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Dean 則是直接在 YouTube 描述提到,為此他必須將理應最適合工作用的 A1 作為備機,暫時改用 A7 III 才能繼續自己的專業攝影工作。 不得不說,這樣的狀況真的對於婚拍等非常需要抓拍瞬間畫面的攝影師而言,肯定是相當困擾,只希望官方能快點拿出解決辦法了。 畢竟會入手這種要價 17 萬以上的機型,肯定不少都是把相機拿來吃飯賺錢的專業用戶啊。 大概除了非全翻轉螢幕以及價格(好啦這算我的缺點)外,在現階段全幅無反領域,已經堪稱最全面的專業選擇的 Sony A1 可換鏡式全幅無反相機。 在以新台幣不到 18 萬的售價開賣沒多久,想不到就有用戶遇到了有點奇妙的故障問題:機身感光元件防手震居然會出現數秒至十幾秒不作動的「空窗期」,而且聯絡客服更換了之後還是持續發生。 繼續閱讀用戶回報 Sony A1 旗艦無反的機內防震,出現延遲啟動故障問題報導內文。
- 另一方面,由於E-M5 Mark II機身細小,對被攝者的侵略性不大,故相對大型的專業拍攝器材,E-M5 Mark II更容易拍到主體最自然而不突兀的一面。
- 在以新台幣不到 18 萬的售價開賣沒多久,想不到就有用戶遇到了有點奇妙的故障問題:機身感光元件防手震居然會出現數秒至十幾秒不作動的「空窗期」,而且聯絡客服更換了之後還是持續發生。
- 然而,最近有攝影師卻發現自己花費高昂價格買來的 Sony A1,居然有明顯 IBIS 防手震不做動的問題 – 還會維持好幾秒,甚至十秒以上才突然感覺到機內防震介入的效果。
Nikon Z5的視頻性能和Z6有較大不同,這台相機也搭載了4K 30P的視頻,但是並不像Z6是全畫幅區域6K超採4K,而是中心區域點對點,因此具有1.7倍的視角裁切。 不過,基於全畫幅傳感器,這台相機的4K畫質還是非常理想的,我們選取畫面100%截圖,4K視頻的細節解析力還是相當優秀的。 Nikon Z5這一次採用了雙SD卡槽,而Z6是單XQD卡槽,在儲存卡使用上,Nikon Z5不僅更加方便,而且成本更低一些。 Nikon Z5的接口設計非常豐富,而且具有監聽耳機接口,拍攝視頻時可以更好得試試監聽收聲效果,這一點非常良心。 值得注意的一點,Nikon Z5換用了全新的EN-EL15c電池,這塊電池可以完全兼容EL15系列電池的機型,但是使用Z5+EL15c時,可以獲得機身usb供電功能。
5軸防震: 視頻性能
Canon 77D 數位五軸防手震,是透過相機軟體演算來處理畫面抖動的情況,會裁切部分畫面來演算,無法提供全部視野畫面做運算。 因為 Canon 77D 是透過 “數位軟體修正” 的技術來達成這種效果,表現效果自然不如 “光學防手震” 來的優異。 E-M5 Mark II的5軸防震系統經過重新改良,其防震修正能力可以達到業界現時最高的5級(符合CIPA標準),即使在低光環境或是利用遠攝鏡頭拍攝,亦都無需擔心手震而影響影像質素,盡情享受手持拍攝的樂趣。
「五軸光學防手震」應該是目前手機與相機光學防震規格中,較普及且較成熟的一種技術了,它是藉由感光元件的位移,來達到影像穩定的效果,而「五軸」防震,則意味著感光元件具備五個向量的位移穩定技術。 這台相機和Z6、Z7一樣搭載了機身防震,而且機身防震效果出色。 這兩張GIF圖展示的是Nikon 5軸防震2025 5軸防震 Z5的眼部對焦功能,一個是照片拍攝時的眼部對焦,一個是視頻拍攝時的面部對焦。
5軸防震: 像素超高解像度電子觀景器
也因此,他才會在社群上詢問其他人是否也有類似狀況 5軸防震 – 雖說外媒 PetaPixel 手上的測試機沒有遇到相同狀況,但社群上也確認有多名用戶也有遭遇類似問題。 所以僅管就目前看來可能還不能稱之為災情,但至少也不是單一少數個案。 是說,其中也有人回報,在搭配使用有光學防震的鏡頭時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E-M5 Mark II的內置電子觀景器,擁有236萬像素、100%視角範圍及1.48X高放大率,媲美全片幅相機的光學觀景器取景效果,令用家取景時可以看到更大和更清晰的畫面。 此外,E-M5 Mark II的電子觀景器加入自動調節光度技術,能夠對應不同光度的環境,避免觀景器因被手動設定於過高或過低亮度的情況下,影響用家眼晴對拍攝場合的實際亮度之判斷能力。 自動對焦的速度,有如田競賽場的比賽,提速 0.01 5軸防震2025 秒其實得來不易。
