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東面地盤擬建一幢低座商業建築,支援廣場的商業活動,並應用轉移地積比,將其准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主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市建局總監(規劃及設計)區俊豪在新聞簡報會上說:「面對更新『龍城』區的挑戰,如果單用一幢幢舊樓的拆卸重建方式,不可能達到地區一直期望的願景。 重建項目涉及33個私人地段,包括:馬頭圍道43號、43號A、B、C、D、E、F、G、H及J、45號A、B、C、D、E、F、G、H及J,春田街1、3、5、7、9、11、13、15、17、19、21及23號,以及鶴園街6及8號。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說,整個重建項目的收購、重置成本預計約14億4,700萬元,預計項目虧損7億元,當中未包括行政開支。 第三,未補地價業主可以獲政府豁免在補地價時原需要支付的5萬多元行政費;前社員從法團取得業權所涉及的從價印花稅,以及業主因為將業權轉售予市建局所涉及的額外印花稅,合計約數10萬元甚至超過100萬元的稅項,亦不用繳付。 韋志成續指,目前第五發展區的所有業權已復歸政府,餘下少量違例構築物的用戶仍未遷出,他們會按一貫既定程序,循法律途徑尋求收回有關構築物,並協助佔用人搬遷。
按《市區重建策略》的指引,進行凍結人口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實受影響人士的身份及其領取特惠津貼和安置的資格,以免公共資源被濫用。 因此,我們亦特別考慮將以往一併於凍結人口調查進行時的第二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問卷工作,略為調整工序。 職員在人口調查當日將集中處理涉及核實居民身份和單位使用狀況的必須資料;至於有關居民經濟特點、住屋意願、社區網絡、個別住戶和家庭的特殊需要等的社會影響評估資料,則會以電話訪問的形式進行。 在工序調整後,平均每戶家訪的時間,可以較以往的處理縮減超過一半,達到減少接觸的目標。 市建局重建項目 本月初,市建局在土瓜灣六個重建項目的收回土地申請,獲得政府批準和刊憲生效。
市建局重建項目: 重建策略會以社區整體作規劃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角色的框架。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布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市建局已將未來5年業務綱領(2021/22至2025/26年度),交予政府審核。
- 2017年3月,由於當局/市區重建局未完全收購第5發展區——裕民坊內的全部業權,為了讓項目可如期完工,當局建議將第4及5區分拆發展。
- 根據收購安排,自住業主可以得到以同區7年樓齡為基礎的補償金,並有樓換樓安排,非自住業主及地舖業主會有補償金及適當津貼。
- 重新規劃舊區,為舊區空間和建築進行活化,充分利用舊樓剩餘的地積比率,為區內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更多房屋供應,是市區重建局的職責之一。
- 當市區重建勢在必行,在於小業主們的立場,由市建局提出收購也許是一件好事。
- 同時,小區核心範圍缺乏空間作綠化休憩,或易地重置老化的社區設施之用,亦為更新此區帶來挑戰。
市建局亦以彰顯地區特色的規劃方向,期望項目內的特色店舖和食肆能夠繼續在原區經營。 市建局在完成擬備第二階段的社會評估影響報告時,將整理所收集的資料,再與商戶安排約見,深入了解他們的意願及需要,並參照所收集的資料,釐定合適的過渡經營安排及回遷方案,盡力照顧經營者的需要,並協助他們在重建後回歸社區繼續經營。 市建局採用「小區發展模式」規劃重建項目,務求帶來更大的規劃及社會裨益,並改善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 市建局重建項目 市建局重建項目 市建局在九龍城區以這個規劃模式共開展了六個重建項目,改善區內街道網絡及可達性,亦保留街道的活力。
