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利園亦於 1931 年結業,即是禁止娼妓活動之前夕,利園山於戰後發展成為住宅及酒店區。 石塘嘴原本是花崗岩石礦場,由於1904年間上環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香港港督彌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遷至石塘咀,成為盛極一時之黃賭毒紅燈區,1920年代初石塘咀的風月場所十分繁榮,妓院酒樓眾多。 太白樓不少顧客便是來自石塘嘴,尋春的富豪帶同女伴遊車河到太白樓,正好太白樓位置偏僻,是一個郊遊熱點,亦可以一邊飲茶一邊享受風景。 由李寶龍開發的太白臺原址,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太白樓」主題公園,太白樓位於西環小山丘,登樓時石級頗多,遊客亦甘之如飴。 現時 8 太白臺2025 號與 9 號兩幢建築物已被空置,室內的潢裝已經全數拆卸,露台騎樓的欄桿已被拆去,建築物被封上圍板,門外貼有香港道德會有關靈牌位事宜的通告。 而本福慶堂於 1962 年更獲香港政府頒令,豁免「有限公司」之稱號。
- 港島北岸最西端的堅尼地城,早年吸納了許多厭惡性設施、工廠和批發市場,包括義山、義莊、疫症墳場、殮房、屠房、傳染病醫院、痘局、煤氣鼓、垃圾焚化爐、水泥廠、雞鴨欄、魚市 場和蔬菜市場、廢物轉運站等,沒有太多人願意入住此區。
- 卑路乍炮台(英語:Belcher’s Battery)建於1886年,位於現西環寶翠園內,炮台分為上卑路乍炮台(Upper Belcher’s Battery)及下卑路乍炮台(Lower Belcher’s Battery)。
- 主要街道包括堅彌地城新海旁、堅彌地城海旁、域多利道(堅尼地城段)。
- 直至1927年何東在山頂道興建大宅,才打破有關規定。
它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北接堅彌地城新海旁及城西道,途經堅彌地城海旁、吉席街及卑路乍街。 在街道的南面,東面的行人路繼續向東南伸延,為一上坡的行人街道、掘頭路,有一道寬闊而陡斜的樓梯供人拾級而上,連接著太白臺、青蓮臺、桃李臺和一通往李寶龍路的巷子;而在斜坡下的行車路和行人路,則跟石山街之轉彎的形式直接連接,為一條單程的行車街道。 1867年,山市上校於此開設了一所造船廠,街道因此得名。.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 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 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太白臺: 地主破產 魯班廟險被拆
當年港府實施華洋分隔,中環是洋人天下,上環是華人聚居地。 又在區內興建文武廟(1847年)、廣福義祠(1851年)、南北行公所(1868年)和東華醫院(1870年),做生意之餘不忘行善,造福社群。 李白醉酒是香港古建築常見的題材,民間除了欣賞李白的才華外,也愛他浪漫不羈的豪邁性格,或平民百姓終有出頭天的盼望,民間建築在嚴肅的吉祥盼望之餘,也有輕鬆的一面。 撰寫這篇文章時,還以為 1935年6月30日香港政府正式禁止娼妓活動,石塘嘴及九龍油麻地的廟街之所有妓院都要關閉,令太白樓的生意活動大受影響。 太白樓除作為遊樂場外,亦設有飲宴場所,供應婚宴及壽宴以至社團茶會的場地,也有民初的詩社相約往太白樓、陶園等園囿酒家雅集。 由於它的位置偏僻,樓主每逢節慶燃放煙花,亦有舉辦歌唱比賽等吸引客人。
- 它最初在歌賦街,1889年遷至荷李活道,俗稱「大書館」。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於下月9日舉辦「西區文化歷史導賞團」,帶領公眾認識西環歷史。
- 妓院又稱妓寨、娼館、瓦子、窯子,是指娼妓提供性交易服務的场所。
- 太白樓開業後,愉園的遊客人數大減,為了抗衡,在場內增設射擊場及猜謎等有獎遊戲,又在報章刊登廣告招徠。
- 廣悅堂是魯班廟旁的一間公所,建於 1949 年,後來廣悅堂搬到灣仔區,而幢建築物自 1996 年一直租予漢華中學小學部。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 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 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
太白臺: 太白樓 (香港)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二個級別。 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 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329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另有20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348幢。. 學士臺(通學士台,Academic Terrace,原稱Hok Sz Terrace)位於香港堅尼地城,是西環七臺之一,原是一群古舊的唐樓,該處的唐樓已拆卸。 現已重建成一個同名的高密度私人屋苑,北為桃李臺。.
