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巷城的小說本身其實一早已經超越了某些二元對立的框框了。 想起最近與班上同學重讀舒巷城五○年代以來所寫的短篇小說,從這些舊作品裏還是找到不少新意。 《鯉魚門的霧》裏的水上人梁大貴,回到闊別了十五年的故地,找不到昔日的故居和親人,碰到一個客家婦人向他問路,他也不清楚,隻好回答說他也是剛來的。 1971年,在《七十年代》月刊上以笔名”邱江海”发表连载小说《艰苦的行程》,记述湘桂大撤退时颠沛流离守扬决象系静切的生活。 舒先生既屬香港鄉土作家 ,論者自然多以此為出發點 ,縱論他筆下的都市面貌 。 先後有論者以為舒巷城對都市的認知多抒發而少深入理解 ,與年來都市論述的面向 有頗多差異。
- 1977年9月,舒巷城获五个月停薪留职长假,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之邀,赴美参加文学活动,为期四个月。
- 可以說,這是大竹棚裡神功戲的前身,是他居住地筲箕灣一年一度搭棚神功戲的精彩活動,也是他的童年回憶。
- 而專欄散文與城市文學相互顯現一座城市的面貌,作家以居住者、觀察者、描繪者等多重身份的思考,呈現其自身對當下生活的體驗,反映一座城市的存在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時代人文精神。
- 小說通過在苦難生活中充滿憧憬的棄兒林江這一少年的視角,精心勾勒出一個個美麗意象,一種世事滄桑、浮塵變遷的淡淡傷感構成了小說的基調。
- 陈文统就读于桂林高中时,曾因日军侵扰返家,适逢数位粤籍学者避难蒙山,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后随师返穗,考入岭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
他筆下的上世紀香港的文化現象和居民特質,充滿着香港道地人文風味。 在香港,他是一名居民,以自己獨特的觀察點走入群眾,描繪香港城市的形象和特質。 順理成章,茶樓、茶餐廳、大牌檔、冰室、快餐店、咖啡店等大眾聚腳的場所,成為他的專欄散文的場景,反映香港人一般的生活文化,再現地道食肆的獨特魅力。 因為香港地小人多,在茶樓「搭檯」是常見的現象,衍生陌生茶客的怪異行為、爭執、話題等,表現與陌生人同檯吃飯的光怪陸離,但香港人早已習以為常。 中上環一帶的茶樓也可以聽粵曲,客人買票、拿曲目紙、開盅茶,就可以消磨一個晚上。 在茶餐廳裡,食客愛抽煙、喝咖啡、喝茶,更愛吃專賣的炒粉炒麵,與友人閒談聊天,一坐就是大半天。
舒巷城: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
我特別想邀請舒巷城先生,他也應邀參加,並且少見地暢談自己的詩作,尤其談到對古詩和粵曲的吸收,到最後還唱了一段粵曲。 之後多年來我數次請人聯絡主辦當局希望借錄當年的錄音帶,公諸同好、記錄成文,都不得要領。 希望有權勢者能珍惜保存當時的錄音帶,不必對過去的資料一口否定。 那时每月最多写七篇,很多都紧曲受编辑和读者的欢迎。
只有深愛香港,才可寫出生動具體的地誌書寫,昔日鯉魚門霧景、西灣河一帶,如在面前,只有明白如此的愛,我們多少明白舒巷城的詩集為何充滿譴責與不平了。 舒巷城2025 舒巷城中英兼善,創作遍及新詩、舊體詩詞、散文和小說等文類,還通音律,譜寫曲詞,代表作有〈鯉魚門的霧〉、〈太陽下山了〉等。 回到香港後,他先後任職於洋行或商行、建築公司、教育機構等,業餘從事寫作,以不同筆名發表了大量的小說、散文、新詩等作品,並結集出版。
舒巷城: 鯉魚門的霧
舒巷城(1921∼1999)是少數能詩、能詞、能文、能畫、能翻譯、能唱粵曲的香港著名作家,宜古宜今,對古典詩詞、古文、古典小說情節等過目不忘,背誦如流。 舒巷城2025 舒巷城 歷來研究他的作品,都是關注長篇小說《太陽下山了》的藝術成就,如香港文學的本土性(1)、五六十年代的香港(2)、成長主題(3)、抒情意識(4)等。 舒巷城2025 舒巷城在報紙副刊專欄上的「框框」文字,反映一代香港作家的散文特色,能夠比較清楚地展現專欄作家的創作精神面貌,在通俗的題材、流俗的形式與文人的風雅中取得了平衡。
舒巷城上過私塾,打好傳統學問的根底,又先後讀過香港兆榮漢文學校、育才書社(Ellis Kadoorie School)及香港華仁書院。 【明報專訊】舒巷城原名王深泉,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二日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受教育於香港,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作家。 除了最廣為人認知的「舒巷城」,他眾多筆名計有秦西寧、邱江海、舒文朗、王思暢、 向於回、於燕泥、陸思魚、石流金、尤加多、 方維、秦可 、秦城洛、秦楚深、香港仔、方永等。 除了最廣為人認知的「舒巷城」,他眾多筆名計有秦西寧、邱江海、舒文朗、王思暢、 向於回、于燕泥、陸思魚、石流金、尤加多、 方維、秦可 、秦城洛、秦楚深、香港仔、方永等。 1988年4月1日至1991年4月14日,舒巷城在香港商報副刊《談風》以「尤加多」的筆名寫作,專欄名叫《無拘界》,是不限題材的意思。
舒巷城: 太陽下山了
