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雕像實在繁多,我們也只能小小記錄那些重要的、不可錯過或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如圖上加爾瓦略山上的聖十字雕像 Statuary of the St. Cross with Calvary,描繪耶穌受難景象,當時耶穌被釘於立在耶路撒冷郊區的加爾瓦略山上的十字架。 它作為捷克的總統府,除正在使用的辦公區,其他部分都免費開放。 聖維特大教堂,對於這個號稱能觸到上帝足尖的建築,人們除了仰視,所能做的還是仰視。 它內部的華麗和外部的宏偉並稱,窗户上的細膩繪畫以及教堂內各種雕塑,堪稱是一個世界的奇蹟。
- 教堂初建于13世纪,直到18世纪才改为巴洛克风格,米白色的建筑配上青铜屋顶,外观特别抢眼。
- 猶太區(Josefov)的存在,說明了猶太人對布拉格的開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它是歐洲重要的學府,在這裡就讀或授課的多係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和教授。
- 這裡不僅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更是當地人拍攝結婚照的熱門取景地。
- 高潮时,河槽深约16米,南岸和左岸低矮而有沼泽,河中有沙滩;右岸虽也有沼泽,但有筑堤,经过排水,土地已深耕细耨。
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是一個有國際影響的音樂盛事,開始於1946年,在每年的5月12日(斯美塔那逝世紀念日)開幕,每次開幕演出的序曲都是斯美塔那的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 每年在布拉格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也有3項之多,包括當代歐洲電影節(每年1-2月) 、國際影視視頻節目節(又譯為菲比奧國際影展,每年3月)、同一個世界國際電影節(每年4月)。 自從1999年起,布拉格每年5月還舉辦國際流浪文化節,呈現出濃郁的吉普賽風情。 此外,在布拉格舉行的年度文化活動還有布拉格世界國際圖書展、國際木偶節、布拉格作家節(國際作家筆會)、莎士比亞之夏、維爾蒂傳統歌劇節等。 在布拉格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一直處於多種族雜居狀態,主要是德國人、捷克人和猶太人(說意第緒語或德語)。 納粹德國佔領布拉格後,該市大部分猶太人遭受屠殺,活到戰後的少數猶太人也紛紛移居以色列(1948年成立)。
左岸布拉格: 猶太區
此外,還有中世紀的紙牌、星座表、解剖圖和五線譜出現以前的古樂譜等。 左岸布拉格 館內圓形的屋頂是智慧的象徵,四周散布著年代不一的地球儀,儘管在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中,部分藏書遭鄰國掠奪,但這家圖書館仍是捷克歷史文化資產的最大驕傲。 巴洛克式花園中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噴水池,全部石材建造,是十八世紀時克萊門特修道院全盛時代所留下的遺蹟,當年的修士可坐在花草曼妙的園中聆聽噴泉的水聲,滄海桑田,此景已不復再。
布拉格因為老城區全數列入世界遺產,滿城都是中世紀建築與古蹟遺產,因此地鐵開發不易,全市到目前為止僅有ABC三線地鐵。 左岸布拉格2025 公元14世纪起,西岱岛上的居民逐渐向河的两岸扩展,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将王宫迁往右岸的浮日广场、卢浮宫、万森城堡后,政治权力中心渐渐移向了右岸,随即商业经济也在右岸蓬勃发展了起来。 左岸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主要建了三所大学:索邦大学(后更名为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后更名为法兰西大学)、四国学院(后更名为法兰西学院)。 由于当时学院的师生必须学会拉丁语,并用拉丁语写作、交谈,所以这一个区域也称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区,一个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区域。 位於小區廣場中央的聖尼古拉教堂(Chram sv. Mikulase),是波西米亞巴洛克式建築的經典之作,建於1673年,教堂內部的濕壁畫則完成於1761年。 位于老城广场西北侧,属于胡斯派的教堂,或许可译为圣尼古拉斯教堂,但在布拉格小城广场另有圣尼古拉斯教堂,所以用此名。