現今街道裡的許多住宅已經改建,部分唐樓依然保留古風,是電影和電視劇集的取景地點。 羲皇臺(通羲皇台,Hee Wong Terrace),位於香港堅尼地城,是西環七臺之一,原是一群古舊的唐樓,當局在1981年以舊樓群列為危樓為由,被香港房屋協會收回發展,並由市區改善計劃重建成同名物業。 兩旁分邊連接山市街和李寶龍路,附近有桃李臺和青蓮臺。. 卑路乍炮台(英語:Belcher’s Battery)建於1886年,位於現西環寶翠園內,炮台分為上卑路乍炮台(Upper Belcher’s Battery)及下卑路乍炮台(Lower Belcher’s 太白臺2025 Battery)。 東面為鯉魚門炮台;西面為西環山上的炮台,由於它是最先建成,故稱為卑路乍炮台,而建於炮台下的街道,則稱為卑路乍街,其面對的海灣就稱為卑路乍灣。 之後卑路乍炮台拆卸,改建成住宅寶翠園,而寶翠園內保留了原本屬於卑路乍炮台的一座英式遠程大炮,留為紀念。
太白臺: 太白樓 Tai Pak Mansion
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 太白臺 太白臺2025 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 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 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山市街(英語:Sands Street)是一條香港的街道。
太白臺: 九龍
大約於1915至1935年期間,李寶龍在山坡上建造了一座遊樂場——太白樓,裡面有旋轉木馬、人工湖、射擊場等遊樂設施。 試想,這棟唐樓跟當年太白樓一模一樣(或差不多),再對比一些石塘咀老照片,就比較出香港道德會改建了騎樓。 現時唐樓仍在重修中,第五幅照片係要舉高手,從地下的圍板上偷拍。 太白臺2025 在太白臺8–9號的褔慶堂,是三級歷史建築,當年的宗教組織道德會會址,後來因樓宇結構問題搬址,現已空置並圍上棚架。 太白臺12-15號位於堅尼地城太白臺12-15號(中原樓市片區:堅尼地城)。
太白臺: 特色單位, 地下連花園, 兩房間格, 環境清靜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太白臺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太白臺: 成交紀錄
而太白臺被拆卸改建之前是妓女們的集中地,一般人很少踏足此地。 昔日這七臺各自都有組織更練,每戶收取大約三幾元作為保安費和管理費,更練配有木棍和銀雞。 在西環生活的老街坊當然熟悉「西環七臺」,但對於區外居民來說,可能聽都未聽過! 其實「七臺」就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與紫蘭臺。
太白臺: 香港道德會福慶堂
香港道德會於1924年創立,原址為西環太白臺6至7號四樓,取名「褔慶堂」。 該會本着儒釋道三教思想,致力推動有關道德倫理的研習和實踐。 大樓屬典型唐樓設計,樓高五層,每層均有露台,以鐵欄護圍,中央部分向外微彎,地下一層則出租以賺取租金。 「西環七臺」位於半山,已有約70至80年歷史,七臺分別為太白臺、義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及紫蘭臺,名字起得如此有詩意,皆因與唐代詩人李白有關。 這些臺的名字跟中國唐朝詩人李白有關,原因是該住宅區的地產商李寶龍十分鍾愛李白之故。
太白臺: 太白閣附近的大廈
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 魯班廟坐落青蓮臺尾,而臺頭鮮艷醒目的綠瓦黃閘藍欄杆內,則住着年近九旬的何國祥(祥叔)夫婦。 他說魯班誕以往連辦兩日的盛况不再,但何太仍愛年年湊熱鬧:「去拎燒肉,有紳士講吓嘢,有表演、搭棚嗰啲,都幾巴閉,入廟拜吓,都幾開心。」她憶起以前青蓮臺是七臺最為僻靜,「嗰陣呢個臺無人行,靜蠅蠅,我哋都唔敢上嚟呢度,都震震哋」。
太白臺: 太白臺 10 號最近的交易
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 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 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太白臺: 太白臺 10 號
1910年動工興建本部大樓,兩年後開學,為香港教育邁出重要一步。 中環這片新填海地陸續出現矚目的建築物,滙豐銀行總行對開留作廣場,中央豎立維多利亞女皇像,四周建了香港會所(1897年)、皇后行(1899年)、最高法院(1912年)、太子行 (1904年)等多幢大樓,標誌着中環作為遠東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形成。 當年的中環沒有平地,英國人在山坡上建屋,開闢荷李活道和皇后大道,形成維多利亞城。 太白臺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太白臺: 元朗娛苑
除了港島區有壁畫社區,九龍區的太子道西行人隧道(近南角道),牆身也繪有巨型畫作。 以海洋為主題的壁畫中有一條8米長巨型鯨鯊,搭配藍色海水,讓人猶如置身海底世界。 如果細心一點欣賞,會發現鯨鯊被各種海洋生物如小丑魚、珊瑚、海草與水母等包圍。 想到如此夢幻隧道打卡,乘搭港鐵至宋皇臺站出口便可。 重點推介藝里坊的最大壁畫《澆花中的小女孩》,這幅樓高兩層的畫作,上層繪畫了小露台及兩隻小貓咪伏在花槽上休息,而下層則有一個色彩繽紛的花園,旁邊站立了一位正在澆花的小女孩,將公園環境延伸到壁畫中的手法,為空間加添了不少創意。 在《澆花中的小女孩》瘋狂留影後,別錯過旁邊的《彩虹樓梯》,漸變色彩設計,打卡一流!
太白臺: 太白樓附近的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8,190,年齡中位數為 44.5歲。 本書是首部有關香港旅遊文化史的專書,旨在探討自開埠至九七回歸,香港作為旅行目的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與經濟相關的行為。 從殖民地早期至二戰,旅行的各種發展形式如長途、短途、本地遊、僑居和遷移等,加強了西方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社會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