5軸防震: 支援及下載
不過Olympus建議用這功能時,最好都係set腳架,以確保能得出穩定清晰的合成相片,同埋咁樣影一張4,000萬像素相,每次大約要等2、3秒。 雖然聽落這個功能好新穎,但實用性似乎不高,除了會晒相的人較有需要外,就係當大家想從原相中裁一小部分出來用時,才會希望相片有4,000萬像素。 4K 影片拍攝已漸成數碼相機的基本規格,但 4K 技術並不止於解像度,還需要幀數、位元率(bitrate)的配合。 LUMIX G9 的 4K 拍攝模式,最高可支援 60fps 的幀數,而其位元率達 150 Mbps,在對應高速移動的畫面如球賽、雀鳥飛行時,更能保持細節和影片的流暢度。 更值得留意,是 LUMIX G9 的 4K 影片拍攝模式能配合雙 5 軸防震系統使用,令手持拍攝時影像更見穩定外,夜攝亦會更方便。
根據攝影師 Jamieson Dean 在 YouTube 貼出的測試影片,可以看到他的 Sony A1 無論裝的是否是原廠鏡頭。 基本上都會發現 IBIS 防震會有明顯不做動幾乎沒有穩定效果的問題,時間則是會持續數秒到十幾秒。 而且是錄影與靜態拍照都能重現這樣的狀況,一般使用下發生機率大約 5 成。
5軸防震: 影片拍攝
LIFE+GUARD SONY A72/A7R2/A7S2 A7II/A7RII/A7SII 機身貼膜 … 貼膜撕除方式撕除貼膜時可使用吹風機或熱風槍加熱軟化,使貼膜更容易移除。 第一句話給結論:我的SONY A7RII使用心得,兩個字:怪物進入數位單眼相機多年,我從很早就希望有這樣一台的相機:Canon的人像色澤、Nikon的銳利 … 其實,它的意義通常指的是「具備六軸感測器」,一般來說,用在手機和運動攝影機上的六軸感應器大致會是「3-axis accelerometer + 3-axis gyroscope combos」,即三軸加速度與三軸陀螺儀感測器。 剩下的三個自由度是旋轉的自由度,分別是以上 X、Y、Z 三個軸向的角速度,也就是五軸防震中的「Pitch、Yaw 以及 Roll」。 「Pitch」是 X 軸的角速度,「Yaw」是 Y 軸的角速度,而「Roll」則是 Z 軸的角速度。
5軸防震: 相機畫質
但如果手持拍攝,且又不會太要求畫面、視野大小,那麼 Canon 77D 數位五軸防手震對一般消費者使用上,絕對有正面幫助。 第三個為 “已提昇” ,效果最好、最平穩,已能消除大多數,上下樓梯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但視野最小、畫質相對較差是付出的代價。 第一個為 “關閉” ,光是站著不動,畫面就已經明顯晃動,隨著走下、走上樓梯,晃動的畫面會讓人看了頭暈想吐。 ▲ EX-ZR800 機身與上代 EX-ZR700 相似,主要分別是手柄採用機身相同顏色,而今代機身分別有紅、黑及白色選擇。
5軸防震: 機身外觀
另一方面,由於E-M5 Mark II機身細小,對被攝者的侵略性不大,故相對大型的專業拍攝器材,E-M5 Mark II更容易拍到主體最自然而不突兀的一面。 [1] 截至2019年4月9日,重量約為449克的EOS 200D II(黑色及銀色)於配備相等於APS-C尺寸影像感應器及多角度LCD螢幕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中為全球最輕。 (按照CIPA指引測試。根據佳能調查);EOS 200D II(黑色/銀色)及EOS 200D II(白色)的淨機身重量分別為402克及404克。 A7R2 的機身明顯已經比A7R厚一些,並且手柄的造型也明顯的改善了。
5軸防震: 透過韌體版本2.0添加或改善的功能?(升級時間:2015年11月)
OLYMPUS的Zuiko鏡頭系統是針對數碼攝影設計,擁有驚人的光學能力。 結合高質素的Live MOS感光元件、TruePic VII影像處理器及效能強勁的影像穩定系統,提供出色的影像質素。 此外,E-M5 Mark II更提供高達4,000萬像素的高解像度拍攝模式,是翻拍藝術品及風景拍攝的最佳拍檔。
