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本的兩個出入口則被改為緊急出口用途,事實上這兩個出入口自建成以來從未被常規使用過。 銅鑼灣大坑道2號 銅鑼灣道(英語:Tung Lo Wan Road)是香港灣仔區的一條街道,位於銅鑼灣東部及大坑以北。 銅鑼灣大坑道2號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路段東端連接英皇道、天后廟道、興發街及高士威道的路口,西端則連接怡和街、伊榮街、禮頓道及高士威道的路口。
- 大坑道(英語:Tai Hang Road),是香港香港島銅鑼灣一帶半山的一條主要道路,依山而建,連接山上多個地區,包括大坑、渣甸山、跑馬地及黄泥涌峽。
- 在互聯網服務上,現時銅鑼灣站大堂及月台均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的Wi-Fi熱點[6]。
- 銅鑼灣道中段途經浣紗街和摩頓台等地、連接大坑道。
- 銅鑼灣廣場(英語:Causeway Bay Plaza)是由商場及寫字樓組成的建築,位於香港香港島銅鑼灣,分為兩期發展。
銅鑼灣站(英語:Causeway Bay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東角軒尼詩道與記利佐治街地底,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2]。 本線途經旺角及銅鑼灣兩大繁忙區域,吸引大量上班或下班的上班一族和意欲購物的市民在該兩區乘坐本線前往油尖旺區或銅鑼灣,此外,1982年九廣東鐵(今港鐵東鐵綫)逐步電氣化後,有不少乘客利用此線到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東鐵綫前往新界東部,因此客量相當高。 灣仔區的銅鑼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2,102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6,694人。 主要街道包括駱克道(銅鑼灣段)、軒尼詩道(銅鑼灣段)、禮頓道(銅鑼灣段)、謝斐道(銅鑼灣段)。
銅鑼灣大坑道2號: 大坑道339號
大坑道(英語:Tai Hang Road),是香港香港島銅鑼灣一帶半山的一條主要道路,依山而建,連接山上多個地區,包括大坑、渣甸山、跑馬地及黄泥涌峽。 銅鑼灣大坑道2號 即使本線沿途大部份區域均有港鐵服務,但本線班次頻密,再加上港鐵需在金鐘站轉線過海,不及直接到達的巴士方便,而且港鐵荃灣線的太子站到港島線的銅鑼灣站全日都極為擠逼,車費亦較巴士昂貴。 在晚上時份怡和街、堅拿道巴士專用線及紅隧收費廣場亦有大條長龍排隊上車,因此兩間巴士公司均對本線採用大型雙層巴士行駛,但受限於蘇屋總站的設計限制,本路線一直未能使用12.8米巴士行走。 直至2022年蘇屋總站改善工程完成後,運輸署才獲批12.8米巴士行走本線。
同一時間,以蟠龍道為總站的19線則經藍塘道延長至此,由於總站本身沒有任何變動,中巴順理成章地沿用「大坑道」布牌。 隨著大坑山腰地段及渣甸山逐步發展為住宅區,大坑道之車流日益繁忙,雖然香港仔隧道通車對南區前往東區之車輛有分流作用,但至今大坑道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長沙灣(蘇屋邨)開經:廣利道、東京街、青山道、欽州街、長沙灣道、彌敦道、加士居道、漆咸道北、康莊道、紅磡海底隧道、堅拿道天橋、堅拿道東、天樂里(粵語:天樂里)、軒尼詩道、怡和街、高士威道、英皇道、電照街、渣華道、民康街、健康西街及百福道。 為疏導車流,政府於1980年代初修建行車天橋,連接大坑道及鄰近維多利亞公園之一段告士打道,命名為「大坑道天橋」(Tai Hang Road Flyover;近年當局曾嘗試將之改稱「摩頓台天橋」[3],但公眾仍然沿用前者),於1983年11月15日通車。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銅鑼灣大坑道2號: 銅鑼灣道40號 近期成交
目前城巴將此站取名為「跑馬地(上)總站」(Happy Valley (Upper) Bus Terminus),與1號線跑馬地總站的「跑馬地(上)總站」名稱相同,實際並無顯著關係。
- 同一時間,以蟠龍道為總站的19線則經藍塘道延長至此,由於總站本身沒有任何變動,中巴順理成章地沿用「大坑道」布牌。
- 因此車站的人流極高,每天均有不少乘客使用車站。
- 此外,銅鑼灣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4][3]。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85,000,年齡中位數為 43.7歲。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珠城大廈,伊利莎伯大廈,維景花園,樂聲大廈,百德大廈。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5,800,年齡中位數為 45.9歲。 灣仔區的大坑@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512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2,385人。
