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今日於網誌中表示,為解決九龍中部東西行的交通擠塞情況,路政署於2017年年底動工興建中九龍幹線,而現時正處於工程最具挑戰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 隨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自3月底開始拆卸,「汽車捐山窿」獨有景象將會成為大家的回憶。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油麻地停車場目前時租收費為每小時19元,較同區停車場最多平約20%,故不乏捧場客。 以全場770個車位計算,日、夜間停泊車數目為616及308架,故預計11月起停車場局部封閉之後,將會經常出現爆滿情況;明年一月停車場全面停用後,區內交通問題將日趨嚴重。
- 就違例泊車執法數字,旺角警區今年首6個月共發出逾5.8萬張告票,去年全年則有逾8.3萬張;油尖警區今年首6個月發出逾6.3萬張告票,去年全年逾9.2萬張。
- 「既然政府制止唔到汽車增長,咁就應該做好啲配套,依家兩樣都做唔到。」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指,本港人口不斷增長,不少市區上班的人居於新界,以私家車代步,汽車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但現時平均每輛私家車,只有1.09個車位。
- 政府一向奉行公共交通為本、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署方會繼續鼓勵公眾多選用公共交通服務前往上述地點。
- 而西九龍走廊西行線的欽州街出口(第二期落成時的北行出口)曾經通往深水埗,服務深水埗碼頭和南昌邨一帶,於1998年封閉以興建富昌邨,但富昌邨興建後出口天橋被廢棄,東行線(第二期落成時的南行入口)則可以經通州街進入西九龍走廊前往旺角。
- 由於平均每日有5萬多架次的車輛駛過天橋,為了減少對市民造成不便,大廈拆卸期間,天橋會維持開放行車,他形容工作極具挑戰性。
- 康佑大廈是一座13層高商業大廈坐落於彌敦道528號距地鐵油麻地站D出口僅2分鐘步程。
為解決九龍中部東西行的交通擠塞情況,路政署於2017年底動工興建中九龍幹線。 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現時正處於工程最具挑戰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 習慣把車輛停泊在該停車場的車主連先生表示,自己經常會到油麻地停車場泊車,若該停車場在日後關閉,自己只有泊在街上或是改用私人停車場。 另有車主表示,停車場拆卸後只可以選用附近的私人停車場泊車,不方便之餘價錢亦會較貴,希望政府考慮在原址興建多層停車場以便利當區的居民。 黎雋維認為,港英政府興建這種多用途設施不免帶有政治目的,以維持殖民地的社會穩定,但的確對基層生活「把脈係準確少少」。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油麻地停車場月底分階段封閉 拆卸後車位供不應求料區內違泊嚴重
1966年,當時的立法局議員稱政府曾擬計劃在油麻地興建停車場,後被擱置。 北面停車場於1970年10月13日啟用,提供420個泊車位,並為當時市政局解決全港泊車問題的長遠計劃之一。 陳帆在網誌表示,中九龍幹線包括甘肅街地底一段長約400米的隧道,挖掘工作會影響一段加士居道天橋的地基,因此須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以重置該段加士居道天橋。 他又說,油麻地停車場大廈自3月底開始拆卸,工程期間,大廈中間穿過的天橋會維持開放行車,工程團隊在大廈內安裝臨時支撐,在天橋進出大廈的上方加設鋼製保護簷篷,並在大廈外牆設置棚架、防護網等保護設施。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至今落成已逾60年,屬全港最早期的公眾停車場之一,提供約770個車位。
- 北面停車場於1970年10月13日啟用,提供420個泊車位,並為當時市政局解決全港泊車問題的長遠計劃之一。
- 中九龍幹線工程採用建築資訊模擬,透過數碼科技以立體模型模擬及展示整個施工程序,協助工程團隊作出準確判斷。
- 記者曾到上址了解情況,發現海泓道停車場使用率已經十分高,其實多年來該處都是「爛地」停車場,至少有十多年歷史。
- 它原為上海街舊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於1895年落成,屬於殖民地新古典主義設計,並揉合「美術工藝運動」的風格,是香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
- 袁亦批評政府未清楚交代算命街攤檔小販的安置工作,形容當局在規劃社區上「只做硬件(拆樓),軟件(保育)卻欠奉」。
