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 中電發言人解釋,風車數目減少可更有效降低風阻的影響,而採用更大風車則可減低營運開支,同時使用較大的葉輪尺寸,能提高產能。
- 水力發電屆時能為廠內設施每年提供300萬度電力,節省240萬元電費,佔濾水廠現時電費的10%,並減排約2,000公噸二氧化碳[18]。
- 據三峽集團措美哲古風電場負責人王亮介紹,在一期項目成功經驗基礎上,項目團隊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二期項目全部採用單機容量3兆瓦以上的機型,其中最大單機容量達到3.6兆瓦,可有效提高當地風資源利用效率,打破了“高原風能有氣無力、不具有開發價值”的認知誤區。
- 8月1日,廣元市人民政府、蒼溪縣人民政府與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4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矽)項目投資協議》。
- 發電場採用丹麥諾德克斯(Nordex)(英語:Nordex)出品的N50/800千瓦型發電風機 ,風車直徑20米,塔杆高度46米,總重80公噸,風機的額定功率為800千瓦。
- 在2017年,風力發電於歐盟地區已佔總發電量的11.7%,並首次超過水力發電量成為歐盟最大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2],而其中在丹麥的風力發電已佔丹麥用電量43.4%。
但是台灣電力的主要尖峰負載在炎夏期間,此時離岸風力的發電量平均只有裝置容量的6%左右[22],此時可以使用太陽能及燃煤補足,台灣夏季污染物擴散條件良好,因此燃煤發電全力運轉空氣品質仍佳。 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表示台灣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含量居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新西蘭。 因為台灣有明顯的東北季風吹拂與西南氣流交替,而且由於台灣中央山脈與大陸東南的丘陵形成台灣海峽峽管效應增強東北季風風速,使得台灣冬季之風力資源豐富[21],在空氣質素較差的冬季、可以藉此讓燃煤發電廠降載甚至關機。 但是台灣電力的主要尖峰負載在炎夏期間,此時離岸風力的發電量平均只有裝置容量的6%左右[22],此時可以使用太陽能及燃煤補足,台灣夏季污染物擴散條件良好,因此燃煤發電全力運轉空氣質素仍佳。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成本與減碳
目前,由於聯合國的關係,世界各國相繼將發展再生能源列為重要目標,而在此情形下,風力發電廠也就成為各國首選的能源發展重點。 在風力發電廠裝置容量上,現階段世界上裝置容量超過大型風力發電廠主要位於中國、美國、印度等國家,目前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風力發電廠的裝置容量對整體供電影響不大。 近幾年隨著風場風力觀測技術進步而使風力發電量預估準確性提高,使得部份國家或地區的風力發電使用率快速增加。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在2017年,風力發電於歐盟地區已佔總發電量的11.7%,並首次超過水力發電量成為歐盟最大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2],而其中在丹麥的風力發電已佔丹麥用電量43.4%。 近幾年隨着風場風力觀測技術進步而使風力發電量預估準確性提高,使得部份國家或地區的風力發電使用率快速增加。
- 港府提出2050年要達致碳中和目標,中電早年研究在清水灣對出的香港東南水域,興建海上風力發電場項目再有進展。
- 港燈又指,近年外國及內地風力發電技術發展迅速,價格甚至對比煤亦有競爭力,估計過去10年風車成本下跌40%,每1千瓦風能的設備成本,已經由2萬元降至約1萬多元。
- 但是陸域優良風場大都開發殆盡,因此必需發展離岸風力發電[20]。
- 小 型 風 力 發 電 機 的 額 定 功 率 可 以 從 幾 百 瓦 到 幾 萬 瓦 。
文化村介紹漁民傳統文化及日常生活,你更可以近距離接觸龍舟、漁排、古漁船和搖櫓舢舨,甚至還能登上一艘極具歷史的三桅漁船。 場內亦設有展館,陳列著漁民昔日的生活照片和用具,以及提供適合一家大小一同參與的遊戲和活動,包括垂釣、繩索編織和鹹魚製作等。 文化村內的紀念品店,出售由當地漁民製作的海味、地道小吃、醬料等。 香港高度城市化兼人口稠密,直接燒煤和柴等固體燃料已近乎絕跡,但香港人仍常用「炭」用來燒烤;位於大磨刀島的石墨礦場五福礦場營運中開採的較低質產品用作香港本地製磚業的燃料[23]。 坐落於榕樹灣碼頭旁的榕樹灣大街,是遊覽南丫島的必經之路,中西美食、手工藝精品、海味雜貨、紀念品等應有盡有,風格迥異的店鋪亦展現出小島中西文化共融的特色。 這裡的美食也會帶給人驚喜,中式海鮮餐廳提供新鮮捕獲的大蝦、蜆肉、海魚等鮮味海產、受歡迎的西式美食如披薩和意粉、土耳其烤肉串、泰式咖哩、日式壽司,以及許多咖啡館和酒吧,絕對能滿足你的味蕾。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風力發電機製造商2010市佔