左岸布拉格: 左岸
工業革命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拉格曾屬於歐洲工業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在奧匈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冷戰時期,布拉格又發生過數次震動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產黨上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布拉格城堡畫廊新近重新整建完畢的布拉格城堡畫廊(Obrazarna Prazskeho Hradu)必須另外付費才可進入,其內收藏了許多古典繪畫,最早從16世紀開始,而以16到18世紀繪畫為主,涵括了意大利、德國、荷蘭等各國藝術家作品,共有4000餘幅。 布拉格城堡畫廊的原址是城堡馬廄,在改建為城堡畫廊的過程中,發掘出布拉格城堡最早的教堂——聖女教堂,部分遺蹟存放在城堡畫廊中。 布拉格的公共交通設施是一個完整的交通系統,包括地鐵、電車、公共汽車、一條上Petřin山的索道,以及布拉格動物園的架空纜車。 該市的地鐵於1974年開始投入使用,現有A、B、C3條線路,總長20多公里,共計有54個車站。
左岸,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娛樂,休閒為一體。 左岸布拉格 我知道,隧道之上就是冷冷的易北河水和隆隆穿梭的豪华邮船,喧闹的人群旋转在岸边的酒吧和舞厅。 左岸布拉格 工业与艺术、文化与商业,这一切,在这里,这么近,又这么远。 易北河隧道1911年建成,是易北河下426米长的隧道。 行人和车辆进入一座铜制圆形穹顶的建筑,乘电梯下降20米左右就进入隧道,隧道的墙面上贴满瓷砖,我曾在那里参观过汉堡的民间艺术展第10周年展。
左岸布拉格: 捷克布拉格相關文章
美不勝收的查理大橋真的很值得一去再去,歐洲斜射的陽光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點打在查理大橋上的感覺真的差很多,在布拉格的某天早上,趁著太陽快出來時小V從住的火藥塔一帶衝來查理大橋拍日出。 王儲的書房寬敞漂亮,裝飾著造型簡單精緻的吊燈、名貴的壁畫和地毯,圖書分門別類地擺在幾個靠牆的大書櫥裡,書櫥上有幾個不同款式的古董瓷瓶,沙發桌上是一個精確的地球儀,想來他出遊時也曾有一些準備工作。 整個書房藏書近3萬冊,主要是藝術史、軍事、狩獵和地理等方面的書籍。 早在中世紀市郊聖徒馬太教堂,每年春天舉行宗教活動的同時逐漸形成集市,隨著時光流逝市集歷經變更,最後才遷移至這裡。 園中遊樂園內設有電動轉椅、空中飛船、小火車、汽槍射擊、電子遊戲和各種表演等數十種項目,四周的臨時售貨棚,商品琳琅滿目,冷飲店、食品店和快餐店的生意也很興旺。
左岸布拉格: 布拉格文化重鎮
第二年,捷克民族主義運動(反對另一個民族主義政黨,統一日耳曼)開始興起,直到在1861年在市議會中贏得多數。 第二年,捷克民族主義運動(反對另一個民族主義政黨,the German one)開始興起,直到在1861年在市議會中贏得多數。 前一天因為賴床沒能拍到太陽跳出來照向布拉格,傳說中晨霧瀰漫查理大橋的夢幻照片,第二天更早起,四點多(夏天日出時間前)便衝來待等,這天特早,橋上只有三隻小貓,每一位都是附有腳架與專業單眼的攝影師。 清晨的查理大橋是享受布拉格美景的最好時機,因為景色最美,觀光客最少,過了十點,查理大橋就會擠滿觀光客,連步行都有困難,但牆上的畫家、紀念品攤販和街頭音樂家是飄兒很愛的,因為都超專業卻又不失幽默感。 整座橋有16個拱門橋墩,橋全長有520米,走完約莫十五到二十分鐘了,所以一般來說遊客或許只會在舊城區一端走走拍拍,不過這查理大橋還是曆代國王加冕遊行的必經之路,這麼長遠的路途,真是辛苦古代的國王了。
左岸布拉格: 小區物業提供車輛外觀清洗,每月費用150元,你會嘗試嗎?
