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特別的日子,如重陽、清明等,很多村民都會回到荔枝窩聚首一堂拜祭祖先。 周末期間,居於香港的村民亦會間中回到村中,緬懷兒時往事。 村屋門面一致以原有青磚疊砌,一打開木門,古色古香的內部裝潢保留了左廁右廚的間隔,廚房仍見灶頭、大鍋及煙囪;廁所亦十分企理,「乾濕分離」的設計完好地隔開企缸和洗手盤及馬桶。 進入大廳,有一套竹製家俱,枱上擺放著熱水壼、杯子、風筒、蚊拍等等,更有屋主親自訂立的規矩及注意事項。
香港文匯報記者前往參觀修復好的村屋,雖然有傳統及摩登兩種不同風格設計,但都有一些具時代意義的共同建築物件,包括金字斜木結構瓦頂、青磚立面、麻石門頭與門腳、煙囪、灶頭、木閣樓等。 不同的村屋內亦有保留具紀念意義的業主物件,例如舊式電器開關、舊式牆面等。 每一間村屋都有記錄屋主故事的小冊子,做到「一屋一故事」。 荔枝窩村是在沙頭角的客家村落之一,起源可追溯至17世紀,由曾氏和黃氏兩個客家宗族所建立。 曾氏的祖先來自東莞,原本落戶梅子林(位於荔枝窩附近的一條村落,從荔枝窩前往約需半小時腳程)。 後來,曾氏和黃氏的開村祖先均決定遷移到位處海邊並有更多平地的荔枝窩定居。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20/6接受報名!走進400年歷史村落 住特色修復村屋 嘆原居民地道客家菜
逾三百年歷史的沙頭角荔枝窩,數年前由香港鄉郊基金向城規會申請獲批,選取15幢村屋復修成民宿,以推廣客家生活文化體驗,惟相關度假及食肆申請受到牌照條件局限而阻窒發展,上水區議會主席羅庭德提出要求民政總署及食環署簡化及放寛相關程序,以推動疫下本地生態遊。 香港鄉郊基金獲馬會撥款,選了15座村屋,以象徵性租金租用該等村屋20年,徹底復修後計劃開放給團體或個人作民宿,約滿後交回屋主,解決了村民無力或無意斥巨資復修饒富歷史意義的傳統客家建築物的問題。 荔枝窩民宿有別於長洲式度假屋,宿客能花多點時間體驗傳統客家農村生活,包括下田插秧割禾或休閒地學習及享受客家飲食文化,也有更多機會與村民互動交流。 新界東北的「慶春約」七村(荔枝窩、鎖羅盆、悔子林、蛤塘、小灘、牛屎湖及三椏村),當中荔枝窩是新界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鄉村之一。 華懋集團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及荔枝窩村培成堂合作,於荔枝窩開設故事館,分別以生活作息、婚嫁習俗、傳統醫術及客家歌曲四大主題呈現客家文化,透過重現昔日繁盛時期的慶春約村落,讓遊客重新認識七村的歷史文化。
若非近年社會滙聚各方推動本土文化、可持續發展、鄉郊保育、本土農業的力量,加上政府政策配合與資助,村民縱然有心也無力讓荔枝窩回復昔日的氣象。 新冠肺炎肆虐,國內外實施入境限制,熱愛外遊的港人無處可去,本港鄉郊頓成熱點。 不過絕大部分人都是「打卡」一日遊,原因除了往返市區交通便利外,就是香港的鄉郊民宿設施可說是絕無僅有,而風餐露宿卻不合大眾口味。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正因如此,香港人的郊遊模式其實是錯過了「打卡」以外的鄉村生活和文化體驗。 荔枝窩村亦設有荔枝窩故事館,以慶春約七村村民的口述歷史及捐贈的文物為基礎,通過慶春約生活文化、傳統醫術及草藥、傳統婚嫁和客家歌唱等4個主題,展示慶春約的傳統客家文化,以及昔日村民簡樸多采的生活。 計劃的成功為香港以至中國東南部(包括南中國)提供了一個另類和永續的鄉村發展及活化方式。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4-22 體驗荔枝窩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文化體驗及工作坊,重現荔枝窩昔日的客家文化傳統,讓大眾加深了解荔枝窩作為香港現存最完整的客家圍村的歷史文化特色。 期望招募學員報讀荔枝窩導賞員班及導師培訓班,以接受專業培訓,完成課程後他們不但可成為荔枝窩村的專業導賞員,更可於特定範疇內擔任工作坊導師,並為日後的住宿項目提供多元化活動。 荔枝窩村是新界東北地區最具規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客家村落之一,有300多年歷史。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2025 村後有一片茂密的風水林,村前則有一道風水圍牆,村民相信可以聚財擋煞。 村屋以三縱九橫形式依山勢排列,前低後高,共200多間,大部分村屋以青磚及泥磚建造。 部分村屋經過保育和復修後組成「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提供村屋住宿及體驗式學習計劃,從而加深大眾對荔枝窩村歷史和傳統客家文化的了解。