5軸防震: EOS 200D II 連 EF-S 18-55mm 鏡頭套裝
Nikon Z5是Nikon第四台微單相機,定位介於Z50與Z6之間,是一台入門級全畫幅微單,如果類比市場上同類機型,可以大致等同於Canon EOS RP。 5軸防震 但是從機身性能來看,Nikon Z5的配置是要遠高於Canon EOS RP的。 “已提昇” 的效果最好,還算堪用,但裁切畫面最後輸出為 1080P 的結果,是有些不夠好,這點的犧牲是否值得,就看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同,沒有絕對的答案。
5軸防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A7RII(ILCE-7RM2)也支援HDMI輸出4K信號到 … 這影片是 “關閉” 的狀態” ,邊走邊拍,為了盡量不錄到路人,會稍稍微改變一下角度,可以留意邊走、邊拍的畫面十分晃動難以接受,看久的話會有些頭暈。 3吋觸控屏幕由上代向上下揭,改為今代可打橫揭開兼270度旋轉;畫面像素亦由上代60萬像素增至103.7萬。
5軸防震: 相機手機
但 Dean 判斷,應該是因為這樣的搭配下比較不容易察覺機身防震有狀況的關係。 理論上,日常應用的標準鏡頭,等效焦距都在 120mm 以下,安全快門可低至 1 秒。 畢竟有大光圈頭和高感光度配合,原則上要用到 1 秒慢快門的機會不多,但最少 G9 為手持夜攝提供了足夠的靈活性。 不過,快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有人認為是操作上的迅捷,有人認為是連拍速度上的提升,人認為是高速快門的時滯,Panasonic 的想法則是自動對焦速度。 Canon 77D 擁有一個新技術,在錄影時能開啟 “ 數位五軸電子防手震 ” 的功能,能夠在手拿相機錄影狀態下,能有較平穩的錄影畫面,對於會拿著相機錄影的朋友,又沒有使用各種三軸穩定器前提下,這功能是有幫助的,實際上的原理與效果表現如何?
5軸防震: 穩定、4級機身防手震修正,再加4K拍片
MZD 300mm f/4 IS PRO 使用金屬鏡身作為物料,上方設有一體式的遮光罩,雖然不能像 5軸防震2025 MZD mm f/2.8 PRO 可以拆下遮光罩來減輕負重,但是新鏡的遮光罩以塑膠身料製造,對比鏡身的金屬腳架環,佔整支鏡頭的重量可能連 5% 也不到。 至於在鏡身內,Olympus 已在 MZD 300mm f/4 IS PRO 的 17 處地方加入氣密式的防滴防塵結構,亦加入耐寒設計,配合 E-M1 或 E-M5 II 自然可以放心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 然而,最近有攝影師卻發現自己花費高昂價格買來的 Sony A1,居然有明顯 IBIS 防手震不做動的問題 – 還會維持好幾秒,甚至十秒以上才突然感覺到機內防震介入的效果。 而且是副廠鏡與原廠 GM 非鏡頭防震的鏡頭都有發生此狀況。
Sony 的韌體演算法能分辨非故意的震動(會修正)和故意的震動(會容許)。 當相機的角速度感測器偵測到相機震動,系統會即時分析獨特的震動模式。 非故意的震動會與故意的震動分開,減少追蹤故意震動時出現的延遲。 那麼,為什麼有些手機或相機廠商依舊會主打他們的六軸防手震規格呢? 我們透過實際測試來比較數位五軸防手震 “關閉” “開啟” 以及 “已提昇” 的差別,用單手持 Canon 77D 邊走邊拍,來比較畫面的差別。
5軸防震: 穩定、4級機身防手震修正,再加4K拍片
如自動對焦範圍設定為自動選擇,對焦範圍會劃分為最多143區。 [4] 佳能測試標準(拍攝靜止影像,f/1.2,中央自動對焦點,單次自動對焦,室溫,ISO 100)。 商品規格:Sony A7R2 ILCE-7R II 單機身4240萬全片幅WIFI. 兆華國際有限公司Rakuten樂天市場線上商店,提供Sony A7R Mark II 單機身A7R2 新力公司貨A7RII 可換鏡頭全片幅相機含稅免運費等眾多優惠商品、會員獨享下殺優惠券、點 …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子防手震」可能也是一個新出路,有一種可能性是利用詳盡的演算法來補足物理上難以補正的 Z 軸,例如藉由多張疊圖的方式,來減少拍攝時前後晃動所造成的影像模糊。