雖然發電站離南丫島家樂徑有一段距離,但這座島上地標絕對值得造訪,吸引不少遠足人士和攝影愛好者特地前來打卡。 南丫風采發電站的機組由塔桿和三塊葉片組成,葉片直徑為50公尺,塔桿長46公尺,每年平均可生產100萬度綠色電力,可有助減少8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風機塔桿底部的顯示屏會展示風力發電站的即時運作情況,包括風速、即時產電量等數據。
由於香港地狹人稠的關係,幾乎已沒有多餘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的土地,未來,香港將朝海上風力發電廠發展。 風力發電廠(英語:wind farm, wind park, wind power plant, wind power station)也稱為風場或風電廠,指以風能來產生電力的發電廠,並可能由多組風力發電機組成。 南丫風采發電站內設有展覽場地,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介紹大風車的歷史和可再生能源的資訊。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大 型 風 力 發 電 機
實際上,這個風力發電站只屬試驗性質,為了未來可能建設的離岸風力發電場作估算。 繼中電早前公布計劃興建風力發電場後,港燈今日指,昨日(5日)收到環保署更新環境許可證,在香港水域興建大型離岸風力發電場,有關計劃將納入港燈2024至2028年的發展計劃中,料待政府批准後,2024年進行招標,而2025年中則進行海中施工。 風力發電場料位於南丫島西南面水域,距離南丫發電廠四公里,根據港燈構想圖,在南丫發電廠大灣肚沙灘,將隱約見到巨型風車。
中電原計劃投資數十億元,在海上興建67台發電風車,組成大型風電場,最新計劃透過引入更巨型風車,換取削減風車數量。 中電表示,擬引入的巨型風車,單計風車葉直徑可達230米,意味一座風車高度,已相當於半座環球貿易廣場(ICC)。 按有關計劃,引入更巨型風車,需要在海上興建的風車數量有望減至17台,發電容量則增加近3成至255兆瓦,相等於3/4台天然氣機組。 中電修改項目設計後,已向政府申請更改環境許可證,並在本月獲批。 中電發言人稱,最終挑選的風車型號及擺放位置,取決地質勘探調查結果,以及有關風機的市場供應等因素而定。 風力發電機塔桿連風葉共高七十一米,容量八百千瓦,塔桿及三塊葉片均漆上灰白色。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香港風力發電
南丫風采發電站位於南丫島大嶺的南丫風采發電站,是香港首個風力發電設施,屬試驗性質。 風采發電站佔地 2,500 平方米、發電機達 71 米,經 5 年時間建成,在 2006年 正式啟用,每年基本可生產 100 度電,足夠250 個 4 人家庭使用。 在發電站旁有一個展覽中心供遊人認識風力發電和發電站歷史,遊人站在中心旁邊的小亭,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海港,再加上有風車做布景板,絕對是攝影取景的好選擇。 這裡空氣清新,因此不難發現有很多長者選擇在此做運動,令這裡成為休憩的好地方。 香港的電力按地區分別由兩間公司供應,兩者均屬私人投資公司,並非由政府授權專營,但分別自願與政府就財務事宜簽訂《管制計劃協議》。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成立於1889年的香港電燈為香港島、鴨脷洲及南丫島提供電力;而成立於1901年的中華電力則為九龍、新界及南丫島以外的絕大部分香港離島提供電力。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風力發電機
目前,台灣有經營風力發電廠的公司除國營的台灣電力公司外,民營亦有德商達德能源、沃旭能源等公司。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2025 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風機建設在海拔5000米至5200米之間,總裝機72.6兆瓦。 措美哲古風電場是西藏自治區首個超高海拔風電開發技術研究和科技示範項目,也是首個併入西藏主電網的風電項目,創造了世界高原風電建設奇蹟。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水力發電站
