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8月29日,根据《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天津日本租界协议书及附属议定书》,划定日本租界,南临法租界,西北与老天津城相望。 天津租界开辟之后,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 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 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 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爲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于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
- 與近代各國在北京设立的东交民巷使館界不同的地方在於,租界是許可外國人(不僅是外交人員)進行任意不違反國籍所屬國法律的活動。
- 1845年11月,《上海土地章程》告示于众,标志着上海租界成立。
- 次年,公共租界被划分为北、东、中、西四区,日本侨民在北区和东区占有优势地位。
在法租界发展的早期,这是由于较之公共租界,法租界更为接近华人居住的旧城区,而且很早就有众多的华人居民入住,消费人口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则是由于法新租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了大批欧美侨民和中国中上层人士入住,具有发展为繁盛商业区的基础。 從1904年到1917年,上海的俄僑人數大體穩定在360人左右,绝大部分住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的提篮桥地段(又名汇山,Wayside)。 1871年日清建交以后,日本人陆续來到上海。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报馆
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閘捕房的巡捕槍殺中國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國全國性的愛國運動。 上海公共租界繼續向外擴張的態勢趨於穩定下來。 上海租界地 上海租界地2025 上海法租界与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截然不同。 上海租界地2025 法租界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和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共同负责,而上海公共租界是当地外国侨民的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甚至是英国领事的管理。 此外,法租界也设有会审公廨以及6个分区捕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上海法租界的发展远不及公共租界。 1910年,上海法租界共有外国侨民1476人,只有公共租界13536人的1/9。 上海租界地2025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美国人(441人),其次是法国人(436人)、英国人(314人)、越南人(207人)以及德国人(148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上海公共租界的房地产业经历了一次大发展。 上海租界地2025 20年代的革命和动乱不但没有影响上海租界的繁荣,反而进一步抬高了地价。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零售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 租界内实行西方的管理制度,享有治外法权,这就给形形式式的创新、冒险提供了极好的舞台。
1957年3月,由中国代管的白龙尾岛按照1887年的条约被归还给越南。 1861年初,英国参赞巴夏礼乘坐军舰前往根据条约新开辟的长江口岸勘察形势,选定将要开辟的租界界址。 他一度计划改到控扼鄱阳湖口的湖口开辟商埠,但是经过江西省官员的一再劝说,最终确定在九江开辟商埠。 租界的位置位于九江府城以西,长江与甘棠湖之间的狭窄地段,面积150亩。 在九江英租界存在期间,曾经发生过数起中外冲突事件。 1927年1月6日,九江英租界被大批中国民众冲击。
上海租界地: 贸易圈
1936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上海租界内的华人超过170万,外国侨民不过7万。 且这仅是在册人口,即缴纳租界税赋的人口,不包含流动人口。 上海租界地 由于美租界一直没有划定界线,公共租界当局在此后的30年里不断向外拓展。 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积增至33503亩,约合21平方公里。
其中俄国人从1910年的7人猛增到3879人,居各国侨民首位;然后依次是英国人(2219人)、美国人(1541人)、法国人(1208人)、越南人(947人)和德国人(597人)。 两租界欧美侨民的总数相当接近:法租界欧美侨民11076人,占侨民总数90%;而公共租界欧美侨民15939人,占侨民总数44%。 20世纪初,随着上海公共租界的扩展,中区的南京路迅速兴起,并形成为全中国最繁荣的商业街。 别发洋行是一个著名的以上海为基地的英语图书出版公司,成立于1876年。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与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后者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受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一個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甚至英国领事的管理。 上海租界地2025 在蒋介石主政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美国人
附近是明治和大正时代大阪府和大阪市的行政中心。 1872年,英国人修建了从新橋到横滨的日本第一条铁路。 上海租界地2025 上海租界地 上海租界地 当時的横滨车站设在居留地外的樱木町,而新桥站(今汐留)设在筑地居留地的外缘。
上海租界地: 天津事件 (1939年)
1947年,領事裁判權全面取消,租界內西方國家人民民刑事案件移送各國的領事裁判的法源喪失,中國才真正重新掌有全國之司法管轄權。 到1918年,條約國的數量攀升至19個,但到1930年代已降至14個: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麥、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秘魯、墨西哥和瑞士。 一戰後,德國和奧匈帝國喪失了條約權利,而俄羅斯出於政治策略而放棄了權利。 民國政府拒絕了給予一戰後的新國家條約權,例如奧地利和匈牙利(原奧匈帝国)、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 上海租界地2025 市議會據此發布了《土地法規》,該法規對定居點中的所有人具有約束力。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结束租借
總而言之居住在上海租界的外僑來自不同的國家,最多時曾達到58個國家[7]。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 上海租界地 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房地产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相较而言,法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很少,来的主要是传教士,因而要了紧靠县城的地方。 美租界是1848年美国传教士文惠廉提出开辟的,道台口头同意了,但一直到1863年才划边界。 1844年,中法签订《黄埔条约》后,法国人被允许在华居住和贸易。 1848年,法国领事申请设立了上海法租界。
上海租界地: 日本侨民
上海虽然扼守着长江流域入海的咽喉,却因为古代中国以内陆经济为主,使上海县的地位一直不高,与相邻县相比,各方面都不突出。 上海租界地 这种局面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洋人把势力伸入长江流域,而终于被打破,一个全新的上海即将崛起。 在上海租界開闢初期,在滬的外國人數量很少,到1850年的英租界內,外國人數量也僅僅只有50個。 且在那時,租界內實行華洋分居,即華人與洋人被分隔開居住。
上海租界地: 租界内重要名胜古迹
其中第九条章程规定“商人租定土地及建筑房舍后,得于呈报后自行退租。 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尤不得任意增加租金。 ……”这条章程确立了外国人于界内的永租权。 当时的中国官吏认为如果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便是等于将中国的地产割让给外国,因此煞费苦心想出了这么一个解决的办法,即不危害到中国的领土主权,也确保了外国人于界内长期投资的利益。 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中影响中国政局的因素之一。
上海租界地: 事件經過
他们在北河南路距离北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东正教堂,称为主显堂,这座上海最早的东正教堂后来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 上海租界地 1871年日清建交以后,日本人陆续来到上海。 早期日本侨民中绝大多数是娼妓,她们聚居在虹口吴淞路一带。 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开始在虹口区内越界筑路,虹口地区被非正式地纳入公共租界管辖范围。 1873年,日本将原日本公馆(日本上海出张所)改称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位于虹口闵行路3号。
上海租界地: 事件经过
英美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立了正式的法院体系来审理案件。 上海公共租界英国法院成立于1865年,位于英国领事馆内。 上海公共租界美国法院于1906年在美国领事馆内成立。 上海租界地2025 两个法院于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占领并自该日期起实际上停止运作。
上海租界地: 贸易
石库门作为法租界中最能代表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形态,见证了上海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 并在第二十条章程中规定收取分摊款项的“派款人等得请求领事委派正直商人三名,审慎决定应派之数。 ” 这两项条款在明确了租地人所承担义务的同时也意味了租地人对界内的市政建设和设施有自主行使权。 于是1846年12月22日,一个负责界内道路、码头等市政设施的规划、预算和建设,钱款分派和收集的道路码头委员会成立。
上海租界地: 租界內重要名勝古蹟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 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上海租界地 上海租界地 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 不过工部局仍然继续工作,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