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前,大家都以为熬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解脱了,可真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日子更折腾了,什么分离焦虑啊、早上起不了床啊这些都还算好了,最让人头痛的就是频繁生病的问题。 当然也有照顾的人不尽心造成的,那些自己反省吧,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我们键盘敲烂也无用。 大部分宝宝在1岁后都会抽条,感冒发烧拉肚子啥的比之前频繁很多。 嗯嗯,我家是这样,周围的大都也是,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 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是一齣溫暖的醫療劇,五位主角分別飾演不同科別的醫生,每一集都有各自的病例帶來生活的分享,很能觸動人心。 病人體溫到達預定溫度後(3),上述的不舒服會減少很多,看起來懶懶的是正常的,馬拉松跑完總是要休息一下的。
若本身公司提供的醫療福利可伸延至家屬,配偶及子女都可以享有住院保障,就可以考慮只為子女購買門診保障。 如公司醫療福利只保住院墊底費(即「自付費」),家長就可選擇附有「墊底費」的兒童醫保計劃,保費相對便宜,卻能得到更大的保障額。 再推薦一個我常常用的食譜,鮮奶蒸蛋。 如果孩子喜歡,你還可以把鮮奶用果汁替換。 接下来,带着各位宝妈宝爸的烦恼的问题,我们来分享下聪明妈妈平时是如何给宝宝最好的营养的,会让宝宝更为健康、安全地成长着。
小孩生病: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 2023 第561期
宝宝生病本来就很自责,有时可能只是打开窗透个气的事。 第一,1岁左右,有的1岁前就断母乳了,一直没喂母乳的下一条。 母乳有多好不用多说,关键是母乳可以增加宝宝抵抗力,不是1岁前养的环境比1岁后好,而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病毒,吃母乳的宝宝受感染的几率就是会低很多,但也不是铁打的完全不会感染。
也是几乎每一种的疾病都会和糖有着关系。 宝宝食用糖,但是需要恰当地食用才行。 这类脂肪主要是来自于食物中的动物,例如肉、蛋和乳制品。
小孩生病: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Did Not Kill Himself
不好消化容易脹氣的副食品(如豆類、奶類)也可暫停,待病程改善,寶寶食慾會漸漸恢復。 六個月前的嬰兒血清媽媽的抗體保護,比較不容易生病,除非媽媽本身也感冒。 當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嬰幼兒免疫系統開始自身抵抗未接觸過的外來病毒和細菌,發燒、鼻水、咳嗽、腹瀉生病的機會增加。 尤其到公共場所,或被家人傳染(家中有哥哥姐姐上幼稚園,大人不一定有症狀)。 統計六個月起嬰兒到兩歲間平均每年可能有6-12次的感染。 Tips.發燒是0~1歲孩子最常見的急性症狀,3個月以下寶寶發燒有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的疑慮,必須住院觀察;3個月以上寶寶發燒大多是感冒,在一般兒科檢查即可,不明原因發燒才需要掛兒童感染科。
- 林漢斌醫師認為,如果安撫了半小時~2小時仍無法停止哭泣,建議就醫。
- 我不停回忆吃的,接触了,观察大便也正常。
- 一个1岁多的宝宝跟我宝宝玩,那个宝宝感冒很严重,眼睛红红的一直流泪,鼻涕又脓流不停还咳嗽,我赶紧找个借口溜了,呆了一分钟,回家宝宝睡觉起来就发热,流鼻涕。
- 营养的食物是吃了,宝宝吃的就那么多,吸收的也少。
- 若本身公司提供的醫療福利可伸延至家屬,配偶及子女都可以享有住院保障,就可以考慮只為子女購買門診保障。