記者以顧客身份向海庭道停車場了解,對方表示除了私家車之外,中型及重型車輛都歡迎停泊,所以新場的200個車位,實際未必是全部留給私家車用。 至於收費方面,海泓道停車場每小時收費10元;海庭道停車場收費則為每半小時8元。 事實上,兩個停車場鄰近政府合署和大型商場,從收費模式看,似為滿足區內需求多於應付受油麻地多層車場拆卸影響的車輛。 60年代開始,政府銳意將油麻地這個曾經是九龍市中心的地區來個大變身,當時以公眾四方街(現改名叫眾坊街)為中心,政府將當時油麻地警署附近一帶土地,重新興建政府建築群,包括目前的九龍郵政總局等等。 被稱為「會食車嘅建築物」油麻地政府停車場,集圖書館、政府辦公室、垃圾站、行車天橋於一身,設計反映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初期的狀況。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具挑戰性
停車場內亦貼有通告,提醒車主附近的公眾停車場為海庭道停車場及海泓道停車場,距油麻地停車場約1公里遠。 在實施首階段封閉後,停車場的私家車停車位和電單車停車位數目會分別減至440及66個。 停車場的第2階段封閉會於12月1日起實施,屆時停車場第5層亦將會停止使用並永久封閉。 東網記者今早到油麻地停車場視察,發現將於明天起封閉的停車場6至8樓仍有逾10架車輛停泊,有職員在車輛的擋風玻璃前放上通知,列明停車場大廈永久停用的時間表,及油麻地公共圖書館的臨時重置安排。 自50年代人口膨脹,本港缺乏用地作辦公室,以及提供停車場等社區設施。
最新方案除了保留原有油麻地警署的舊翼和大部分新翼建築物之外,亦會在天橋加建隔音屏障並繼續保留該預留位置以及上面的花槽。 擁「汽車捐山窿」獨有景象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因應中九龍幹線工程,今年3月起開始清拆。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5日)指,為騰出空間興建一段新天橋接駁至現有的加士居道天橋,工程團隊會先拆卸停車場大廈7樓至12樓及北面大樓。 在現有交通改道至新天橋後,第二階段拆卸工作隨即展開,以及完成加士居道天橋的拆卸和重置工作。 耗資逾四百億元興建的中九龍幹線預計二○二五年啟用,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因應幹線走線,明年初分兩階段拆卸。 路政署表示,穿越大廈的加士居道天橋現時行車安排將會繼續維持,不受拆卸工程影響。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運輸署籲使用公共交通
不過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圖書館由12月10日起已經關閉,直至2021年2月19日於新址重開。 多條來往新界西(元朗、屯門、荃灣、葵涌)至九龍南(旺角、佐敦)或港島的紅色公共小巴線,均途經西九龍走廊,跳過長沙灣及深水埗,以節省行經原有荔枝角道和長沙灣道路線所造成的塞車時間,使車程大大少於大部份專利巴士線。 此外為減低行經西九龍走廊往來海底隧道及土瓜灣的車輛噪音,政府已在油麻地部分架設隔音板,並將大角咀道上方架空天橋最靠近民居的左線劃為路肩。 運輸署指一直關注油麻地、佐敦及旺角的泊車位需求情況,並留意到油麻地及佐敦一帶的私營停車場仍有約500多個剩餘泊車位可供公眾使用。 政府一向奉行公共交通為本、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署方會繼續鼓勵公眾多選用公共交通服務前往上述地點。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交通災難】司法覆核禍害 六號幹線拖延20年 九龍區塞車死結更緊
何富榮又指,工程進行期間,甘肅街三線行車將會封閉兩線,但有區議員及地區人士向當局反映交通承載量問題,正研究是否有其他方案。 另外,路政署宣布興建中九龍幹線時建議同步將加士居道天橋擴闊至四線雙程改善擠塞情況。 為配合工程,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及九龍政府合署將會拆卸,亦計劃同步重建加士居道天橋。 天橋於油麻地警署外面設有預留位置(現在為小型花槽),曾經計劃改建成隧道入口讓車輛進入將會在地底經過的中九龍幹線。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極具挑戰 工程期間加士居道天橋維持行車
為騰出空間興建一段新天橋接駁至現有的加士居道天橋,工程團隊會先拆卸停車場大廈7至12樓及北面大樓(靠近街市街)。 在現有交通改道至新天橋後,第二階段拆卸工作隨即展開,包括拆卸餘下的停車場大廈南面大樓(靠近甘肅街)和長約300米的一段現有加士居道天橋,以及完成加士居道天橋的拆卸和重置工作。 由於附近高樓林立,地底又佈滿地下公共設施管線(如水管、電纜等),建造空間非常狹窄。 在施工期間,加士居道天橋、甘肅街、廟街、上海街一帶路面將如常開放,工程難度極具挑戰。 為提升工程效率和施工安全及準繩度,路政署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技術,在電腦虛擬環境中模擬整個拆卸流程,提早了解和熟習過程中可能面對的挑戰。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明年1月1日起停用