- 荔枝窩背山面海,這環境格局造就了荔枝窩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包括成熟的風水林、次生林、灌木林、淡水河溪、農耕濕地、紅樹林、泥灘、岩岸和內海。
- 沙頭角碼頭於昨日開放部分區域予遊客,更有助市民以便捷方法,探索沙頭角附近生態及地道文化景觀,包括荔枝窩村。
-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文化體驗及工作坊,重現荔枝窩昔日的客家文化傳統,讓大眾加深了解荔枝窩作為香港現存最完整的客家圍村的歷史文化特色。
- 昔日富裕的荔枝窩村早在300多年前已建成,村內超過200間房子以三縱九橫形式以及風水格局排列,四周更有樸實的風水圍牆保護。
- 農夫們紛紛回來復耕畜牧,有些老房子則被改造成商店和訪客中心。
- 宗教事務現在仍然維持相同情況,但是村校在20世紀中期已在殖民地教育體制下正式化,並在八零年代停辦。
走著走著,一間小屋傳出陣陣柴火味,原來老村民 Susan 正蒸製客家傳統茶粿,每次有船,她都會開班授徒,有時教幾個,群情洶湧時可教廿人,大人細路夾手夾腳做茶粿,仿如大師班。 一是,往荔枝窩的船只得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有,由馬料水三號梯台開出,由大學港鐵站步行往馬料水碼頭約 15 分鐘。 世界客家博覽會將在8月8日至8月10日在桃園試營運,隨後8月11日在桃園盛大開幕,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天邀請新北市長侯友宜、新竹縣長楊文科、苗栗縣長鍾東錦、新竹市副市長蔡麗清一起參加記者會。 侯友宜致詞時表示新北市客家族群有67萬,僅次於桃園,所以一定要出席世界客家博覽會。 荔枝窩村的傳統村屋天天受着風吹雨打和白蟻侵蝕,再不加大力度維護,恐怕村屋坍塌會加速,後果堪虞,願望村民以大局為重,共同努力,振興荔枝窩。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Hakka Life Experience Village @ Lai Chi Wo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望向天花,可以一覽村屋的瓦頂,某部分屋頂更留有重新油漆過的子孫樑。 如果客家農家菜唔啱你口味,可以步行往約2公里外的三椏村(約45分鐘)。 那裡士多還可代客召船往西貢黃石或者馬料水碼頭;或步行5.5公里(約2小時)往烏蛟騰,坐小巴或的士返市區。 由馬料水碼頭往荔枝窩,經過黃竹角咀的邊緣,可見到受風化侵蝕的「鬼手岩」,它的形狀似一個緊握的拳頭,五指明顯,乃黃竹角咀的地標。 離開黃竹角海會進入紅石門往印洲塘,紅石門的石呈現紅色,是很久以前因氣溫太高,空氣氧化岩石中的鐵質所致,估計有上億年歷史。
- 村後有一片茂密的風水林,村前則有一道風水圍牆,村民相信可以聚財擋煞。
- 眾志成城,過去數十年杳無一人的荔枝窩,今天已有數戶常住人口。
- Susan 年幼時隨父母往英國生活,說起荔枝窩的童年,除了艱苦歲月,想不到好日子,「耕田都唔夠食,仲記得細個擔嘢擔到喊」,因為女性在客家社群地位較低,照顧家庭又要務農,生活忙個不停。
- 香港鄉郊基金獲馬會撥款,選了15座村屋,以象徵性租金租用該等村屋20年,徹底復修後計劃開放給團體或個人作民宿,約滿後交回屋主,解決了村民無力或無意斥巨資復修饒富歷史意義的傳統客家建築物的問題。
- 事實是:鄉郊基金是不牟利慈善團體,對賺錢毫無興趣,在荔枝窩工作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存護文化和恢復宜居狀態,好讓久居海外及年屆退休年齡的村民可以落葉歸根,回鄉定居,更希望村民第二代、第三代看到回鄉安身立命的可能,返鄉建設美好未來。
- 除了山歌外,傳統醫術則向大眾展示以往客家人的醫術及草藥,介紹客家人源遠流傳的治病方式;而婚嫁習俗則收集了荔枝窩村民婚姻故事的訪問,以及介紹傳統的婚宴習慣等;生活作息則會介紹客家人的傳統生活模式。
