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办过绕境,不定期举行,大多时候依妈祖圣意决定是否举办[2]。 另外现今的绕境不再举行刈水火的仪式,另外过去绕境范围不大时,每晚妈祖銮驾都会回泰安宫,现改为驻驾于其他宫庙[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一说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发起三十六庄“举香”绕境,之后连办三年[2][4]。 另一说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发起绕境活动[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而猪脚据说本来是作为破避官的粮食,在绕境结束后烹煮食用[2][4]。 但有一次庙方并未烹煮,后来发现生猪脚竟未腐败,结果被当成圣物[2][4]。
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2][3][4]。 泰安宮之重建,承各界長官時而臨宮指導,眾善男信女出錢出力,集裘共事終克完成創會時信徒之所託,謹向諸信眾致最虔誠謝意,並立此碑為誌。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 全安宮除主神玄天上帝外,還供奉有觀音佛祖大二嬤、大主帥、黃快公、太子爺、土地公、婆姐、文判、武判等神明。 下茄苳泰安宮 最初玄天上帝被供奉在黃快自宅內,後來黃快捐出一甲五分的土地作為祭奉基金,後代籌組「玄天上帝爺會」,使得信徒日增,乃建廟供奉。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庄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 乾隆四十四年,當地富豪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堡內信徒集資一千圓,建立廟宇曰泰安宮。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 二次大戰後,民國53年(1964年)1月18日的白河大地震又震毀了全安宮,時任昇安里里長蘇德欽發起組織「玄天上帝廟建設委員會」處理重建事宜,募得32萬3090元。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繞境祈福活動導覽解說服務新聞稿
此外廖炭也是发起三十六庄绕境活动者,但绕境活动后来因故停办[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而到皇民化运动时期,泰安宫神像与文史资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毁[4]。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台南县的寺庙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2006年)采用泰安宫建于乾隆年间的说法[2]。 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遶境前一日要到急水溪上游的「雙合水口」[註 6]請火,而後遶境香路分成「安溪寮路線」、「菁寮路線」、「白河路線」三條[2][4]。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註 5],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庄61廟[4]。
- 至清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座命名為「泰安宮」,由三十六庄庄民供奉。
- 後壁鄉俗稱後壁寮,位於臺南縣最北端,北面與西面約以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全境多屬嘉南平原,田園風貌處處可見,明顯呈現出平原農業鄉鎮的色彩…..
-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莊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 本地自漢人開拓八掌溪、急水溪間據點後,漸次發展,至乾隆中葉,改稱「茄苳街」,於是本廟即成為下茄苳堡卅六庄之總廟。
- 民国56年(1967年),管理人陈祥重新发起绕境活动,举行三年后又停止[4]。
- 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
- 另外現今的遶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遶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為駐駕於其他宮廟。
民国69年(1980年)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璿与台湾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宫参拜,在当地为一大盛事[4]。 民国73年(1984年)泰安宫重修,黄吉[注 4]成立泰安宫重建委员会,次年成立管理委员会,黄吉被推选为首届主任委员[3][4]。 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国81年(1992年)举行入火安座仪式[3][4],民国85年(1996年)庆成谢土[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為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為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 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 另外現今的遶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遶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為駐駕於其他宮廟。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二次大戰後民國36年(1947年),阮謙、陳祥和黃添成等人發起重修泰安宮,同時增建兩側廂房[2][4]。 民國56年(1967年),管理人陳祥重新發起遶境活動,舉行三年後又停止[4]。 民國69年(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與臺灣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宮參拜,在當地為一大盛事[4]。
