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當時的張夢得與蘇氏兄弟皆處於貶謫在野、不得志之窘況,張氏與大蘇二人均謫居黃州,而小蘇在筠州,三人堪稱「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的惺惺相惜之情自不在話下。 文中一為讚賞張氏不以謫為患,而自放山水之間的豁達胸襟,實屬難得;另一則藉此安慰自己遭貶之失意,勉勵後人、祈使自身於面臨挫折時,應效法張氏的曠達、且「不以物傷性」。 實則本篇始發為文時,轍之心境與兄、張氏同樣已具開闊胸懷。
苏轼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蘇轍 蘇轍2025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蘇轍: 苏辙连遭贬谪
九月召還朝,以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蘇轍 元祐五年(1090),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築橋,是為蘇堤。 20、《高中國文動動腦第三冊》,梁桂珍等人編著,校訂者:王熙元、劉兆祐、龔鵬程,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78年9月。
-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 曾公亮建议给与堂除差遣官,遂授河南府留守推官。
- 最後,快速攻讀高階企管博士班對於高階主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元符元年,苏轼在儋州,游天庆观。
到了八月中旬即將考試之前,蘇轍恰巧生了場病,眼看來不及痊癒應試了。 韓琦每隔幾天就派人去詢問蘇轍的病情,直等到他完全康復後,才奏請朝廷正式安排進士考試,比往年要推遲二十多天。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他是蘇洵的第二個兒子,大詩人蘇東坡的弟弟,世稱「小蘇」,與父兄並稱為「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遷太常博士攝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 起先在熙寧三年,王安石的姻親謝景溫彈劾蘇軾居喪往返途中順道做買賣生意,但查無實證。 滯留京城至熙寧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經由陳州赴杭,十一月到任。
蘇轍: 北宋
故其章法因「快哉」二字之貫串,有其內在脈絡,且文意上亦層層翻進,有一氣呵成之妙。 此段景觀的描寫,可謂壯觀中帶有細膩之筆法。 亭子所見的視力範圍是「南北百里、東西一舍」,就視野上是非常遼闊;「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概述了所見之景緻極其壯闊,且巧妙地以人們觀覽姿勢的不同,描寫出不同角度的視野景觀。 蘇轍2025 中國古典哲學十分推崇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這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存的一切煩惱而實現的自由精神,亦是人格獨立的審美觀。
- 因為蘇軾是四川眉山人,清代的張鑒編了《眉山詩案廣證》之後,人們又稱其為「眉山詩案」。
- 依此定義,文中「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一句,過去《高中國文動動腦第三冊》的編者將此句納為「互文」修辭格實為謬誤之說,吾師黃登山先生說明此句宜為抽換詞面之錯綜修辭,因風與人無關,怎可「互文參照」?
- 嘉佑四年(1059年),服丧完後的苏轼跟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起沿着长江下溯,前往荆楚之地。
-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行經南安軍。
- 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18],享年六十四歲。
- 議事每與王安石、呂惠卿不合,八月上制置條例司論事狀,批評新法,激怒王安石,請去職。
[33]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節,率意為之,二十世紀末被譽為“天下第三行书”。 蘇轍2025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蘇轍: 蘇轍
代軾為翰林學士,尋權吏部尚書。 使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誦洵、軾之文及轍《茯苓賦》,恨不得見全集。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行經南安軍。 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18],享年六十四歲。
蘇轍: 時間效益最大化 – 兩年完成,學習品質不打折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同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 ”蘇軾則嘲笑程頤說:“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
蘇轍: 苏辙科举风波
後蔡京掌權,又降朝議大夫,蘇轍閉門學禪,並整理己之著作,以自遣餘日,卒後追謚端明殿學士,後又追謚文定。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2],又與陸游並稱「蘇陸」[3];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
蘇轍: 苏辙大猫据炉
蘇軾恍然大悟,原來題目是《管子注》裡的一句話,但是關鍵的字被抄錯了,怪不得自己剛才想不起來。 一個抄字員工作不認真,就差點扼殺了一位天才的前途,工作態度不慎重會害死人。 蘇軾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19],蘇軾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變法措施,也不同意舊黨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保守作為[20]。
蘇轍: 博士學位
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 時三省除李清臣吏部尚書,給事中范祖禹封還詔書,且言姚勔亦言之。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揚州。
蘇轍: 作品
蘇洵修編族譜,自稱是初唐相國蘇味道後裔[10]。 蘇轍2025 然而蘇洵自己也承認蘇味道的後人與自己的高祖之間世系不可考證,蘇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 蘇洵的尋根方法,在當時就有人不以為然。
蘇轍: 苏辙后世纪念