對焦速度快,而且因為快門鍵設計得很輕,輕按已有連拍效果,手感、反應其實比用 DSLR 還會迅捷。 Canon 官方資料說明什麼是五軸防震的基本介紹,指的是當啟用沒有內建防手震的 EF 鏡頭,能夠有較好的畫面穩定效果,能對不同方向震動做有效的補償。 現在入手相機或升級之時,M4/3相機較單反相機可取之處,一定是夠「輕巧」,OLYMPUS E-M10 Mark III正是瞄準這個愈來愈大的市場,機身連電池、記憶卡只約410克,隨時隨地帶出街都不嫌重、用得盡所有拍攝才算是好相機。 OM-D E-M10 Mark III 亦引入全新的場景模式介面,全數21個場景模式,分成六個不同的主題,加上合成拍攝、多重曝光,以及 Live Time 長時間曝光功能的匯入,不需後期製作也可拍出星軌、雲海。 而Art Filter藝術濾鏡更特別加入如昔日Celluloid影片的「漂白效果」可重現菲林顯影時的特別感覺。 這些功能集於一機,即使只帶一支天涯鏡,全家大小都輕易拍出大師作品,一部相機全家滿意。
Panasonic LUMIX G9 的極速自動對焦速度是 0.04 秒,比自家旗艦還要快。 傳統光學影像穩定技術只會移動單一鏡片元件,Sony 平衡光學防震功能則會操縱整組鏡頭單元和影像感測器,即使在高倍變焦和需要修正強烈相機震動時都能有效拍攝。 過往最高效能的防震系統可作相當於 5 級快門的補償效果,不過由今日起,這個記錄由 Olympus 正式改寫! 今次,筆者在新鏡全球公佈前立即花了一日時間做個簡短的第一手測試,希望可以讓各位 OM 粉絲第一時間感受 Sync IS 防震技術配上這支索價達 HK$20,990 之 300mm 定焦長炮的效果。 Nikon Z5和Z6,乍一看參數有很多相同點,兩部相機都擁有2400萬有效像素,有具有機身五軸防震,都具有273點對焦。
5軸防震: 相機畫質
全賴平衡光學防震功能,搖晃及難以觀看的動作影片都已成歷史。 您只需選好構圖,運動攝影機就會拍攝穩定清晰的優質影片,讓您可以專注在精彩刺激的時刻。 但問題是幾軸感應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否做出相對應的補償? 就算感測到了第六軸,感光元件、鏡片組、甚或演算法是否能夠對應補正?
其中 R7 的其中一個賣點就是採用了 EOS R3 的對焦系統,對焦反應迅速理想,兼有每秒 30 張電子快門連拍速度,以及 8 級 5 軸防震效果。 雖說相對於 Canon EOS R5 與 EOS R6 高達 8 級的防震技術,堪稱 Sony 現階段無反最頂點存在的 A1 的 5.5 級 5 軸防震似乎遜色不少。 不過即便如此,有這樣的規格對於很多專業攝影師而言,應該都還是有著一定的穩定幫助。
而只要轉而使用備機 A7 III 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因此被視為應該是 A1 機身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不可能真正做到六軸光學防震的原因,因為第六軸的意義是相機(或手機)距離拍攝目標的遠近,我們要怎麼用可動的機械式元件來補償這個向量呢? 除非你有一個可以隨時追著物體跑、無論人手怎麼動,都可以完美維持拍攝距離的相機。 或許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但很顯然的,這很可能會使得相機模組體積、成本大增,也不適用於消費型產品上。 5軸防震2025 以目前光學成像的技術來說,無論是相機或是手機,拍照前總需要「對焦」,因為拍攝前必須先得知拍攝物體的距離才能夠成像,即便是使用超短焦距鏡頭達到所謂泛焦拍攝(不需要對焦),仍然需要先定義攝物距才能夠成像。 隨著相機與手機愈來愈普及,用在穩定影像的「防手震」技術也愈加為人所熟知,不過,幾軸防手震代表著什麼意思呢?