《台南州祠庙名鉴》另有一说,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个旅客到此地用餐时,把一个湄州妈祖的红布香火袋遗留在此地[2][1]。 之后居民将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庙内,而后因屡显神迹,信徒日益增多[2][1]。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内三十六庄信众雕刻二妈神像奉祀[2],而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当地富豪韩高阳的祖先募款一千圆建庙[2]。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莊「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2][4]。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莊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根据庙方沿革,在1659年[注 2]有个来台经商的商人,随身携带一尊从湄洲迎来的“七宝铜圣母”神像[2][1][3]。 在路经下茄苳时,将放着神像的包袱置于一古井上,结果却拿不起来[1][3]。 请示神明之后,才知道妈祖相中当地“黄凉伞”的地理、决定待在这里保佑人民,于是当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庄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2][4]。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莊[註 5],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黃袍尚有五條蟒龍,背面則是「四蝠抱壽」圖案(音同「賜福報壽」),並有牡丹花象徵富貴,顯現茄苳媽祖尊貴非凡的地位。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黃吉被推選為首屆主任委員。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國81年(1992年)舉行入火安座儀式,民國85年(1996年)慶成謝土。 而在廟宇重建期間,管委會在民國76年(1987年)舉行「媽祖昇天千年紀念遶境」。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繞境祈福活動導覽解說服務新聞稿
舉凡嘉義縣鹿草鄉、水上鄉、朴子鎮及台南縣後壁鄉、新營市、鹽水鎮、白河鎮、東山鄉等庄民皆是虔誠信徒。 昔時本廟每年設醮,其主事者,遵照各庄頭約束由各庄輪流主持主會、主壇、主音、並勒石為憑,延至日據時代末期始中斷。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據歷代相傳,本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茄苳媽),係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一商人自湄洲祖廟迎請來臺。 至清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信徒集資、興建廟宇,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座命名為「泰安宮」,由三十六庄庄民供奉。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而後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 進行鄉土的網頁專題研究已經持續數年, 今年我們進行了後壁鄉的大廟-泰安宮和旌忠廟的踏查,希望慢慢建構出完整的後壁鄉人文史地資….. 下茄苳泰安宮 旌忠廟的起源,一般的說法都是「白馬食穗」之說,傳說以前下茄苳附近水田的稻穗均被ㄧ隻白馬吃光,村民於是請求媽祖,媽祖降乩指點說….. ,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及顧問黃添成等發起境民,樂捐ㄧ佰六十八萬九仟圓,重修廟身,並增建兩旁廟廂,於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動工,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竣工落成。 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 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也從這年起連續3年,泰安宮參加臺北國際燈會。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而後全安宮於民國54年到民國55年(1965年─1966年)間重建,之後在民國62年(1973年)由當時的昇安里里長龔山水帶領舉行三朝清醮。 民國78年(1987年),全安宮再次重建,工程時間為該年3月16日到10月30日。 民國73年,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於原址重建,於民國81年竣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天上聖母茄苳媽,大媽與二至七媽,皆是粉面媽祖(「粉面」意為神像是一般皮膚色),也都是「黃袍」媽祖。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庄「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庄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马鞭是用来清除有形与无形的障碍,韭菜则取“久”的谐音,有祝福寿命长久之意[2][4]。 日治时期,下茄苳仕绅廖炭于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3][2][4]。 而由于廖炭在佛教界与斋教界颇有名望,泰安宫与同庄的旌忠庙变成临济宗妙心寺派的联络寺庙[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莊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而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泰安宮神像與文史資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毀[4]。 於入壇安座時顯現羅光,媽祖壇一片亮麗霞光,蔚為奇觀,隔日晚七時卅分,參拜信徒擁擠不堪,剎時媽祖顯聖少女時代相貌,眾人驚奇,時為台北市信徒蘇良田攝得,現存本宮供信眾景仰膜視。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西元一九八七年)適逢媽祖得道昇天千年紀念日,本會召集各庄頭舉行繞境祈安盛會五天出發前夕,颱風來襲,眾善信耽憂無法成行。 經主任委員黃吉擲筊請示聖母,獲得指示依計畫巡香繞境,日出,颱風驟然轉向,風和日麗,盛會於焉圓滿告成,聖母之靈赫。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庄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註 1][2]。 民國53年(1964),廟宇於白河大地震時受震,東、西廟廊傾圮,再度重修。 民國73年(1984),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於原址重建,於民國81年(1992)竣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二次大战后民国36年(1947年),阮谦、陈祥和黄添成等人发起重修泰安宫,同时增建两侧厢房[2][4]。 民国56年(1967年),管理人陈祥重新发起绕境活动,举行三年后又停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