)為香港一座已經關閉的公眾停車場,位於九龍油麻地上海街250號,於1970年10月13日啟用,1972年9月宣布擴建,分兩階段完成,停車場曾設有770個公眾停車位;但配合政府進行中九龍幹線工程,於2021年拆卸。 2020年11月開始,到訪油尖旺區的車主可能要另覓地點泊車 —— 為了配合中九龍幹線發展項目,油麻地停車場將於今年尾逐步停用,並於2021年開始拆卸。 中九龍幹線連接油麻地和啟德,預計於2025年通車,屆時可節省約25分鐘行車時間。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2025 另外,中九龍幹線連同T2主幹路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六號幹線,連接西九龍和將軍澳,預計於2026年全面開通,屆時由油麻地交匯處前往將軍澳市中心只需約12分鐘,較現時大幅節省接近一小時,為市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出行體驗。 中九龍幹線包括甘肅街地底一段長約400米的隧道,挖掘工作會影響一段加士居道天橋的地基,因此須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以重置該段加士居道天橋。 中九龍幹線工程採用建築資訊模擬,透過數碼科技以立體模型模擬及展示整個施工程序,協助工程團隊作出準確判斷。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都市奇觀】 油麻地停車場明年拆卸 天橋「穿肚過」將不復見
東方報業集團一直致力向當局出謀獻策,早前就停車場需求,提供藍圖倡建多功能一站式停車大樓。 惟言猶在耳,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將於11月起分階段停用,及後拆卸,令當區缺少700多個停車位。 政府未有計劃於原址附近重建停車場,卻計劃於附近邊陲地帶興建地下停車場,只提供舊有泊位的6分之1。 有業界人士認為政府未有長遠規劃增加泊車位供應,相信違泊和塞車情況將會加劇。 逾60年歷史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為配合路政署建造中九龍幹線工程,於今年開始進行拆卸。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5日)於網誌表示,清拆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為興建中九龍幹線中最具挑戰部分,預計工程完成後,中九龍幹線可連接油麻地和啟德,料2025年可通車,屆時將節省約25分鐘行車時間。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清拆
服務香港50年的油麻地多層停車場,因為興建九龍中幹線要在明年(2021年)拆卸。 它雖然只是一個停車場,但因為被一條行車天橋貫穿通過而聞名,成為香港其中一幢標誌性建築物。 天橋之所以貫穿大廈,並非精心設計,而是當年「見步行步」的結果,卻正好凸顯出香港人的變通能力。 除了失去一個都市奇觀外,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更會造成區內車位嚴重不足問題。 油尖旺區議員何富榮指,政府雖在區內覓地增加車位,惟遠遠未能填補原本的770個車位,「位於九龍站附近嘅海庭道停車場將可提供300個車位,當局亦打算喺渡華路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料可提供150個車位,但加起嚟都係供不應求」。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服務及設施
時至今日,在規劃中九龍幹線時,路政署再次面對走線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附近私人物業和社區設施限制的挑戰。 為訂定走線和安排重置受工程影響的公共設施,路政署舉辦了多場公眾參與活動,並就項目的影響、當區文化和附近設施的保育進行研究。 最終現時的走線無需收回或遷拆任何私人物業,而受工程影響的油麻地分科診所(新翼)(包括母嬰健康院和美沙酮診所)、玉器小販市場及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已原區重置,並開放予市民使用。 同時,在1923年落成並已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前油麻地警署亦會原址保留。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油麻地東 – 建築信息模擬與實際情況對比模型
