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該校學生曾在該官方討論區轉貼有關校外人士(例如在該校應試的會考考生)對該校(試場)行政安排的看法和建議,其後討論帖遭校方刪除,高層師長亦以學生觸犯不成文校規為由向轉貼文章的學生作口頭警告。 2005年6月,教統局接到家長查詢該校自行增加英語教學比例的做法是否恰當,而揭發該校有違規的情況。 《蘋果日報》在同年7月8日報導校方在招收中一生時仍是以英語教授數學及綜合科學科為「賣點」,有誤導直屬的聖若瑟英文小學畢業生報讀之嫌。
- 學生會會章已對會員資格、組織架構、選舉方式等作出適當指引,所有會員需要遵守。
- 該校以往儘量締造了自由開放的校園氣息,例如同學放學後都可以留校活動,在學生鞋類規範方面亦十分自由等。
- 1996年11月20日,油麻地嘉利大廈發生五級大火。
- 《明報》指,該批單位全數位於旺角豉油街12號一幢私人住宅大廈,屬兩房和三房單位,原為土地發展公司(即市建局前身)租予受重建影響居民的安置大廈。
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出租單位,適合一至九人家庭居住(入伙時編配標準)。 此邨第一期工程於1987年完竣,包括兩座35層高Y1型大廈(東興樓、東茂樓)及兩座35層高Y2型大廈(東昌樓及東業樓),由中國海外房屋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當中約500個為單身人仕單位。 第二期有4座35層高Y2型大廈(東昇樓、東平樓、東安樓及東逸樓),由有成建築承建。 第三期為居屋計劃樓宇—漁安苑,包括7座33層高彈性十字三型大廈。
嘉年大廈平面圖: 教育及康樂設施
1994年3月26日,時任校長陳江潮代表校董會向出席直屬的聖若瑟英文小學小六家長會宣佈,94-95年度9月起中一之社會科及科學科將採用母語授課。 然而此舉引起大部分直屬小學家長的反彈,於同年4月2日發動遊行抗議,家長在遮打花園舉行集會,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 同年4月11日,時任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李永援修女(Sr. Marie Remedios)約見校監陳達明神父及陳江潮校長,通知校方應順應家長要求,採用當時教育署所提倡的分流制,由分科轉為分班。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校方其後讓步,於同月15日,校監陳達明神父發表《母語教學立場書》,正式公佈由1994年9月起兩屆中一均採用分流制(立場書上的「分流制」指分班),1996年度之中一則分科採用母語教學,數學科採用英語教學。 因此,1994學年度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 其後為了配合政策,1997學年度中四的文科班採用母語教學,理科班則分班採用母語授課;1999學年度,中六預科文科班採用分科母語授課,經濟學(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採用英語授課;理科班則以英語授課。
- 2017年9月22日舉行的第26屆學生會選舉,唯一候選內閣 「承傳」Heritage 以309票信任票對191票不信任票及20票廢票當選成為該屆(60週年鑽禧校慶)學生會,該屆學生會選舉投票率為69%。
- 「嘉諾撒會三修女 慶祝鑽金慶 同頌主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教報》第3423期,2009年9月27日。
- 在這個政策下,該校於1971年5月引發「剪髮風波」,一名該校男學生因頭髮過長而被校方師長強行剪下長髮,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新聞焦點之一。
- 譚美芳,「名人學府聖若瑟面臨清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方日報》,2008年1月24日,A16。
- 但學生都說校褸像「垃圾袋」,令大部份人都未有購買。
2015年,學校製作了新一款校褸,一套全黑色的校褸,可分拆成兩件外套,上面印有於「2015年度手冊封面及校褸文字選舉」得票最多的「白色」、「垂直」、文字為的「聖若瑟」。 但學生都說校褸像「垃圾袋」,令大部份人都未有購買。 舊生會分別設計兩款以藍色與棗紅色,綉有「SJ」盾徵圖案,供中五及中七畢業生購買作為紀念品。 後來,由於部分畢業生留校升讀預科,校方亦容許他們配帶該款領帶,此俗成慣例造成中六班學生的領帶未為統一。 後來有家長認為領帶二分不當,校方因此接納建議,以藍色的舊生會領帶作為高年級學生配帶的指定領帶,部分學生、舊生深表惋惜,認為此舉令學校失去特色,失去傳統。
嘉年大廈平面圖: 觀塘道前校舍
措施包括改版學生手冊,增加更多學校資訊﹔中一班數由4班增至5班﹔上課時間表由以往沿用的循環週六天制改為五天星期制,並對課堂節數進行變更等。 嘉年大廈平面圖 新校舍由德材建築承辦興建,校舍建築費用約1億8,500萬港元,由公帑支付。 校方原定於10-11學年度9月遷入新校舍,但因工程延誤,校方才可在2011年1月遷入新校舍。
