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惡劣障礙的徵狀沒有重度憂鬱症嚴重,但是心境惡劣障礙病人更易受到疊加的重性憂鬱發作的困擾(有時被稱為雙重憂鬱症)[126]。 有憂鬱心境的適應性障礙是由一種特定的事件或應激產生的心理反應所引起的心境紊亂。 適應性障礙的情緒和行為上的徵狀雖然明顯但是不符合重性憂鬱發作的標準[130]。
- 是缺乏社會支持造成了應激事件增加進而引發憂鬱症,或者是社會支持的缺乏直接引發憂鬱症,生活應激事件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尚有爭議[87]。
- 單一評定量表的評分不能用來確診憂鬱症,但是它的確提供了關於一段時間內徵狀嚴重程度的指標,所以對於評分高於某一定點的人可以更多地考慮確診為憂鬱症。
-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人體內5-羥色胺轉運體(5-HTT)基因影響到人們是否在應對應激事件時持續體驗到憂鬱。
- 因為這種干預在對個體或一小組人實施時最有效,所以有建議通過網際網路實施是最高效的方式[139]。
TMS治療每次約30分鐘,患者每週需至醫療院所三至五次,一個完整的憂鬱症療程平均包含20次治療。 唯一要注意的是TMS有極小機率會誘發癲癇,須經醫師謹慎評估方可施行。 陽光憂鬱症症狀2025 三環類抗憂鬱藥比SSRIs有更多的副作用,並且一般只用於住院病患的治療。
陽光憂鬱症症狀: 身體症狀
好發於 20 多歲至 30 多歲者之間,女性患者的比率是男性的兩倍[3][4]。 重度憂鬱症現在在北美和其他高收入國家中是造成疾病負擔的最主要原因,在世界範圍內則是第四大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到2030年憂鬱症會成為僅次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世界第二大造成疾病負擔的原因[247]。 復發後延誤或者沒有尋求治療,以及醫療專業人員沒能提供有效治療是造成患者失能的兩個主要原因[248]。 一項2008年的分析發現行為干預(例如人際關係療法)對於預防新的憂鬱發作有效[138]。 因為這種干預在對個體或一小組人實施時最有效,所以有建議通過網際網路實施是最高效的方式[139]。
- 患者必須每天使用CES 40-60分鐘,約4-6週可見效果。
- 它被認為通過教授咨客一系列有用的認知和行為技能來達到治療目的。
- 儘管客觀的心理學測試顯示大部分接受電痙攣後的記憶紊亂在一個月後消失,電痙攣療法依然是一種有爭議的療法,關於這種療法對認知的額外影響和它的安全性的爭論一直在繼續[197][198]。
- 雙相障礙,之前被稱之為躁鬱症,這種病的特點是憂鬱期和躁狂期或輕躁期輪流交替。
- 在北美,一年中有一次重性憂鬱發作的機率對於男性為3-5%,對於女性為8-10%[237][238]。
對於更複雜的和慢性的憂鬱症,可能需要使用藥物和心理的聯合療法[141]。 對於兒童和18歲以下青少年,只有在結合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療法或家庭療法)的情況下才能給予藥物治療[142]。 成功的心理治療不但可以減少憂鬱症的復發,並且在治療終止或者換成偶爾一次的輔助諮詢之後仍然能維持效果[144]。 憂鬱發作的風險在青春期之後和懷孕期間增加,而在更年期之後降低提示高雌激素水準可能與憂鬱症有關。 相反地,經期前和產後的低雌激素水準也與憂鬱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 儘管一些規模較小的試驗顯示雌激素的運用有希望預防或治療憂鬱症,但是這種療法的運用尚在研究之中,其療效的證據依然不充足。
陽光憂鬱症症狀: 治療
這時,對憂鬱症的診斷經常被拖延甚至漏診,造成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255]。 處方抗憂鬱藥的效果可以與心理治療相比,但是相對於心理治療有更多的患者因為副作用提前終止藥物治療[160]。 對於18歲以下的患者心理療法是首選,對所有患者來說電痙攣療法是最後手段。 治療一般在門診進行但是對於有明顯的自殘或傷害他人傾向的病人應當入院治療。 憂鬱症是襲捲21世紀的藍色心靈風暴,除了發病年齡不斷提早,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憂鬱症並非一次性的心靈感冒,而是容易復發,需要長期對治的慢性疾病。 今天就讓我們來完整了解憂鬱症的發作症狀,檢測,診斷與治療選擇。
患者還可能會感到一些生理方面的徵狀,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患者可能會有疲勞、頭痛和腸胃問題發生[23]。 患者的親友還可能會注意到患者躁動不安或無精打采[22]。 陽光憂鬱症症狀 中醫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就有:「鬱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的說法[257]。 中醫的所謂鬱症,一為以病機而立病名,二為情志之病,重度憂鬱症屬於後者,除鬱症外,虛證也是引起憂鬱症的一大原因[258]。
陽光憂鬱症症狀: 憂鬱症發作有哪些症狀?