次要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用於泳池的設施,而上水屠房的熱水供應系統也有這種系統。 新界尤其較偏遠區域的一些建築物,和康樂設施也設置小規模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主要作照明之用,或用於操作現場數據資料記錄設備等用途。 當中馬鞍山海濱長廊緩跑徑建有195支各自距離8米的燈柱,每支使用50瓦慳電膽,為長廊提供基本照明。 另外,緩跑徑旁邊的單車徑亦每30米設一照明燈,有記者估計每年電費只4萬港元。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丹麥風力發電廠概況
若依據裝置容量來分,2015年前五名的國家依序分別為中國、美國、德國、印度、西班牙。 大 型 風 力 發 電 機 指 的 是 發 電 功 率 由 數 百 千 瓦 到 幾 兆 瓦 的 風 力 發 電 機 。 這 些 風 力 發 電 機 通 常 以 方 陣 排 列 形 成 風 電 場 , 並 安 裝 於 多 風 地 帶 。 風 力 發 電 場 一 般 都 與 電 網 接 駁 , 從 而 向 電 網 供 電 。 風力發電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在無風日子產生電量固然少,但當風速超過 25 米時,發電機便要停止運作。 港府資料指,即使把風車插滿整個香港島,仍只能供應本港 8% 電力,因此陸上建造龐大風車經濟效益低。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風力發電將佔中電燃料組合2至3%
小 型 風 力 發 電 機 還 可 應 用 在 帆 船 上 為 電 池 充 電 。 從 二 十 一 世 紀 開 始 , 風 力 發 電 場 開 發 者 開 始 在 海 床 上 興 建 風 力 發 電 機 , 從 而 利 用 海 面 上 更 為 強 勁 的 風 力 。 這 些 風 電 場 通 常 位 於 離 岸 數 公 里 以 外 的 海 面 上 。 風 力 發 電 機 是 指 可 以 把 風 的 動 能 轉 換 成 渦 輪 葉 片 的 轉 動 運 動 , 並 帶 動 發 電 機 發 電 的 一 種 設 備 。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香港發電廠列表
發電機所產生的電能經過電源轉換器及變壓器,連接濾水廠的供電網絡,為廠內設施提供部份電力,達到減少碳排放和節省電費開支的目的。 系統的實際發電量是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水塘水位、濾水廠的出水量以及水力發電設施因保養和修理而導致的停機時間等。 中電早已選定在香港東南水域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場,在2009年通過環評,獲發環境許可證,並於2012年安裝海上測風塔,24小時收集及分析風力數據,包括風力大小、風向、濕度及氣壓等,目前已累積近10年數據。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電力
外國不少風力發電場亦變成旅遊景點,港燈指,每座風車50米範圍內,將來會劃為安全區,不准船隻進入,不過其他位置則十分安全,將與持份者小組溝通發展成景點的可行性,強調「南丫島風采發電站得一支(風車)都變景點,商戶好歡迎」。 另外中電也在香港推出一個商用風力發電的試驗及示範項目,初步物色了滘西洲和喜靈洲兩個選址,作進一步風力量度。 預計建成的風力渦輪機可於2007年投產,可為香港三百個家庭提供電力。 梁慧嫻建議政府效法外國的措施,規定電力公司的電網中必須有一定的百分比來自可再生能源。
在 此 部 分 我 們 主 要 介 紹 大 型 風 力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2025 發 電 機 、 小 型 風 力 發 電 機 以 及 海 上 風 力 發 電 場 。 風機要在風速達到每秒3米時,才可運轉發電[2],當風力達至14米(50.4km/hr),便達到風機最高額定輸出功率,即使風勢進一步增強,發電機的發電量也不會相應增加。 風力也不是越大越好,若風力增至每秒25米便要停止運作,風速超過每秒65米便可能令整座風機受損。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風采發電站
抵步後、走出碼頭沿「右」進入榕樹灣大街向榕樹灣村進發,在「南丫北段公立小學」路牌處切入大園村、大灣新村、大灣舊村、大嶺村接上車路 (電纜路)、向「北」上行便可到達。 漫步暢遊、往/返步程約需時2小時,有關往/來渡輪的時間表、請瀏覽相關渡輪公司的網頁。 香港人應該認知本港有兩大電力公司,其中中電為八成人口供應電力,範圍包括九龍、新界、大嶼山、坪洲、長洲及其他離島,現行發電主要來自煤、天然氣同核能以及部份來自中國的再生能源。 2020 年中電係香港的發電比例為 48% 天然氣、36%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核電(中國大亞灣核電供應)、以及 15% 煤炭。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設施