市建局重建項目: 生活訊息
市建局的角色,便是在於需要重新規劃的舊區,選定收購土地和物業對象,並與業主、租戶進行磋商,以達成收購的目標,讓土地得以「循環再用」;同時,市建局亦會考慮選址的歷史價值,在發展的同時為舊式建築進行文物保育,透過更改建築物的用途,以達致空間活化的效果。 市建局重建項目 韋志成就解釋指,所謂「預先招標」即在項目未完全清場的情況下進行招標,而有關做法對市建局和發展商而言是「雙贏」的安排。 市建局估計KC-017計劃涉及影響泰裔及其他少數族裔居民,故此在進行調查期間,會提供適當的支援措施,包括傳譯服務和派發由八種少數族裔語言編印成的資料單張等,協助講解補償方案及安置安排。
2017年9月14日,由五個土瓜灣重建項目小商戶共同組成的「KC9-KC13受影響非住宅租戶關注組」發起集會請願行動,批評市區重建局的新措施充滿漏洞,未能真正保障舖租戶的權益,不但變相剋扣原有賠償,還要先等待市建局成功收購業權後才能領取發有關賠償,十分荒謬。 被迫遷的小店潮汕美食老闆娘受訪時指,小商戶面對驟如其來的迫遷,除了往後生計堪虞外,還需要應付各項結業支出,只是員工的遺散費,就可能周轉不靈,而市建局的補償卻隨時要在結業數年後才發放,根本無助舒緩燃眉之急。 直至2018年12月,事隔一年多,已結業的潮汕美食仍未取得市建局的補償。 隨著政府於上星期公佈,因應疫情漸趨穩定而逐步恢復公共服務,市建局現正積極研究相關應對措施,讓在業務計劃內已準備就緒的重建項目,能在疫情緩和受控的情況下開展,並順利進行凍結人口調查的工作。
市建局重建項目: 市建局收購 V.S. 發展商收購
例如經常被批評活化成高級餐廳後,一般香港市民難以參觀的和昌大押被形容為「香港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 市建局重建項目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於9月21日發表聲明,強調嚴禁用戶利用維基百科宣傳,勸喻公關應該避免在有利益衝突的條目作出編輯。 邱松鶴反駁指出維基百科的編輯原則矯枉過正,認為機構的傳訊人員有權利在維基百科上提供機構的新資料,只要嚴格按照編輯原則,機構傳訊人員在相關網頁上提供事實的權利不應剝奪。
市建局重建項目: 重建方案
項目亦會採用綠色生活為發展概念,除了公共交通配套外,在物料、設計上亦會採納環保元素,盡量多自然通風及採光。 為了解決市區老化的問題並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7月制定《市區重建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63章),為推行市區更新提供一個新架構。 註三:(i)若樓宇已被納入市建局重建發展項目,而業主又有需要處理法定維修命令/通知書的修葺工程,可參考市建局的「發還修葺費用計劃」,為合資格的工程項目申請特惠津貼。 土發公司一向自負盈虧,因長年欠缺政府注資,收購土地和安置居民的過程非常棘手,市區重建進度緩慢。 缺乏政府財政支持,土發公司市區重建項目屢受拖延,終於 2000 年,《市區重建局條例》獲得通過,獲政府注資的市局重建局(市建局)於翌年成立,頂替土發公司的角色。 市建局為達致上述目標,委託機構進行「社區營造研究」,與居民和社區持分者共同探索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活化方案。
市建局重建項目: 相關文章
市建局又指,該區地積比率僅餘9%,單一考慮重建兼善里涉及高昂收購和發展成本,將令項目入不敷支,遂決定以規劃主導的市區更新策略,為整區進行整體更新、促成兼善里樓宇群重建,當中包括官地。 一項在土瓜灣重建項目進行的社區調查亦發現,在市建局宣佈重建後,重建項目內的居住環境急促惡化,包括唐樓照明系統損壞、衛生及治安情況惡化、樓宇失修惡化等問題。 重建項目內的治安亦引來居民憂慮,有受重建影響居民組成的關注組在2016年11月舉辦記招,批評市建局在成功收購重建區內物業後,以粗鐵鏈鎖起物業閘門,並貼上告示列明單位已被收購,更會拆爛部分已收購單位,令舊樓形同廢墟,手法十分高調,招引賊人犯案,令尚未搬離的住戶不安。 (一)及(三)根據市建局的現行政策,就項目內擬收購的物業,市建局會通過招標方式委託兩家測量師行評估其市場價值,並會以兩者較高的估價向業主作收購建議,如有需要,測量師所考慮的因素及其所採用的成交個案會提供給業主。 若業主有其他意見,可聘用具備專業資格的測量師評估其物業的市場價值;而業主可向市建局申請津貼資助有關聘用測量師的費用(惟不能超過市建局所指定的最高津貼額,視乎物業類別而定)。 市建局委託的測量師會詳細分析由代表業主所聘的測量師提供的估值報告及相關的資料。
