫家 「香港不少畫家都難以單靠賣畫為生,大部分都以教書為生;但勝在香港人對文化有一定的推崇和認可,所以也養活了一群老師。」沈平老師教畫多年,早已有一群愛戴並追隨他的學生;但疫情的到來,卻打破了慣常。
沈平畫家: 生活事
如筆墨畫,重於有無起止之迹,如中國畫線條的根本,是講求平、圓、留、重。 如筆墨畫,重於有無起止之迹;如中國畫綫條的根本,是講求平、圓、留、重。 沈平畫家2025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眾人居家避疫,白衣天使無畏無懼、守護生命的畫面,催人淚下,亦成為香港一眾畫家的創作素材。 「農曆年前後,新冠肺炎疫情威脅着千家萬戶,但前線醫護人員不懼生死之心,又為所有人送上了定心丸,此情此景,身為香港畫家總覺得要畫點什麼,為全民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告訴大公報記者。 故而,他以書法作品《齊心協力,共抗時疫》號召多位畫家執起手中畫筆,以美術作品傳遞戰疫力量。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威脅着億萬人的生命健康,香港自然不例外。
- 黑與白、色與彩的水墨、鋼筆畫、速寫素描的懷舊色調,形成現實與夢境交融的情感緬懷。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眾人居家避疫,白衣天使無畏無懼、守護生命的畫面,催人淚下,亦成為香港一眾畫家的創作素材。
- 現在,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你又可否想像到60、70年代時,人力車與小販於街角的身影?
- 沈平不拘於媒介,繪下香港的舊建築、街景、果欄、大牌檔,亦不乏描繪居民生息活動的場景,勾勒出他眼中生動可愛的家園。
對於喜愛沈平水彩作品的觀者來說,他的鋼筆畫作更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這是一個獨特的圖像系列,沈平透過獨特的視角與構圖,匠心獨運,剛柔並濟的細膩筆觸所營造的畫面和意境,代表了畫家創作生涯中,對於寫生素描的風格與美學的探索與追求。 而黑白卻賦予了作品一種與現實人生的距離美感,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已超然於濃墨重彩之上。 沈平畫家2025 沈平畫家 畫家對鋼筆素描的執著,觀者對線條表現力的痴迷,都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找到寄託。 「作為畫家,有種責任,就算展覽取消,但亦不停創作與教學。」由面授到網上教學,可以想像當中有很多地方需要適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解決。
沈平畫家: 經濟不停學
2014年和2015年,沈南鵬連續出席了第一屆、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並擔任嘉賓。 沈平畫家2025 對華三川作品特別着迷,不像現在可在網上找資料,得靠自己摸索,課餘時常臨摹他作品,就這樣為鋼筆畫打下基礎。
初到香港,他習慣每天買拍拖報(其時報販以較便宜價錢把兩份不同報紙綑綁銷售),可找題材也可知道甚麼事物正流行。 是以,無論年畫、宣傳畫、版畫、水墨畫和素描等,毋須神來之筆也能手到拿來,也因俱樂部工作量繁多,他甚少作勞動的機會,但在大時代下,得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替東北珍寶島戰役畫宣傳畫。 此刻一頁頁翻閱畫冊,每一張作品都仿似為讀者開啟了一扇歲月之窗,透過畫家眼中所見的香港景緻,一筆一劃地傳遞給觀者種種意趣,選定最能打動人心的種種場景,無論是隱藏於鬧市一隅的髮廊,線條齊整、古意盎然的石板街……,總有某種感動能觸碰到觀者心靈最柔軟之處。 沈平畫家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從邊塞風景到摩天大廈,景色雖然大不同,但不管是何處風光,不論是大街小巷,街坊倫理,人文風情,還是璀璨夜景,在沈平老師的畫筆下,景色都添上了暖意與溫度,樸實、細膩的手法帶出真善美,讓人真切感受到他對這個地方的感情。
沈平畫家: 香港電台
然而,能藉着作品帶觀眾遍歷中國西北的荒漠到東南的海港、從昔日絲綢之路的西域風土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金融中心這種種風貌和特色皆能巧妙表現於畫作中的,卻是鳳毛麟角,香港著名畫家沈平便是其中一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家改革開放,沈平是當年第一批來港發展的畫家。 他也一度為了生計而當上旅行社編輯、廣告公司經理,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幾乎沒有時間靜心作畫,但那顆當畫家的心、從啟蒙老師身上繼承的藝術熱情始終在他胸中不斷作竄動,始終期待着成為全職畫家的一天。 對於沈老師,他的藝術生命首個黃金時期,由人生的第二次移居——到新疆住了17年說起,他加入兵團成為 10萬「支邊青年」之一。
沈平畫家: 展覽|香港畫家沈平作品展《香港地》 全方位呈現本地獨特情感
是次展覽可說是沈平最完整的一次藝術生涯回顧展,也是非牟利的一新美術館少有以個人藝術家為焦點的展覽。 這次展覽共策展成7個主題:人、畜、山、林、水、屋、街,呈現了沈平的112幅作品,當中大部分是水彩畫,亦有沈平近年新嘗試的人體畫。 沈平1980年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開展了新的藝術道路,他醉心於以寫實風格畫出香港,因此參觀者第一眼望到畫作便會知道所畫的地點。 他亦從舊照片中發掘題材,畫出舊郵政總局大樓、舊皇后碼頭,用畫筆展現往昔城市風貌,記錄急促變遷,參觀者可感受到他對於此地的情懷。 在新疆烏魯木齊居住了十多年,少不免經歷讓人難以忘懷的文化大革命,後來他去到浙江美術學院繼續修讀美術。
沈平畫家: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細味香港收藏家數百年文物集古選粹
畫作中的華洋店舖、人力車、汽車、挑擔販子等等組成了熙來攘往的城市景象,讓觀賞者沉醉於現實與夢境的情懷之中。 有時回顧自己,我的畫種屬於多元,我畫國畫、水墨畫、水彩畫、油畫,很多不同門類,而鋼筆畫是我較另類的風格,其實剛好對應着香港這個多元城市, 新大廈與古老建築都可以一樣共融。 然而,未見盡頭的限聚令與社交距離措施,讓許多藝術課程都面臨取消,感到無奈之餘,幸好沒有影響一眾藝術愛好者的熱情。 究竟大家在疫下怎樣打破時間、空間或種種限制,繼續傳授、追尋藝術? 沈平畫家2025 今次請來本土藝術家兼水彩畫家沈平老師和三位藝術愛好者分享箇中點滴:有人認為疫情下的藝術生活更忙碌;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整理一下藝術的心路歷程;也有人認為,疫情限制了出行,卻限制不了創作的空間。
沈平畫家: 香港畫家為愛聚力
工蟲冊頁 齊白石這套作於1924年的工蟲冊頁,是全面展現齊白石尋求變法突破時期的作品。 畫家以深厚的筆墨功力,捕捉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舉一動,將寫意的植物花卉和精工細畫的昆蟲搭配。 一方面,蚱蜢腿上的刺毛根根畢現,蟈蟈肚子的柔軟質感、黃蛾雙翼分佈的筋脈都刻畫得非常細膩。 另一方面,枝幹簡括勾寫,花葉大筆渲染,整本冊頁動靜結合、疏密搭配,強烈的視覺反差同時又具有統一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