- 平时有小孩子小感冒我心里有数,宝宝玩一两小时都不会传染,那次那个小宝宝真的太严重了,一看就是病毒性感冒。
所以,当你断了母乳,可想而知,一个一直有个厚厚的保护罩突然没了,即使有奶粉,也没母乳管用。 专家建议有条件尽量母乳喂养到2岁都没关系是有道理的。 養生之道網導讀:小兒腸胃炎通常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時也會攜帶細菌,該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藥而愈,但由於最初幾天往往症狀比較嚴重,因此家長可以採取措施來幫助您的孩子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對此,周獻堂認為,一般來說,若2~3天「高燒」(39度以上)不退,就一定要送醫院。 而1歲以內的嬰幼兒,若一天內高燒到39度就該馬上送醫,不然恐引起腦膜炎、肺炎或是流感、腸病毒。
小孩生病: 嬰兒與母親 1月號 / 2023 第555期
理由是,這些食物比較好消化,能夠給腸胃休息的機會,減少大便的產生。 但現在,專家聲稱類似這樣的食物並不是孩子生病時的最佳選擇。 不推薦的原因是,BRAT餐纖維很低,蛋白質很低,脂肪很低,缺乏營養,這樣吃並不能幫助腸道恢復。 這跟我上周一的一篇關於粗糧的文章觀點一致。 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吃營養成分單一、容易消化的食物能夠讓腸道沒有負擔,但是有問過腸道需要什麼嗎?
有些家長認為生病要多喝水,大量補充白開水或紅嬰兒水給寶寶,反而引起水中毒(血鈉偏低)。 林漢斌醫師指出,5%的寶寶都曾發生過熱痙攣,大多都與家族史有相關,不過熱痙攣預後良好,通常不會有後遺症。 好發年齡為6個月~5歲,其中尤其12個月大的寶寶最常發作。 熱痙攣通常是發燒所引起的,因短時間內體溫變化太快,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的肌抽躍,通常此時的發燒超過39度。 小孩生病2025 發作時兩眼上吊,大多會在5分鐘內發作完,發作完以後會陷入嗜睡,醒來後會恢復正常。
小孩生病: 嬰兒與母親 2月號 / 2023 第556期
有的宝宝在牙开始冒的那天会发烧,第二天又好了,来的快去的也快。 在医生那也得到证实,有的宝宝会,有的宝宝不会。 我家宝宝冒第七、八颗牙时,发烧了,最严重的一次。 一整天,38.5°以上,严重的时候39.4°。 我不停回忆吃的,接触了,观察大便也正常。
小孩生病: 常見疾病6.急性支氣管炎
這是先天性的疾病,例如在國外有個泡泡男孩,一輩子都必須住在特殊的塑膠球環境裡,因為只要接觸到外面的空氣,就會有感染的風險,但這種病例非常少見。 寶寶生病,會傳染別人,也怕被再傳染,儘量不要到別人家及公共場所,天氣良好,寶寶精神好,可推車出外稍微透透氣,但儘量不要吹風。 【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 René Secrétan雖曾被指為殺害梵谷的兇手,卻從未承認自己曾誤殺梵谷。
小孩生病: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 2022 第552期
腸道需要多樣化的食物,需要豐富的營養,需要「不容易消化」的纖維,來促進其健康發展。 補液鹽怎麼用補液鹽是一種主要由水、糖和鹽按照一定比例配製的混合物,可以在藥店購買(第三代口服補液鹽的成分略有調整,口味也改善了不少)。 一開始少量給孩子餵(例如每5分鐘餵一勺),然後逐漸增加。 沒有脫水也最好通過口服補液鹽來補充體液流失,而當孩子已經出現脫水,這時的治療需要用口服補液鹽來糾正脫水。
小孩生病: 寶寶容易引起腹瀉原因及應對方法
