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 房屋署於二○一五年進行的全面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除非進行大規模的結構修葺和鞏固工程,否則該兩座大廈不能持續使用至二○二二年以後,因此在此後繼續保留石籬中轉房屋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 53(4,7,10,13,16樓)815所有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
- 因此,大廈設有於出租公屋極罕見的鑽石型飯廳單位及三睡房連儲物室/衣帽間的大型單位,部份單位的房間甚至採用了私人屋苑的五邊形設計,整體單位設計與同期私人屋苑非常相似。
-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石籬邨10座2025 後來香港政府在該處開山闢地興建徙置區,並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 另一委員的民主黨議員尹兆堅表示,石籬中轉屋重建屬兩難,因花費巨額維修,但只能保留約10年就要清拆,不符合成本效益;認為石籬中轉屋需要清拆,惟需同時考慮以其他市區公屋代替,供有需要市民日後入住。
石籬邨10座: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石籬擴展區的5座(高低座分開計算為7座)樓宇於1985至89年間落成,包括今日的石籬(一)邨石寧樓、石秀樓、石俊樓、石逸樓及石興樓。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當局建議清拆後連同毗鄰的前石籬天主教小學舊址一起發展,料可提供1100個公屋單位。 石籬邨10座2025 若重建計劃獲通過,將即日發信予受影響住戶,政府最遲於2020年開始安排持證人遷出,以給予他們2年清拆通知期。 石籬中轉房屋已于2023年1月16日永久封闭并启动拆卸工程。 石籬邨10座2025 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尾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两年的时间清空中轉屋,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隨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單位增至兩款,第三、四型徙置大廈更已演變出三種戶型,標準單位約有十二平米,大型單位是標準單位的兩倍,小型單位則為標準單位的一半。 戶型增加之餘,每名住客所擁有的居住面積同時增加,每位居於第一型徙置大廈的住客所享有的人均空間為二點二至二點三平方米,第三、四型徙置大廈則增加至二點四到三平方米,可見居住環境慢慢改善。 石籬中轉房屋由第十座及第十一座兩座大廈組成,合共有1,928個單位,於1960年代建成時原為公屋,後來分別於1999年及1997年改建為中轉房屋。
石籬邨10座: 中轉房屋
衞博士估計原因在於香港總督麥理浩在一九七二年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其一目標為不應有任何人冇屋住,不只在新界多建屋,也要upgrade現存的徙置區,要有獨立廚廁。」其設計不斷改良,迎合社會所需。 據房委會公布的遷置安排,如居民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提前最多12個月在清空日期前獲編配公屋。 假如住戶在清拆時未能獲編配公屋,將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所有符合資格的受影響住戶,將能按住戶人數獲發為數10,270元至30,600元不等的「住戶搬遷津貼」;而符合安置資格的一人和二人住戶可選擇領取單身人士津貼/二人家庭津貼,以代替接受公屋或中轉房屋安排,為數分別為79,310元及96,180元。 二期:位於大隴街110號,樓高6層(包括停車場樓層),由中國建築承建,於1997年8月動工,1998年11月落成,1999年竣工,是自主權移交以後,首批以特區政府名義批出的建屋合約之一。
石蔭邨的文康設施較佳,原因是上葵涌地區的主要運動設施就在毗鄰,包括:北葵涌鄧肇堅室內運動場、和宜合道運動場、北葵涌游泳池及和宜合道哥爾夫球訓練場。 而上葵涌區內唯一的公立圖書館──北葵涌公共圖書館,則位於石蔭路的北葵涌市政大樓內。 另外本邨第一期是寧峰苑,重建時已建成4幢康和一型大廈,因為已獲選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二十一期甲的其中一個候選居屋,故此有關座數將在下方列出。 本邨第三期為石蔭梨木道公園,沒有任何大廈,所以不在列表當中。 石籬邨10座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石籬邨10座: 重建
53(4,7,10,13,16樓)815所有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 石籬邨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西面山麓,鄰近金山郊野公園。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石籬邨10座: 樓宇