此後布拉格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響,2000年爆發了15000人參與的反對全球化的抗議活動。 2002年8月,布拉格遭受嚴重的洪災,城中多處毀壞,比如布拉格地鐵系統遭受重大破壞,幸好主要的景觀(如查理大橋)無恙和大多數藝術作品也倖存。 大約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的波伊(Boii)部落居住在這一地區,他們將這個地區稱為波希米亞。 到公元6世紀,日耳曼人部落多數移居到多瑙河流域,一支斯拉夫部落乘機從西面入侵,定居在波希米亞地區,他們就是捷克民族的祖先。
左岸布拉格: 左岸左岸vs右岸
1939年3月10日,希特勒命令德國軍隊佔領了布拉格,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同一天,美軍攻佔了距離布拉格只有一小時路程的比爾森(而蘇聯軍隊尚在摩拉維亞邊境),巴頓將軍意圖解放布拉格,但被艾森豪威爾將軍阻止。 1617年,天主教徒,皇帝斐迪南二世登基,決意不再容忍新教徒。 1618年,布拉格再次發生擲出窗外事件,引發了三十年戰爭。
左岸布拉格: 小城橋塔
在冷戰時期,布拉格又發生過數次震動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產黨奪權、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左岸布拉格 ),是捷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歐盟第十四大城市,和歷史上波西米亞的首都,位於該國的中波希米亞州、伏爾塔瓦河流域。 該市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擁有重要地位,與周邊國家的聯繫也相當密切(特別是在地理上恰好介於德國柏林與奧地利維也納這2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中間)。
左岸布拉格: 易北河历史事件
灰頂白牆的不對稱哥德式建築,高居伏爾塔瓦河支流貝羅溫卡河岸的山丘上,居高臨下,視野廣寬,在戰略上十分重要。 夏季這裡經常舉行露天歌劇和大型音樂會,吸引眾多當地居民及遊客前來觀看。 伏契克公園是全市最大、最具自然特色的天然文化公園,位於市區東北部伏爾塔瓦河南岸,是布拉格人民一年四季重要休憩場所。 一進公園大門,迎面就是巍峨壯觀的公園大廈,經常在這裡舉辦文化藝術展覽。
左岸布拉格: 左岸舒壓休閒會館布拉格商行相關網頁- roodo樂多日誌
這間公寓的住客可以使用 左岸布拉格 WiFi(免費)和設備齊全的簡易廚房。 Modern apartments – Airport 8mins 距離老城廣場 13 公里,距離布拉格国家博物馆 左岸布拉格 13… 聖詹姆士教堂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布拉格第二大教堂,教堂最早為哥特式建築,後來因大火被毀,改建成了巴洛克風格。 左岸布拉格 教堂記憶體有一部具有400多年的曆史的管風琴,這裡迴音效果極佳,經常會舉辦音樂會,聲音悠揚悅耳。 火藥塔位於布拉格老城區,原本是作為護城的要塞,後來用來存放火藥,所以稱做火藥塔。 16世紀,國王讓術士在此研究煉金術,18世紀用來儲藏聖維塔教堂的聖器。
左岸布拉格: 歐洲
悠悠河水從橋下16個半弧形圓拱孔緩緩流過,橋畔河邊白鵝悠游,一幅詩情畫意。 由鵝卵石鋪成的查理大橋遠眺,布拉格城堡教堂尖塔高聳入雲,城堡綠色、藍色、橘色、鐵灰色和白色的建築鱗次櫛比,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一股君臨天下,不可輕攀的氣勢。 在總統府和聖維塔教堂之間有一片開闊的廣場,中央有兩根旗桿騰空而立,每逢外國元首來訪或新任大使呈遞國書時,旗桿上就會升起賓主兩國的國旗,總統還會親自陪同外國元首在這個廣場上檢閱儀杖隊。
布拉格建築給人整體上的觀感是建築頂部變化特別豐富,並且色彩極為絢麗奪目(紅瓦黃牆),因而擁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稱,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1992年,布拉格歷史中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2017年數據,每年有870萬旅客慕名而來,是歐洲第六受歡迎來旅遊的城市。 這座位居山區的狩獵城堡,經歷任入主的國王經營,有許多精緻的設施及中世紀後哥德風格的裝飾,包括國王大廳、禮拜堂、圖書館、會議大廳、瞭望塔、砲塔、城垛等;因一度還囚禁過政治犯,故陰森的地下土牢也值得一看。 卡爾施泰因(Karlsˇtejn)城堡位於布拉格西南郊20公里,是1348年查理四世在位時所建,當時是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儲存寶物和國璽的地方,裡面收集有許多聖徒遺物,天花板和牆壁上所掛的壁畫都是用寶石和金箔製成,後來因成為歷代國王的別墅而有所修改,陳列的家具多半是查理四世所購置。 現在所呈現的面貌,是施密特(F. Schmidt)教授及莫卡(J. Mocker)建築師兩位名師,從1887年至1899年經12年才完成的傑作。