必要時須暫停任何飲食,觀察四到六個小時,再以少量的電解質水或運動飲料慢慢給寶寶試飲,沒有嘔吐後,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吃些吐司、稀飯、饅頭、蘇打餅乾等清淡的食物。 小孩生病 如果寶寶出現嘴唇很乾、精神不好、哭鬧卻沒有眼淚流出、尿液減少或體重減輕等,就表示有脫水現象,必須趕快看醫生並給予點滴注射。 當寶寶哭鬧時,應先檢查是否尿布濕了、是否餓了、有無撞到、是否穿太多或太少、有無合併其他症狀等,如果都沒有,爸媽可抱起寶寶走一走安撫。
小孩生病: 咳嗽化痰
外在症狀:過敏性結膜炎時常和過敏性鼻炎合併出現,孩子會出現眼睛癢、痛、腫脹、充血發紅、眼睛流出白色或黃色分泌物等症狀,時常會揉眼睛來止癢,卻容易在揉眼睛後合併針眼或細菌性結膜炎。 外在症狀:發病第一天發燒至38、39度,第二天開始出現流口水、喉嚨痛、沒胃口、口腔軟硬顎交接處破洞、嘴巴附近及手腳長出不會發癢的紅疹或水泡的症狀。 小孩生病2025 發病前曾經直接或間接接觸罹病的孩子。 以上是好發在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兒玫瑰疹,會高燒三到五天,寶寶有點累,但照吃照玩,出疹子燒就退了。
小孩生病: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 2023 第557期
均衡健康的飲食應該包含有水果、蔬菜、肉類、奶製品和複合碳水化合物。 小孩生病2025 所以即使孩子生病沒有胃口期間,可以小分量地多提供幾次食物。 儘可能給他們做一些有營養的食物,而不是只著眼在「好消化」上,也不要為了各種無厘頭的民間禁忌,而刻意去限制孩子的食物種類。 用各種方法鼓勵孩子喝,比如喜歡的杯子,針管等,目的是少量、多次地補液。 但注意不要給運動飲料,紅牛,或者沒有稀釋的檸檬水,果汁等(會加重腹瀉),也不建議用家庭自製的口服補液鹽(難以做到電解質均衡)。 提醒爸爸媽媽,無論掛哪一科,看診時將症狀說明的越詳細越好。
小孩生病: 健康排行榜
今天他再建議家長,可以著重觀察前4項,並且在每天固定時間紀錄,最能發現兒童病情變化。 雖然指揮中心已開放6-12歲孩童施打疫苗,但許多家長仍在觀望。 而本土確診也已突破5萬人,和過去二年不同的是,此波兒童也是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群,讓人不免擔憂若家中的孩子確診了怎麼辦? 《元氣網》整理兒童染疫症狀、備藥、送醫及照護等注意事項一次看。 有孩子的宝妈都知道,孩子出生半年后,在通过母乳喂养下,小孩都很健康,吃的白白胖胖的,特可爱,我们都叫这种胖叫“奶胖子”,呵呵,这期间呢小孩生病的很少。
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量腋溫或背溫。 水銀體溫劑在美國已建議不使用而改以電子體溫計。 國內疫情持續,不少家長須居家照護確診兒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居家照護需注意7項重點:監測體溫、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紀錄一天進食量、尿量。
至於有家長想要自行儲備居家照顧藥物,李敏生提醒,自己用藥可能無法對症下藥,也有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耽誤治療的時間。 建議有自己用藥的家長一定要注意警訊徵象,更希望家長利用就醫網絡,讓小朋友就醫,受到最好的照顧。 如果有輕微脫水狀況,家長要趕快補充水分、提供流質的飲食,但是補充後還有12小時以上沒有進食、解尿,通常還伴隨精神活動力不好,就需要就醫。 或是如果有持續嘔吐、腹痛影響進食,也需要送醫。 應適度退燒或添加衣服,並要多觀察寶寶的症狀。 「秋季腹瀉」是指高發於10~12月,主要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影響0~5歲兒童。
小孩生病: 孩子腹瀉應該怎樣處理?輕度、中度、重度各不同