逾六十年歷史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因興建中九龍幹線而於明年初拆卸。 此停車場因中間樓層被加士居道行車天橋「貫穿」而聞名,是為油麻地區地標,更是全港第一代公眾停車場之一。 拆卸過後,除此獨特的現代主義建築物消失外,保育團體直斥會引發連鎖效應,批評政府令停車場一帶的著名旅遊景點「算命街」文化或成絕唱,既影響旅遊配套,又令當區塞車情況惡化,發展欠缺周全計劃。 而政府前年物色一幅位於佐敦道及連翔道交界的地方為臨時停車場,預料提供約七百個私家車泊車位。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設計
袁又指,雖然古物諮詢委員會早年曾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研究,但至今仍只聞樓梯響。 他促請當局「做快啲、做多啲」,盡快為油麻地停車場等現代主義建築物評級保育。 其實不單止油麻地多層停車場,渡船角文匯街的「爛地」臨時停車場,已因發展青年旅舍關係,刪減了100個車位,現在油麻地再一下子失去近800個車位,車位不足導致塞車的情況可能在停車場關閉後即時浮現。
加上兩個新停車場與油麻地停車場相距甚遠,分別相距1.1公里及1.4公里,對本來油麻地停車場的租戶來說非常不便。 要在鬧市中進行大型拆卸及設施重置工程,同時在地底建造隧道,並且盡量不影響油麻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維持原有的社區生活配套,對工程團隊來說是個極為艱巨的任務。 然而,展望將來,中九龍幹線的落成會為我們帶來更多機遇,除了可解決九龍中部現有東西行道路經常出現交通擠塞情況之外,還可以聯繫各區,建立更完善的交通網絡,配合香港的發展,工程團隊迎難而上,全力以赴。 逾60年歷史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為配合路政署建造中九龍幹線工程,將於明年初拆卸,運輸署指停車場將於明日(11月1日)起實施首階段封閉,停車場6至8層今日(31日)最後一日開放,不少位置都有車輛停泊。
位於油麻地上海街二百五十號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早於一九五七年啟用,與全港最早期公眾停車場,如中環天星碼頭停車場等同期。 油麻地停車場經擴建後提供七百七十個私家車泊位和七十六個電單車泊位。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停車場頂層曾用作入境事務處西九龍辦事處,地面是油麻地公共圖書館。 樓高八層的停車場是攝影發燒友的拍攝熱點,登上頂樓就能一窺鄰近廟街的繁華全貌,而過去亦有不少電影在此取景,包括《食神》及《新不了情》等。 負責中九龍幹線工程的路政署表示,承建商需要與相關持份者保持聯繫,確保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外圍的廟街夜市將可繼續維持運作。
該地皮曾經因高鐵工程展開後被「徵用」作地盤,工程完成後地皮部分範圍回復作停車場,但面積大縮水,原因是2015年該處要興建西九龍政府合署,至2019年初落成啟用。 因此,海泓道停車場事實上並沒有令該區停車位增加,真正增加的只有海庭道停車場的200個車位,只能算是稍有補充。 它原為上海街舊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於1895年落成,屬於殖民地新古典主義設計,並揉合「美術工藝運動」的風格,是香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
陳帆稱,停車場大廈自3月底開始拆卸,其中津津樂道的獨有景象—「汽車捐山窿」將成回憶。 他解釋,「汽車捐山窿」景象的由來要追溯至1972年,當時政府決定擴建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於原有大樓(即現在的北面大樓)加建兩層及建造新的南面大樓,並興建加士居道天橋。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不過由於當時加士居道天橋的走線設計受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和附近私人物業限制,政府決定在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南面大樓3樓和4樓騰出部分空間,用作道路連接加士居道天橋南北兩段,並出現一幢有行車天橋貫穿的大廈。