沙頭角未開放前,市民要從馬料水碼頭搭船前往荔枝窩村,船程約1.5小時,但日後遊歷完沙頭角碼頭後就能登船,約30分鐘就到達荔枝窩。 主辦單位歡迎有興趣透過體驗式學習,認識香港傳統鄉村生活的人士參加,不過就提醒參加者,生活體驗村絕非星級酒店staycation,為了保留鄉村風貌,修復村屋無太多現代化設施,而住村屋只係體驗活動的其中一環,整個活動仲有好多客家鄉村生活等大家探索,鼓勵參加者報名前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挑戰。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2025 像荔枝窩和梅子林這般的優山美地,若非地處一隅,而村民無意出售祖業,可能早已成為發展商囊中物,興建世外桃源的豪華度假村和高爾夫球場,掩埋了本港碩果僅存古村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村
荔枝窩是112 種淡水生物的家園,亦是許多鳥類、蝴蝶、蜻蜓和爬行動物的重要生態棲息地,包括瀕臨絕種的黃胸鵐和稀有的燕鳳蝶。 從港鐵大學站B出口搭乘272K號巴士,於首站馬料水公眾碼頭下車,步行約100公尺至馬料水三號梯台,搭乘渡輪前往荔枝窩。 荔枝窩街渡只限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營運,航程約1.5小時。 昔日與教育和宗教相關的公共活動都是由慶春約七條村共同分擔,並且屬慶春約七村聯盟的職責範圍。 宗教事務現在仍然維持相同情況,但是村校在20世紀中期已在殖民地教育體制下正式化,並在八零年代停辦。 著名的海草矮大葉藻(Zostera japonica)、紅樹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和攀援植物白花魚藤(Derris alborubra)都能夠在這片紅樹林找到。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蛻變客家生活體驗村
大豬由廣場側的豬欄捉出來,即宰即煮,真是新鮮直送餐桌。 除了太平地,圍牆外也有大廣場,遇上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附近七條村的村民也會前來,廣場高峰期可容納成千人。 望向天花,可以一覽村屋的瓦頂,某部分屋頂更留有重新油漆過的子孫梁。 而村屋窗戶一般較高,故他們在翻新時加設機械鐵杆,可以邊轉動邊緩緩推開窗。 兩層高的村屋上層普遍也設有閣樓,但為安全起見,他們在樓梯中間加建通孔木板,客人來到時會將其鎖起,但仍可觀賞原貌。 兩千年來,在中國多個朝代(早至秦朝),客家人因為社會動盪、戰亂和饑荒等緣故,輾轉南遷,尋求更好的生活。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工作暑熱警告取消
銀葉樹和白花魚藤相信是早期村民特意保護的,以免村落受到潮浪和風暴侵襲。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全球逾60種紅樹,香港就有其中8種,全都集中在荔枝窩,沿著荔枝窩自然步道,可找到鹵蕨、桐花樹、海欖雌、木欖、海漆、銀葉樹、秋茄和欖李。 村中的大樹也是古樹名木,細葉榕、秋楓樹和樟樹也被列入古樹名冊。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復村 農夫力證香港也可種出好味咖啡
翌日大清早起床,雖因天氣欠佳未能觀賞日出,但在村外沿着印洲塘海岸公園邊緣散步,清風送爽也是賞心樂事。 這次荔枝窩度周末是一次極之愉快的體驗,非「鴨仔團」快閃遊可比擬。 荔枝窩本為客家黃氏單姓大村,後來附近梅子林(沙頭角曾氏村落)部分曾姓原居民分支到荔枝窩村,使之成為雙姓村落;惟曾氏於荔枝窩村迅速添丁添女(「輕欸」[4]、「(女恭)」[5]),曾氏村丁數目拋離黃氏,使荔枝窩村黃氏分支到今日鎖羅盆、上水古洞客家圍等地方立村。 食環署回應根據《食物業規例》發出食物業牌照旨在確保處所適合作經營食肆用途、保障食物安全和公眾衞生。 在處理食物業牌照申請時,署方主要考慮擬經營食物業的店鋪是否能符合該署和各政府部門按其執行的法例所施加的規定,當中包括樓宇安全、消防安全、衞生方面及是否符合政府租契的條件和法定圖則的規限等。 沿著村裡的小溪一直走,就能到達淡水濕地區,這裡是香港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原生態地區之一。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村復興 – 與部份海外村民商榷
感受鄉郊風情之際,請尊重自然環境與關愛當地居民,不要破壞他人財產、農作物或植物,亦不要餵飼或傷害牲畜或野生動物。 小店只在週末和公眾假期營業,登上渡輪前,建議你準備充足的飲用水和食物。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有農墟 每月第一個禮拜六有市集