中電發言人稱,新設計下,需要興建的風車數量是原計劃四分一,可減少風阻,提升成本效益及風能產量。 項目亦按計劃使用「吸力式沉箱地基技術」,避免挖泥及打樁,減少對海床及海洋生態影響。 風力發電機可簡稱風機,是構成風力發電廠的必要條件之一,主要由塔架、葉片、發電機等三大部分所構成。 從2020年開始,三峽集團按照“基地化、規模化、集中連片化”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項目建設。 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後,年上網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超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17.3萬噸,減排二氧化硫超20噸。
海路交通仍以柴油為主要燃料,航空則主要使用航空煤油,由中國航油提供。 天然氣的使用始於1995年底,由海南島的氣田經780公里長的高壓海底管道進口(中電);而港燈則由2006年起,由澳洲西北氣田(主要)及中東地區氣田(次要),經其有份參股的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附設管道,進口天然氣發電。 另一方面,中華電力也從廣東省的大亞灣核電站(以及作為核電廠附屬設備的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輸入電力到香港。 中電計劃將離岸風場納入下一個五年發展計畫予政府審批,即2024至2028年的資產投資項目內,又提到去年向環保署提交調整計劃的新數據作審批,指不涉及重大改動,不用重做環評,本月初已獲環保署批出更新的環境許可證。 港燈投資一千五百萬元,於南丫島大嶺村一處山丘興建的首座風力發電站將於三個月後正式投產。
德國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風力發電,目前(2015年)的風力發電廠裝置容量達4494.6萬瓩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其中離岸風力發電廠的裝置量329.4萬瓩則僅次於英國排世界第二。 據三峽集團措美哲古風電場負責人王亮介紹,在一期項目成功經驗基礎上,項目團隊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二期項目全部採用單機容量3兆瓦以上的機型,其中最大單機容量達到3.6兆瓦,可有效提高當地風資源利用效率,打破了“高原風能有氣無力、不具有開發價值”的認知誤區。 這款3.6兆瓦風機葉輪直徑達160米,風機輪轂中心距地面90米,具有高海拔適應性、防紫外線、防雷、耐低溫、抗覆冰等技術特點,能夠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 發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投資,回報期長,政府若不參與,商人獨力難支。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2025 楊洪興認為:「花數十億便立刻有效果,而且又不是全部由政府負擔,政府只要補貼三分之一就會有人投資。」他提議政府首先應給予電力公司地價優惠。
港府去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料203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將增至7.5%至10% ,而風力發電能應付約3.5%至4%電力需求。 港燈今日(6日)公布,計劃在南丫島西南面水域興建大型離岸風力發電場,料2025年進行海上施工,最快於2027年初啟用,但因暫未開始招標,未能確定工程成本。 港燈預計,風電場面積達600公頃,將建13至19台發電風車,每台總高度最高達200至270米,大約與長江中心高度相若。 港燈預料,風電場每年可生產約四億度電,佔港燈總發電量4%,可供應12萬戶家庭年度使用。 至於新投資對電費的影響,港燈強調風力發電場佔整體發電量很少,開支將攤分25多年,相信對電費影響輕微。
屯門濾水廠淡水來自七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由於水源增加,水塘供水日趨穩定,成為濾水廠用水力發電的契機。 水力發電屆時能為廠內設施每年提供300萬度電力,節省240萬元電費,佔濾水廠現時電費的10%,並減排約2,000公噸二氧化碳[18]。 香港首個風力發電站2025 現時全港共有21個濾水廠,水務署將全面評估使用該技術的可行性。 而政府計劃將沙田濾水廠重置於岩洞內,經水務署初步估計,新位置亦能夠加入水力發電裝置,以便利用來自萬宜水庫輸水的剩餘水壓[19],在經過詳細評估後,有望將發電機組工程加入重置計劃內,進一步善用再生能源減排[20]。 目前世界上有超過70個國家擁有風力發電廠,大多位於歐洲、北美洲、亞洲等地;而風力發電較發達(技術、設備等)的國家包括:丹麥、西班牙、德國、美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