他們特別指出:憂鬱症更容易發生在有一個或二個5-羥色胺轉運體的短等位基因的人身上[30]。 憂鬱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比健康人短,部分原因是患者面臨自殺的風險[226],但是也有其他原因[227],患者對生理疾病(例如心臟病)的易感性增強[228]。 至多有60%的自殺者患有一種心境障礙(例如重度憂鬱症),如果患者有顯著的絕望情緒或者同時患有憂鬱症和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自殺風險會非常高[229]。 陽光憂鬱症症狀2025 與已確診重度憂鬱症有關的終身自殺率約為3.4%,這是一個平均值。 男女患者的自殺率相差較大,男性將近7%,女性為1%[230](儘管女性的自殺企圖更頻繁)[231]。 這項估計要比先前被廣泛接受的數據(15%)低得多,先前的數據來源於針對住院病人的較舊的研究[232]。
陽光憂鬱症症狀: 診斷
電痙攣治療常見的早期副作用包括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紊亂、方向障礙和頭痛[196]。 儘管客觀的心理學測試顯示大部分接受電痙攣後的記憶紊亂在一個月後消失,電痙攣療法依然是一種有爭議的療法,關於這種療法對認知的額外影響和它的安全性的爭論一直在繼續[197][198]。 它們的療效會隨著憂鬱症的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並且只在包括了最嚴重患者的研究中達到臨床標準。 這可能是因為病情嚴重的患者對安慰劑的反應減弱而不是對藥物的反應增強[184]。 顯示抗憂鬱藥有效的研究比顯示抗憂鬱藥無效的研究更容易被發表,英國醫學雜誌的一篇社論引起了醫學界對這一偏見的關注。 儘管這些未發表的研究可能有方法學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這篇社論引起了醫學界對這樣一種可能性的注意:贊助商或者期刊可能誇大了或者創造了抗憂鬱藥相對於安慰劑的明顯療效[185]。
陽光憂鬱症症狀: 憂鬱症可以根治嗎?
憂鬱症是造成世界範圍內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34]。 陽光憂鬱症症狀 不同地區的人在一生中患病的機率不盡相同,從日本的3%到美國的17%。 陽光憂鬱症症狀2025 大多數國家的人一生中患憂鬱症的機率在8-12%之間[235][236]。 在北美,一年中有一次重性憂鬱發作的機率對於男性為3-5%,對於女性為8-10%[237][238]。 陽光憂鬱症症狀 而在中國大陸各個地區的憂鬱症發病率不盡相同,例如河北省為2.7%[239],而浙江省則為4.3%[240]。
陽光憂鬱症症狀: 憂鬱症篩檢量表
沒有躁狂發作的憂鬱症有時被稱為單相障礙,因為病人的始終在一種情緒狀態中[122]。 例如酒精和苯二氮䓬類藥物,某類鎮靜劑增加了患一種與重度憂鬱症表現類似的症候群的概率,所以對於表現出直接與物質有關的生理反應的病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排除了重度憂鬱症的診斷。 這類藥物的神經化學效果例如減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可能導致了患這種症候群的概率增加[35][95]。 酗酒或者過度飲酒明顯增加了患這種症候群的機率[96][97][98]。 長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一類用於治療失眠、焦慮和肌肉痙攣的常見藥物,例如安定)也會增加患病風險[99]。 慢性的嚴重憂鬱症狀可能是長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的結果或者是長期的戒斷症候群[35][100][101][102]。
陽光憂鬱症症狀: 認知行為治療:
雙相障礙,之前被稱之為躁鬱症,這種病的特點是憂鬱期和躁狂期或輕躁期輪流交替。 現在有關於憂鬱症是否應該被單獨歸為一類的爭論,因為被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也經常會體驗到輕躁徵狀,提示各種心境障礙應當是一個連續體[137]。 陽光憂鬱症症狀2025 如果消極情緒持續並且發展出重性憂鬱發作的典型徵狀,喪慟有時會轉變為憂鬱發作。
陽光憂鬱症症狀: 徵狀和體徵
由此,該理論認為憂鬱症的基因可能已經被整合進人類基因庫。 患者的行為可以被解釋為對人際關係和資源管理的適應,儘管結果往往是與當今環境不適應[92]。 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已知的抗憂鬱藥會增加一種或多種單胺類神經遞質在腦內的水準。 也有一些藥物直接影響神經元之間的感受器,從而起到相同的作用。