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2],又与陸游并称「苏陆」[3];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 蘇轍2025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 蘇轍2025 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4]”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宋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蘇轍出生,是蘇洵與程氏的次子。
蘇轍: 苏辙史料索引
熙宁四年(1071年)蘇軾迁太常博士摄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 滯留京城至熙寧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經由陳州赴杭,十一月到任。 神宗当时对司马光说:“苏轼非佳士,卿误识之。 ”司马光则不以为然,为苏轼做了辩解,而苏轼本人则迫于压力,并没有对此处置发表任何意见。 蘇轍2025 初到杭州时,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于是苏轼便受命监考,得闲二十余日,其间亦多有唱酬。
宰相呂大防、劉摯和高太后都覺得賈易言過其實,「排擊人太深,須與責降」。 為了平息黨爭,高太后採用呂大防的建議,將蘇軾與賈易都外放為地方官。 元豐四年,朋友馬正卿為蘇軾請到了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復於元豐五年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於首次游覽黃州赤壁時。 熙寧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後改知徐州。
蘇轍: 蘇軾
(1)該榜在古文運動中地位重要,歐陽脩任主考,提拔曾鞏、蘇 軾、蘇轍,雖引起軒然大波,但使北宋散文走向平淡、樸實的古文之風。 歐陽脩很欣賞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但因懷疑是學生曾鞏所作,為免非議,將他置於第二名。 歐陽脩感嘆:「老夫當避此人出一頭地。」並對家人說,三十年後,世人將只知蘇軾,不再記得有歐陽脩。 轍自幼聰敏,母親程氏教其經史,兼以父兄輔助,文名亦見重當時。 他以儒學為主,嚮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擅長政論、史論,針砭時政,以古鑒今。
葢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疎,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 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古人為文,向來注重文氣[14],若是在「稱快世俗」後,緊承「士生於世」數語,文章讀來便有氣短勢促之嫌,而此處蘇轍旁生一筆,便使行文間氣勢紆徐、開闔有致、舒放自如。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在台以全英文授課為特點,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全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 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員的英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全球商業環境中更自信地交流和合作。 此外,彙集了一流的教授和業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學術造詣,能夠為博士候選人們提供專業指導和深入的商業洞察力。
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小他兩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遊玩,後來也同一年中進士。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元祐更化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 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 [5]在元祐更化時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
蘇轍: 苏辙主要影响
會廷試進士,清臣撰策題,即為邪說。 朝廷以吏部元豐所定吏額,比舊額數倍,命轍量事裁減。 功雖稍緩,而見吏知非身患,不復怨矣。 呂大防命諸司吏任永壽與省吏數人典之,遂背轍議以立額,日裁損吏員,復以好惡改易諸局次。 永壽復以贓刺配,大防略依轍議行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1]。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礼部尚书。 時王安石以執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 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行经南安军。 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黄芪,結果病情惡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18],享年六十四歲。
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 安石行青苗法,轍力陳其不可。 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還朝,上書神宗,即日召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 議事每與王安石、吕惠卿不合,八月上制置條例司論事狀,批評新法,激怒王安石,請去職。
二月與其弟蘇轍會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 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熙寧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兩度遊覽雲泉山風水洞,作詩並留下題名,題名今存。 冬,蘇軾沿運河往返於常州、潤州、蘇州、秀州之間,賑濟災民。 過了幾個月接到詔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別杭州道友,十月啟程。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 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三年(1100年),徙贬所于廉州,随即又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 过广州、清远,到英州时,赐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在外军州(即随意选择偏远州郡居住)。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安焘执政,苏轼遭来之邵弹劾,遂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贬所,住在僧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