現時,中一至中三(A,B,C班)以母語授課,(D,E班)以英語授課,並設有精英班(E班,2000年代中期前為A班)。 中四至中五(A,B班)以母語授課,(C,D班)以英語授課,精英班為(D班)。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校內所有中一學生是由教育局實施的香港中一學位派位機制及少量自行派位學額中招收,絕大部份學生Band 1-2 學生。 2008年前,該校奉行母語政策,初中使用中文及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 在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前,除電腦、音樂、英文外,其餘初中所有科目均使用中文作為教學語文。 中四至中五的學生則開始在理科、經濟科、音樂科以英語授課。
嘉年大廈平面圖: 成交紀錄
該校圖書館於1994年完成電腦化,印有條碼的學生證兼具借書證功能,是香港最早使用電腦化借還圖書系統(School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Library System, SLS)的學校圖書館之一。 1966年,發生天星小輪加價事件,當時校方因宵禁令關係而延遲原定在香港大會堂為前校舍舉行的籌募建校基金聯歡晚會。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傳聞該校曾有多名老師因與時任楊少雄校長或校務處職員不和而離校或提早退休,離校的老師們也是教學經驗豐富、受學生們愛戴。 有一名中四留級生因為某地理科老師而由理科轉讀文科,可是該名老師經已提早退休,令其感到十分失望。
嘉年大廈平面圖: 聯絡業主
在60年代至70年代受嬉皮士文化影響,當時香港部分中學生有特意蓄起長頭髮的習慣。 而校方有見及此決定嚴格執行學生禁蓄長髮回校的政策。 在這個政策下,該校於1971年5月引發「剪髮風波」,一名該校男學生因頭髮過長而被校方師長強行剪下長髮,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新聞焦點之一。 而事件發生後引起當時公眾對教師進行體罰問題及教育界對教育司署的德育政策作出討論。 1960年,當時班級由小二至中三,學生人數已為創校時的3倍,舊校舍已開始不敷應用,所以孫修士當時已計劃擴建校舍。 1962年,香港教區代表校方向香港政府申請撥地遷校,該校於1965年獲當時政府批准撥地興建新校舍(即觀塘道61號前校舍舊翼部分),校舍於1967年秋季落成啟用。
嘉年大廈平面圖: 校舍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曉峰閣,帝景園,慧景臺,愛都大廈,嘉富麗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04,160,年齡中位數為 44.0歲。 「剪長髮引起一場風波 訴稱曾遭掌摑學生 嘉年大廈平面圖 恢復上課又被嘲諷」,《工商日報》,1971年5月21日,p.12。 2005年學生會進行第一次修憲前,會章上列明設5個以顏色區別的社-紅、藍、黃、綠、黑。 在90年代至2000年代時期,該校不斷傳聞會在觀塘道前校舍後方的斜坡地位置興建泳池,唯至今皆未落實。
嘉年大廈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除上述自由外,以往亦有中六、七預科同學喜歡放學後留在相對公共自修室較清靜、不用霸位的前校舍主場課室溫習以應付高考,校方並沒有規限預科生每日離校時間。 雖然此舉可能會影響前校舍晚間的校園保安,但校方之前對此並無出言禁止。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有喜歡放學後留校溫習的預科生曾為此向該校高層師長表達可否對此作出酌情處理的意願,但得到的回覆是建議該學生使用香港公共圖書館自修室或周末使用前校舍地下小食部桌椅溫習。 鑑於當時該校發生連串偷竊事件,事後部分預科生認為校務處此舉目的只是想杜絕一切失竊的可能性(例班長忘記鎖門),但此等便利校務處的行政措施卻只是收窄學生在校內的自由度,減少學生對該校的歸屬感。 另一方面,有學生認為《新主人》歌曲部分歌詞(特別是英文部分)的聲調根本不能配合曲調,也有舊生因校方自1998年起強迫學生唱該曲以及在校刊新增其曲譜與歌詞感到不適應和無奈,並以惡搞方式設立「校長歌迷會」網站。 候選內閣一般會透過洗班派發政綱、免費西瓜波、袖珍時間表及紀念品等,也會在學校多人流的地點親身派發政綱,以爭取學生支持。
嘉年大廈平面圖: 留言板
這個組織其後被1991年成立至今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校友會(The 嘉年大廈平面圖 Josephian Association)所取代,並得到該校官方認可。 嘉年大廈平面圖2025 同時學生會亦會售賣西瓜波(紅白相間塑膠足球)、白飯魚、校簿、文具;除售賣服務外也會提供舊書義賣(第11屆迄今)、漫畫租借(第9屆迄今)及聯校模擬試卷交換等服務。 據了解,第18屆當選內閣「Mensa」曾以殘舊為理由把一些陳年漫畫(例︰足球小將等)棄掉,此舉惹起部分「漫畫迷」學生不滿。 此外,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負責出版每年兩期的校報-《睿思》。 學生會會址最初設於觀塘道前校舍211室,於上課時段為課室用途,於小息、午膳及下課後則有學生會幹事於此當值,負責售賣校簿、校呔等用品,在遷校前已改為G04A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