市建局重建項目: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如樓宇未有成立法團(包括合作社樓宇),則必須由全體業主或合作社(如適用)作為申請人向市建局提交申請。 請先參閱「樓宇復修綜合支援計劃」申請表附錄一《未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樓宇申請須知》了解相關的申請規定和要求。 透過提供維修津貼及技術支援,鼓勵業主立案法團(法團)/組織/全體業主代表為大廈公用地方進行全面復修工程。 市建局重建項目 他認為,透過推動、鼓勵及協助業主做好樓宇維修,以至推動預防性維修,不單解決樓宇老化,亦能降低樓宇重建壓力,為市區更新的持續發展,尋求切實可行而具成效的良方之一。 但他稱過萬億元,屬於龐大財務承擔,是市建局目前約500億元總資產的20倍。 換句話說,市建局要將重建工作,分拆成20個周期進行;而每個周期,市建局要動用龐大財政資源來收購舊樓,還要在不虧本的樓市環境下,從中標的合作發展商收到前期款項的資金,以應付展開下一個重建周期的開支。
市建局重建項目: 申請表
市建局今早公布啟動的兩個長沙灣重建項目,其中一個為SSP-017 「兼善里/福華街」項目的地盤面積則為7,377平方米,項目內共有90個街號的樓宇,建於1959年,樓高9層,樓宇狀況普遍失修,亦有不少劏房單位,估計涉及2,100户及120間地舖。 市建局在2017年8月向城規會邀交的項目修訂中,靠近觀塘道的政府辦公室及零售建築「鵝蛋」形設計消失,公眾休憩用地及綠化空間亦因「有關部門」不希望公園內有水景設計,改為平實設計。 市建局重建項目2025 結果引起部分市民和觀塘區議會批評新修訂淪為商場式設計,違背社區共識,並譴責市建局繞過諮詢程序。 市建局去信觀塘區議會解釋指出,是「因應有關政府部門意見,而改為樓面面積較實用及易於管理的平實建築設計,以減輕政府管理時的困難和挑戰」。
市建局重建項目: 委員會
她續稱,相關部門又以疫情為由推搪與他們見面,當局的書面回覆亦如同「作文」一般,只是講述有關公務員合作社歷史,且沒有正面回答有關問題,黃表示這對事情並沒有幫助。 此外,我們亦在盡量減少與住戶近距離接觸及縮短時間方面,研究新嘗試, 這包括考慮能否讓職員在單位門外進行登記,與居民保持更大的距離;研究以較先進的拍攝器材,遙距控制相關裝置紀錄單位使用狀況的可行性等,減低傳染的風險。 在加強防疫方面,我們計劃在進行凍結人口調查期間,所有市建局職員均會配備包括口罩、護目鏡、酒精搓手液、消毒紙巾以至防水風衣外套等防疫及消毒物資;我們亦會確保有充裕的物資,以便適時更換,並在需要時為受訪的居民提供口罩。 我們會盡力從多方位考慮加強防疫,期望在凍結人口調查期間,能盡量減輕居民和職員的憂慮。 市建局早前曾就兩項目提出收購建議,包括榮光街/崇安街發展項目及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計劃,現階段已成功在兩個項目分別收購超過九成的物業業權。 韋志成指,希望上述方案出爐後,盛德街項目的合作社單位業主,稍後收到市建局收購和補償方案後,了解到目前方案在「合情、合理」原則上,已平衡居民的需要和公共資源的有效運用,體會市建局的誠意和努力,接納收購建議。
市建局重建項目: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他又稱,市建局規劃中的商場平台高逾4層,在觀塘道路面上望如一幅巨型牆壁,使地面空氣難以流通。 長春社主席何少芳則表示,8倍地積比率過高,將使市中心變成將軍澳翻版,不但通風受阻,亦使社區剩下只有名店進駐的豪華商場,失去原有社區生活。 市建局重建項目 2014年9月22日,信置營業部聯席董事田兆源接受訪問時指,正委託建築師樓修訂圖則,稍後會申請項目單位數目,增加11%至2,000伙,即單位面積將會有所縮減,8成會屬於兩房及3房單位,當中兩房單位面積約500平方呎,而3房則約800平方呎,估計最快3年後可預售樓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