據了解,部分村民建立社企祖織「暖窩」,與鄉郊基金一同加入復修,取名自碼頭不遠處的牌坊,旁邊的對聯寫著:「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異國,枝葉散花香呼還銀髮錦華堂」。 從碼頭起行走數十米,小瀛學校外的大廣場有街坊擺賣糕點,包括各種口味的客家茶果、豆腐花、杏仁餅、米通等。 再穿過村落圍牆,隨即迎來三代同堂經營的士多,沿路更有近年因復耕項目進駐的咖啡店。 據了解,部分村民建立社企組織「暖窩」,與鄉郊基金一同加入復修,取名自碼頭不遠處的牌坊,旁邊的對聯寫着:「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異國,枝葉散花香呼還銀髮錦華堂」。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 – 鄉村復興路上的摸索
在荔枝窩可以找到香港所記錄的全部八種真紅樹包括銀葉樹,有些更高至15公尺,是香港最高的品種。 縱橫交錯的紅樹根部能抓實泥沙,確保它在濕滑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 荔枝窩濕地泥灘孕育了不少海草品種,包括矮大葉藻和喜鹽草等。 它們對海洋生態系統十分重要,為多種海洋動物,例如魚類、蝦蟹提供庇護所和繁衍後代的地方。 歷史悠久的荔枝窩客家村被鄰近新界東北區茂盛的風水林與紅樹林包圍,在這裡能感受悠閒清靜的氣息,兩旁自成一角的村落建有200多間排列整齊的山坡小屋,早在 300多年前已落成,是香港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農村聚居地之一。
民政總署書面回覆指,本港經營旅館均受《旅館業條例》(第349章)規管,目的是確保擬用作旅館的處所,在樓宇及消防安全方面達至法定標準,以保障入住者及公眾的安全。 《條例》並不排除以「民宿」形式經營的旅館, 因應新界鄉郊獨特的環境和鄉村屋的設計,牌照處一如既往採取靈活務實態度,在確保樓宇結構及消防安全方面達至法定標準的前提下,特別制訂了適用於新界鄉村屋旅館的樓宇結構及消防安全基本規定。 有關規定較在市區多層大廈中開設賓館的發牌要求寬鬆,與鄉村屋較簡單的設計合乎比例。 現時有超過一百間位於長洲、梅窩和南丫島等鄉郊地區的旅館簽發牌照,強調牌照處有必要制訂合理程度的安全要求,以保障旅客的安全。 11月3日我擔任主席的香港鄉郊基金與荔枝窩村的村民,就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事宜,在沙頭角鄉事委會會大樓簽署了協議文件,標誌着存護荔枝窩村的客家傳統文化和客家建築特色的具體工作正式揭開序幕。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2025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在沿岸的紅樹林附近,你會看到像巨蟒般匍匐本地的攀援植物 —— 白花魚藤,它們會攀援高樹成長並形成像拱門一樣的奇觀,如藤蔓生長的白花魚藤直徑約30釐米,經歷百多年的生長時間才長成現狀。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古鄉及生態之旅
對外推廣工作由原居民曾偉強(David)負責,每逢有船載旅客入村,就會辦導賞團,60分鐘和你暢談古村舊事。 事實是:鄉郊基金是不牟利慈善團體,對賺錢毫無興趣,在荔枝窩工作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存護文化和恢復宜居狀態,好讓久居海外及年屆退休年齡的村民可以落葉歸根,回鄉定居,更希望村民第二代、第三代看到回鄉安身立命的可能,返鄉建設美好未來。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偏遠地區,一向以具有客家特色金字瓦頂的建築群聞名,可惜近年部份村屋陸續倒塌,到了今年年中,有損壞和需要修復的村屋已多達三之一(參看附圖),每次下大雨後,屋頂瓦片掉到地上的響聲此起彼落,令人擔心美麗的鄉村會隨着歲月的過去變成無法觸摸的回憶。 荔枝窩特別地區內有客家人文化遺產:荔枝窩客家村民種植之風水林,主要樹種有榕樹品種[9][10][11]。 除了山歌外,傳統醫術則向大眾展示以往客家人的醫術及草藥,介紹客家人源遠流傳的治病方式;而婚嫁習俗則收集了荔枝窩村民婚姻故事的訪問,以及介紹傳統的婚宴習慣等;生活作息則會介紹客家人的傳統生活模式。 故事館以客家房屋改建,內裡展示80多個村民的訪問故事,更有客家山歌的錄音可供聆聽。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海灘