海底隧道未建成時,駕駛人士過海前習慣在維港兩旁停泊車輛,回來才取車,很少等候汽車渡海小輪班次。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位於油麻地上海街250號的停車場大廈建於1970年,在2樓至5樓開了一個洞,被加士居道行車天橋通貫穿。 因應路政署的中九龍幹線建造工程,停車場本月起現分階段停用,明年全面封閉並終止營運。 位於九龍的加士居道天橋從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的中間穿過,是該區的奇景之一。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集體回億】油麻地停車場明年拆卸 天橋貫穿大廈奇景不再
因應中九龍幹線工程,政府在2018年公布需拆卸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大廈將於今年11月1日起分期封閉,首階段封閉6至9樓,屆時所有車輛及市民將不能進入,並於明年1月1日起全面封閉。 意味着本月31日是停車場大廈6至9樓的「最後開放日」,不少市民聞訊,近日把握機會到場拍照,有人更進入大樓內畫下大廈外的風景。 儘管政府想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但發言人表示,為照顧駕駛者需要,政府會採取多項措施增加泊車位供應,其中包括按照「一地多用」原則,在合適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公共休憩用地發展項目中,加設公眾泊車位。
事實上,區內違泊處處,油麻地果欄對出的新填地街屬違泊重災區,一條行車線被商販霸佔擺貨,另一條則泊滿私家車,3線中只有1線可以行車,經常造成交通擠塞,更甚者車流可倒灌至上海街。 該路段為救護車往廣華醫院必經之路,有地區人士擔心違泊會阻礙救援工作。 此外,海庭道的違泊現象蔚然成風,馬路兩旁泊滿私家車,大部分屬於公屋居民或上班一族,不少更「由朝泊到晚」。 紅磚屋有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斗、拱形遊廊及花崗石構件以及木製的百葉窗等,目前為油麻地戲院的辦公室,可惜因疫情關係目前也暫停開放。 康佑大廈是一座統一業權的商業大廈,用作出租,放租的寫字樓面積由855至2523平方呎(建築),每呎租金約為港幣31 至 32元。
歷史建築學者黎雋維說,舊資料顯示,政府早有計劃興建讓天橋通過的大廈,因缺乏土地,建造天橋有路線限制,要考量轉彎處不能太急,政府權衡因素後,決定天橋穿過政府轄下停車場,程序較在附近收地簡單。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位於上海街、甘肅街、廟街與街市街之間的地段。 路政署曾於二○○七至二○一三年間展開兩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參考公眾意見後選取了在甘肅街地底挖掘隧道的走線方案。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2025 運輸署表示,政府有解決方案,將會批出海庭道及海泓道兩個私營短期租約停車場供市民使用。 其中海庭道短期租約停車場9月起已開始營運,提供約200多個車位;而位於海泓道的短期租約停車場則提供約160個車位。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交通災難】司法覆核禍害 六號幹線拖延20年 九龍區塞車死結更緊
他指,由於施工期間,加士居道天橋、甘肅街、廟街、上海街一帶路面將如常開放,工程難度極具挑戰。 最近有測量師從地政署的航拍照片找到答案,原來1970年第一期停車場北翼先建好,旁邊的加士居道天橋才興建,最後再有第二期停車場將行車天橋覆蓋,正正是香港「地少人多」的寫照。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2025 大廈中層外觀呈闊橫線條,牆與牆間讓人瞥見裏面停泊車輛,頂層辦公室則是幼細直條設計,他續指,將內裏功能含蓄地表現於外牆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築常見。
運輸署又建議在渡華路、佐敦道以及連翔道交界一幅用地興建休憩設施暨停車場,地面設置花園、健體設施、遊樂場等,地底的停車場則可提供約130個泊車位。 「政府呢度加啲,嗰度加啲,但點都數唔番700幾個車位出嚟。」她認為長遠需要在油麻地、旺角一帶覓地興建多層停車場,以彌補區內車位缺失。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拆卸 他預計,中九龍幹線連接油麻地和啟德可於2025年通車,屆時可節省約25分鐘行車時間。 另外,中九龍幹線連同T2主幹路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六號幹線,連接西九龍和將軍澳,預計於2026年全面通車,屆時由油麻地交匯處前往將軍澳市中心只需約12分鐘,較現時大幅節省接近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