通常脫水的表現是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體重下降,或一直想要喝水、口渴;如果吃了退燒藥效果不好,也可能是因為脫水導致排汗、散熱能力下降。 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活力狀態,李敏生說明,可以分為1到10分,10分是非常非常好,跟平常一樣。 小孩生病 尤其要在退燒的時候注意,如果退燒了活動力狀態還是不好,有眼神呆滯等狀況,就需要就醫。 李敏生日前已在高雄市防疫記者會上說明,兒童輕症居家照護有體溫、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一天的進食量與尿量、呼吸時有無胸凹、唇色與膚色、肢體是否冰冷等7大觀察重點。
在进入第二年的学步期,哪怕宝宝称为挑剔的小家伙,也可以通过食物来得到满足。 可以是准备一杯酸奶和一杯牛奶;用全麦面包做的花生酱三明治面包和一杯牛奶;两份全麦食品和一杯酸奶;两个奶酪炒蛋;一个鱼肉三明治;120克鸡肉。 2、含有丰富的欧米卡3脂肪酸的食物,这些对于婴儿的脑发育很非常重要的。 初来乍到的宝宝,他们免疫系统属于初级阶段,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弱,在与病毒和细菌的一次次较量中,抗体会不断产生,免疫系统会慢慢发育成熟,等娃大些,生病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小孩生病: 發燒時量耳溫才不是最準的啊!兒科醫師:吞退燒藥也沒那麼必要,小孩更是最好別吃
如果孩子持續嘔吐超過4~6小時,應立即就醫。 在恢復階段,應繼續讓小孩口服補液鹽直到腹瀉次數減少。 嘔吐減輕後,應儘早餵食,一開始可以小份量、頻繁地餵。 注意避免讓孩子喝果汁、水果飲料或加糖的米湯等含糖飲品以及碳酸飲料等,防止腹瀉加重。 對輕微脫水或者沒有脫水的孩子,應該鼓勵他們繼續吃平常吃的那些食物,加上適量地補充一些液體。 很多研究表明平常的食物能夠降低腹瀉持續時間。
小孩生病: 寶寶上吐下瀉,媽媽該怎麼辦?
其實生病時,也是孩子很需要營養支持的時候——免疫系統在前方辛苦作戰,後方卻還剋扣飲食,這多不合理啊。 小孩生病 以腹瀉為例,腹瀉時流失的不僅僅是水分和電解質,對營養的消耗也很大。 如果孩子沒有胃口,當然不必強迫他們吃。 等到病好了,胃口和體重都會回復的;如果孩子有胃口,就讓他們好好吃,像平常一張,正常的飲食。
尤其是在寶寶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加多的時候,會造成水份和鈉、鉀等電解質的大量喪失。 小孩生病 加上寶寶生病的時候,食慾就比較差,如果水份補得太少或是不恰當,嬰幼兒就很容易有脫水的現象。 夏天罹患腸胃炎的機會比較多,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寶寶,很容易因為腹瀉而脫水,要特別的注意。 結語
林漢斌醫師認為,如果安撫了半小時~2小時仍無法停止哭泣,建議就醫。 因為耳道較細、較彎、分泌物多等等問題,測量耳溫是不可靠的,以測量肛溫最準確,若未達3個月以下寶寶發燒,因為抵抗力不足,嚴重細菌感染的機會很大,請不要猶豫,立刻帶去可以做詳細檢查的醫院就醫。 孩子在出生約4~6個月後媽媽給寶寶的抗體消耗的差不多了,之後面對環境中的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源就要靠自己了! 發燒就是身體在對抗這些外來微生物時引起的免疫反應之一,提高體溫來增加免疫力加速病原的清除。
使用幼兒肛門栓劑來退燒,退燒降溫雖快,小嬰兒和腹瀉的寶寶不適宜使用,歐美使用頻率也比國內少或幾乎不用。 寶寶的體重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份,而新生嬰兒的水份佔到體重的百分之八十。 小孩生病2025 加上嬰幼兒的腎臟器官尚未成熟,濃縮尿的能力比較差,體表面積比例也比較成年人大了兩倍多,容易喪失掉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