荔枝窩(英語:Lai Chi Wo)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之一處原居民村落,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對出海灣即為吉澳海,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荔枝窩自然步道」所在地。 自17世紀便已有人定居;附近村落為小灘、蛤塘村(沙頭角范氏客家村落)、梅子林(曾氏村落)。 區志偉表示,希望遊客不只是匆匆來留宿,而是透過住入村屋體驗當地生活、文化。 現時定出一個收費模式,客家生活體驗活動的每人收費由150元起,而周末、公眾假期的住宿費暫定為每晚1,000元,平日則為800元一晚。 綠色旅遊近年愈來愈受港人歡迎,包括觀賞地質公園、行遠足路徑及離島遊等。 沙頭角碼頭於昨日開放部分區域予遊客,更有助市民以便捷方法,探索沙頭角附近生態及地道文化景觀,包括荔枝窩村。
荔枝窩村有逾300年的歷史,全盛時期估計有六七百人居住。 隨着村民逐漸外遷,村屋棄置日久失修,該村三分一村屋幾乎倒塌。 鄉郊基金項目總監區志偉表示,2017年開始復修荔枝窩村15間村屋的工程,希望透過與村民合作,打造一個客家生活基地,目前已有12間村屋復修完畢,其中9間已經領取賓館牌照能接待住客,兩間仍在辦理賓館牌照手續,餘下的一間會預留作接待處。 昔日富裕的荔枝窩村早在300多年前已建成,村內超過200間房子以三縱九橫形式以及風水格局排列,四周更有樸實的風水圍牆保護。 這裡曾有過千位村民居住,其後村民自1960年代起陸續遷離。
「永續荔枝窩」計劃目的要讓古村重新興旺,宜居宜耕,令小社區重生。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2025 此計劃更於2020年獲得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可持續發展特殊貢獻獎」。 近來部份村民對「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有點誤解,把它看成「地產發展」,以為鄉郊基金把荔枝窩村屋變成「民宿」賺大錢,而村民沒有得到應得利益,因此提出反對。
荔枝窩村成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後,猶如重獲新生,現在更是遠足和生態遊的熱門勝地。 農夫們紛紛回來復耕畜牧,有些老房子則被改造成商店和訪客中心。 在週末或公眾假期,鄉村小店和數個臨時小攤子更會提供各種客家菜,例如鹹雞、紅燒豬肉、蘿蔔絲煎蛋、餃子和雞粥等。
台灣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批民進黨帳面上,看起來績效優異,其實是透過特別預算做假帳,不過被披露是引用部分數據的錯誤… 黃錦星又在開幕禮上呼籲市民響應漁護署的「山海不留痕」,呼籲市民郊遊時帶走自己的垃圾,以保護偏遠鄉村。 相關議題原定今日(28日)在北區區議會在地經濟及文創工作小組討論,因黑色暴雨警告關係宣佈延期,擇日重開。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封存五十年 「我等著你回來」客家小房子
荔枝窩背山面海,這環境格局造就了荔枝窩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包括成熟的風水林、次生林、灌木林、淡水河溪、農耕濕地、紅樹林、泥灘、岩岸和內海。 周末偶爾會有人售賣傳統客家美食,山長水又遠嚟到荔枝窩村,當然要買手信,包括花生米通、炒米餅、雞屎藤茶粿、糯米糍等,還有白菜乾,都是$10起,非常抵食。 快到60歲的曾偉強(David)由英國返港長住,原來只因一張1963年的荔枝窩衛星地圖,令他憶起兒時的荔枝窩村曾有香港「小桂林」的美譽,梯田、河流和魚塘等美景,是香港的鄉村典範。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2025 他希望能重現祖先家園,於是找來各路英雄,包括前天文台長林超英,一齊研究復耕大計。
據旅行社提供的行程價單,收費由299元至488元不等。 行程除了到訪沙頭角,還會遊歷周邊景點,距離沙頭角碼頭僅半小時船程的荔枝窩村是其中一個熱點。 荔枝窩村是香港保存得最完整、最具規模的客家村落之一,近年透過復修村屋以供遊客留宿,周末在荔枝窩村過夜,感受農村生活收費約1,000元。 建立「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另一邊際利益是為荔枝窩村創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