期間,女事主藉故致電男性朋友求助,男子到達單位,與賊人糾纏期間,賊人用玻璃樽襲擊男子頭部,並奪門逃去,兩名事主及後報警。 根據香港立法會選區,石籬邨屬於新界西選區(LC4)選區範圍之內,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現時石籬邨劃分為三個區議會選區,分別是石籬北、石籬南以及大白田東選區。 石籬北的區議員是民主黨成員林紹輝;大白田東的區議員為林紹輝的妻子、同屬民主黨的劉貴梅;石籬南的區議員亦是同屬民主黨的梁國華。 ,現時議席懸空,前任區議員是民主黨成員賴文輝;至於石圍角選區範圍則包括石圍角邨石翠樓與石菊樓以外的其他6座樓宇,以及城門道近城門水塘一帶的和宜合村,現任區議員是新界社團聯會成員兼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
石籬邨10座: 公共交通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石籬邨10座2025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石籬邨10座: 幼稚園
2022年參與房委會及無綫電視合作拍攝的特備節目《回家》並重遊邨內,拍攝片段於2023月1月13日隨該節目第6集而播出。 今晚(23日)10時許,葵涌石籬(一)邨石俊樓低座發生火警,警方接獲多人報案,到場發現有單位起火並冒出濃煙,消防開一條喉及派出一隊煙帽隊撲救,至晚上約11時將火救熄。 石籬邨10座2025 據讀者提供的相片及影片顯示,涉事單位當時火勢猛烈,一度火光熊熊,火舌更曾波及樓上單位。 目擊事件的讀者指出,當時她走出露台見到單位起火,其夫於是幫忙大叫提醒街坊。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石籬邨10座: 設計不斷改進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着狀態。 地盤位置有多幢建築物,包括職工盟培訓中心石籬校舍、石籬(二)邨的石偉樓及石怡樓、被劃作中轉房屋的第10座及第11座,以及相關公共設施等,地盤面積共2.23萬平方米。 而今次申請將要清拆重建的範圍則是第10座、第11座及校舍部分,提供1,700個公營房屋單位,放寬後相等於額外約6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兩座大樓樓高46及47層,底層部分用作停車場、平台花園、屋邨辦事處、社會福利設施、幼稚園等,預計停車場可提供249個車位。
石籬邨10座: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房委會認為,石籬中轉房屋單位按1960年代的標準興建,與現時標準差別大;如不作大規模鞏固及結構修葺工程,大廈不能保存至2022年後,惟相關工程或涉逾8億元,完工後亦只能保存至2033至2037年,不符合成本效益。 消息指,房委會擬於2022年清拆石籬邨中轉房屋,包括第10座及第11座,涉逾1900個單位,目前統計僅3成單位有人居住,共578個單位。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早召開會議,討論美東邨及白田邨4座公屋重建計劃以及石籬中轉屋路向,消息指當中美東邨和白田邨重建計劃已獲通過。 大多部因為僭建物清拆(早年寮屋除外,另有安置政策針對已登記寮屋戶)、天災等需要臨時安置的人士,都會先安排入住臨時收容中心,以審核是否合乎中轉房屋的資格。
石籬邨10座: 第一型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石籬邨10座: 香港大廈搜尋
禮石樓原為未有發售的居屋,後來因政府停售居屋而成為租住公屋。 因此,大廈設有於出租公屋極罕見的鑽石型飯廳單位及三睡房連儲物室/衣帽間的大型單位,部份單位的房間甚至採用了私人屋苑的五邊形設計,整體單位設計與同期私人屋苑非常相似。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衞博士坦言,第四型徙置大廈的消失是必然,「很遺憾,但一定要被取代。」現在的樓宇可以使用一百年,但一九六○年代的建築技術有限,以五十年為限。
本邨由1994年7月起重建,項目編號為TW19RR,直至2005年重建完成,現時共有四座租住大廈。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房委會向城規會提交規劃申請,擬議將地盤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放寬至6.5倍,並申請放寬建築物的高度限制至主水平基準上不多於225米。 石籬邨10座2025 地盤面積共2.23萬平方米,位置上有多幢建築物,包括職工盟培訓中心石籬校舍、石籬(二)邨的石偉樓及石怡樓,以及將改作中轉房屋的第10座及第11座等。
石籬邨10座: 香港樓宇目錄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石籬邨10座: 中轉房屋
隨着舊式公屋被清拆重建,成為新式屋苑,舊式的長型大廈已逐漸消失。 位於石籬二邨,被和諧式公屋圍繞的石籬邨第十、十一座,便是香港僅餘的兩座第四型徙置大廈。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石籬邨10座: 大廈資料:石籬(二)邨 方块10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石籬邨10座2025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石籬邨10座2025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第四型徙置大廈原本的設計,並沒有獨立廚廁,但目前石籬邨的單位內,已有獨立洗手間,亦設有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