銅鑼灣大坑道2號: 大坑道天橋
東南九龍T2主幹路(英語:Trunk Road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T2, Southeast Kowloon)是香港6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九龍城區啟德及觀塘區茶果嶺,全線均為雙線雙程分隔主幹道,全長3公里,當中2.7公里為隧道。 其西面將連接中九龍幹線,途經九龍灣一帶,東面出口為茶果嶺,並且連接將軍澳-藍田隧道前往將軍澳南。 茶果嶺出口設有支路來往茶果嶺道及東區海底隧道。 銅鑼灣廣場1期於1989年落成(34年前),位於軒尼詩道489號。 樓高25層,地庫4層為港鐵銅鑼灣站西大堂及機房,地面設港鐵銅鑼灣站B出口、C出口及緊急出口,並有行人天橋過對面馬路。
銅鑼灣大坑道2號: 跑馬地樂活臺連天台特色戶 2750萬元獲承接
地產代理普遍將周邊地區稱為「東半山」,和中環半山區一樣住客非富則貴。 大坑道總站(Tai Hang Road Bus Terminus),位於港島灣仔區黃泥涌峽大坑道西行近司徒拔道迴旋處,乃一路邊巴士總站。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灣仔區的大坑半山@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4,90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6,189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光明臺,龍華花園,名門,上林,大坑台。
銅鑼灣大坑道2號: 香港樓宇目錄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000,年齡中位數為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50.2歲。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乘搭此線往港島方向之乘客於登車後150分鐘內在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以下路線,第二程成人票價便可減收$3.5,小童/長者票價減收$1.8,乘客必須在150分鐘內轉車。 2021年12月2日晚上繁忙時間,一列往堅尼地城方向的港島綫列車於駛進銅鑼灣站2號月台時,因管道內有廣告燈箱的組件移位,當列車與廣告燈箱撞擊時有列車車門被撞至掉落路軌,事件中無人受傷。 受事故影響,中區及灣仔等地的多個巴士站及電車站也出現冗長的排隊人潮[16][17][18]。
銅鑼灣大坑道2號: 銅鑼灣道
銅鑼灣站位處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銅鑼灣,是一個重要的居住、上班、購物、服務、休憩、娛樂和消閒的地區,鄰近設有時代廣場、崇光百貨、希慎廣場等的大型購物商場。 因此車站的人流極高,每天均有不少乘客使用車站。 另外,由於連接時代廣場的A出口與南大堂是通車後多年才興建,因此連接南大堂的行人隧道須遷就西大堂與位於下層的2號月台連接。 也因為連接南大堂的行人隧道是位於兩個月台樓層之間,並打破以往地下車站「離站往上走,乘車往下走」的概念,故往返南大堂及位於上層的1號月台的乘客亦因此需要特别留意上落樓層。 直到九龍倉落實於銅鑼灣電車廠舊址興建時代廣場,南大堂以及接駁月台的行人隧道同時興建,並在1994年伴隨時代廣場落成而啟用,而連接南大堂(時代廣場A出口)的行人通道由熊谷組負責興建。 另外,南大堂上方設有緩衝層,而緩衝層上方則為時代廣場B2層商場。
銅鑼灣大坑道2號: 使用情況資訊
而直到2019年,政府已經不再提及「地下街」計劃,換言之銅鑼灣地下街計劃相繼告吹。 銅鑼灣站在規劃時原擬稱為「跑馬地站」(Valley 銅鑼灣大坑道2號2025 Station),需要注意的是,車站實際上位於東角。 對於很多遊客甚至香港人而言,現時已經很少人提起東角此地名[11][12]。
銅鑼灣大坑道2號: 路線資料
政府與港鐵公司曾研究《銅鑼灣站地下行人通道計劃》,擬擴建並翻新現有的東大堂,發展地下商店街,貫穿軒尼詩道以及怡和街一帶的地底。 同時新大堂將興建5個新出入口,藉以疏導銅鑼灣區地面及車站大堂的繁忙人流,工程預計在2012年完工。 工程完成後,原有的E出口將會被取消及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