李子建教授,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承傳計劃顧問委員會主席、學術及首席副校長、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卓越教學發展中心聯席總監、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聯席總監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李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以及學校改進等。 他積極推行教育研究及發展計畫,過往取得不少校外撥款。 李教授著作甚豐,曾編輯及出版二十餘本書籍、百多份論文及篇章等。 李教授於「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中擔任共同主編,該叢書系列包括:2018年出版的《再做一次幼稚園生:香港幼兒教育今昔》、2019年出版的《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及2020年出版的《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 八○年代中我曾為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持了一年多的每月詩會,先後邀請了不同詩人和詩刊朗誦和談論作品。
- 只有深愛香港,才可寫出生動具體的地誌書寫,昔日鯉魚門霧景、西灣河一帶,如在面前,只有明白如此的愛,我們多少明白舒巷城的詩集為何充滿譴責與不平了。
- 他脍炙人口小说(例如《太阳下山了》和《鲤鱼门的雾》)及都市诗完全来自土生土长的舒巷城对香港的真实体验。
- 張五常佩服舒巷城的才華,甚至認為《太陽下山了》有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
- 他读英文小学期间就已投稿到上海的《儿童世界》,并获得刊登。
大牌檔的魚蛋粉、牛腩麵、牛雜粥等道道地地的美食,帶出光顧客人的心態:以冒險家身份表現出好奇心、以落難王孫身份表現不自在的態度、以領袖身份來接近群眾及以街坊身份來與人談笑風生。 西式、中式和半中半西式的快餐店、超級市場緊貼着香港急促的生活節奏而大行其道。 舒巷城 舒巷城 舒巷城2025 還有,報紙檔、流動熟食、理髮檔、「麵粉公仔」檔等攤子,隨處可以找到小市民的身影。
舒巷城: 喜欢 太陽下山了 的读者还喜欢
一九四九年因解放军渡江在即,为避兵祸只身抵港,经校长介绍,于《大公报》任副刊助理编辑,迅即提正,并成为社评委员会之成员。 一九五〇年底,调入附属《大公报》的《新晚报》,次年因“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轰动非常,顺势撰写《龙虎斗京华》,是为“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 此后笔耕不缀,至一九八三年《武当一剑》止,共连载武侠小说三十三部,因《绝塞传烽录》与《剑网尘丝》出版时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绝》仍在修订之故,今传者共计三十四部。 封笔前后并曾推出部分作品的修订本,但均未得以出版。 舒巷城 除武侠小说之外,梁羽生亦擅写随笔杂谈,联语棋话皆广受好评,曾被深圳市楹联学会聘为名誉会长。 1970年出版的《回声集》收录的一首诗〈赛马日〉成为2003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试卷四甲部“个人短讲”考试的题材。
舒巷城: 短篇小說
〈鞦韆〉中天真小女孩與殘酷大社會的對照,令人回想起〈香港仔的月亮〉。 舒巷城2025 舒巷城的短篇小說〈香港仔的月亮〉、〈喇叭〉、〈第一次〉、〈吵架〉、〈鞦韆〉、〈雪〉等等,各有優秀之處。 1977年9月,舒巷城獲五個月停薪留職長假,應美國艾奧瓦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之邀,赴美參加文學活動,為期四個月。 舒巷城2025 1978年1月,至紐約、華盛頓、三藩市、西雅圖、東京等地觀光、訪友,並作街頭速寫畫多幅,返港後交刊物發表。
舒巷城: 作者简介
一九九五年香港电台电视部将《鲤鱼门的雾》拍成短片,在《写意空间》节目中播放。 浪人剧团将《鲤鱼门的雾》改编为话剧,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四年间先后在香港、北京和深圳演出。 在书店朋友的鼓励下,他化了数月工夫把一部并非畅销但风格独特的英国小说《望海楼》(The Sea Tower)翻译成十八万字的中文版,后来译稿在战乱中失去了。 读了几年小学后,考取到当年官立英校特设的奖学金,于是先后就读上环的育才书社(Ellis Kadoorie School)及教会办的华仁书院。 相對於《我的抒情詩》、《回聲集》和《都市詩鈔》三本已結集的詩集,舒巷城生前未結集的詩作,收於《長街短笛》一書,其中的詩作或更勝於上述三本詩集中的作品,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後期之作,部分有一股洗盡鉛華的平靜。 〈吵架〉、〈鞦韆〉、〈雪〉是七十年代初的作品,〈吵架〉裏的中產夫妻結婚三周年,他們到了維多利亞公園和百貨公司,一直貌合神離,小說的重點是夫妻已經冷淡的感情,吵架爭執,反映出無聊的中產生活,〈吵架〉是以對白架起小說內容。
舒巷城: 舒巷城出版图书
七岁进私塾读了一段日子,继而在兆荣汉文学校肄业。 读了几年小学后,考取到当克液拉年官立英校特设的奖学金,于是先后就读上环的育才书社(Ellis Kadoorie School)及教会办的华仁书院。 写于一九五〇年,一九五一以笔名“秦可”在杂志《天底下》六十二期文艺创作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