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 檢查之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
-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 除了飲食限制,這個測試須收集3個大便樣本作檢測。
而且,政府表示約有2,400宗經篩查計劃而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並初步分析了1,700宗個案,結果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而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400宗個案當中,1,700宗已進行的初步分析結果亦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根據衞生署網頁數據,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 根據賜愛肝腸胃專科及內視鏡中心,為了令大腸鏡檢查順利進行,在檢查前你應將所有病歷及健康狀況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如果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有長期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鐵丸、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亦應通知專科醫生。 一般來說,從大腸瘜肉轉變為大腸直腸癌的時間較長,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約需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有甚麼徵狀?
自大腸癌篩查計劃於2016年推出後,由2018年起錄得的大腸癌新症數目和年齡標準化大腸癌發病率有輕微下降。 而事實上,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及早接受治療,提高治癒率,而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切除大腸腺瘤,可避免演變成癌症。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你可能需支付不多於$1,000之額外費用,視乎你所選擇的大腸鏡醫生而定。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大腸瘜肉主要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或發炎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較容易轉變為腺癌;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的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且大多是良性、癌變的可能性較低。 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凸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 有少數瘜肉長在大腸中的直腸段,就稱為直腸瘜肉。 如果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3。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篩查
大腸癌在香港的新症數字每年遞增,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 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在2021年,因大腸癌而死亡的人數為2,298,佔所有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為15.2%1、2。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事實上,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療和康復的效果就愈高。
醫生會把一條附有攝錄鏡頭、長約60厘米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內,檢查大腸壁。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檢查程序跟大腸鏡檢查大致相同,檢查之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 醫生或會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不適。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
在2020年,大腸癌導致2 28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4%。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篩查流程4
如果你想早點進行檢查亦可找私家醫院或私營機構,但就需要自費接受檢查。 自願醫保保障這項手術,而結腸鏡檢查連瘜肉切除術屬於小型手術,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外科醫生最高賠償限額為$5,000。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這個測試之目的是找出大便出現血液的人士,再安排你們進行大腸鏡檢查,更準確地診斷有關人士是否患上大腸癌。 ╴愈創木脂測試(Guaiac-based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 gFOBT) 這項測試是使用化學試劑來檢測大便隱血。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計劃的 3 大部份(按先後次序)
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卻可能無法檢測到沒有出血的腫瘤。 所以,我們需要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測大腸癌。 而大腸鏡能檢查整條大腸,最為清楚,發現瘜肉時更可即時切除,但可能會有出血和穿腸風險。 故檢查前可與醫生商討,以作最合適的方案選擇。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 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形成大腸瘜肉。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在2020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087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4.9%。 當中,男性有2 905宗,而女性則有2 182宗。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目前,超過1,03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80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迄至最新修訂日期2022年12月30日,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有3種:「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乙狀結腸鏡檢查」。 根據政府引述資料表示,就目前研究來說,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查方法較為優勝。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詳情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更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大時大節,常見的討論話題大多數是吃豐富大餐。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篩查計劃最新數字
一般而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輪候時間通常不多於8個星期。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如果參加者的大便樣本中驗出隱血,可因其他病況引致,並不一定表示已患上大腸癌。 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症,說明化驗結果的含意,並轉介你至適當專科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政府會資助 HK$280 診症費用。 基層醫療醫生需要為參加者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加計劃、提供有關大腸癌篩查的資料、派發參加者資料包,當中包括 2 支採便管及相關資料。 在此階段,政府會承擔化驗費用,另會提供每次HK$280診症資助。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便隱血測試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在2020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68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0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3比1。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如果在完成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瘜肉,「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會資助切除瘜肉手術、病理組織檢驗及報告。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 亦即是稱,由今年(2023年)1月1日起,1947至1973年出生的香港居民,可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而在3種方法之中,「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只需在家中按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作化驗。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不過,這方法卻可能無法檢測到沒有出血的腫瘤。
由於部份食物或藥物可影響測試結果,所以會建議事前避免進食某些食品(例如:豬紅、紅肉、西蘭花和南瓜等)和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以提高準確度。 除了飲食限制,這個測試須收集3個大便樣本作檢測。 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乙狀結腸鏡檢查,根據現有的研究,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查方法較為優勝。 於2020年,共錄得5,087宗新登記個案,當中超過九成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 2020年的數據顯示,男性大腸癌個案有2,905宗,女性則有2,182宗,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3比1。
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26,800人(61%)確診大腸腺瘤,而約2,400人(5.5%)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大腸癌新症有5,087宗。 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2021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298宗。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隱血測試之一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參加者每次診症可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不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而大腸鏡能檢查整條大腸,檢測最為清楚,發現瘜肉時更可即時切除,但可能會有出血和穿腸風險。 故檢查前,宜跟醫生商討諮詢,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案3。 政府於「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資格更新」的新聞公報中表示計劃自2016年推行至今,有超過348,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並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全長1.6米的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過程需時15分鐘至1小時。 檢查之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 醫生會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不適。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目錄+快速連結
相對愈創木脂測試,免疫化學測試所需要的大便樣本較少,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亦没有任何飲食限制,而每次只需收集1至2個大便樣本。 即使樣本只隱藏微量的血,隱血測試也可檢測出來,樣本有隱血即表示腸道有出血現象。 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表示大便中帶隱血,而這情況也可因大腸癌以外的其他情況引致。 你應與醫生商量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出血原因。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第九十二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基本檢查服務時,可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2025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參加計劃人士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篩查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其中接受大腸癌篩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政府於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到底適合哪類人士參加?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而「大腸癌篩查計劃」目的就是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大腸癌篩查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3。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新界 至今有超過209,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截至9月27日,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5,200人,即64.4%確診大腸腺瘤,約1,480人,即6.3%確診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