左岸布拉格: 布拉格航空
航道低潮时水深也在11米以上,万吨巨轮可沿120公里的易北河航道从北海驶进港口。 左岸布拉格2025 工业与文化、商业与艺术,这一切,在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的培育下,完美平衡。 左岸布拉格 从那历史性古老仓库城(Speicherstadt)窗口上的水手结,便能感受到它曾经的氛围,一麻袋一麻袋的可可、咖啡和茶叶都存放在这里,时常都能闻到肉豆蔻和咖喱粉的香味。
這是布拉格第一座巴洛克式豪宅,由帝國最高統帥華倫斯坦公爵建於1624至1630年。 他出門的陣式更是令人側目,50輛無蓬馬車和騎兵隨從,功高震主的結果使他被國王暗殺。 現在華倫斯坦宮及後宮花園、涼亭、拱廊和造景仍如往昔美輪美奐、金碧輝煌,豪華而引人入勝,是遊客不可錯過的參觀好去處。 葛茲—金斯基宮(Palác Golz-Kinsk´ych)位於舊城廣場東北面,建成於1765年,原為葛茲所有的哥德式豪宅,後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故得此名。 此屋歷經丁岑霍費設計、又有盧拉哥(A. Lu-rago)裝飾,是一幢極為精緻漂亮的洛可可式建築,有紅白相間的外牆及精美的屋頂雕塑,還有一座土黃色的「石鐘之屋」與宮殿側旁相連。
左岸布拉格: 布拉格真如童話般的世界嗎?在布拉格居住/旅遊是什麼樣的體驗? 購買該雜誌查看完整 29 篇內容
1711年擴建時已不復原貌,現在只有窗台可窺原建築風采的萬一,名作家卡夫卡也曾在此唸過法律系。 市內現在共有9所高等院校,最出名的查理大學創辦於1348年,是中歐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全歐洲第二古老的大學,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哲學院、數學物理學院、法學院、新聞學院和醫學院等,共計12個學院、36個系、85個專科,現有2萬多名學生。 捷克歷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和科學家都曾在此學習和工作過,除胡斯曾任第一任校長外,許多捷克民族運動的精英們也出自這所大學,是捷克民族運動的搖籃。
随塞纳左岸顺流而下,您看到的将是法兰西首都蜿蜒曲折的历史。 那些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史遗迹会在您不经意中带您回到过去。 例如由菲利浦—奥古斯特(Phillipe-Auguste)于1190年下令修筑的城墙,时至今日仍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好象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曾经的历史。 如果说,右岸凝聚着奢华宏大的文化象征: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凯旋门、卢浮宫等等;那么,左岸(Rive Gauche)则有着着卓尔不群的精神指向:罗丹博物馆、克吕尼馆、MK2艺术院线等等。 由于文化知识界聚集在左岸,于是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逐渐建立了起来。
左岸布拉格: 老城
塞納左岸可以説是一處強力體現巴黎藝術生命的使巴黎人引以為豪的地方。 直至今日,它那輝煌的歷史,藝術的聲名仍然使它立於眾多巴黎藝術之地的重心位置。 塞納左岸還是巴黎建市之初的見證人,它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城創建初期的歷史遺蹟。 其中最好的證據就是,左岸的前三個區(第五、第六和第七區)在建成之初並不隸屬於巴黎市,而其它三區(第十三、十四、和第十五區)也只是在1857年後才被歸併入巴黎市。 自此,巴黎開始不停吞併其周邊的近郊和城區,首都的規模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