陽光憂鬱症症狀: 抗憂鬱藥
睡眠剝奪導致的長時間清醒會激活5-羥色胺能神經元,造成與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之類的抗憂鬱藥相似的療效。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能依靠增加中樞神經5-羥色胺能傳導來取得療效,這個系統也與睡眠覺醒周期有關[50]。 陽光憂鬱症症狀 素質-壓力模式則認為憂鬱症是患者的既有易感性(素質)被生活中的應激事件激活。 患者的這種易感性可以是由於遺傳所造成的[30][31],從而涉及到先天與後天的相互作用,或者是一種圖式,患者在兒時通過學習所得到的特定認知模式[32]。 實驗中研究人員長時間跟蹤一群原本健康的人,並記錄與憂鬱症有關的情況。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人體內5-羥色胺轉運體(5-HTT)基因影響到人們是否在應對應激事件時持續體驗到憂鬱。
陽光憂鬱症症狀: 藥物治療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把「精神憂鬱症」歸為一種有特定心理和生理徵狀的獨立疾病,認為「恐懼和絕望持續很長時間」是這種疾病的徵兆[264]。 他的這一概念與現今所說的憂鬱症相似但範圍要大得多,其可取之處在於,它突出了一種由悲傷、憂鬱、失望、恐懼、暴躁、錯覺和強迫觀念形成的徵狀集合[77]。 如果治療沒能完全緩解所有徵狀,那麼患者更有可能經歷復發。 當前的治療指南建議在徵狀緩和後繼續服用抗憂鬱藥4到6個月來防止病情反覆。 許多隨機對照試驗指出,在康復後繼續服用抗憂鬱藥可以將病情反覆的機率降低70%(安慰劑組41%,抗憂鬱藥組18%的患者病情反覆)。
這類藥物會提升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憂鬱症發作時特別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 服藥第一週會產生不少副作用,例如反胃,頭痛,心悸等,很多患者無法忍受,但撐過第一週就會適應。 抗鬱劑的效果通常需兩週才會開始出現,6-8週療效才會完全發揮。 腦波是搜集大腦皮質的電生理訊號,用以呈現腦部活動的檢測。 憂鬱症大腦可能呈現的腦波變化包括:前額葉alpha波與beta波的增加,且前額葉腦波之對稱性與協調性會降低。 有趣的是,若干腦波特性,例如theta波的連結性,可以預測憂鬱症的治療效果。
陽光憂鬱症症狀: 社會因素
光照療法、睡眠剝奪和睡眠時間移置(睡眠周期提前療法)被聯合應用來快速打破住院患者的深度憂鬱[51]。 老年患者可能會主觀描述認知方面的問題,但是這也可能是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病)發作的先兆[111]。 認知測試和腦部成像可以把失智症從憂鬱症中鑑別開來[113]。 對於精神病性的,快速發病的或者有罕見徵狀的,需要CT掃描以排除大腦病變[114]。 除非有醫學上的跡象,否則在以後的復發周期中不再進行詳細檢查。 兒童患者則一般表現出急躁易怒(易激惹)而不是憂鬱心境[20]。
陽光憂鬱症症狀: 專家告訴您 憂鬱症症狀 發作 檢測 診斷 與 治療
雌激素替代療法對改善更年期的心境有效,但是否僅僅是更年期徵狀有所改善還有待觀察[53]。 重度憂鬱症可能還與過分活躍的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有關。 研究顯示患者的皮質醇水準上升、腦垂體和腎上腺增大,提示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可能在包括重度憂鬱症在內的一些精神障礙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下視丘對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的過多釋放被認為導致了這種現象,並且與認知和覺醒有關的徵狀有聯繫[49]。 一些藥物會減少單胺類神經遞質,但是這類藥物並沒有在健康人身上造成憂鬱症,也沒有惡化憂鬱症患者的病情。 儘管如此,抗憂鬱藥確實需要完整的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來取得臨床效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